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KAP1在高原低压低氧致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A型激酶锚定蛋白1(A-kinase anchored protein1,AKAP1)在高原低压低氧环境导致心肌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将SPF级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常氧野生对照(wild type,WT)组及高原低压低氧实验(hypobaric hypoxia,HH)组,各6只小鼠;HH组用动物实验低压氧舱模拟6 000 m海拔持续4周构建模型。分离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后分为常氧对照组及低氧实验组( n=3),用三气低氧培养箱以1%氧浓度低氧24 h构建细胞模型。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化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心肌组织和细胞中AKAP1蛋白及mRNA表达。心肌点注射AKAP1或对照腺病毒后将小鼠分3组( n=6):WT组、高原低压低氧过表达对照组(HH+Ad-Ctrl组)、高原低压低氧过表达实验组(HH+Ad-AKAP1组)。用无创M型超声心动机检测小鼠心脏功能,马松及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麦胚凝集素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状况。用siRNA干涉或腺病毒上调原代心肌细胞AKAP1表达后将细胞分3组( n=3):常氧对照组,低氧干涉对照组(低氧+siCtrl组),低氧AKAP1敲低组(低氧+siAKAP1组);常氧对照组,低氧过表达对照组(低氧+Ad-Ctrl组),低氧AKAP1过表达组(低氧+Ad-AKAP1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KAP1、凋亡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JC-1染色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SOX检测线粒体活性氧水平。 结果:HH组小鼠心肌AKAP1表达低于WT组,低氧实验组细胞AKAP1表达低于常氧对照组( P<0.01)。与WT组比较,HH+Ad-Ctrl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降低( P<0.01),心肌纤维化及肥大程度加重( P<0.01),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降低,BCL-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 9)表达升高( P<0.01)。过表达AKAP1后,与HH+Ad-Ctrl组比较,HH+Ad-AKAP1组小鼠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升高( P<0.01),心肌纤维化及肥大程度减轻( P<0.01),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下降( P<0.01)。与常氧对照组比较,低氧+siCtrl组大鼠原代心肌细胞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升高,凋亡水平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 P<0.01)。敲低AKAP1后,与低氧+siCtrl组比较,低氧+siAKAP1组细胞BCL-2表达降低,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升高,凋亡水平增加( 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 P<0.01)。过表达AKAP1后,与低氧+Ad-Ctrl组比较,低氧+Ad-AKAP1组细胞BCL-2表达升高,BAX、Caspase 3、Caspase 9表达降低( P<0.05),凋亡水平降低( P<0.01),线粒体膜电位增强,活性氧水平降低( P<0.01)。 结论:高原低压低氧条件下心肌细胞AKAP1下调,可能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活性氧生成增加,引发心肌细胞凋亡,从而加重高原低压低氧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玉米须多糖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肾脏线粒体ATP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玉米须多糖(SMPS)对D-半乳糖(D-gal)致衰老小鼠肾脏线粒体ATP合成的影响,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gal溶液的方法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将48只SPF级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D-gal模型组(D-gal组)、玉米须多糖低剂量组(30 mg/kg,SMPS-L组)、玉米须多糖高剂量组(60 mg/kg,SMPS-H组),每组12只。干预42 d后全麻下眼球取血,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取肾脏组织,荧光素酶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ATP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线粒体氧化呼吸链中复合体Ⅱ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复合体Ⅲ的细胞色素C还原酶(Cycs)、复合体Ⅳ(COXⅣ)及ATP合酶中的ATP5b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小鼠肾组织中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相关蛋白1(DRP1)和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D-gal组小鼠肾组织中ATP含量(178±4)×10 -4 μmol下降( P<0.01),SDH、Cycs、COXⅣ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ATP5b mRNA表达水平(0.67±0.01)下调( P<0.01),MFN2蛋白表达水平(0.29±0.02)降低( P<0.01),DRP1和P62蛋白表达水平(0.31±0.02、0.21±0.01)上升( P<0.01);与D-gal组比较,SMPS干预组小鼠肾组织中ATP含量(193±1)10 -4μmol升高( P<0.01),ATP5b mRNA表达和MFN2蛋白表达(0.87±0.05、0.71±0.08)上升(均 P<0.01),DRP1和P62蛋白表达(0.20±0.01、0.10±0.01)下调(均 P<0.01)。 结论:SMPS可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及上调ATP5b mRNA和MFN2蛋白的表达,下调DRP1和P62蛋白表达,改善衰老小鼠肾脏线粒体动态平衡紊乱,促进D-gal致衰老小鼠肾组织线粒体ATP的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脓毒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特征及益生菌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收住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PICU)的脓毒症患儿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常规治疗(常规组,A组, n=17),另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益生菌组,B组, n=17),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C组)。入组24 h内记录所有脓毒症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并于入组后5~7 d,采集患儿的粪便样本,同期留取健康患儿粪便样本,运用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检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预测肠道菌群功能,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两组脓毒症患儿肠道菌群的丰度均较健康儿童明显下降,同时菌群的个体差异也呈加大趋势,但是服用益生菌后,上述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 P<0.05);在菌门水平上,常规治疗组的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最低,变形菌门的数量明显增加( P<0.05);在菌属水平上,肠球菌成为常规治疗组中的优势菌种,而在益生菌组中双歧杆菌、普氏粪杆菌及丹毒丝菌、扭链胃球菌的比例明显提高( P<0.05);益生菌组与常规组相比,两者在线粒体合成、外泌体、mRNA转录降解及半胱氨酸代谢等通路的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脓毒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拟杆菌减少伴变形杆菌增多,而添加益生菌辅助治疗后可增加患儿双歧杆菌及普氏粪杆菌等有益菌的比例,减少肠球菌等机会致病菌的数量,其差异性代谢通路可能与益生菌的作用机制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蛋白激酶Cβ2在高糖与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焦亡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β2 (protein kinase Cβ2, PKCβ2)在高糖与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 HR)诱导的心肌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6孔):低糖组(LG组)、低糖缺氧/复氧组(LG+HR组)、高糖组(HG组)、高糖缺氧/复氧组(HG+HR组)、高糖缺氧/复氧+PKCβ2抑制剂CGP53353 (1 μmol/L)治疗组(HG+HR+CGP组)。采用三气培养箱(5%CO 2、94%N 2、1%O 2)缺氧4 h,正常氧浓度复氧2 h构建细胞HR模型,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KCβ2及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 (Nod-like receptor pyrin domain3, NLRP3)、IL-1β、半胱氨酸蛋白酶-1 (caspase-1)表达水平,JC-1染色评估H9c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水平。 结果:与LG组比较,HG组、LG+HR组、HG+HR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而LDH释放水平明显增加( P<0.05),同时伴随PKCβ2活化及NLRP3、IL-1β、caspase-1表达上调( P<0.05);与HG组比较,HG+HR组LDH释放水平增加,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 P<0.05),JC-1单体细胞百分比及磷酸化PKCβ2 [phospho-PKCβ2 (Ser660), P-PKCβ2]蛋白、NLRP3、IL-1β、caspase-1表达上调( P<0.05);与LG+HR组比较,HG+HR组LDH释放水平增加,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 P<0.05),P-PKCβ2表达明显增加,NLRP3、IL-1β、caspase-1表达上调( P<0.05)。与HG+HR组比较,HG+HR+ CGP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LDH释放水平、JC-1单体细胞百分比、P-PKCβ2、NLRP3、IL-1β、caspase-1表达下调( P<0.05)。 结论:选择性抑制PKCβ2过度活化可减轻心肌细胞高糖HR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焦亡水平及减轻线粒体损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alvinorin A上调MALAT1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脑血管内皮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κ阿片受体(κ opioid receptor, KOR)激动剂salvinorin A(SA)通过上调脑血管内皮细胞的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MALAT1,抑制线粒体分裂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 Drp-1)磷酸化,减轻线粒体损伤,产生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动物实验采用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S组),大鼠不做任何干预,只分离一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组(MCAO组),采用线栓阻断大鼠一侧颈内动脉90 min,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salvinorin A组(SA组),线栓放入即刻经尾静脉给予大鼠SA (20 μg/kg);KOR拮抗剂组(NB组),注射SA前30 min给予大鼠KOR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IN 2 mg/kg),其余处理同S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后24 h用Bederson评分法评估大鼠脑梗死程度。每组取5只处死取材,2, 3, 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 3, 5-Triphenylter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测定缺血区脑梗死面积、伊文蓝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MCAO后1、2、5 d行运动神经功能评分。离体实验采用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HBMEC)缺糖缺氧(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Blank组),不进行缺氧及复氧处理;OGD组(A组),缺氧6 h,复氧24 h; SA+OGD组(B组),OGD模型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MALAT1特异性小干扰RNA(specific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OGD组(C组),加入100 nmol/L lncRNA MALAT1 siRNA 24 h,缺氧6 h,复氧24 h; MALAT1 siRNA+OGD+SA组(D组),复氧前1 h加入SA(5 μmol/L),其余处理同C组。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HBMEC活力、磷酸化Drp-1(phosphorylated Drp-1, pDrp-1 )/Drp-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结果:动物实验显示,与S组比较,MCAO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伊文蓝渗出增加,运动神经功能下降( P<0.05 );与MCAO组比较,SA组大鼠Bederson评分降低,脑梗死面积减小,伊文蓝渗出减轻,运动神经功能改善( P<0.05 );与SA组比较,NB组大鼠Bederson评分增高,脑梗死面积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神经功能减退( P<0.05 )。离体实验显示,与Blank组比较,A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下降,pDrp-1/Dpr-1升高( P<0.05),ROS含量增加( P<0.01),电镜下可见线粒体形态破坏;与A组比较,B组MALAT1水平增加,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下降( P<0.05),ROS含量下降( P<0.01),线粒体形态趋于正常;与B组比较,C组HBMEC活性下降( P<0.05),pDrp-1/Dpr-1和ROS含量增高( P<0.01),线粒体形态破坏;与C组比较,D组HBMEC活性增加,pDrp-1/Dpr-1、ROS含量降低( P<0.05 ),线粒体仍有一定程度的肿胀。 结论:KOR激动剂SA通过上调MALAT1的表达,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减轻HBMEC的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脑卒中后血脑屏障的渗透增加,对脑卒中后的脑功能产生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断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与自身抗体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发生反应的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E2蛋白(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克隆能够表达BCOADC-E2蛋白抗原表位同源目的基因序列BCKD,与工程质粒pGEX-4T1进行DNA重组,通过PCR获得15个点突变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中进行蛋白表达与纯化;ELISA法、蛋白质印迹法鉴定其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并进行分析比较,定位出对BCOADC-E2蛋白和AMA-M2特异性反应有关键影响的氨基酸,探讨其在PBC诊断中的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共获得14个突变型蛋白、1个野生型蛋白。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和pGEX-BCKD-C3A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S1A(1.634±0.328)和pGEX-BCKD-C3A(1.744±0.345)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高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突变型蛋白pGEX-BCKD-E4A(0.157±0.067)、pGEX-BCKD-V5A(0.057±0.029)、pGEX-BCKD-Q6A(0.580±0.166)、pGEX-BCKD-S7A(0.744±0.125)、pGEX-BCKD-D8A(0.351±0.135)、pGEX-BCKD-S10A(0.496±0.158)、pGEX-BCKD-V11A(0.149±0.089)、pGEX-BCKD-T12A(0.061±0.043)、pGEX-BCKD-I13A(0.007±0.017)、pGEX-BCKD-T14A(0.198±0.101)、pGEX-BCKD-S15A(0.156±0.087)、pGEX-BCKD-R16A(0.884±0.099)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均低于野生型蛋白pGEX-BCKD(1.000±0.000)与AMA-M2特异性反应蛋白。结论:BCOADC-E2蛋白的1号和3号位半胱氨酸是提高蛋白BCOADC-E2与PBC患者血清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4、5、6、7、8、10、11、12、13、14、15、16号位氨基酸被丙氨酸代替后形成突变型蛋白会降低其与AMA-M2特异性反应程度;5号位和13号位氨基酸是影响蛋白BCOADC-E2与AMA-M2特异性反应关键性氨基酸,对BCOADC-E2蛋白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对BCOADC-E2关键性氨基酸进行深入研究对PBC诊治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七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筛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家系共有的低频变异位点,以期发现与PBC相关的新易感基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的3个PBC家系的7例PBC患者和2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提取血液DNA样本并进行WES,应用SAMtools 1.3软件检测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得失位变异位点,并于已知数据库1000 Genome、ExAC、ESP6500和诺禾-中华基因数据库筛选低频变异位点。应用Pymol V2.3.2软件模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分子三维结构,观察家系间共有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位置。结果:7例PBC患者首诊年龄为(61.2±10.2)岁。血清检测结果示7例患者的ALP为(306.9±242.5) U/L,GGT为(121.7±85.9) U/L,ALT为(47.6±33.1) U/L,AST为(55.7±34.1) U/L,免疫球蛋白G为(14.9±3.1) g/L;抗核抗体核型均存在胞质颗粒型特征;抗线粒体抗体均为阳性。5例PBC患者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病;2例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结果均提示界面性肝炎和小胆管病变。3个PBC家系间共有18个SNP位点,分别位于 OTOA、 OBSCN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DRB1( HLA- DRBI)基因。 OTOA基因的rs200988634是3个家系共有的多态性位点; OBSCN基因的rs746424683、rs545316651、rs553144914、rs533059830和rs56087721分别导致9种氨基酸的改变;基因 HLA- DRB1共有12个不同的SNP位点,分别导致12种氨基酸的改变,其中rs16822698、rs112796209和rs11554463核苷酸突变分别导致MHC-Ⅱ分子β链的G154A、Y152C和Y107X氨基酸改变,Y107X氨基酸位于MHC-Ⅱ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凹槽区域。 结论:对PBC家系进行WES是阐明恶性变异候选基因 OBSCN和 OTOA较好的策略。 HLA- DRB1为PBC的易感基因,可能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影响MHC-Ⅱ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Liwen术式心肌活检:通过新的活检方式获得的HCM患者心肌标本的代表性及其病因学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心肌活检术(即Liwen术式心肌活检术)获得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标本的代表性及其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纳入2019年7至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行Liwen术式心肌活检和射频消融的HCM住院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年龄、性别)、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合并症的情况。对所有入选患者的活检心肌组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并进行组织学阅片,观察HCM患者心肌标本的病理学特征。结果:研究共入选患者21例,年龄(51.2±14.5)岁,男性13例(61.9%)。入选患者最大室间隔厚度(23.3±4.5)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78.8±42.6)mmHg(1 mmHg=0.133 kPa);8例(38.1%)合并高血压,1例(4.8%)合并糖尿病,2例(9.5%)合并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前HCM患者心肌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核深染、肥大、异型,冠状动脉微血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脂肪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胞浆空泡,脂褐素沉积;马松染色可见间质纤维化和替代纤维化。射频消融术后HCM患者心肌标本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心肌细胞明显缩小,裂解,发生凝固性坏死,边界不清,胞核碎裂、消失。射频消融术前HCM患者心肌标本定量分析示,入选患者中轻度和重度心肌细胞肥大分别有9例(42.9%)和12例(57.1%);轻、中和重度纤维化分别有5例(23.8%)、9例(42.9%)和7例(33.3%);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有6例(28.6%);冠状动脉微血管异常、脂肪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胞浆空泡、脂褐素沉积分别有11例(52.4%)、4例(19.0%)、2例(9.5%)、6例(28.5%)、16例(76.2%)。入选患者的心肌细胞直径为(25.2±2.8)μm,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为5.2%(3.0%,14.6%)。其中1例患者心肌中存在严重替代纤维化,纤维化面积达67.0%。其余患者为间质纤维化改变。对13例患者的心肌标本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患者心肌肌原纤维增多,其中9例肌原纤维排列紊乱。13例患者的心肌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局部凹陷,线粒体轻度肿胀,线粒体嵴断裂、减少,局部聚集肌原纤维束间。1例患者心肌细胞肥大但肌纤维排列大致正常,胞浆内存在空泡,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胞浆内存在大范围糖原沉积,偶见双膜环绕,高度提示糖原贮积病。所有心肌标本透射电镜下均未见溶酶体内糖脂样物质沉积,可基本排除法布里病,刚果红染色后偏振光下均未发现苹果绿样物质存在,可基本排除心脏淀粉样变。结论:通过Liwen术式心肌活检术获得的HCM患者的心肌标本代表性较好,且有助于HCM的病因学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特点,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2017年4-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0例白癜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粪便标本,通过Roche/45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区进行定性分析;用宏基因组学对5例白癜风患者粪便及5例健康对照者粪便进行分析,明确其潜在调控通路。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白癜风患者粪便中细菌物种相似,但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富集明显减少( 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和梭杆菌丰度明显降低;在属水平上,7个种属(拟杆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罗氏囊菌、相炭疽杆菌、梭杆菌、柔膜细菌-RF9、普氏菌-7)丰度明显降低( P<0.05),4个种属(瘤胃球菌-1、瘤胃球菌科UCG、毛螺菌科、链球菌)明显增加( P<0.05);链球菌属及相炭疽杆菌在白癜风患者表达差异尤为明显,前者增加10.8倍,后者减少6.517倍。通过构建一个基于11个白癜风相关属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随机森林模型,显示该判别模型在ROC中AUC为0.89;宏基因组分析显示,白癜风相关菌群失调主要与免疫相关通路(如WNT通路、Notch通路等)、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氨基酸代谢(如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相关。 结论: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健康对照存在明显差异,其菌群失调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发展,补充益生菌可能有益于白癜风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乌司他丁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sepsis-acute kidney injury,SA-AKI)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随机数字法)将60只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盲肠结扎穿刺组(CLP组)和乌司他丁处理组(CLP+UTI组),乌司他丁处理组腹腔注射乌司他丁50 000 U/kg,1次/d。术后24 h,每组随机取5只小鼠处死后取肾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炎性细胞浸润;各组其余老鼠用于观察脓毒症小鼠7 d生存率;采用LPS刺激HK-2细胞构建SA-AKI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脂多糖组(LPS组)和脂多糖+乌司他丁组(LPS+UTI组);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EdU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JC-1法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NF-κB的磷酸化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与sham组相比,CLP组小鼠肾脏组织明显出现病理改变,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小鼠生存率下降,CLP+UTI组减轻了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及巨噬细胞的浸润,提高了小鼠生存率。与Control组相比,LPS组抑制了HK-2细胞的活力及增殖,损伤了HK-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与LPS组相比,LPS+UTI组抑制了NF-κB的磷酸化,减少了炎性因子的分泌,促进了HK-2细胞的活力与增殖,减轻了HK-2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结论: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产生,减轻线粒体损伤从而改善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减轻SA-AKI损伤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