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患者血清Th1、Th2相关细胞因子与不良妊娠结局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5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SCH患者70例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n=42)和不良组(n=28),分析两组基本信息,比较收入院时患者Th1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Th2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6)水平,对患者各因子指标与不良妊娠结局行Point-biserial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SCH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组血清IL-2、TNF-α、IFN-γ、IL-6高于结局良好组,IL-4、IL-10水平低于结局良好组(P<0.05).Point-biserial相关性分析,IL-2、IFN-γ、TNF-α、IL-6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正相关,IL-10、IL-4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负相关(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SCH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IL-6及促甲状腺激素升高,IL-4、IL-10降低是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SCH患者血清IL-2、TNF-α、IFN-γ、IL-6水平升高,IL-4、IL-10水平降低,水平异常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NOD样受体蛋白3和Toll样受体4表达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NOD样受体蛋白3(NLRP3)、Toll样受体4(TLR4)表达与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川北医学院附属三台医院收治的197例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进行驱梅治疗后血清转阴者纳入转阴组(n=88),未进行驱梅治疗者纳入梅毒组(n=45),接受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者纳入固定组(n=64).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5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NLRP3、TLR4 mRN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TLR4、NLRP3 mRNA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PBMCs中TLR4、NLRP3 mRNA表达水平比较,梅毒组>转阴组>对照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白介素(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比较,对照组>转阴组>梅毒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L-1β、IL-4、IL-10及IL-18水平比较,对照组<转阴组<梅毒组<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TLR4、NLRP3 mRNA表达与IFN-γ、IL-2呈正相关,与IL-1β、IL-4、IL-10、IL-18呈负相关(P<0.05).结论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NLRP3、TLR4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且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贝达喹啉联合肝爽颗粒抗耐多药肺结核效果及减毒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贝达喹啉联合肝爽颗粒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应用效果及对γ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γ inducible protein-10,IP-10)、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1)的影响.方法 按1:1倾向性匹配原则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河北省胸科医院结核四科收治的144例MDR-TB患者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及联合组,各48例.3组均在予以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1组予以肝爽颗粒,对照2组予以贝达喹啉,联合组予以肝爽颗粒和贝达喹啉.比较3组治疗第4、8、12、24、36、48周痰菌转阴率及中位转阴时间.比较3组治疗48周后病灶吸收情况、空洞变化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第8、24、48周血清炎症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P-10、SOCS1]水平及受试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2组、联合组第4、8、12、24、36、48周痰菌转阴率均高于对照1组(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中位转阴时间均早于对照1组(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3.75%、95.83%,均高于对照1组56.25%(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空洞改善率分别为95.83%、95.83%,均高于对照1组62.50%(P均<0.05);联合组第8、24、48周IL-17、TNF-α、IL-4水平<对照2组<对照1组(P均<0.05);联合组第8、24、48周IP-10、SOCS1水平<对照2组<对照1组(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6.67%、12.50%,均高于对照1组(0)%(P均<0.05);联合组肝损伤和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分别低于对照2组12.50%、16.67% 和对照1组14.58%、14.58%(P均<0.05).结论 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能提高MDR-TB的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痰菌转阴率,抑制炎症反应,联合肝爽颗粒虽未增强疗效,但能进一步改善炎症反应,减少肝损伤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有助于增加患者贝达喹啉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h1/Th2免疫应答平衡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支原体抗体滴度及预后的关系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肺炎患者的血清MP-IgM(immunoglobulin M,IgM)抗体滴度与T辅助细胞(helper T cells,Th)1型/Th2免疫应答平衡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于岳池县人民医院的214例MP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MP-IgM抗体滴度分为低滴度组(n=92)、中滴度组(n=75)、高滴度组(n=47),根据预后病情分为好转组(n=125)和恶化组(n=89).用单因素分析不同MP-IgM抗体滴度组以及不同预后组患者间的临床差异;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指标间的相关性;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病情恶化的危险因素;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回归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Th1/Th2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不同MP-IgM抗体滴度的3组患者间发热比例、发热消退时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IFN-γ/IL-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发热消退时间、WBC水平、CRP水平、IFN-γ 水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IFN-γ/IL-5水平随着MP-IgM抗体滴度的升高而降低.MP-IgM抗体低滴度组和中滴度组患者的发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滴度组患者中发热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组(P均<0.05).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均呈正相关,Th1/Th2免疫平衡指标IFN-γ/IL-5与MP-IgM抗体滴度呈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FN-γ>5.25 pg/mL、IL-5>4.05 pg/mL以及血清MP-IgM抗体滴度增加是病情恶化的最主要危险因素,IFN-γ/IL-5>1.40为保护因素.Th1/Th2的连续变化与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Th1/Th2水平与患者预后病情恶化风险大致呈负相关,当Th1/Th2>1.20时,随着Th1/Th2水平的升高,预后病情恶化风险显著降低.结论 MP肺炎患者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指标IFN-γ/IL-5呈负相关,检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与Th1/Th2细胞因子指标有助于早期判断MP肺炎患者病情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黄芪含药血清对NK细胞活性、NKG2A、NKG2D及细胞因子IFN-γ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黄芪含药血清对自然杀伤(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NKG2D、NKG2A、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2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黄芪低、中、高剂量组(3.1、6.2、12.4 g/kg体重)和正常对照组,灌胃后制备含药血清.用NK细胞专用培养基培养NK-92MI细胞,用1640培养基培养YAC-1细胞.将NK-92MI细胞与20%不同剂量黄芪含药血清及正常对照血清孵育48 h,即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黄芪低剂量组、黄芪中剂量组以及黄芪高剂量组.通过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测定方法检测NK细胞对靶细胞YAC-1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IFN-γ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KG2D以及NKG2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和黄芪低剂量组相比,黄芪中、高剂量组的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0.01).IFN-γ的表达在黄芪低、中、高剂量组中均升高,但不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芪低、中剂量组NKG2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NKG2A蛋白表达水平在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黄芪含药血清可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上调IFN-γ表达水平、上调NK细胞活化型受体的表达,通过调控NK细胞实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型糖尿病小鼠肠道菌群与免疫状态演变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在不同时期的肠道功能、血清相关抗体、脾脏细胞因子谱表达与肠道菌群的演变。方法:取3~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8只,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C组,13只)和STZ组(15只)。STZ组连续5 d空腹腹腔注射STZ 50 mg·kg -1·d -1,NC组注射等体积溶剂。实验第3周测定随机血糖>16.7 mmol/L为建模成功,定义为基线水平,两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剩余小鼠观察4周,即实验第7周(实验终点)处死剩余小鼠。每周测量体重、随机血糖和每日饮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相关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 +FoxP3 +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对粪便进行16SrRNA菌群测序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CD4 +FoxP3 +Treg细胞、肠道菌群、各免疫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流式细胞术与ELISA结果显示,在基线水平,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CD4 +FoxP3 +Treg、TGF-β、TNF-α、IFN-γ、IL-6、IL-17与血清ICA、IAA表达水平增加,脾脏IL-4、IL-10表达水平下降(均 P<0.05);在实验终点,与NC组相比,STZ组小鼠脾脏TNF-α、IFN-γ、IL-6,血清GADA、ICA与结肠ZO-1表达水平增加(均 P<0.05)。16SrRNA测序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STZ组乳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 P<0.05),拟杆菌属、阿克曼菌属、普雷沃菌属和颤螺菌属丰度明显上升(均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乳杆菌属丰度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 r=0.65, P<0.05),与TNF-α、IFN-γ、IL-6、IL-17和GADA水平呈负相关( r值-0.61~-0.58,均 P<0.05);颤螺菌属丰度与TGF-β、TNF-α、IL-6和IAA水平呈正相关( r值0.55~0.72,均 P<0.05),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 r=-0.59, P<0.05)。 结论:多次低剂量STZ诱导的T1DM小鼠可能存在CD4 +Foxp3 +Treg及TGF-β介导的负性免疫调节和以增加结肠ZO-1表达的肠道调节,其中颤螺菌属与乳杆菌属丰度改变可能参与免疫调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外周血中Th1/Th2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杭州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MPP患儿6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病情进展程度将MPP患儿分为急性期组( n=29)和恢复期组( n=31),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 结果:MPP急性期组IFN-γ、IL-4水平[(1 235.24±254.64)ng/L、(781.13±113.09)ng/L]均明显高于恢复期组[(545.38±58.57)ng/L、(331.27±64.18)ng/L]( t=14.683、19.108,均 P=0.001)和对照组[(477.96±46.61)ng/L、(241.86±39.07)ng/L]( t=20.534、30.813,均 P=0.001),Th1/Th2水平[(1.65±0.37)]明显低于恢复期组[(1.97±0.42)]( t=3.123, P=0.003)和对照组[(2.28±0.56)]( t=5.405, P=0.001);MPP恢复期组IFN-γ、IL-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t=5.729、7.805, P=0.003、0.001),Th1/Th2水平低于对照组( t=2.652, P=0.010)。 结论:MPP患儿存在Th2占优势的免疫失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ROS/NO分泌发挥抗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发挥清除病原菌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使用脂多糖/干扰素-γ(lipopolysaccharide/interferon-γ,LPS/IFN-γ)或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分别处理RAW264.7细胞和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BMDM),24 h后检测miR-155表达水平;将RAW264.7细胞和BMDM分别过表达、抑制miR-155后,检测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转化,以及活性氧、活性氮和细胞因子释放;将miR-155过表达的BMDM进行M1型诱导,取上清培养大肠杆菌不同时间后,检测大肠杆菌菌落形成能力。结果:LPS/IFN-γ的添加可以明显促进miR-155在RAW264.7细胞和BMDM中的表达,而IL-4的诱导降低BMDM中miR-155水平;进一步在RAW264.7细胞和BMDM中过表达miR-155后,可促进M1型极化分子转录、抑制M2型极化分子标志物的表达;反过来,通过反义寡核苷酸抑制miR-155后,可以抑制M1型极化而促进M2型极化;同时,过表达miR-155的巨噬细胞分泌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显著性被促进;过表达miR-155的M1型极化BMDM培养上清明显可以减少大肠杆菌菌落形成数量。结论:miR-155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其ROS/NO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参与巨噬细胞清除、杀伤病原菌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灸ST36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外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针灸足三里穴(Stomach-36,ST36)通过调控外周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疾病的影响。方法:对实验鼠随机分为两组,EAE组和针灸组,并且进行体重监测以及临床症状评估,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脊髓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脱髓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的比例,超敏多因子电化学发光技术(Meso scale discovery,MSD)检测外周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成功构建EAE小鼠模型并给予针灸治疗。临床评分显示,EAE组在第22天达到高峰期,发病分数为2.5分,针灸组在第24天达到高峰期,发病分数为2分。疾病起病时间统计结果显示,EAE组在第12天开始起病,针灸组在第17天开始起病,针灸组比EAE组的起病时间明显较晚。HE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针灸组的脊髓炎性细胞浸润较少,髓鞘结构完整,边缘较光滑。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显示,针灸组CD4 +IFN-γ +T、CD4 +IL-17 +T细胞比例较EAE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9±0.10)%比(0.92±0.25)%,(0.21±0.05)%比(0.34±0.04)%, t值分别为2.91和3.70, P值均<0.05];针灸组CD4 +IL-4 +T、CD4 +Foxp3 +、CD8 +Foxp3 +细胞比例较EAE组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8±0.22)%比(0.5±0.07)%,(1.38±0.23)%比(0.9±0.08)%,(0.38±0.12)%比(0.14±0.09)%, t值分别为2.55、3.35和4.16, P值均<0.05)]。MSD检测外周血清细胞因子结果显示,针灸组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5和IL-16的浓度较EAE组明显上升,促炎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的浓度较EAE组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53±0.95)pg/mL比(2.78±1.25)pg/mL,(2298.77±298.67)pg/mL比(1402.28±216.30)pg/mL,(6.6±0.548)pg/mL比(8.84±0.98)pg/mL, t值分别为9.00、4.84和3.57, P值均<0.05)]。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后抑制辅助性T细胞( helper T cell,Th)1/Th17并促进Th2的比例,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例。针灸治疗后,促进抑炎因子IL-5,IL-16的表达,抑制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 结论:针灸ST36通过纠正T细胞亚群的失衡,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治疗缓解EAE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制剂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其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密切相关,生物靶向治疗可精准定位某种细胞因子或免疫效应阻断炎性通路从而控制疾病。目前用于治疗sJIA的生物制剂主要包括IL-1受体拮抗剂、IL-6受体拮抗剂、IL-18受体拮抗剂、TNF-α受体拮抗剂,以及处于研究阶段的JAK抑制剂、干扰素γ拮抗剂、T细胞共刺激调节剂等。sJIA属于异质性疾病,不同患者对不同生物制剂的敏感性不同,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种生物制剂的序贯和联合治疗。对现有生物制剂效果不佳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更多的治疗靶点。在未来,生物仿制药可能将会成为治疗sJIA的新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