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红外光免疫治疗(NIR-PIT)利用光敏剂耦合单克隆抗体的共轭物与相关性抗原结合,当近红外光照射到肿瘤区域时,共轭物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发生结构变化通过物理应激方式介导肿瘤细胞或肿瘤相关细胞的损伤和死亡。这种治疗方式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局部破坏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鉴于NIR-PIT疗法的高疗效、低毒性的特点,NIR-PIT在多种肿瘤的研究得到快速发展,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肿瘤疗法。目前,多项Ⅰ/Ⅱ期关于NIR-PIT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PIT的疗效令人鼓舞,毒性反应可接受。已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评估该治疗模式疗效。本综述文章对NIR-PIT抗肿瘤作用机制、可选的治疗靶点、在各肿瘤的研究进展、NIR的选择与递送,以及面临的挑战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苦参注射液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改善大鼠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Compound Kushen Injection,CKI)对大鼠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防治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72只SPF级雌性SD大鼠按电脑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CKI组各24只.将模型组和CKI组暴露于单次30 Gy照射下,对大鼠左侧颊黏膜建立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模型.CKI组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1.8 mL/kg)静脉注射,其余各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观察照射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颊黏膜肉眼观及病理变化.ELISA检测大鼠颊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颊黏膜组织中CD86和CD206阳性巨噬细胞数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 法检测颊黏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共刺激分子CD86和CD20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CKI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得到改善,颊黏膜炎症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CKI组大鼠颊黏膜组织中CD86+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和CD8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CKI组大鼠颊黏膜CD206+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升高(P<0.05),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和CD206 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复方苦参注射液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M1极化,下调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同时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上调抗炎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白细胞介素-10蛋白表达,从而改善大鼠一般情况,减轻口腔黏膜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茵栀黄颗粒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茵栀黄颗粒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总计142例(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71例,入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患儿同时采取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茵栀黄颗粒治疗,各组患儿数据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及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变化、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免疫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儿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97.18%vs88.73%),P<0.05;治疗前,各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及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结合胆红素(Bound bilirubin,DBil)等胆红素指标、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CD8+等比较,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TBil、I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等指标均下降,CD4+、CD4+/CD8+均上升,观察组患儿治疗后TBil、IBil、DBil、中医症候积分(面目皮肤发黄、不欲吮乳、唇干、小便深黄、大便白如陶土等)等指标低于对照组,CD4+、CD4+/CD8+等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各项时间均更短,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率均较低,P>0.05.结论 茵栀黄颗粒结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效果显著,患儿症状改善,恢复快,患儿免疫功能改善,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全身照射技术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照射(TBI)是一类特殊的放射治疗技术,是指利用钴-60 γ射线或高能X线对全身进行放射治疗,常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前预处理。本指南以国际[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协作组(ILROG)、美国放射学会(ACR)-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等]TBI技术相关的指南共识作为参考,以国内外TBI技术临床应用发表的文献资料为支撑,结合指南各申请单位已有的知识积累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编写而成。本指南内容涵盖了开展TBI放疗技术的设备要求、医务人员资质要求和职责范围、临床应用的适应证、TBI技术应用流程及其相关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标准等,旨在为国内各医疗机构开展TBI技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来源不同外泌体抗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皮肤衰老是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长期紫外线照射,会加速皮肤衰老,引起光老化。外泌体是一种具有双层磷脂膜结构,包含蛋白质、DNA、RNA、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的囊泡,这些生物活性成分作用于皮肤组织可发挥抗皮肤衰老作用。概述来源不同外泌体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DNA损伤、炎症反应,下调MAPK/AP-1信号通路,上调TGF-β/Smad信号通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减少黑色素过度生成,增强血管再生能力等方面抗皮肤衰老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通过促进细胞焦亡加重放射性心肌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通过细胞焦亡通路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2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PD-1抑制剂组;单纯照射组(胸部单次照射20 Gy);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每组5只。超声心动测试评价受照后1个月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缩短率(FS);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心肌组织焦亡关键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介素18(IL-18)、IL-1β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照射后1个月,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的LVEF、FS、SV较单纯照射组下降( t = 4.50、27.93、3.11, P <0.05);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心肌损伤及纤维化较单纯照射组更明显,心肌胶原容积分数较单纯照射组升高[(2.88±0.27)% vs. (3.81±0.57)%, t = 2.90, 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心肌Caspase-1、Caspase-1 p20、GSDMD、GSDMD-N、ASC蛋白表达量增高( t=3.14、3.22、8.83、20.29、2.79, P <0.05),Caspase-1、GSDMD、ASC的mRNA表达量也升高( t = 3.09、2.91、2.53, P <0.05);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心肌及血清IL-18、IL-1β表达较单纯照射组均升高( t = 3.46、3.75、7.58、8.24, P <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单纯照射组[(38.33 ± 7.92)% vs. (54.70 ± 4.01)%, t = 3.29, P <0.05],而CD4+T淋巴细胞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PD-1抑制剂可通过Caspase-1/GSDMD促进细胞焦亡,进而加重放射性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更全面变量预测小细胞肺癌2年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更加全面广泛变量构建一个新的预测小细胞肺癌(SCLC)预后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病理证实为SCLC的7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92例,女130例,年龄23~82(61±9)岁。使用随机种子数133将患者分为训练集(422例)和验证集(300例)。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使用Log-rank检验分析临床变量对SCLC预后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中 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基于多因素分析中 P<0.05的变量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整合布莱尔评分(IBS)以及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区分能力、预测误差值和临床净收益,并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提出的第8版TNM分期进行比较。 结果:男性、单核粒细胞计数(MON)异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异常、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异常、M1a期、M1b期、M1c期、放疗、化疗≥4周期和预防性脑照射(PCI)是SCLC预后的影响因素[ HR值( 95%CI)分别为1.39(1.00~1.92)、1.29(1.02~1.63)、1.41(1.11~1.80)、2.02(1.48~2.76)、1.09(0.77~1.55)、1.44(0.94~2.22)、2.01(1.49~2.71)、0.75(0.57~0.98)、0.40(0.31~0.51)和0.42(0.26~0.68);均 P<0.05)]。基于以上变量建立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分别为0.814(95% CI:0.765~0.862)和0.787(95% CI:0.725~0.849),高于第8版TNM分期[0.616(95% CI:0.558~0.674)和0.648(95% CI:0.581~0.715)];校准曲线表明其预测SCLC的2年生存率与实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BS表明其较TNM分期具有更小的预测误差值(训练集:0.132比0.169;验证集:0.138比0.169);DCA表明其较TNM分期有更宽的阈值范围(训练集:0.01~0.96比0.01~0.85,验证集:0.01~0.94比0.01~0.86)和更高的临床净获益(训练集:列线图在0.19~0.96阈值范围内获益高于TNM分期;验证集:列线图在0.19~0.94阈值范围内获益高于TNM分期)。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基于性别、MON、NSE、Cyfra211、M分期、放疗、化疗周期和PCI共8个变量的SCLC 2年生存率列线图模型,能够为SCLC更准确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377-5p通过抑制AKT1/GSK-3β通路增强食管癌细胞TE-1的放射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miR-377-5p对食管癌细胞TE-1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TE-1细胞转染miR-377-5pmimic和miR-377-5pmimic NC构建过表达miR-377-5p细胞。对转染后的TE-1细胞照射后采用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放射生物学参数(D 0、D q、SF 2),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检测AKT1和GSK-3β磷酸化水平。 结果:2、4、6、8 Gy照射的集落形成率均显著下降( P<0.05),且在同一剂量下miR-377-5pmimic组细胞集落形成率均显著低于miR-377-5pmimic NC组( P<0.05)。相比于miR-377-5pmimic NC组,miR-377-5pmimic组D 0、D q、SF 2均显著下降( P<0.05),放射增敏比为1.34(D 0值比);0 Gy照射后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显著下降,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上升,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 1期,AKT1和GSK-3β磷酸化水平显著下降( P<0.05);4 Gy照射后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下降,细胞凋亡水平显著上升,G 1期显著延长,AKT1和GSK-3β磷酸化水平亦显著下降(均 P<0.001)。 结论:miR-377-5p能够增加食管癌细胞TE-1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抑制AKT1/GSK-3β信号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辐射合并减压暴露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效应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辐射暴露对快速上浮脱险致大鼠减压病急性肺损伤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53只SD大鼠按体重分层后以随机数表法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减压组(10只)、4 Gy照射+减压组(11只)、6 Gy照射+减压组(11只)以及8 Gy照射+减压组(11只)。照射组大鼠先进行4、6、8 Gy不同剂量 60Co γ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及单纯减压组大鼠在相同环境下不进行照射;照射结束后1 h各减压组再进行减压处理实验(57 m停留45 min后,37 s快速减压至大气压),观察各组大鼠死亡率、肺湿干重比、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水平的变化。各组大鼠死亡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其他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死亡数量和肺湿干重比均增加,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肺湿干重比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96,LSD- t=2.758、2.959;均 P< 0.05);各实验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更为显著;各实验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5.680~78.270,均 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显著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720、51.370,均 P<0.01)。与单纯减压组比较,4 Gy照射+减压组和8 Gy照射+减压组大鼠死亡数量增加,但死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7.925, 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湿干重比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SD- t=0.901、1.818、2.020,均 P>0.05);各照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其中8 Gy照射+减压组损伤程度最重;各照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氧化应激相关分子(SOD、GSH-Px、MDA)均变化显著(LSD- t=3.081~8.265,均 P<0.01),其中6 Gy照射+减压组变化最为显著。 结论:辐射会加重快速上浮脱险造成的肺组织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表现为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加重及死亡率增加,从而增加快速上浮脱险致减压病发生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放射性溃疡中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放射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皮肤损伤,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常呈进行性进展,且皮损易向非照射区域扩展、迁延难愈。然而,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解释放射性溃疡的进展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衰老在不同类型的慢性创面中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衰老细胞的积累可能与放射性溃疡相关。陆军军医大学史春梦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 in radiation ulcers and therapeutic effect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conditioned medium》。该研究团队首先采用40 Gy X线照射大鼠局部皮肤,建立了具有临床患者特征的放射性溃疡动物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连续超过260 d的观察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辐照组织中不断积累,并在后期保持较高的衰老水平。其中,衰老的巨噬细胞主要出现在放射性溃疡的早期阶段,而衰老的真皮Fb和内皮细胞则在辐射后呈持续增加。此外,该研究证实向放射性溃疡中注射外源性衰老细胞,会显著加重皮损的进展。接着,该研究团队通过体外研究观察到,辐照诱导的原发性衰老细胞及其条件培养基(CM)诱导的继发性衰老细胞均可通过旁分泌功能诱导正常细胞发生衰老。最后,该研究团队将标准化制备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CM(uMSC?CM)以2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至放射性溃疡大鼠模型中,观察到经uMSC?CM处理后,皮损部位的渗出、结痂和溃疡等病理变化得到改善,血清中IL?1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管生成素?1水平显著恢复(P<0.05),衰老相关基因(p16、p21 和p53)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uMSC?CM能够通过抑制细胞衰老,有效缓解放射性溃疡的进展;衰老细胞在放射性溃疡的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或许是治疗放射性溃疡的一个有效靶点;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因子在放射性溃疡的治疗中存在巨大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