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酰化白藜芦醇对脂多糖诱导急性肺损伤中微循环修复作用机制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脂多糖(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微循环的变化,探讨乙酰化白藜芦醇对其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每组8只。采用气管内滴注LPS(5 mg/kg)的方法制作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观察病理变化、肺组织湿/干重比值,用伊文思蓝法检测肺微血管通透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骨架重构相关蛋白FAK、cofilin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观察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细胞间隙改变情况。结果:LPS干预4 h后,大鼠肺部损伤明显,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含量增高,肺湿/干重比值及通透性明显增加,FAK-cofilin通路明显激活,肺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乙酰化白藜芦醇预处理显著减轻了LPS导致的急性肺损伤,减少了炎症因子的释放,并且抑制了FAK-cofilin通路的激活及肺微血管内皮单层细胞间隙的增加。结论:肺微循环的改变参与了LPS诱导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乙酰化白藜芦醇能够通过抑制FAK-cofilin通路减轻肺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念珠菌anillin家族蛋白Int1调控septin细胞骨架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白念珠菌anillin家族蛋白Int1对septin细胞骨架组织的调控。方法:构建白念珠菌Int1蛋白的全长及截短的系列片段质粒,使其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融合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胞内定位,鉴定Int1中介导芽颈定位的区域。在模式生物酿酒酵母细胞中,对Int1全长及片段进行过量表达,观察其对细胞生长、细胞形态和septin组织的影响,从而确定Int1中介导与septin相互作用,发挥主要生物学效应的功能区段,研究这一区段与septin的共定位。结果:Int1全长1 661个氨基酸残基,鉴定出一段仅含有209个氨基酸的中间区段Int1-M4(739~947 aa),在小芽和大芽时期均可以定位在芽颈。过量表达Int1-M4导致细胞产生显著的生长缺陷、芽体变长的细胞形态和septin组织絮乱。在芽体变长的细胞中,Int1-M4与异常的septin结构存在明显共定位。结论:Int1中一段仅含有209个氨基酸的中间区段Int1-M4(739~947 aa)介导了其芽颈定位和与septin的相互作用,在调控septin组织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运RNA来源的分子片段770靶向细胞骨架相关蛋白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转运RNA来源的小分子片段770(tRF-770)调控细胞骨架相关蛋白2(CKAP2)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MINTbase数据库v2.0序列与基因组中成熟的tRNA进行比对,确认tRF-770的染色体定位;TA克隆实验鉴定tRF-770;利用TargetScan和miRBase数据库分析预测tRF-770的靶基因;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CKAP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选择乳腺癌细胞株MDB-MA-231和MCF7,分别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tRF-770过表达组(转染tRF-770过表达序列)及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序列);另外设立tRF-770过表达+CKAP2-HA组(共转染tRF-770过表达序列与CKAP2过表达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乳腺癌细胞中tRF-770的相对表达量;CCK-8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并进行挽救实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tRF-770的靶基因;蛋白印迹法检测CKAP2-ERK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tRF-770与9类tRNA剪切修饰的5'端完全匹配,TA克隆测序验证结果表明产物大小以及碱基与预期tRF-770序列一致。基于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CKAP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t=7.21, 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DA-MB-231细胞中,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tRF-770过表达组tRF-770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2.42±0.11、3.75±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 395.00, P<0.001);在MCF7细胞中,3组tRF-770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2.45±0.21、3.26±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9.30, P<0.001);两种细胞中,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tRF-770过表达组中tRF-770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均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tRF-770与CKAP2 mRNA 3'UTR结合。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在MDA-MB-231、MCF7细胞中,第3天和第4天tRF-770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均 P<0.05);第3天和第4天阴性对照组与tRF-770过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CK-8法挽救实验结果显示,在两株乳腺癌细胞中,tRF-770过表达+CKAP2-HA组自转染第2天起,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tRF-770过表达组(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两种乳腺癌细胞中,tRF-770过表达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CKAP2、p-ERK2、PCNA蛋白表达均下降(均 P<0.05);ERK2蛋白在MDA-MB-231细胞中表达量变化较小,而在MCF7细胞中tRF-770过表达组蛋白表达下降。 结论:tRF-770可能通过CKAP2-ERK2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子痫前期孕妇胎盘组织中circRNA表达谱及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鉴定子痫前期(PE)孕妇胎盘组织中环状RNA(circRNA)的表达谱,构建circRNA-微小RNA(miRNA)-信使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揭示PE发病的相关通路及调控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分娩的42例PE孕妇(PE组)和30例正常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采集其胎盘组织。(1)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其中5对PE组和对照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差异表达circRNA谱。(2)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验证其中6个差异表达circRNA在PE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3)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靶miRNA和分析共表达mRNA,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并对差异表达circRNA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4)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earson相关、Kendall tau-b相关分析检验3个差异表达circRNA与PE发生风险、临床特征的相关性。(5)选择circRNA_05393进行后续功能研究,使用小分子干扰RNA、过表达质粒分别敲低或提高滋养细胞系HTR-8/SVneo细胞中circRNA_05393的表达水平,采用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体外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成管实验检测细胞的成管能力。结果:(1)高通量测序发现了72个差异表达circRNA,其中35个上调,37个下调。(2)qRT-PCR技术检测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E组孕妇胎盘组织中circRNA_00673(分别为1.306±0.168、2.059±0.242; t=2.356, P=0.021)和circRNA_07796(分别为1.275±0.232、1.954±0.230; t=2.018, P=0.047)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circRNA_05393(分别为1.846±0.377、0.790±0.094; t=3.138, P=0.00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3)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中包含3个circRNA、8个miRNA和53个mRNA。GO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方面主要富集于铁离子稳态、动作电位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动作电位等通路,细胞组分方面主要富集于皮质细胞骨架,质膜成分等,分子功能方面主要富集于电压门控钠通道活性、碱性氨基酸跨膜转运蛋白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相互作用网络中的mRNA主要富集于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p53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rcRNA_05393表达下调是PE发生的危险因素( OR=0.044,95% CI为0.003~0.596; P=0.019);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ircRNA_05393与PE孕妇的收缩压、舒张压显著相关( P均<0.05)。(5)敲低或过表达circRNA_05393显著降低或增加HTR-8/SVneo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 P均<0.05),但对细胞成管能力、增殖能力无显著影响( P均>0.05)。 结论:胎盘组织中circRNA表达谱的构建、circRNA-miRNA-mRNA相互作用网络的探索为揭示特定circRNA在PE发生中参与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可能。抑制circRNA_05393可能通过减少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来参与PE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慢性肾脏病血管钙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细胞骨架相关蛋白4(cytoskeleton-associated protein 4,CKAP4)定位于内质网,是一种Ⅱ型跨膜蛋白。CAKP4作为各种配体的膜受体,是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型分子靶标。本文综述了CKAP4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血管钙化中的作用,探讨CAKP4作为CKD治疗靶向分子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治疗子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外用红色诺卡菌细胞壁骨架(Nr-CWS)治疗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征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全国13家医院门诊确诊为常见14种高危型HPV亚型持续感染的患者共688例。将临床及病理确诊为子宫颈高危型HPV感染的患者,分为3个亚组,(1)第一亚组:单纯性高危型HPV感染持续12个月及以上者;(2)第二亚组: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伴高危型HPV感染持续12个月及以上者;(3)第三亚组:CINⅡ或CIN Ⅲ(CINⅡ/Ⅲ)手术后高危型HPV阳性亚型与术前相同,且经阴道镜和子宫颈活检确诊为非CINⅡ及以上病变(CINⅡ +)者。3个亚组以2∶1随机分入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受试者于子宫颈局部使用Nr-CWS冻干粉,对照组使用不含Nr-CWS的安慰剂冻干粉。分别于治疗后的1、4、8、12个月进行治疗后疗效包括消除HPV的有效率及各型高危型HPV(主要为HPV 16、18、52、58型)转阴率的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差异。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颈高危型HPV感染患者555例(试验组368例、对照组187例),其年龄为(44.1±10.0)岁。两组受试者的基线特征包括年龄、汉族占比、体重、高危型HPV亚型构成、各亚组占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消除HPV的有效率分别为91.0%(335/368)和44.9%(84/1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520, P<0.001)。治疗后12个月,试验组受试者HPV16、18、52、58型感染的转阴率分别为79.2%(84/106)、73.3%(22/30)、83.1%(54/65)、77.4%(48/62),对照组分别为21.6%(11/51)、1/9、35.1%(13/37)、20.0%(8/40),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1)。(3)试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8、12个月的生命体征(体重、体温、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实验室常规指标(血、尿常规检查)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受试者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32/368)、8.0%(15/187); χ2=0.073, P=0.787]。 结论:外用Nr-CWS治疗子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的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的效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 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的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的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的G 2/M期与G 0/G 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的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的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的细胞衰退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细胞基因与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血清低白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大部分患儿在激素治疗下可以获得缓解,但有15%~20%的患儿出现激素抵抗,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与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 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相关的基因有:编码足细胞狭缝隔膜的NPHS1、NPHS2、CD2AP、TRPC6基因,编码足细胞骨架蛋白的ACTN4、INF2基因,编码足细胞细胞核的WT1基因,编码足细胞线粒体蛋白的COQ2、COQ6基因,编码肾小球基底膜蛋白的LAMB2基因等。这些分子中的一个发生突变就可以引起SRNS,因此SRNS又称为足细胞分子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LF82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黏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E. coli)LF82菌株对UC小鼠肠道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4只清洁级C57BL/6小鼠分为菌株UC组、UC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8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造模前1周,给予菌株UC组小鼠1×10 9 CFU E. coli LF82菌株灌胃,使菌株定植。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形态损伤评分、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组织病理学表现等比较 E. coli LF82对UC小鼠结肠炎症的作用。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3组小鼠结肠组织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F-肌动蛋白的变化,采用过碘酸希夫反应(PAS)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估结肠黏液分泌能力和纤维化程度。采用 t检验、最小显著差异法、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菌株UC组小鼠造模第4、5、6、7天DAI评分均高于UC组[分别为(2.53±0.38)分比(2.01±0.53)分、(3.02±0.62)分比(2.67±0.24)分、(3.13±0.61)分比(2.20±0.24)分、(3.27±0.28)分比(2.20±0.6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7、2.25、9.56、10.24, P均<0.05)。菌株UC组小鼠结肠的大体形态损伤评分高于UC组[(6.17±1.94)分比(2.83±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5, P<0.05)。菌株UC组小鼠CMDI和结肠黏膜MPO活性均高于UC组[(16.80±2.79)分比(11.80±3.11)分、(729.3±77.5) U/mg比(594.4±31.9) U/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3;均值差值为134.82,95% CI 72.12~197.51; P均<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结果显示,菌株 E. coli LF82可侵入小鼠肠上皮下,引起结肠组织进一步损伤,使结肠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分布状况发生改变。PAS染色结果显示,菌株UC组和UC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健康对照组[(32.40±8.02)%、(41.90±8.99)%比(57.70±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63, P<0.01),菌株UC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比低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值为-9.50,95% CI -18.33~-0.67, P<0.05)。天狼星红染色结果显示,菌株UC组结肠黏膜绒毛上皮部分被破坏,胶原纤维增生严重;菌株UC组和UC组胶原纤维面积比高于健康对照组[(51.83±5.78)%、(37.11±5.59)%比(15.4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6.72, P<0.01);菌株UC组胶原纤维面积比高于U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值为14.83,95% CI 8.91~20.76, P<0.05)。 结论:E. coli LF82可加重DSS诱导的UC小鼠结肠炎症,导致结肠超微结构和细胞骨架发生改变,还可降低小鼠结肠黏液分泌能力,增加结肠组织纤维化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锂生物玻璃在大鼠心肌样细胞中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制备含锂生物玻璃(Li/BGs)纳米材料,并探讨其对大鼠心肌样细胞(H9C2)和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将0.7 g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0 ml乙酸乙酯、7 ml 1 mol/L氨水、3.6 ml正硅酸四乙酯、3.57 g四水硝酸钙和0.37 g碳酸锂反应至少4 h,制备Li/BG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Li/BGs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态。H9C2和HUVECs分别置于10~1 000 μg/ml浓度的Li/BGs培养基中,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实验(450 nm吸光度值)评估细胞活性。细胞在10 μg/ml浓度的Li/BGs溶液中培养24 h后,采用鬼笔环肽染色法(Phalloidin)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细胞核(蓝色)和细胞骨架蛋白(红色)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评估Li/BGs对细胞形态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数据统计学差异。结果:SEM观察显示,制备的Li/BGs颗粒近球形,粗糙且均匀,直径(82.86±14.28) nm。H9C2经钙黄绿素乙酰氧基甲酯/碘化丙啶(Calcein AM/PI)染色后,大部分细胞展现出活跃状态,未出现细胞的明显死亡。在细胞毒性试验中,250 μg/ml组、500 μg/ml组及1 000 μg/ml组低于H9C2对照组(0.287±0.005、0.317±0.009、0.347±0.025比0.825±0.188, F=24.72, P<0.001)。Li/BGs处理HUVECs后250 μg/ml组、500 μg/ml组及1 000 μg/ml组低于HUVECs对照组(0.289±0.003、0.320±0.013、0.354±0.021比1.026±0.027, F=34.44, P<0.001)。Phalloidin和DAPI染色显示两种细胞的Li/BGs组与对照组比较,Li/BGs组细胞骨架保持正常的形状和结构,未出现断裂、异常凝聚或形状改变等现象。 结论:Li/BGs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