-
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方案对肠道准备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方案对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就诊于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拟行结肠镜检查的2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以1∶1的比例分成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和单纯聚乙二醇组各120例,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580 μg利那洛肽+2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单纯聚乙二醇组患者服用3 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比较两组患者波士顿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首次排便间隔时间、排便次数、盲肠插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共235例患者完成肠道准备并接受结肠镜检查。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BBPS评分、息肉或腺瘤检出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盲肠插管成功率、排便次数与单纯聚乙二醇组比较[(7.3±1.1)分比(7.0±1.2)分、58.1%(68/117)比60.2%(71/118)、38.5%(45/117)比39.8%(47/118)、(4.2±1.9) min比(4.3±1.6) min、(5.9±2.7) min比(6.2±2.4) min、100.0%(117/117)比100.0%(118/118)、(5.3±2.3)次比(5.1±2.7)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利那洛肽联合聚乙二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聚乙二醇组[25.6%(30/117)比39.8%(47/118)],且患者满意度高于单纯聚乙二醇组[93.2%(109/117)比76.3%(90/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0.24、0.64, P=0.018、0.031)。 结论:与3 L聚乙二醇方案相比,580 μg利那洛肽联合2 L聚乙二醇方案能够取得同等的肠道准备效果,且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介入治疗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7例下颌骨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3例、女4例,年龄8.0~13.0(10.6±1.7)岁。4例为突发大出血,3例为自发性反复渗血。3例经动、静脉途径行双介入栓塞治疗,4例单纯经动脉途径栓塞,栓塞材料为聚乙烯醇颗粒及弹簧圈,术后随访9~18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7例患者,4例急性大出血患者介入术后出血得到有效控制,3例慢性渗血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未再复发出血;1例出现口腔感染、牙龈肿胀增生,经抗感染、清创术后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下颌骨动静脉畸形出血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轴微导管技术聚乙烯醇颗粒栓塞治疗大咯血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同轴微导管技术聚乙烯醇(PVA)颗粒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浙江普陀医院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咯血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及其它责任血管造影,并根据术中造影结果选用PVA颗粒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12个月,对栓塞治疗效果、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42例患者栓塞后24 h内咯血症状消失;5例患者在术后1~12个月行2~3次介入术后症状消失;1例患者行3次介入术后仍有间断性咯血。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异位栓塞情况。结论:同轴微导管技术PVA颗粒栓塞供血动脉能有效制止咯血,明显减少栓塞后血管再通,栓塞过程中及栓塞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引起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钠血症性脑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1岁女性患者电子结肠镜检查前行肠道准备,分6次服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A剂24袋+B剂24袋溶入3 000 ml温水、口服,500 ml/30 min)。肠道准备期间,患者5.5 h尿量约4 500 ml,腹泻8次,呕吐2次。患者于当日14:00昏迷,伴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实验室检查示血钠从治疗前140 mmol/L下降至120 mmol/L,血钾从治疗前4.0 mmol/L下降至2.7 mmol/L,氯化物87.2 mmol/L、碳酸氢根11.5 mmol/L;血气分析示酸碱度7.29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31 mmHg、氧分压105 mmHg、剩余碱-10.4 mmol/L,头颅CT及MRI检查均未见异常,考虑为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Ⅳ)导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和低钠血症性脑病。立即给予吸氧、持续心电监护、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4 h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处于昏睡状态。治疗第3天,患者意识清醒,血清电解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癫痫发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活性氧响应性抗菌微针对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合成活性氧响应性交联剂N1-(4-溴苄基)-N3-(4-溴苯基)-N1,N1,N3,N3-四甲基丙烷-1,3-二胺(TSPBA),混合相应成分制成聚乙烯醇-TSPBA(PVA-TSPBA)微针、PVA-ε-聚赖氨酸(ε-PL)-TSPBA微针、PVA-TSPBA-透明质酸钠(SH)微针、PVA-ε-PL-TSPBA-SH微针。将PVA-TSPBA微针分别置于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含过氧化氢的PBS中,观察浸泡0(即刻)、3、7、10 d微针降解情况,表示其活性氧响应性。将用含过氧化氢的LB培养基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与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各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行任何处理,下同)以及与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共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并计算细菌相对存活率(样本数为3)。将对数生长期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生长周期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以及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培养24 h,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毒性,样本数为6)。取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种微针形貌,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检测2种微针机械性能(以临界力表示,样本数为6)。取6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分为PVA-TSPBA组与PVA-TSPBA-SH组(每组3只),用相应微针垂直按压背部皮肤1 min后,观察按压完成后0、10、20 min皮肤情况。另取3T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用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微针浸提液培养的0 g/L ε-PL组、单纯5.0 g/L ε-PL组,用含5.0 g/L 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浸提液培养的5.0 g/L ε-PL+SH组,CCK-8法检测并计算培养24、48、72 h细胞相对存活率,以此表示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6)。取18只BALB/c小鼠,通过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分为无菌敷贴组、0 g/L ε-PL+SH组与5.0 g/L ε-PL+SH组(每组6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液,制成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0 g/L ε-PL+SH组、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覆盖含相应浓度ε-PL的PVA-ε-PL-TSPBA-SH微针后,3组小鼠创面均外覆无菌手术敷贴。于伤后0、3、7、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伤后12 d,取创面及创缘皮肤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生上皮生长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法。 结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置于含过氧化氢PBS中的PVA-TSPBA微针逐渐溶解并于浸泡10 d完全降解,置于单纯PBS中的PVA-TSPBA微针仅发生溶胀而未溶解。培养24 h,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未见生长,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未见生长;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或 P<0.01),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大肠埃希菌相对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1)。培养24 h,空白对照组、0 g/L ε-PL组、1.0 g/L ε-PL组、5.0 g/L ε-PL组、10.0 g/L ε-PL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组间细胞相对存活率相近( P>0.05)。PVA-TSPBA微针与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均呈四棱锥形,排列整齐,其中PVA-TSPBA-SH微针的针体更立体、棱角更分明。PVA-TSPBA-SH微针的临界力明显高于PVA-TSPBA微针( Z=3.317, P<0.01)。PVA-TSPBA-SH组小鼠按压完成后0 min微针穿透皮肤,10 min后针孔部分消失,20 min后针孔完全消失;PVA-TSPBA组微针未能穿透小鼠皮肤。培养24、48、72 h,5.0 g/L ε-PL+SH组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或 P<0.01)。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缓慢,渗出较多;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前期与无菌敷贴组相近,后期较无菌敷贴组加快,渗出中等;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愈合较另2组快,渗出不多。5.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3、7、12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40.6±4.2)%、(64.3±4.1)%、(95.8±2.4)%,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的(20.4±2.7)%、(38.9±2.2)%、(59.1±6.2)%与0 g/L ε-PL+SH组的(21.6±2.6)%、(44.0±1.7)%、(82.2±5.3)%( P<0.01);0 g/L ε-PL+SH组小鼠伤后7、12 d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无菌敷贴组( P<0.05或 P<0.01)。伤后12 d,5.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几乎完全上皮化且炎症细胞浸润较少,0 g/L ε-PL+SH组小鼠创面部分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无菌敷贴组小鼠创面未见明显上皮化且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基于TSPBA、聚乙烯醇、ε-PL及SH制备的复合微针可顺利刺穿小鼠皮肤并能通过缓慢响应创面中的活性氧从而溶解释放抗菌物质,抑制创面细菌定植,促进糖尿病小鼠细菌定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5-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对患者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分,并分析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为72.15%(114/158),BBPS评分为(5.86±1.17)分。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便秘史、服药后是否主动运动、运动习惯、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服药后排便次数、是否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最后一次粪便形状、检查前1 d饮食摄入均对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有影响[χ 2( t)=5.572、12.326、17.135、7.646、(15.107)、(6.826)、11.114、12.294、11.063、17.625,均 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开始服药-首次排便的时间间隔长、服药后排便次数少、未完整服药、服药到检查时间间隔长、最后一次粪便形状为残渣或黄水、检查前1 d高纤维饮食均是导致患者肠道准备合格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917、2.091、8.527、3.184、10.111、2.134,均 P<0.05)。 结论: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准备的合格率不高,BBPS评分较低。多种独立危险因素会影响患者肠道准备质量,降低其肠道准备合格率,应对此类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肠道准备质量的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声触诊组织定量成像对超声3D打印材料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对聚乙烯醇(PVA)水凝胶为基质的复合超声仿组织体模3D打印水凝胶材料的评估。方法:利用西门子ACUSON OXAN超声仪器检测选用甲状腺VTIQ参数,探头为9L4,频率4~9 MHz,,第三代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VTIQ),检测已制备的5.0%wt的PVA纯水凝胶及分别含0.5%及8.0%氧化铝(Al 2O 3,3.0 μm/0.3 μm)、钛白粉[二氧化钛(TiO 2)]、活性碳(C)纳米钙(Ca)纳米颗粒的5.0%wt PVA水凝胶复合物,二维超声及VTIQ对所制备的PVA水凝胶3D打印材料行量化检测。 结果:5.0%PVA水凝胶含0.5%Al 2O 3( 0.3 μm、3.0 μm)、8.0%Al 2O 3(0.3 μm、3.0 μm)、0.5%及8.0%TiO 2、0.5%活性碳粉(AC),VTIQ值分别为(2.31±0.24) m/s、(2.45±0.13) m/s、(3.00±0.67) m/s、(2.34±0.21) m/s、(3.45±0.19) m/s、(2.49±0.26) m/s、(3.04±0.18) m/s,所测得VTIQ值及与既往文献人体器官、组织VTIQ值在同一范围。5.0%PVA水凝胶含0.5%、8.0%TiO 2,Al 2O 3(3.0 μm/0.3 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945、-4.141、-18.741, P<0.05)。 结论:5.0%PVA水凝胶含0.5%C,0.5%、8.0%TiO 2,Al 2O 3(3.0 μm/0.3 μm)的配比可用于制备超声3D打印仿组织体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价值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安全性及手术经验。方法:选择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初次治疗25例、阿托伐他汀治疗无效19例、钻孔引流术后复发7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行三维时间飞越法(3D TOF) MRA评估脑膜中动脉特征,无手术禁忌后于局麻下行单侧或双侧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以术后血肿复发率及术后2个月血肿最大厚度减少>50%的患者比例为主要指标评估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回顾性总结手术经验。结果:51例患者术前3D TOF MRA所示的脑膜中动脉特征均与术中造影所示一致,其中16例单侧血肿患者术前3D TOF MRA示双侧脑膜中动脉增粗,经术中造影证实为双侧供血后行双侧脑膜中动脉栓塞。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侧栓塞19例、双侧栓塞32例,总栓塞脑膜中动脉83侧。48例患者治疗后血肿吸收、症状改善,3例(5.9%)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治疗成功率为94.1%。除复发患者外,共有39例患者完成术后2个月的随访,其中血肿最大厚度减少>50%的患者比例达100%。本组无死亡病例,患者无并发症及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聚乙烯醇颗粒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若单侧血肿患者术前MRA发现双侧脑膜中动脉供血可能,术中需考虑行双侧脑膜中动脉造影并行双侧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栓塞材料在肺大咯血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栓塞材料在肺大咯血治疗中的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肺大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48例,A组采用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B组采用明胶海绵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出血量、出血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血氧饱和度(SpO 2)、心率(HR)、呼吸频率(RR)、收缩压(SBP)、Hb水平及临床疗效。 结果:A组治疗后的出血量、出血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O 2、PaCO 2、SpO 2、HR、RR、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PaO 2高于B组( P<0.05);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的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b水平较治疗前均提高( P<0.05),A组的Hb高于B组( 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B组( P<0.05)。 结论:聚乙烯醇栓塞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较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直径聚乙烯醇颗粒用于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重症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采用不同直径聚乙烯醇(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重症子宫腺肌病的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浙江衢化医院治疗的重症子宫腺肌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直径350~500 μm的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栓塞)与研究组(直径500~710 μm的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各1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痛经程度,并检测其性激素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比较两组月经经期与卫生巾使用数量。于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行超声检查两组子宫体积;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于治疗后12个月分别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1、3、6、12个月时痛经程度评分分别为(72.63±5.81)分、(61.74±4.96)分、(52.71±4.88)分、(21.63±3.34)分,对照组分别为(73.81±5.92)分、(62.04±4.88)分、(57.82±3.12)分、(29.64±3.12)分( t=0.55、0.17、3.42、6.79, P=0.59、0.87、<0.01、<0.01),且较治疗前痛经程度明显减轻(均 P<0.05)。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段性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治疗后6个月时月经经期、卫生巾使用数量分别为(4.92±1.14)d、(19.92±1.72)片,对照组分别为(5.11±1.18)d、(19.89±1.69)片( t=0.45、0.05, P=0.66、0.96),但两组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段子宫体积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均 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与对照组(8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7, P=0.54);研究组术后疼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χ 2=4.66, P=0.03)。研究组治疗后生活质量维度中生理领域、社会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及主观感觉评分分别为(88.65±6.63)分、(84.45±5.28)分、(86.34±4.93)分、(87.71±5.38)分、(79.64±4.31)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3±4.28)分、(73.81±4.27)分、(72.55±4.28)分、(76.68±4.18)分、(70.22±3.18)分( t=6.49、6.07、8.18、6.27、6.81,均 P<0.05);两组生活质量维度得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 P<0.05)。 结论:采用不同直径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颗粒用于重症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动脉栓塞术中效果相当,但采用直径500~700 μm的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术治疗优势更大,可更好地缓解痛经,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