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甘草素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是全世界范围内高频率发生的恶性肿瘤.最近的研究表明,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发挥抗肿瘤活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ISL在抗LUSC转移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梯度浓度ISL处理LUSC细胞,探究ISL在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抗癌特性.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探寻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MIR22HG/miR-24-3p/Fas配体 基因(Fas ligand Gene,FASLG)之间可能的互作关系.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LUSC 细胞中 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 的表达,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克隆形成、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力、增殖、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上皮间充质转换(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转移相关蛋白的表达.RNA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和双萤光素酶实验验证 lncRNA MIR22HG 与 miR-24-3p、miR-24-3p与FASLG的结合关系.结果 ISL可以显著抑制LUS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生信分析及临床样本分析发现lncRNA MIR22HG在LUSC中低表达,ISL可以促进lncRNA MIR22HG的表达,抑制LUSC细胞 的恶性行为.此外,lncRNA MIR22HG可以海绵吸附miR-24-3p进而调节FASLG的表达.miR-24-3p在LUSC中上调表达,FASLG在LUSC中下调表达.过表达FASLG可以逆转miR-24-3p过表达对LUSC增殖、转移以及EMT进程的促进作用.结论 这些结果表明,ISL通过lncRNA MIR22HG/miR-24-3p/FASLG轴抑制肺鳞癌转移,表明ISL有潜力作为治疗LUSC的新型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素结合蛋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血液肝素结合蛋白(heparin binding protein, HBP)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72例为对象,预后不良39例为观察组,预后良好33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检测两组HB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D-二聚体(D-dimer, D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指标与呼吸频率、气体交换指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结果:观察组HBP 371.00(331.00,411.00)ng/ml、DD 782.13(276.08,1 288.17)μg/L水平高于对照组HBP 157.23(115.91,198.55)ng/ml、DD 300.27(160.44,440.10)μg/L(P<0.05)。观察组HBP水平与IL-6、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WBC)、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 ratio, N%)、D-Dimer呈正相关(r=0.021,P=0.862;r=0.287,P=0.016;r=0.300 ,P=0.012;r=0.254,P=0.033),HBP水平与PCT、氧合指数呈负相关(r=-0.079,P=0.515;r=-0.329,P=0.007)。HBP预测COPD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9优于PCT的AUC 0.63、IL-6的AUC 0.56、DD的AUC0.63、WBC的AUC 0.71、N%的AUC 0.68。结论:血液中HBP可作为预测COPD预后不良风险的参考指标,对判断COPD病情严重程度具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恩诺沙星对鼠疫耶尔森菌L型的诱导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恩诺沙星对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L型的诱导作用,以期了解更多鼠疫菌L型的形成条件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鼠疫菌EV株分别接种于含0、0.5、5、10、50、100、500、1 000ng/mL恩诺沙星的赫氏培养基中培养.将含50ng/mL恩诺沙星的培养物接种于不含恩诺沙星的赫氏培养基中进行返祖培养.观察各样品菌落形态,通过革兰染色和细胞壁染色观察细菌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壁状态.对鼠疫菌EV株和鼠疫菌L型进行16S rDNA鉴定,并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赫氏培养基中含0.5ng/mL恩诺沙星可引起鼠疫菌形态改变,由典型短杆菌变为长杆菌.恩诺沙星浓度为50 ng/mL时鼠疫菌细胞壁缺失,细菌无法正常分裂增殖而呈长杆状,盘绕成团,菌落呈油煎蛋样.恩诺沙星诱导鼠疫菌L型在正常赫氏培养基中可返祖,并表现为短小杆状的典型鼠疫菌形态.16S rDNA鉴定诱导菌与诱导前亲本EV株同源性为100%.结论 恩诺沙星可诱导鼠疫菌形成L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RI联合血β-HCG鉴别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MRI联合血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鉴别诊断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9例GT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质GTD患者MRI表现特征及血清β-HCG水平,以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及卡帕(Kappa)值分析MRI联合血β-HCG检测的鉴别诊断价值及一致性.结果 恶性GTD患者的血β-HCG水平为(20 384.66±317.00)mU/mL,明显高于良性GTD的(840.66±257.33)m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联合血β-HCG鉴别诊断恶性GTD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98.55%、100.00%)明显高于MRI(84.06%、90.00%)和血β-HCG(68.12%、40.00%),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100.00%、95.24%)明显高于血β-HCG(79.66%、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MRI联合血β-HCG鉴别诊断GTD的AUC为0.993,大于MRI、血β-HCG的0.870、0.541(P<0.05);MRI联合血β-HCG鉴别诊断GTD与病理结果一致性为94.38%,Kappa值为0.830(95%CI:0.623~1.036).结论 MRI联合血β-HCG水平检测与病理结果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其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GTD鉴别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制定有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XCL1促进乳腺癌干细胞样特性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内源性和外源性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对乳腺癌细胞干细胞样特性表达的影响.方法 外源性实验将 MDA-MB-231 和 MCF-7 乳腺癌细胞分为 4 组:0 nmol/L CXCL1 组,1 nmol/L CXCL1 组,10 nmol/L CXCL1 组,anti-CXCR2组(先用CXCL1的受体CXCR2阻断剂处理后再加入10 nmol/L外源性CXCL1).内源性实验将MDA-MB-231细胞分为3组:control组(仅加入等量PBS溶液),siNC组(加入空白转染试剂),siCXCL1组(转染CXCL1特异性小干扰RNA).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微球形成实验通过细胞球的形成能力评价乳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比例(表达CD133+的MDA-MB-231细胞比例和表达CD44+/CD24-/low的MCF-7细胞比例)及表达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阳性的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ALDH1和Oct3/4表达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PI3K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本实验用PI3K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对MDA-MB-231和MCF-7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再加入10 nmol/L外源性CXCL1,检测ALDH1和Oct3/4的表达.结果 与0 nmol/L组相比,1,10 nmol/L CXCL1组克隆形成数均明显增多(P<0.001),乳腺癌细胞形成的微球数量更多(P<0.001)、直径更大(P<0.05),表达CD133+的MDA-MB-231细胞数量增多(P<0.001),表达 CD44+/CD24-/low的 MCF-7 细胞增多(P<0.05),表达 ALDH1+的 MDA-MB-231 和 MCF-7 细胞数均增多(P<0.05,P<0.0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MDA-MB-231和MCF-7两种乳腺癌细胞中干细胞标志物ALDH1和Oct3/4的表达均随CXCL1的浓度增加明显增多.与10 nmol/L CXCL1组相比,anti-CXCR2组克隆形成数、干细胞比例及ALDH1的表达均有所减少(P<0.05).与control组和siNC组相比,siCXCL1组微球培养后形成的细胞球直径减小(P<0.001),细胞球数量减少(P<0.01);表达CD133+的MDA-MB-231乳腺癌细胞比例下降(P<0.001);ALDH1和Oct3/4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少(P<0.001).Ly294002组MDA-MB-231和MCF-7细胞中ALDH1和Oct3/4表达较CXCL1组减少.结论 内、外源性CXCL1均可促进乳腺癌细胞向乳腺癌干细胞的转化,促进其干细胞样特性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JMJD3在胃肠道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JMJD3是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表观遗传修饰酶.JMJD3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并且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密切相关.JMJD3通过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在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JMJD3可能通过调节胃肠道肿瘤干细胞特性、肿瘤免疫微环境,影响肿瘤对治疗的反应和耐药性.因此,JMJD3被认为是胃肠道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针对JMJD3的治疗策略可能为胃肠道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层医院对罕见意外抗体的鉴定思路与试验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输血科如何利用现有资源,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对罕见意外抗体进行鉴定提供思路.方法 选择本院就诊的 1 名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抗体初筛阳性、常规配血不合的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混合人源O细胞吸收法进行血型鉴定,使用常规 10 系谱细胞抗体鉴定、凝聚胺法抗体鉴定、2-巯基乙醇(2-ME)试验、盲配、家系调查等方法了解抗体特性.结果 患者血清学试验结果:1)血型为B型、RhD阳性,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阴性;2)抗体性质为IgM型;3)抗-s、抗-Fya、抗-k可能性小,复合抗体不能排除;4)患者血液标本与 20名供者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合,与同系 3 个姐妹的血液标本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均相合.结论 倾向推断患者血浆中含有高频抗原系列抗体,无法鉴定时,可经家系调查寻找到相合血源进行辐照、输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儿病情及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比值(RPR)与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儿病情及转归的关系.方法:TBI患儿97例,根据入院24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轻度组46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19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DW、PLT,并计算RP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RPR对TBI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BI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中度组、重度组患儿的RDW、RPR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患儿的RDW、RPR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重度组患儿的PLT低于轻度组,重度组患儿PLT低于中度组(P<0.05).97例TBI患儿有76例患儿预后良好(78.35%),21例患儿预后不良(21.65%).预后不良组的RDW、RP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PLT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PR预测TBI患儿预后的AUC值(95%CI)为0.823(0.753~0.893),截点值为0.09,灵敏度为80.95%,特异度为73.68%.预后不良组的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入院瞳孔反应、入院GCS评分、入院PTS评分、入院血糖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瞳孔反应异常(OR=2.492,95%CI 1.641~3.783)、入院血糖>11.1 mmol/L(OR=2.389,95%CI 1.586~3.599)、RPR≥0.09(OR=2.798,95%CI 1.793~4.366)均是影响 TBI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BI患儿RPR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且高水平RPR是TBI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源性胰母细胞瘤异种移植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用于胰母细胞瘤(PBL)的化疗药物筛选及新药评估.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PBL肿瘤组织碎块移植到免疫缺陷的小鼠皮下组织,待移植瘤生长至1 500 mm3 时进行瘤体传代及保存.使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及PCR法对成功建立的PBL患儿起源的异种移植(PDX)模型进行人源性鉴定.结果 HE染色显示小鼠PDX中的肿瘤组织及细胞和患儿肿瘤细胞形态基本相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β-连环蛋白(β-Catenin)、细胞角蛋白7(CK7)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在PDX模型组织与人属源性肿瘤组织中有相同的免疫学特征.PCR分析显示PDX组织和原发肿瘤组织具有相同的个体来源.结论 所建立胰母细胞瘤来源PDX高度保留了原发胰母细胞瘤的生长模式及蛋白表达特性,为胰母细胞瘤患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用药指导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工具,给推动疾病机制探索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化瘀解毒汤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恶性生物学特性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化瘀解毒汤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恶性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为抗MM的中医替代治疗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浓度化瘀解毒汤干预骨髓瘤U266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改变情况,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化瘀解毒汤可抑制U266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r=-0.713,r=-0.827).化瘀解毒汤干预U266细胞48 h后,可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survivin的表达,并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同时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化瘀解毒汤干预U266细胞后,可显著降低HMGB1、IL-6 mRNA的表达,但对CXCR4 mRNA的表达基本无影响.结论:化瘀解毒汤能抑制U266细胞增殖活性并诱发程序性死亡,其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各凋亡蛋白表达以及抑制TLR4/NF-κB通路激活并下调HMGB1、IL-6 mRNA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