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周前
顽固性呃逆(IH)是脑卒中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甚至会使患者生活质量进一步恶化.IH的治疗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同时辅以药物对症治疗.西医治疗脑卒中后IH主要应用抗精神病药、肌松药、抗癫痫药、止吐药、组胺H2受体拮抗剂.中药治疗脑卒中后IH采取辨证治疗,胃寒、胃热治法为温中散寒、清热泻火,和胃止呃;气逆痰阻治法为理气化痰,和胃降逆;瘀血阻滞治法为活血化瘀;脾胃虚寒治法为温中散寒,和胃健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比拉斯汀在皮肤病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比拉斯汀是一种新型的第2代组胺H1受体拮抗药,常用于治疗荨麻疹,在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痒疹、风瘙痒、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等诸多皮肤病中也有广泛应用.本文对比拉斯汀的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1抗组胺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8
组胺受体分为H1、H2、H3、H4这4种类型,分别介导不同的生理学效应且有其相应的拮抗剂,可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其中,H1抗组胺药是皮肤科的基础用药,被广泛应用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近年来,新型抗组胺药不断出现,传统H1抗组胺药也被发现有新的潜在适应证,但抗组胺药的使用剂量仍存在差异.总结H1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常用药物加倍剂量使用情况及潜在适应证,将为其临床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维生素D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对特应性皮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的5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低、高剂量实验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小鼠用2,4-二硝基氟苯(DNCB)进行建模,低、高剂量实验组小鼠建模后分别每天背部均匀涂抹5、10 μg·kg-1的1,25(OH)2D3,对照组每天均匀涂抹氢化可的松溶液(1 mg·cm-2),每天2次,连续给药10 d,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每天涂抹等量的0.9%NaCl.给药结束后对皮肤病变状况进行评估,眼眶采血并收集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备用.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表皮厚度,以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IL)-13、IL-4、IL-17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清Th1、Th2细胞比例,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背部皮肤组织组胺1型受体(HIR)、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1(TRPV1)表达情况.结果 空白组、模型组、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皮炎症状评分分别为0、(8.50±1.12)、(6.34±0.54)、(3.91±0.29)和(3.79±0.53)分,背部皮肤表皮厚度分别为(42.05±4.14)、(77.65±7.02)、(61.12±5.02)、(55.34±4.13)和(52.19±3.08)μm,背部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分别为(4.67±0.27)、(32.16±2.49)、(25.23±2.07)、(18.13±1.46)和(15.37±1.29)number·mm-2,Th1/Th2 细胞比值分别为 2.76±0.28、0.36±0.06、1.02±0.18、2.05±0.14 和 2.07±0.29,HIR 表达水平分别为 0.05±0.00、0.21±0.02、0.16±0.02、0.10±0.01 和 0.08±0.01,PAR2 表达水平分别为 0.05±0.01、0.19±0.01、0.12±0.01、0.09±0.01 和 0.07±0.01,TRPV1 表达水平分别为0.05±0.01、0.25±0.03、0.15±0.01、0.10±0.01 和 0.09±0.00;以上指标,低剂量实验组、高剂量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实验组和低剂量实验组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维生素D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减轻DNC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可能与HIR、PAR2介导的TRPV1痒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苏葶宣肺颗粒的制备工艺及初步药效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优选苏葶宣肺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并探讨其对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方法 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法,以迷迭香酸和黄芩苷的含量以及浸膏得率为指标,考察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加水倍量对苏葶宣肺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优选苏葶宣肺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制粒情况、成型率、吸湿率、休止角及溶解度为评价指标,对辅料种类和药辅比例等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最佳制剂成型工艺.制备大鼠离体气管环后浸泡于K-H液,采用BL-420S生物机能系统测定其张力变化,分别观察苏葶宣肺颗粒对大鼠正常离体气管和磷酸组胺(His)、乙酰胆碱(ACh)致痉的大鼠离体气管张力的影响,计算解痉率.结果 苏葶宣肺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浸泡30 min,提取2次,每次提取60 min.3批正交验证实验综合评分均数为92.07,RSD为0.51%.最佳成型工艺为:浸膏、糊精、淀粉按3:2.5:4的比例制成软材,用10目筛网制成颗粒.苏葶宣肺颗粒对大鼠正常离体气管平滑肌具有舒张作用,对ACh和His致大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均有一定的解痉作用.结论 本文建立了苏葶宣肺颗粒稳定可行的制备工艺,为后续的研发、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苏葶宣肺颗粒对离体气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组胺和抑制胆碱受体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精神分裂症的潜在精准药物靶标:细胞特异的组胺受体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现有治疗药物疗效不理想、副作用较多.组胺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组胺受体存在细胞特异性功能.因此,本课题拟探究不同神经元上组胺受体在精神分裂症发生中的作用,并寻找精准治疗靶点.方法 利用Cre/loxp技术构建特异性敲除不同神经元上组胺受体的小鼠,并通过行为学、电生理、微透析等技术以及人脑样本进行探究.结果 胆碱能神经元上H1受体缺失引起小鼠产生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行为表型,并且有阴性症状患者的脑样本中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上H1受体表达下降.进一步发现可能是由于H1受体缺失后,投射至前额叶皮层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功能降低,进而破坏了前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抑制平衡.谷氨酸能神经元上H2受体缺失引起小鼠产生精神分裂症样阳性阴性症状相关行为表型,可能是内侧前额叶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上H2受体缺失后,HCN通道介导电流增加,进而引起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导致的,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谷氨酸神经元上H2受体表达下降.结论 胆碱能神经元上H1受体和谷氨酸能神经元上H2受体参与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不同症状发生,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组胺受体假说",并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精准药物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组胺H2受体在躁狂样行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躁狂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症状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巴胺功能亢进被认为是躁狂发生的关键机制,然而以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为主的抗躁狂治疗药物常导致严重锥体外系反应.因此,寻找调控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潜在药物新靶标显得尤为必要.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能神经元广泛接受组胺能神经元投射,且高表达组胺H2受体.有研究表明,H2受体拮抗剂可引发患者的躁狂样行为,提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的H2受体或与躁狂症发生有关,但至今未见研究.方法 利用转基因小鼠,结合脑区特异性基因调控、行为学测试、膜片钳记录、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探究多巴胺能神经元上H2受体在躁狂中的作用.结果 ① 利用Cre-loxp技术在全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上敲除H2受体,该小鼠表现为运动量增加、低抑郁、低焦虑等常见躁狂样行为特征.② 采用病毒立体定位注射敲降小鼠VTA而非SNc脑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上H2受体,可重现小鼠躁狂样行为,并可被锂盐、丙戊酸钠逆转.③ H2受体缺失使多巴胺能神经元膜上GABAA受体水平下降,抑制性突触后电流下降,进而导致多巴胺功能亢进.④ VTA 内注射 H2 受体激动剂Amthamine可逆转苯丙胺诱导的小鼠躁狂样行为.结论 组胺H2受体通过调节VTA中多巴胺能神经元上GABAA受体膜上水平,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抑制躁狂样行为;H2受体激动剂可能是潜在的抗躁狂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富马酸卢帕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 ~24 h内消退,但容易反复发生新的皮疹.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时间通常持续6周以上,伴有风团、瘙痒甚至血管性水肿,停止治疗后每周至少反复发作2次.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用药主要为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因其中枢抑制作用较低而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和咪唑斯汀等.富马酸卢帕他定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过敏药物,具有抗组胺及拮抗血小板PAF活性的双重作用,因其抗组胺活性与二代抗组胺药类似或更强,对心脏影响较少以及较少的中枢抑制作用和较广的安全剂量范围,而逐渐被临床医生所使用.为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富马酸卢帕他定在慢性荨麻疹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定了84例在本科室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富马酸卢帕他定片组与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和胃益气降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慢性难治性消化科疾病,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严重者可发展为食管腺癌.研究认为,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和滑动疝等均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1].目前,质子泵抑制药、制酸剂、组胺H2受体拮抗剂等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但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反流问题,且副作用和复发率较高[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氢化可的松联合西咪替丁对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sVCAM-1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