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BE2C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对HepG2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UBE2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沉默UBE2C后对肝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肝癌患者的数据集,分析肝癌组织中UBE2CmRNA的表达水平,按照肝癌组织中UBE2CmRNA中位表达水平,将所有肝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n=169)和低表达组(n=205),分析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肝癌预后的影响因素.选择人肝癌细胞系(HepG2、Huh7和SMMC-7721)和人肝上皮细胞系(THLE-3),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种细胞中UBE2C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HepG2细胞系中根据是否沉默UBE2C,分为空白对照组、空转NC组和si-UBE2C组.分析UBE2C基因沉默后对HepG2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结果: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肝脏组织中UBE2C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342(3.239,5.635)和0.905(0.587,1.230),与癌旁正常肝脏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UBE2C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肝癌组织及配对癌旁正常肝脏组织中UBE2C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266(3.342,5.054)及0905(0.587,1.230),与配对癌旁正常肝脏组织相比,肝癌组织中UBE2C 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肝癌组织UBE2C mRNA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为48.85个月和69.38个月,UBE2C mRNA高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45).T分期(T3/T4)和UBE2C高表达是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相对于人肝上皮细胞系THLE-3,UBE2C蛋白和mRNA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Huh7和SMMC-7721中均显著高表达(P<0.05),其中,UBE2C蛋白和mRNA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表达最为显著.CCK-8结果显示,在72 h和96 h,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转NC组相比,si-UBE2C组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空转NC组和si-UBE2C组侵袭细胞数分别为(23.12±3.45)个、(24.33±2.83)个和(10.21±1.14)个,与空白对照组和空转NC组相比,si-UBE2C组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2C在肝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且UBE2C可作为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的一项生物学标志物,UBE2C基因沉默后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系HepG2的增殖和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 NORAD通过miR-513b-5p/GREM1轴调节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DNA损伤诱导的非编码RNA(LncRNA NORAD)通过miR-513b-5p/GREM1轴调节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人颅内动脉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LncRNA NORAD、miR-513b-5p及GREM1表达.体外分离培养人VSMC,随机分为 对照组、LncRNA NORAD siRNA组、miR-513b-5p mimics 组、共转染(LncRNA NORAD siRNA+miR-513b-5p inhibitor)组、共转染阴性对照(LncRNA NORAD siRNA阴性对照+miR-513b-5p inhibitor阴性对照)组,分组转染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LncRNA NORAD、miR-513b-5p及GREM1 mRNA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 33342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侵袭情况;采用免疫印记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蛋白神经钙黏素(N-cadherin)、E-钙黏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VSMC中LncRNA NORAD对miR-513b-5p、miR-513b-5p对GREM1的靶向调控.结果:与正常组织比较,颅内动脉瘤组织LncRNA NORAD、GREM1 mRNA表达明显升高(尸<0.05),miR-513b-5p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LncRNA NORAD siRNA 组、miR-513b-5p mimics 组细胞 GREM1 mRNA表达、增殖率、Ki67 阳性率、迁移率、侵袭数及 N-cadherin、Vimentin 蛋白表达降低(P<0.05),miR-513b-5p表达、凋亡率及Bax/Bcl-2、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P<0.05);共转染阴性对照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ncRNA NORAD siRNA组比较,共转染组细胞GREM1 mRNA表达、增殖率、Ki67阳性率、迁移率、侵袭数及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P<0.05),miR-513b-5p表达、凋亡率及Bax/Bcl-2、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敲低LncRNA NORAD可通过上调miR-513b-5p表达而降低GREM1表达,从而抑制VSMC增殖与侵袭迁移,并促使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胎蛋白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与免疫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甲胎蛋白(AFP)的表达和预后以及与免疫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FP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FP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基因集富集分析AFP在胃癌进展中的潜在机制.结果:胃癌组织中AFP高表达37例,低表达26例,胃癌组织中AFP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腺瘤组织,AFP高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比例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x2=2.020、6.293,P<0.05).预后分析结果显示AFP高表达组的住院时间显著高于AFP低表达组(t=3.816,P<0.05),总生存期显著低于AFP低表达组(t=6.165,P<0.05).胃癌中高表达的AFP主要富集在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并且与SNAIL1、STAT5、KRAS 为正相关(r=0.550、0.429、0.221,P<0.05),并且与 PD-L1、PD-L2、LAG3、CTLA4 和 TIM3 等免疫治疗检查点基因均呈正相关(r=0.373,0.643,0.233,0.271,0.620,P<0.05).结论:AF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通过EMT和免疫检查点等途径促进胃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雷帕霉素治疗PIK3CD基因突变致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4例病例系列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PI3Kδ 过度活化综合征(APDS)采用传统治疗方案预防感染的疗效欠佳,近年来雷帕霉素被用于PIK3CD基因突变所致的APDS1 患儿的临床治疗.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治疗APDS1 的疗效和安全性.设计 病例系列报告.方法 纳入2017 年6 月至2023 年6 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经基因检测确诊为APDS1 且口服雷帕霉素治疗的连续病例.国内儿童雷帕霉素治疗APDS引起的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增生,仍属于超说明书用药,用药前家长均充分了解用药风险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雷帕霉素口服剂量为 1 mg·m-2·d-1.主要结局指标 ①12 个月内发生肺炎的次数;②B超评估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结果 4 例使用雷帕霉素治疗的 APDS1 患儿中,男 3 例、女 1 例,发病年龄为(35.5±17.9)月龄,确诊年龄(56.5±35.0)月龄;全外显子组测序均显示PIK3CD基因c.3061G>A(p.E1021K)新发杂合突变;均因"反复咳嗽"就诊,均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均有肺炎,反复腮腺炎 2 例,伴特异性皮炎、炎症性肠病和韦格纳肉芽肿病各1 例,生长迟缓 2 例;4 例均行支气管镜检查,3 例有支气管内膜鹅卵石样凸起;均有CD19+B细胞比例下降、CD4+/CD8+倒置,3 例 IgM升高,1 例 IgG下降.在雷帕霉素治疗前均予IVIG、抗感染、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治疗后仍有反复呼吸道感染、肝脾肿大,且 3 例出现PLT减少,2 例出现贫血.4 例患儿确诊后 1~44 个月起口服雷帕霉素,疗程 12~58 个月.雷帕霉素治疗后 12 个月肺炎年均次数由 5.3 次降至 1.0 次,肝、脾和浅表淋巴结肿大均明显改善,Hb和PLT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但免疫学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未发现雷帕霉素相关不良反应,无发生肿瘤及死亡病例.结论 雷帕霉素对APSD1 有一定疗效且相对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25I粒子抑制肝癌移植瘤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放射性 125I粒子对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构建人肝癌Huh7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观察组移植瘤植入一枚活度为2.96×10 7Bq粒子,对照组植入一枚活度为0的空粒子。每4天测量1次移植瘤体积,记录肿瘤生长曲线。28 d后取下移植瘤,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1评估移植瘤微血管密度(MV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表达,并做半定量分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A、HIF-1α mRNA的表达。 结果:观察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对照组缓慢,粒子植入后12 d两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7, P<0.05),随着观察时间延长,两组肿瘤体积差距加大,在28 d时两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63.61±89.56)mm 3和(602.10±75.98)mm 3( t=7.122, P<0.05)。两组移植瘤组织中CD31均有表达,观察组的MVD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60, P<0.05)。观察组VEGF-A、HIF-1α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480、6.414、10.890、12.250, P<0.05)。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通过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抑制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VEGF-A、HIF-1α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496通过调控 LYN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 miR-496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 miR-496在正常胃上皮细胞株和胃癌细胞系AGS、MKN45中的的表达情况。在表达水平最低的AGS细胞中敲低 miR-496,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用CCK8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筛选出 miR-496的靶基因 LYN,QPCR检测转染 miR-496对 LYN表达的影响,随后进行了Rescure拯救实验,进一步研究 miR-496通过调控 LYN对胃癌细胞的作用机制。利用GraphPad Prism 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miR-496在AGS、MKN45中表达显著低于胃正常上皮细胞( P<0.05)。通过转染过表达 miR-496后,可以抑制AGS细胞的增殖,同时可以使AGS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升高( P<0.05)。qPCR结果显示, miR-496过表达组能够抑制 LYN的表达( 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miR-496与 LYN激酶( LYN) 3’UTR区域结合,通过过表达 miR-496可抑制AGS细胞中 LYN的表达,而CCK8拯救实验显示过表达 LYN能够解除 miR-496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凋亡检测显示表达 LYN能够解除 miR-496对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 P<0.05)。 结论:miR-496在胃癌细胞中低表达,其通过靶向胃癌细胞中 LYN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在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在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IK生物免疫疗法治疗,实验组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CIK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有个别出现发热、皮肤瘙痒及皮疹、乏力困倦、关节肌肉酸痛等1种或几种不良反应,但症状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后或自行缓解,未出现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异常病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或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分和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KPS评分以及EORTC QLQ-C30量表各领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实验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叙事护理"为指导的全程心理护理增强了恶性肿瘤患者对CIK生物免疫疗法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对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穿刺肾周筋膜悬吊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后腹腔入路行肾部分切除术,手术视野暴露不佳,会导致手术难度和损伤风险增加。本研究28例T 1a期肾肿瘤患者均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均采用经皮穿刺肾周筋膜悬吊技术暴露术野,术中无腹膜损伤者,无增加套管,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76.5±20.3)min,出血量(92.1±18.7)ml,肾动脉阻断时间(19.5±4.3)min,术后均无出血、感染、血尿等并发症。该技术使手术视野充分暴露,而且操作简单,增加了手术操作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是可以探索应用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第582例 胸痛—主动脉瘤周围占位—胸椎破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79岁,以双侧肋缘下持续疼痛起病、进行性加重,影像学提示胸主动脉瘤伴周围软组织密度占位。初步诊断为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壁间血肿可能,但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症状未改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提示主动脉瘤周围占位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增高,炎症指标升高,患者进一步被诊断为血管炎可能;但加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治疗后,患者主动脉瘤周围占位却逐渐扩大、包绕胸椎。胸椎骨质破坏的发现带来新的线索,经过胸椎穿刺活检标本的病原学高通量测序,最终确诊患者为慢性Q热感染(累及主动脉瘤和胸椎)。多西环素联合羟氯喹治疗有效控制炎症,但未能逆转慢性Q热血管感染这一凶险疾病的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盂鳞状细胞癌漏诊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肾盂鳞状细胞癌(SCC)发病率低,由于其临床表现和传统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诊断十分困难。本文报告1例既往有双肾结石多次手术史的患者,因右肾输尿管结石、左肾复杂性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路感染等先后两次入院。其间共行6次手术,其中第1次住院19 d,分别行右输尿管镜取石术和右肾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20 d后第2次入院,共进行4次左肾PCNL,住院27 d。两次住院期间,3次尿路增强CT检查均未报告肿瘤。患者第4次行左肾PCNL后仍持续发热,抗感染治疗无效。临床考虑左肾盂肿瘤,与患者沟通后建议切除左肾。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盂SCC。左肾切除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术后10 d出院,术后3个月因全身多发转移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