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解扶正颗粒促进凋亡和自噬逆转结直肠癌细胞多药耐药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清解扶正颗粒(QFG)对人结直肠癌HCT-8/5-FU耐药细胞的逆转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结直肠癌HCT-8细胞及HCT-8/5-FU耐药细胞,计算不同化疗药物的耐药指数(RI)和QFG的逆转倍数(RF);设立空白对照组(0 mg/mL)和不同浓度(0.25、0.5、1.0 mg/mL)QFG干预组;各组干预48 h后,通过罗丹明-123(Rho123)染色和多柔比星(DOX)染色检测细胞外排泵功能,通过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存活能力,应用磷脂酰丝氨酸(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应用Cyto-ID染色检测细胞自噬,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糖蛋白(gP)、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选择性自噬接头蛋白(p62/SQSTM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LC)3 Ⅱ的蛋白表达.结果:HCT-8/5-FU细胞对5-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DOX)和顺铂(DDP)均耐药,QFG可有效逆转化疗耐药,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QFG显著增加Rho123、DOX和Cyto-ID的平均荧光强度(均P<0.05);抑制细胞的克隆形成率(P<0.05),提高细胞凋亡率(P<0.05);和空白对照组比较,QFG抑制P-gP、p62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Bcl-2/Bax比值(P<0.05),促进LC3-Ⅱ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QFG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外排泵功能,从而逆转多药耐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高尔基蛋白73(GP73)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医院进行诊治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35例,术后进行规范的放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放疗前后血清中GP73的含量,比较不同分子表型、不同肿瘤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患者放疗前后GP73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放疗前后血清GP73表达变化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放疗前GP73表达为(117.69±33.57)mg/L,放疗后为(101.88±30.92)mg/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3, P<0.001)。根据分子表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但仅HER2过表达型患者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肿瘤分期不同进行分层发现,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均较放疗前出现降低,但仅Ⅱ期、Ⅲ期、Ⅳ期患者放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病理类型不同进行分层发现,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放疗前、后的血清GP73表达均显著低于浸润性小叶癌患者( P<0.05)。此外,下降组1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上升组,而局部复发率、发生远处转移率则显著低于上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的血清GP73表达水平较放疗前显著偏高,且其与分子表型、肿瘤分期、病理类型存在一定关系,同时放疗后血清GP73表达上升可能会不利于患者临床结局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膨式聚氨酯泡沫在致命性出血模型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在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动物模型中评价自膨式聚氨酯泡沫(self-expanding polyurethane polymer,SPUP)的止血效果。方法:建立猪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进行损伤控制性液体复苏,致伤后30 min将实验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纱布填塞组(gauze packing group,GP),泡沫材料填塞组(foam packing group,FP)和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每组各6只。监测48 h记录生存时间、生命体征、失血量、凝血功能及血液指标,并于死亡或处死后行肝创面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建模后三组动物均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其中FP组、GP组48 h生存率显著高于BC组(6/6 vs 4/6 vs 0/6)。FP组生存时间与G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 vs (44.58±5.53) h, P>0.05],与BC组相比显著延长[48 h vs (1.64±0.17) h, P<0.01]。FP组出血量明显少于GP组和BC组[(19.2±7.3) g/kg vs (41.3±8.6) g/kg、(51.5±7.3) g/kg,均 P<0.01]。与GP组和BC组相比,FP组的心输出量有明显改善[(5.0±0.53) L/min vs (4.13±0.41) L/min、(2.38±0.48) L/min,均 P<0.05]。FP组与GP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乳酸水平均好于BC组;FP组膀胱压明显高于GP组[(18.83±3.25) cmH 2O vs (3.83±1.47) cmH 2O, P<0.05, 1 cmH 2O=0.098 kPa],BC组未见膀胱压异常增高。FP组组织病理学未见明显继发性损伤。 结论:应用SPUP行腹腔填塞止血可以有效减少致死性肝创伤大出血模型的出血量,有效维持生命体征,提高短期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经糖皮质激素(GC)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科初诊ITP并接受规范GC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训练集,并依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46例)和失败组(36例);按相同标准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患者40例作验证集。比较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初诊ITP患者经GC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年龄、性别、血小板(PLT)计数、白细胞介素-17(IL-17)、P-糖蛋白(P-gp)、CD4 +T淋巴细胞、骨髓巨核细胞计数、血清抗核抗体(ANA)、PLT相关抗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IL-17水平( OR=2.336,95% CI:1.452~4.165, P=0.005)、P-gp表达水平( OR=3.723,95% CI:1.224~5.118, P=0.013)、骨髓巨核细胞数( OR=4.778,95% CI:3.178~5.889, P=0.028)、PLT相关抗体表达( OR=0.347,95% CI:0.133~0.938, P=0.031)为GC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列线图模型的C-index计算结果分别为0.822(95% CI:0.735~0.891)、0.809(95% CI:0.711~0.85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5(95% CI:0.745~0.902)、0.843(95% CI:0.733~0.887),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阈值概率在0.01~0.95范围内,净获益率>0。 结论:IL-17水平升高、P-gp高表达、骨髓巨核细胞数减少、PLT相关抗体阳性是GC治疗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法胸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镇痛及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改良组[第3肋入路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大肌浅层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复合全身麻醉(STG组)]、SAPB复合全身麻醉组(SG组)和全身麻醉+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组(GP组),每组20例。记录患者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1天、术后24 h的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当晚睡眠时长,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头晕、穿刺部位感染、气胸、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TG组术后30 min、2 h、4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SG组及GP组,SG组术后2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G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高于SG组及GP组[(137.85±2.81)分比(134.80±2.72)分、(133.80±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后当晚睡眠时长均长于GP组[(6.03±0.90)h、(5.48±1.12)h比(3.85±1.7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与SG组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停药至苏醒时间均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TG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用量,恶心、呕吐及头晕发生率均低于SG组与GP组,SG组低于G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改良法胸神经阻滞可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患者早期恢复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0q26.3缺失并4p16.3p15.33重复致严重身材矮小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男,14岁2个月,8年多前发现生长缓慢,平均每年3 ~ 4 cm,3年前出现步态不稳。患儿系第2胎,孕40周出生,体重3.35 kg,出生及喂养无特殊。查体:身高144.5 cm(<-3SD),体重36 kg,弓状眉,高耳位,左眼斜视,面部多痣,口微张,双臂细长,臂展147.5 cm,蜘蛛指,拇指及拇趾宽大,左侧隐睾,双侧睾丸均约3 mL,阴茎长4 cm,未见阴毛、腋毛,胸椎向左弯曲,行走时向右倾斜(图1)。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生长激素3.6 ng/mL(< 10 ng/mL),血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25 ng/mL(183 ~ 850 ng/mL),GnRHa激发试验:峰值黄体生成素51.7 IU/L(0.8 ~ 6.0 IU/L)、峰值卵泡刺激素17.6 IU/L(1.2 ~ 7.0 IU/L),甲状腺功能、骨代谢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硫酸去氢表雄酮、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均正常。X线:骨化中心10/10颗,骨龄约13岁(GP图谱法)。脊柱正侧位片:骶椎曲度欠自然。头颅MRI:垂体无异常,脑外侧间隙增宽,双侧侧脑室增宽(图2)。心、肝、肾以及肾上腺B超均未见异常。其母孕期无特殊史,父母及姐姐身高、体重及智力运动均正常,未见畸形。本研究通过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号2020-IRB-195),患儿监护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小板聚集在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在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选取24月龄比格母犬4只,分别编号为1、2、3、4,分两批在预产期前1~2 d进行剖宫产取出仔犬。母犬1和2为第一批,经剖宫产取出新生犬18只,作为对照组,按出生后时间点分为1、4、12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新生犬出生后即刻经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母犬3和4为第二批,经剖宫产取出新生犬19只,作为替罗非班组,按出生后时间点分为1 h( n=6)、4 h( n=6)、12 h( n=7)3个亚组;新生犬出生后即刻经颈静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 mL/kg(10 mL注射液含替罗非班2.5 mg)。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动脉导管内径;手术剥离取出动脉导管并分成两部分,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 结果:对照组1 h亚组中有1只新生犬于出生后0.5 h死亡;替罗非班组19只均顺利完成实验。出生后1 h,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均未闭合,导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72±0.08比1.70±0.11, P>0.05);出生后4 h,对照组有1只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替罗非班组均未闭合,且动脉导管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mm:1.52±0.15比0.95±0.48, P<0.05);出生后12 h,对照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均闭合,替罗非班组仍有2只未闭合,导管内径分别为1.0 mm和1.1 m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两组新生犬出生后1、4、12 h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替罗非班组1 h GPⅡb-Ⅲ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β-actin:0.67±0.07比0.84±0.16, P<0.05),4 h和12 h时GPⅡb-Ⅲa蛋白表达略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β-actin:4 h为0.85±0.12比0.95±0.11,12 h为1.04±0.16比1.09±0.17,均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相似。 结论:新生犬动脉导管在出生后1~4 h开始闭合,12 h全部闭合;出生后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逐步升高,血小板聚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促进了动脉导管闭合。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种HIV抗体确证试剂盒用于HIV感染检测性能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4种HIV抗体确证试剂盒的检测性能,为临床使用试剂提供参考。方法:使用2种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WB)试剂、2种重组/线性免疫印迹法(recombinant immunoblot assay/line immune assay,RIBA/LIA)试剂平行检测185份样本,采用McNermar检验分析试剂检测结果与HIV感染状态的一致性,以最常用MP公司的WB试剂检测结果为参照进行优势比( OR)计算。 结果:4种试剂检测结果与HIV感染结果一致率为83.24%~92.43%, Kappa值为0.558~0.831。英旻泰公司的WB试剂检测57份HIV未感染样本的 OR值为0.932(95% CI:0.446~1.946, P=0.851),RIBA试剂的 OR值为2.348(95% CI:1.069~5.158, P=0.034),LIA试剂的 OR值为23.064(95% CI:5.125~103.789, P<0.001);LIA试剂检测128份HIV感染样本的 OR值为0.153(95% CI:0.034~0.700, P=0.016)。对95份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检测,LIA试剂有反应的比例最低,与其他3种试剂有反应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其他3种试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出现非特异反应时条带数均≤4条,显色较浅的条带比例占52.1%(37/71),出现条带主要为gp160(81.3%)、p24(71.9%)和p17(28.1%)。 结论:两种WB试剂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RIBA/LIA试剂可减少不确定结果的产生,但LIA试剂对于弱反应性样本存在假阴性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肿瘤微环境构建新型共培养肝癌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由激活肝星状细胞(aHSC)和肝癌细胞组成的新型共培养肝癌研究模型,探究其与传统模型的药效差异,以建立能够反映临床真实药效的体内外肝癌研究模型。方法:构建由激活肝星状细胞(aHSC)和肝癌细胞组成的新型共培养肝癌研究模型,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移实验、药物滞留实验以及体内抑瘤实验比较新型共培养模型与传统单细胞模型在药效上的差异,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耐药蛋白P-gp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Masson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的胶原纤维沉积情况,CD3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结果:单细胞模型和共培养模型的细胞毒性均存在药物浓度依赖性,随着姜黄素(CUR)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降低,但单细胞模型比共培养模型细胞存活率下降得更快。当CUR浓度为10 μg/ml时,共培养模型的细胞存活率为62.3%,迁移率为(28.05±3.68)%,均高于单细胞模型[38.5%和(14.91±5.92)%,均 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共培养模型中P-gp和vimentin表达上调,分别为单细胞模型的1.55倍和2.04倍;E-cadherin表达下调,单细胞模型中E-cadherin表达水平是共培养模型的1.17倍。药物滞留实验显示,共培养模型能促进药物外排,减少药物滞留。体内抑瘤实验显示,m-HSC+H22共移植模型比H22单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肿瘤增长快,肿瘤体积大。给予CUR治疗后,m-HSC+H22共移植模型和H22单细胞移植模型小鼠肿瘤增长均受到抑制。Masson染色显示,m-HSC+H22共移植模型小鼠的肿瘤组织中胶原纤维沉积多于H22单细胞移植模型。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m-HSC+H22共移植模型小鼠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高于H22单细胞移植模型。 结论:aHSC+肝癌细胞共培养模型增殖和转移能力强,易耐药,与肝癌的临床治疗表现相似,是一种优于传统单细胞模型的新型肝癌治疗研究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及相关模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联合脂代谢指标建立诊断模型,明确其诊断NAFLD的效能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及体检中心经超声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502)检测(部分患者行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NAFLD患者225例,健康对照组108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GP7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NAFLD的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所建模型对NAFLD的诊断效能。结果:NAFLD发病显著趋于年轻化,以青壮年男性为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病比率增多。年龄构成比分析结果显示,20~50岁为NAFLD患病主要年龄段,其中30~39岁患病比率高达47%,60岁以上患病比率明显下降(4.00%)。GP73可作为NAFLD发生和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以GP73(G)联合人体质量指数(BMI,B)、血清甘油三酯(TG,T)建立GBT、GB、GT诊断模型,结果证实,GBT、GB、GT模型曲线下面积依次为0.969、0.937、0.909,灵敏度依次为84.90%、77.80%、84.00%,特异度分别为95.40%、95.40%、82.40%, P < 0.05,以GBT模型诊断效能最佳。 结论:NAFLD以男性青壮年患病多见,随年龄增长,女性患者逐渐增多;血浆GP73水平与NAFLD发生和发展有关;GBT模型可作为NAFLD无创诊断新模型,亦可作为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