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与炎症因子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 分析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招募了 76名参与者,分为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进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得分(PANS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得分.比较两组之间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分析有差异的炎症因子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中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8、IL-13、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的水平低于健康对照(P<0.05).同时发现IL-1β、MCP-1、IL-13与PANSS量表、BPRS量表及其分量表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0.05).最后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bFGF(AUC=0.9944)是诊断效能较好的血清炎症因子.结论 血清炎症因子与精神分裂症关系密切,同时对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rb-bFGF联合美容缝合技术在儿童颌面部软组织创伤愈合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探究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rb-bFGF)联合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软组织创伤愈合的应用.方法:纳入笔者医院整形外科于2023年4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开放性面部损伤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缝合组(n=36)与rb-bFGF组(n=36),缝合组实施美容缝合术,rb-bFGF组在缝合组基础上施加rb-bFGF凝胶治疗,2次/天,持续7d.比较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表皮生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d,细胞因子水平[干扰素(Interferon-α,INF-α)、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 induced protein-10,IP-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术前及术后5个月瘢痕评分[瘢痕评估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及美学效果满意度.结果:rb-bFGF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表皮生长时间均显著短于缝合组(P<0.05);rb-bFGF组并发症发生率(2.78%)与缝合组(11.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rb-bFGF组INF-α、IP-10水平显著低于缝合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缝合组(P<0.05);术后5个月,rb-bFGF组POSAS、VSS评分均显著低于缝合组(P<0.05);rb-bFGF组患儿美学效果满意度(94.44%)显著高于缝合组(77.78%)(P<0.05).结论:rb-bFGF联合美容缝合技术可加快颌面部软组织损伤患儿伤口愈合,改善瘢痕及美观度,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肝爽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联合肝爽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医院收治的11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酒精性肝病基础疗法结合肝爽颗粒治疗,肝爽颗粒温开水冲服,1袋/次,3次/d.观察组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肝爽颗粒治疗,肝爽颗粒服用方案同对照组,同时注射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 g+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缓慢静脉滴注,1次/d.2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指标[直接胆红素(DBIL)、谷氨酰转移酶(GGT)、胆汁酸(BA)]、肝纤维化指标[脯氨酸肽酶(PLD)、Ⅳ型胶原(Ⅳ-C)、Ⅰ型前胶原氨端肽原(PINP)]、炎症介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CXCL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计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DBIL、GGT、B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DBIL、GGT、B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LD、Ⅳ-C、PIN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PLD、Ⅳ-C、PI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P-10、CXCL1、VCAM-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I P-10、CXCL1、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73%(7/55)、9.09%(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50/55)、74.55%(41/5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肝爽颗粒治疗酒精性肝病效果显著,可改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状态,降低炎症介质水平,治疗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贝达喹啉联合肝爽颗粒抗耐多药肺结核效果及减毒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贝达喹啉联合肝爽颗粒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应用效果及对γ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γ inducible protein-10,IP-10)、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uppressors of cytokine signaling,SOCS1)的影响.方法 按1:1倾向性匹配原则将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河北省胸科医院结核四科收治的144例MDR-TB患者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及联合组,各48例.3组均在予以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1组予以肝爽颗粒,对照2组予以贝达喹啉,联合组予以肝爽颗粒和贝达喹啉.比较3组治疗第4、8、12、24、36、48周痰菌转阴率及中位转阴时间.比较3组治疗48周后病灶吸收情况、空洞变化情况.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第8、24、48周血清炎症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P-10、SOCS1]水平及受试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2组、联合组第4、8、12、24、36、48周痰菌转阴率均高于对照1组(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中位转阴时间均早于对照1组(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93.75%、95.83%,均高于对照1组56.25%(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空洞改善率分别为95.83%、95.83%,均高于对照1组62.50%(P均<0.05);联合组第8、24、48周IL-17、TNF-α、IL-4水平<对照2组<对照1组(P均<0.05);联合组第8、24、48周IP-10、SOCS1水平<对照2组<对照1组(P均<0.05);对照2组、联合组心电图异常率分别为16.67%、12.50%,均高于对照1组(0)%(P均<0.05);联合组肝损伤和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0,分别低于对照2组12.50%、16.67% 和对照1组14.58%、14.58%(P均<0.05).结论 含贝达喹啉治疗方案能提高MDR-TB的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痰菌转阴率,抑制炎症反应,联合肝爽颗粒虽未增强疗效,但能进一步改善炎症反应,减少肝损伤和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有助于增加患者贝达喹啉治疗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木犀草素通过激活GSK3β/Nrf2通路抑制感染性炎症反应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木犀草素对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木犀草素调控流感病毒引发的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5、30 μmol/L)对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存活率的影响.②咪喹莫特(R837)刺激RAW 264.7或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同时,用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0 μmol/L)干预细胞3、6、18 h后,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β干扰素(IFN-β)、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以及血红素加氧酶-1(HO-1)基因及TNF-α、IL-6的表达水平.③R837刺激RAW 264.7细胞的同时,用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0 μmol/L)干预细胞1、3 h,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磷酸化p65(p-p65)蛋白、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蛋白、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和核内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Nrf2)蛋白的表达水平.④用Nrf2抑制剂(ML385)处理RAW 264.7细胞12 h后,加入R837和木犀草素(5 μmol/L)继续培养6 h,用RT-qPCR法检测细胞IL-6、TNF-α、IL-1β、IFN-β、IP-10 mRNA的表达水平.⑤流感病毒A/PR/8(PR8)感染A549细胞2 h,同时用不同浓度木犀草素(5、10、20 μmol/L)处理细胞10 h,用RT-qPCR法检测细胞IL-6、TNF-α、IL-1β、IFN-β、IP-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30 μmol/L以内各浓度木犀草素对RAW 264.7细胞存活率没有明显影响(P>0.05).②木犀草素能够显著降低R837诱导的RAW 264.7细胞IL-6、TNF-α的表达水平和IL-1β、IFN-β、IP-10 mRNA表达水平,且木犀草素也能显著降低原代腹腔巨噬细胞IL-6、TNF-α的表达水平.③木犀草素可以促进Nrf2入核,上调HO-1 mRNA表达并抑制p-p65表达,促进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磷酸化.④在R837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ML385可恢复木犀草素抑制的RAW 264.7细胞炎症因子IL-6、IL-1β、IFN-β和IP-10 mRNA的表达水平.⑤木犀草素抑制PR8感染引起的A549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结论 木犀草素可通过抑制GSK3β活性促进Nrf2/HO-1通路,从而抑制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细胞N-乙酰转移酶10高表达诱导铂类药物耐药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细胞中高表达的N-乙酰转移酶10(NAT10)引起对铂类抗肿瘤药的耐药效应,并揭示其潜在机制。方法:实验分为野生型组(MCF-7野生型细胞未经任何处理)、NAT10过表达组(h-NAT10质粒转染至MCF-7细胞)和NAT10敲低组(sh-NAT10质粒转染至MCF-7细胞)。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NAT10与多聚ADP核糖转移酶1(PARP1)的相互作用,并检测过表达或敲低NAT10的表达对PARP1乙酰化水平和半衰期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沉淀实验检测乙酰化的PARP1招募相关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ranswell实验显示,NAT10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数为(483.00±46.90)个,NAT10敲低组细胞侵袭数为(469.00±40.50)个,与MCF-7野生型细胞[(445.00±35.50)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0 μmol/L奥沙利铂作用下,NAT10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数为(502.00±45.60)个,NAT10敲低组细胞侵袭数为(105.00±20.50)个,与野生型细胞[(219.00±31.50)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0 μmol/L奥沙利铂作用下,与野生型细胞比较,NAT10过表达可以增强PARP1与NAT10的结合,而使用NAT10抑制剂Remodelin则抑制了二者的相互结合。高表达NAT10诱导PARP1乙酰化后,PARP1与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1(XRCC1)的结合增加,敲低NAT10的表达后,降低了PARP1和XRCC1的结合。高表达NAT10增强了PARP1与DNA连接酶3(LIG3)的结合,而敲低NAT10的表达则会降低PARP1与LIG3的结合。在1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后的细胞中,NAT10过表达细胞中γH2AX表达水平为0.38±0.02, NAT10敲低细胞中γH2AX表达水平为1.36±0.15,与野生型细胞(1.0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10 μmol/L奥沙利铂处理后的细胞中,NAT10过表达组细胞凋亡率为(6.54±0.68)%,NAT10敲低组细胞凋亡率为(12.98±2.54)%,与野生型细胞[(9.67±0.3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NAT10高表达增强了NAT10与PARP1的结合,并促进PARP1的乙酰化,进而延长了PARP1的半衰期,从而增强PARP1招募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到损伤位点,促进DNA损伤修复,最终使乳腺癌细胞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因子作为重症登革热预警指征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普通登革热(DF)和重症登革热(SD)患者病程中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差异比较,筛选能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的细胞因子,探讨免疫应答强度与SD发病的关系。方法:应用Luminex技术检测2014年6—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住院的120例登革热确诊患者(77例DF和43例SD患者)在急性期、退热期和恢复期的血浆中19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水平,操作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进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选定的19种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6、IL-8、IL-10、IL-15、IL-17A、IFN-α2、IP-10、MCP-1、RANTES、GRO-α、PDGF-AA、PDGF-AB/BB、MIF、VEGF、sVCAM-1、sICAM-1、sFas及sFasL。应用荧光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与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NF-α、IL-6、IL-8、IL-10、IL-15、IFN-α2、IP-10、MCP-1和sVCAM-1水平在登革热患者中升高,而RANTES、GRO-α和PDGF水平降低;IL-17A、MIF、VEGF、sICAM-1、sFas及sFasL水平无变化。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发病早期(第2~5天)的SD患者中显著高于DF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发病第6~10天,TNF-α、IL-6、IL-8、IL-10、IL-15、PDGF、RANTES、IFN-α2、IP-10和sVCAM-1水平在DF和SD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毒载量与IL-15水平呈中等程度相关,与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仅弱相关或无相关。结论:TNF-α、IL-6、IFN-α2、IP-10和sVCAM-1可作为SD早期预警指征;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改变与SD发病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MR评估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患者心肌结构及功能受损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临床明确诊断为大动脉炎肺动脉受累(PTA)患者心脏磁共振(CMR)心肌延迟强化(LGE)、心功能参数及组织特征追踪技术(FT)所得的心室心肌整体应变情况,探讨其心肌结构及功能受损表现。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到2020年12月临床明确诊断为PTA的患者32例和无心肺疾病的健康受试者21名,且均进行了CMR检查。依据有无肺动脉高压(PAH),将PTA患者分为PAH组(11例)和非PAH组(21例),应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两组PTA患者间心肌LGE表现的差异。进一步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PAH组、非PAH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心功能参数,以及左、右心室心肌的整体应变峰值,并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将PAH组上述FT参数值与右心导管检查(RHC)所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经胸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进行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PTA患者存在心肌LGE阳性者23例(71.9 %)。PAH组心室结合部(IP)(11/11)、心肌中层(11/11)或心外膜下(10/11)与非PAH组IP部(11/21)、心肌中层(7/21)或心外膜下(9/21)比较,更易出现LGE阳性( P值分别为0.006、<0.001和0.011)。PAH组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峰值(LVGPCS)、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峰值(LVGPL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峰值较健康对照组绝对值均明显减低( P<0.05),非PAH组LVGPCS和LVGPLS绝对值小于健康对照组( P<0.05)。PAH组中RHC所得平均肺动脉压与多个FT参数值相关性良好( P<0.05),尤其是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峰值( r=-0.807, P=0.009)和LVGPCS( r s=0.817, P=0.007)。 结论:PTA患者可出现心肌损伤,且合并PAH的患者更易出现IP部、心肌中层或心外膜下LGE。LVGPCS和LVGPLS可早期提示未合并PAH的PTA患者左心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CHOP样方案治疗后间质性肺炎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R-CD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脂质体多柔比星+泼尼松)方案治疗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后间质性肺炎(I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初诊5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R-CDOP方案25例,接受R-CHOP方案29例。比较依据不同临床因素分层患者IP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应用R-CDOP方案[R-CDOP方案比R-CHOP方案:32.0%(8/25)比3.4%(1/29)]、治疗前乳酸脱氢酶水平正常[正常比升高:29.0%(9/31)比0(0/23)]、嗜酸粒细胞计数>0.1× 10 9/L[>0.1× 10 9/L比≤0.1×10 9/L:28.0%(7/25)比6.9%(2/29)]、Ki-67阳性指数<80%[<80%比≥80%:23.1%(9/39)比0(0/15)]患者的IP发生率高(均 P<0.05),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分期、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分型、B症状、β 2-微球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分层患者间I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R-CDOP方案是间质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CDOP方案比R-CHOP方案: OR=2.898,95% CI 1.358~6.176, P=0.008)。 结论:应用R-CDOP方案化疗增加了DLBCL患者IP发生风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及加强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病程1型糖尿病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病程1型糖尿病(T1DM)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的血清C肽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中长病程(病程≥10年)自身免疫T1DM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评价。将空腹或餐后2 h C肽高于仪器检测敏感度下限(16.7 pmol/L)定义为胰岛功能存留,否则为胰岛功能丧失。筛查并入组所有胰岛功能存留患者(19例),同时入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胰岛功能丧失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19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辅助细胞(Th1)、Th2辅助细胞(Th2)、Th17辅助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B淋巴细胞亚群:边缘区B细胞(MZB)、滤泡状B细胞(FoB)、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B10)频率及CD4+T、CD8+T、CD19+B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p40亚基(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亚基(IL-12p70)、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胰岛功能存留组、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19例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1.0(10.0,14.0)年;19例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30.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2.0(10.0,15.0)年;19例健康对照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4.0,40.0)岁。健康对照、胰岛功能丧失组、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Th1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9.93%(7.45%,15.20%)、14.90%(11.70%,18.00%)、10.20%(6.93%,15.80%)( P=0.015);Treg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3.52%(2.92%,5.68%)、2.88%(1.64%,3.22%)、3.12%(2.81%,4.81%)( P=0.005);B淋巴细胞表面PD-1分子表达比例[ M( Q1, Q3)]分别为4.69%(2.64%,6.37%)、2.11%(1.45%,3.63%)、4.20%(2.53%,6.01%)( P=0.003);血清IL-6水平[ M( Q1, Q3)]分别为26.43(18.06,33.35)ng/L、42.97(25.52,66.30)ng/L、22.07(14.85,34.45)ng/L( P=0.006);血清IP-10水平[ M( Q1, Q3)]分别为107.39(76.19,126.07)ng/L、188.82(131.27,348.18)ng/L、128.26(114.31,136.50)ng/L( P<0.001)。两两比较发现,胰岛功能丧失组Th1细胞频率、血清 IL-6、IP-10水平均分别高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Treg细胞频率、B 淋巴细胞表面 PD-1 分子表达比例均分别低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均 P<0.05)。 结论:胰岛功能存留的长病程T1D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频率、IL-6、IP-10因子水平更低,Treg细胞频率、B细胞表面PD-1分子水平更高,提示存在更强的自身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