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分拣蛋白联合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分拣蛋白(Sortilin)联合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进行CAS治疗的19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根据是否发生ISR分为ISR组(28例)和非ISR组(169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并比较两组术前血清Sortilin、EMMPRIN水平。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AS术后ISR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ortilin、EMMPRIN对CAS术后ISR的预测价值。结果:ISR组血清Sortilin、EMMPRIN及年龄、合并高血压占比、术前狭窄程度、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于非ISR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WBC及血清Sortilin、EMMPRIN升高是CAS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ortilin、EMMPRIN单独及两项联合预测CAS术后IS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5(95% CI:0.546~0.918)、0.766(95% CI:0.615~0.910)、0.839(95% CI:0.701~0.984),联合应用的预测效能大于两者指标单独预测。 结论:CAS术后发生ISR的患者术前血清Sortilin、EMMPRIN水平异常升高,是CAS术后发生ISR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检测血清Sortilin、EMMPRIN对CAS术后ISR的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质干细胞用于组织工程软骨分化的优化体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关节软骨缺损是常见的一种关节损伤,但由于软骨组织的特殊性,修复能力受到限制,常常进展为较为严重的骨关节炎,给许多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软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这些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因其自体来源、易扩增、具有软骨分化潜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重视,常常被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在常用的间充质细胞移植分化关节软骨的治疗策略中,体外的预培养与分化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即从自体收集得到的间质干细胞经浓缩后在体外先进行培养和诱导分化,得到一定数量的分化软骨细胞后,再将细胞与培养基质一起共同移植到患者体内。但是,目前利用间质干细胞获得的组织工程软骨还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而且由于疾病类型、程度和个体化差异,间质干细胞源性的组织工程软骨移植治疗的可优化因素多样;针对同一类型疾病的治疗,优化体系仍无统一公认的标准。为了获得能更好适应人体及临床要求的关节软骨组织,所以主要针对间质干细胞在骨科疾病治疗的可优化因素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从环境因素、支架选择和种子细胞三个方面总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进行软骨诱导的可优化因素,为利用间质干细胞获得更优良的组织工程软骨以及建立更好的优化体系提供了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天然生物材料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组织工程通过干细胞、支架材料及生长因子三要素实现组织修复和再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SCs)成脂分化并构建工程化脂肪组织,是整形外科领域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新思路。天然生物材料表现出类似细胞外基质的理化性质,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是组织工程适宜的支架材料。该文总结了脱细胞基质、细胞外基质衍生物、有丝素蛋白、海藻酸盐、壳聚糖和细菌纤维素等天然生物材料的特性,对其诱导MSCs成脂分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研究的材料选择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生物来源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生物来源组织支架材料具备良好的物理和机械特性,可为细胞提供良好的纳米和微观结构,激活细胞所需的各类生物因子,从而促进细胞附着、增殖和分化。天然生物来源支架材料的特性,特别是细胞外基质材料脱细胞脂肪组织基质,在干细胞传递及损伤组织修复等方面有优势及不足,有希望用于皮肤组织工程进行软组织缺损的注射及填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天然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胶原蛋白是一种构成动物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高分子蛋白质,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胶原蛋白由于来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与可降解性等优点,可被用作敷料或组织工程支架用于创面修复。根据材料来源,胶原蛋白可被分为天然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天然胶原蛋白主要是从哺乳动物和鱼类中直接提取的;而重组胶原蛋白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来源包括微生物、动物或植物重组表达体系。该文总结了胶原蛋白的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其优点、不足等,胶原蛋白结合三维打印技术用于创面修复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以及中国胶原蛋白产业的市场规范对创面修复领域的影响,并对研发胶原蛋白相关产品的注意事项等做了进一步说明,旨在为选择合适来源的胶原蛋白进行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天然真皮基质应用于创面修复的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中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模板"功能。根据材料的来源,天然真皮基质可分为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变性真皮基质和瘢痕真皮基质。ADM是一种通过去除皮肤内的细胞成分,保留真皮细胞外基质制备的生物材料,富含天然生物信息,免疫原性低、再生力强,作为真皮替代物极大地推动了创面修复专科的发展。变性真皮基质是指深度烧伤创面通过浅削痂或磨痂保留的一层真皮组织,保留的变性真皮表面移植自体皮片后,能够逐渐复苏,且其结构、形态及生物力学均接近正常皮肤真皮。瘢痕真皮基质是以自体断层瘢痕组织为原材料制备的真皮支架,具有成活率高、质地良好、瘢痕反应轻等特点,在修复瘢痕挛缩畸形的同时,可有效减轻供皮区的二次损伤。本文在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国内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就不同类型的天然真皮基质在创面修复领域应用的适应证、使用方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归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对大鼠髓核干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甲基丙烯酸酯(GelMA)水凝胶支架的性能,以及对大鼠髓核干细胞(NPSCs)体外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配置浓度为5%、10%、15% GelMA水凝胶溶液,经紫外光照射固化、冷冻干燥、喷金处理,制备相应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并测量孔径,使用科学表面分析仪测量支架静态水接触角,使用机械测试仪测量支架压缩模量,使用精密天平测量在37 ℃恒温箱中放置0、2、4、6、8、10、12 h时支架的含水量。(2)取6周龄雄性清洁级SD大鼠8只,体质量为80~100 g,切开椎间盘取髓核组织,分离培养NPSCs。取第3代NPSCs分别进行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培养,分别用茜素红、阿利新蓝及油红O对三系细胞进行染色,观察NPSCs的三系分化潜能。(3)取第3代NPSCs分为无支架的对照组和5%、10%、15% GelMA水凝胶支架组,对照组加入培养基培养3 d,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组紫外光照射固化后接种NPSCs,加入培养基培养7 d。各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4)取第3代NPSCs分别接种于紫外光照射固化后的5%、10%、15% GelMA凝胶支架中,采用细胞计数(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gg和Col 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的孔径分别为(94.00±1.00)、(77.33±5.69)、(52.33±2.31)μm,水接触角分别为28.00°±2.65°、39.00°±2.65°、46.00°±1.00°,压缩模量分别为(45.77±8.66)、(64.63±3.06)、(86.07±10.73)kPa。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随浓度的增高,支架的孔径减小,水接触角、压缩模量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2.40、49.40、21.51, P值均<0.05)。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均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而同一时间不同浓度GelMA水凝胶支架的含水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减少,3者间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NPSCs三系分化结果显示,培养的NPSCs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具备干细胞的特性。(3)水凝胶支架上NPSCs随着GelMA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由正常的梭形逐渐变椭圆,细胞突伸展逐渐减弱,细胞质和细胞核比例逐渐减小,细胞聚集的集落逐渐变小。(4)NPSCs增殖实验显示:培养第1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的光密度(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63, P=0.272);培养第4、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的OD值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61.48、203.20, P值均<0.001)。NPSCs活力实验显示:培养第4天时,不同浓度的GelMA水凝胶支架上NPSCs活细胞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60);培养第7天时,随GelMA水凝胶支架浓度的增高,NPSCs活细胞占比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83, P<0.001)。(5)5%、10%、15%GelMA水凝胶支架中Agg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6.79±1.29、13.35±0.70、10.475±0.54,Col Ⅱ蛋白的免疫荧光值分别为17.17±1.49、13.32±1.65、9.53±1.01。随着GelMA水凝胶浓度的增高,Agg、ColⅡ蛋白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2.10、36.64, P值均<0.001)。 结论:5%GelMA水凝胶支架具有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合NPSCs的生长、存活,能较好地促进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P物质在组织工程学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P物质是一种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十一肽。近年来,其通过内源性招募基质样干细胞到特定部位以促进组织修复或创面愈合的功能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P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半衰期极短(<5 min),如何能保持P物质在所需部位持续的释放及作用便需要组织工程学的帮助。支架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特性成为了搭载P物质的良好媒介之一,解决了P物质在机体内快速被代谢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对P物质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及其联合组织工程学在临床医学各亚专科的相关应用的研究,分析相关研究的思路与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合理地将P物质及组织工程学材料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3D生物打印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并评估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分为三组:①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磷酸三钙冻干支架组(冻干组),应用冻干法制作的SF-TCP复合支架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②3D生物打印组(3D打印组),以PCL为原料通过3D生物打印机打印一个中空的多层圆柱体框架,后以软骨细胞外基质、SF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原料配置新型生物墨水,并在PCL框架上方继续3D生物打印含有活细胞的软骨层,最后于底层的PCL框架中充填自体松质骨,以此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③自体骨软骨移植组(马赛克组),通过自体骨软骨移植术修复软骨缺损,作为对照。术后3个月通过国际软骨修复协会(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系统对修复组织进行评分。通过测定硫化糖胺聚糖(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GAG)和胶原蛋白含量可分析软骨细胞外基质分泌的程度。通过测定缺损修复区域组织的压缩模量评价修复组织的性状。结果:3D打印组新生软骨的压缩模量(2.56±0.30)MPa和马赛克组(2.51±0.13)MPa相接近( 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1.37±0.14)MPa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F=11.058, P<0.05)。3D打印组中sGAG的含量(14.49±0.7)μg/mg和马赛克组(14.98±0.81)μg/mg接近( 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8.72±0.73)μg/mg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0.973, P<0.05)。三组的胶原含量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ICRS软骨修复组织学评分结果表明,在基质、细胞分布、细胞群活力和软骨下骨4项评分中,3D打印组与马赛克组的得分接近( P>0.05),明显高于冻干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544, P<0.05);在表面和软骨矿化2项评分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新型生物墨水和聚己内酯通过3D生物打印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块能够简化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的体外构建,并且可以在体内较好的修复软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内皮祖细胞(EP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基质依赖型组织工程骨(ECM-TEB)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MSC和EPC并进行功能鉴定,种植上架于纳米晶胶原基人工骨颗粒,培养14 d后冻干,获得MSC/EPC ECM-TEB和MSC ECM-TEB。扫描电镜观察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的生长形态。分别提取MSC ECM-TEB蛋白浸提液(对照组)和MSC/EPC ECM-TEB蛋白浸提液(实验组),加入EPC培养系统中进行迁移、划痕修复、管腔形成检测;另加入MSC培养系统中进行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观察两组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成骨分化情况。选取12只SD大鼠,建立股骨缺损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假手术组:仅在缺损处进行清创处理;(2)MS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 ECM-TEB;(3)MSC/EPC ECM-TEB组:在缺损处植入MSC/EPC ECM-TEB,每组4只大鼠。2个月后行Micro-CT检查和缺损区Masson三色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冻干后低温保存3个月,采取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标记蛋白质谱检测MSC ECM-TEB和MSC/EPC ECM-TEB在成血管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基因本体论/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技术(GO/KEGG)功能富集方法分析其原因。结果:MSC和EPC在支架表面生长、增殖良好,形成光滑的细胞层状结构。实验组在细胞迁移数、划痕修复比例和管腔形成长度分别为(121.6±8.3)个、(61.5±5.9)%、(11.3±0.6)mm,较对照组显著增多[(85.0±6.7)个、(39.3±3.6)%、(5.9±0.4)mm]( P均<0.01)。茜素红染色和AL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钙结节矿化面积比例显著增加[(38.8±3.3)%∶(49.9±3.0)%、(38.8±2.4)%∶(45.3±3.3)%] ( P均<0.05)。Micro-CT和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SC/EPC ECM-TEB组骨缺损修复良好,MSC ECM-TEB组仅形成少量新骨,假手术组几乎没有新骨形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量和骨小梁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蛋白质谱分析结果表明,与MSC ECM-TEB组相比,MSC/EPC ECM-TEB组中有83个血管生成相关的因子显著上调(差异倍数>2, P<0.05);GO/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血管发育"等生物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P<0.01),"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等显著增强( P<0.01)。 结论:与MSC ECM-TEB相比,MSC/EPC ECM-TEB在细胞募集、血管生成和新骨生成方面显著增强,是一种更佳的可用于创伤性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骨构建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