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周围型肺癌非外科治疗的现状及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全世界癌症第一位。由于胸部CT的普及和肺癌筛查建议的实施,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但由于患者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或拒绝手术等原因,还需要其他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案。立体定向放疗和经皮热消融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随着支气管镜腔内超声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电磁导航技术和人工智能气管镜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支气管镜下消融技术将成为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结核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年度进展2023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3年,国内外同道在结核病的介入诊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经多途径、多腔道内窥镜检下的微创介入、导航技术等引导下取样及高准确度的实验室检测技术的临床联用越来越广泛,为疑难结核病的精准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肺结核、气管支气管结核、纵隔淋巴结结核及肺外结核的诊断技术,包括经传统的可弯曲常规支气管镜、超细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等特殊类型支气管镜检术,经支气管镜透壁针吸活检术、超声及虚拟导航等引导下活检技术,经胸腔镜胸膜冷冻活检术,经皮穿刺活检等技术。经介入技术取样标本的Xpert、Ultra、环介导等温扩增、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及纳米孔测序等技术,显著缩短了诊断的时限并提高了诊断效能。介入治疗集中在肺结核大咯血、气管支气管结核、胸膜结核与结核相关瘘等疾病。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硬镜的应用,肺结核大咯血的介入治疗涉及血管内栓塞、覆膜支架置入等;经支气管镜冷热消融技术、狭窄气道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胸膜结核的介入治疗有胸腔镜技术,经内镜钳夹、支架等封堵器置入及自体脂肪移植等瘘口封堵术。本文就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已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在小儿膈肌内隔离肺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机器人辅助腔镜技术在小儿膈肌内隔离肺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膈肌内隔离肺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6个月至5岁,中位年龄11个月,体重(10.97±3.07)kg。除2例为体检偶然发现外,其余8例均于产前胎儿超声检查过程中发现。10例隔离肺均位于左侧膈肌内,术前胸部增强CT检查均发现腹主动脉分支供血的膈肌内异常软组织,考虑为膈肌内隔离肺,收集所有患儿手术情况及治疗结果。结果:10例均经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治愈。其中经胸手术8例,经腹手术2例,手术时间(91.50±31.18)min,术中均证实隔离肺位于膈肌内,予切开部分膈肌,结扎滋养血管后取出病灶,缝合膈肌组织。术后住院时间(4.30±1.06)d,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个月),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手术切除是膈肌内隔离肺的主要治疗方法,经胸操作是首选,机器人手术系统用于儿童膈肌内隔离肺手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阿托品在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行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前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阿托品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麻气管插管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纳入胸部增强CT倾向肺癌伴7区纵隔淋巴结增大并拟行全麻气管插管支气管镜活检及EBUS-TBNA检查的87例老年住院患者。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分为阿托品组40例和对照组47例。评估术前、术中及术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口咽气道分泌物量、指端血氧饱和度、操作时间、病理阳性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评价阿托品应用价值。结果:气管插管术前阿托品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131.70±15.3)mmHg比(140.7±13.7)mmHg、(79.1±7.6)mmHg比(85.6±7.4)mmHg( t值2.885、4.061,均 P< 0.05)。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阿托品组和对照组收缩压(109.1±11.2)mmHg比(105.0±12.15)mmHg、舒张压(66.9±7.5)mmHg比(68.0±8.3)mmHg;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为(136.9±23.0)mmHg比(129.9±11.2)mmHg、(77.6±10.9)mmHg比(78.5±6.4)mmHg( t值分别为-1.617、0.687、-1.751、0.448,均 P>0.05)。气管插管术前阿托品组和对照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16, P>0.05),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和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阿托品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3.323、-2.181, P< 0.01和 P<0.05)。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阿托品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变化率均小于对照组( t值-7.947、-6.962、-3.187、-3.232,均 P< 0.01)。内镜操作开始后10 min阿托品组心率变化率小于对照组,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变化率大于对照组( t值-6.467、-4.131,均 P< 0.01)。阿托品组和对照组气管插管术前与拔除气管插管后10 min口咽及气道分泌物、指端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334、2.759、-3.314、-2.767,均 P< 0.01)。阿托品组内镜操作时间(25.9±5.7)min较对照组(26.4±4.7)min短( t=0.391, P>0.05)。阿托品组术后无不良反应患者34例(85.0%),对照组43例(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47, P>0.05)。 结论:老年患者全麻气管插管EBUS-TBNA术前应用阿托品有利于稳定术中血压和心率,且减少术后口咽、气道分泌物产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食管重复囊肿策略和并发症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重复囊肿(EDC)的策略和并发症。方法: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STER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EDC的11例住院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CT表现、内镜下表现、术后疗效、并发症、术后组织病理学表现等。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年龄为13~67岁,平均年龄为(43.0±18.2)岁。1例表现为进食哽噎感,1例嗳气,4例上腹部胀痛,余5例无特异性症状。11例患者胃镜下病灶均表现为食管腔内半球形或丘状、表面光滑的黏膜下肿物,触之质地较软;超声内镜下均表现为位于食管固有肌层、边界清楚的低回声团块。CT检查示9例患者有纵隔内类圆形、低密度囊性肿物,其中7例轻度强化,囊肿最大径为1.5~4.4 cm,平均最大径为(2.8±0.8) cm,多数(7例)患者病灶最大径为2~3 cm;另2例患者CT检查仅表现为食管壁略增厚。5例EDC发生于食管下段水平纵隔内。11例患者均行STER治疗,手术过程顺利,其中6例单纯行STER完整切除囊肿,5例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术后病理检查示6例为先天性食管囊肿,5例为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11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42个月(12~86个月)。10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病灶局部复发、恶变、转移;1例复发,再次行STER+残余囊壁氩气刀烧灼术治愈。11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出血、食管瘘、纵隔感染、死亡等并发症。结论:STER治疗EDC微创、安全、有效,可作为EDC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气管腔内超声在儿童中应用四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腔内超声(EBUS)技术在儿童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1例气道EBUS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和3例经EBUS检查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儿(男2例、女2例)年龄为7.4~9.2岁。EBUS-TBNA患儿(例1)术前诊断发热、纵隔淋巴结肿大原因待查,术后淋巴结活检病理结果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经EBUS探查患儿为原发性气道肿瘤,术前CT未见气管腔外浸润,经支气管镜介入切除气道内肿瘤后病理诊断黏液表皮样癌2例、支气管平滑肌瘤1例。病灶部位分别为右主支气管开口1例、主气道2例。EBUS下依次可显示气管壁最内层强回声区(水囊和黏膜层)、较低回声区(黏膜下平滑肌层)、强回声区(软骨内层)、低回声区(软骨层)、强回声区(软骨外缘层)。1例患儿(例3)病灶处气管壁黏膜下平滑肌层结构紊乱,软骨层部分中断,其余2例未见气管壁受累。4例患儿术后均无气胸、咯血等并发症。结论:EBUS对儿童原因不明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和原发性气道肿瘤气管壁浸润程度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患儿的改良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患儿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本院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患儿40例,年龄3~6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BMI 18~24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0):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静脉麻醉组(A组)和表面麻醉+静脉麻醉组(B组)。采用右美托咪定与艾司氯胺酮镇静后,A组行超声引导双侧喉上神经阻滞,双侧各注射1% 利多卡因0.5 ml;B组行1%利多卡因鼻腔、咽腔部表面麻醉。操作完成后,静脉泵注丙泊酚5 mg·kg -1·h -1维持至诊疗完成。术中若出现剧烈呛咳或体动,静脉追加丙泊酚1 mg/kg。于入室时(T 0)、麻醉镇静后即刻(T 1)、支气管镜进入声门即刻(T 2)、诊疗术开始后5 min(T 3)及检查完成(T 4)时记录MAP、HR和SpO 2。记录术中低氧血症、HR<60次/min、MAP<50 mmHg的发生情况,记录丙泊酚追加剂量。于T 0与T 4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记录术者满意度评分。记录A组患儿术后2 h内喉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B组比较,A组T 2、T 3时HR降低,SpO 2升高,术中丙泊酚追加剂量和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术者满意度评分升高,T 4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 P<0.05)。2组术中均未见HR<60次/min、MAP<50 mmHg的情况发生。A组术后未见喉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喉上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用于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患儿安全性较高,相比常规麻醉可提高镇痛效果,更有利于抑制术中应激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细支气管镜和常规支气管镜对周围型肺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新一代超细支气管镜(UTB)和常规支气管镜(CB)在径向超声(rEBUS)引导下对周围型肺病变(PPL)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2021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期间行多模式支气管镜检查的39例PPL患者的临床资料。多模式支气管镜检查方式表现为同一医师序贯使用CB(先端部外径为4.9或5.9 mm,工作通道内径为2或3 mm,CB组)和UTB(先端部外径为3 mm,工作通道内径为1.7 mm,UTB组)联合径向超声经支气管透壁肺活检(rEBUS-TBLB)。以病理结果和临床随访6个月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支气管镜活检标本的诊断率、rEBUS超声特点及探及率,以探索UTB联合rEBUS的临床应用价值。配对的二分类变量资料用McNemar检验,配对的连续性变量或等级资料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UTB和CB两组诊断率分别为66.67%(26/39)和30.77%(12/39),UTB组明显高于CB组( χ2=10.56, P=0.001,1-β=0.968)。CB组13例超声探头未探及病灶,19例临近病灶,7例在病灶内。替换UTB后,7例超声探头图像由未探及转变为临近病灶,3例未探及转变为病灶内,12例临近病灶转变为病灶内。UTB明显改善超声探头在病灶的位置( Z=-4.46, P<0.001)。UTB-rEBUS和CB-rEBUS探及率(超声图像显示临近病灶或在病灶内)分别为92.30%(36/39)和66.67%(26/39),UTB提高超声探头探及率( χ2=8.10, P=0.002)。UTB提高实性、病灶直径>30 mm、非上叶、任何病变性质、无论有无支气管充气征的诊断。 结论:UTB诊断率明显高于CB,提供的超声图像优于CB,对PPL诊断优势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胸内迷走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快速康复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胸内迷走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快速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手术的66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2组均接受电视辅助胸腔镜肺癌手术,对照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胸内迷走神经阻滞,实施不插管静脉麻醉.观察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不同时间节点平均动脉压、心率、疼痛程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手术开始30 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对照组(均P<0.001).手术开始30 min、术毕即刻,对照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麻醉诱导前(均P<0.05),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与麻醉诱导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均低于对照组[心率:(75±8)次/min 比(81±7)次/min、(76±8)次/min 比(83±10)次/min;平均动脉压:(81±9)mmHg(1 mmHg=0.133 kPa)比(90±9)mmHg、(82±8)mmHg 比(93±10)mmHg](均P<0.05).术前 30 min,2 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24、48 h,观察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1%(2/33)比24.2%(8/33)](x2=4.243,P=0.039).结论 相比较于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对于接受电视辅助胸腔镜的患者予以超声引导下TPVB联合胸内迷走神经阻滞可避免血压和心率的波动,减轻术后疼痛,加快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血管针吸活检诊断肺门和纵隔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内超声引导下经血管针吸活检(EBUS-TVNA)在肺门和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1月该院接受超声支气管镜检查,因病变和气道间隔血管,行EBUS-TVNA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BUS-TVNA诊断阳性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穿过肺动脉和分支,2例分别穿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所有患者均成功获取标本.有8例患者明确诊断,恶性病变6例,良性病变2例,EBUS-TVNA诊断肺门和纵隔疾病的总体阳性率为80.0%(8/10),诊断恶性疾病的敏感度为85.7%(6/7),特异度为100.0%(3/3);有2例患者未能明确诊断,1例行经皮肺穿刺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肺转移,1例随访6个月,病灶缩小归为良性.入组患者检查耐受性较好,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VNA诊断肺门和纵隔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作为传统超声内镜技术的有效辅助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