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60 例L5/S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模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模块组采用一种自创的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辅助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穿刺放置工作管道.比较 2 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定位穿刺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 组术后 3 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臀部和下肢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采用改良Mac Nab评分评估 2 组疗效.结果 2 组患者术程均顺利.与对照组比较,模块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穿刺时间更短、术中X线透视次数更少(P均<0.05).2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无出现严重并发症.2 组患者术后 3 个月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1),模块组与对照组术后 3 个月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 2 组VAS术前术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块组改良Mac Nab评分优良率为 83.3%(25/30),对照组优良率为 80.0%(24/3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椎间孔镜通道导向模块操作简便且安全,可以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效率、减少医源性损伤,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对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后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治疗经皮腰椎间孔镜术后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椎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腰椎间盘突出(LDH)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经皮腰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术后接受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悬辅以呼吸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以及术后3个月后(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并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采集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肺活量(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结果: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2组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和SF-36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和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SF-36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PEF分别为(4.23±0.50)L、(3.82±0.44)L/s、(6.46±0.69)L/s,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悬吊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显著缓解PELD术后的LDH患者的疼痛,改善其腰部功能和生活质量,还可增强患者的肺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予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YES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87.45±7.38)°、(26.87±3.41)°、(28.58±3.41)°、(28.39±3.41)°,均大于对照组的(68.98±6.51)°、(15.69±3.23)°、(18.69±2.32)°、(14.56±2.96)°( t=16.15、20.48、20.63、26.35,均 P < 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 < 0.05);观察组OD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49.13、50.20、54.78、37.79、32.04、36.68、43.69、28.92、39.31、64.12,均 P < 0.001)。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腰椎滑脱及足下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 > 0.05)。 结论:椎间孔镜YES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提升患者腰椎活动度,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间孔镜按需成型5级法在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按需成型5级法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共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4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均为单节段手术),男312例,女222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均为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椎间孔成型情况和术后复查CT判断成型的范围分为0~4级。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行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d内复查CT,根据以上级别标准分析成型范围和术中情况成型是否相符,并统计各级成型例数及占比;分析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突出位置、椎间孔大小、关节突距离、椎间盘钙化范围、减压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椎间孔成型的影响。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减弱2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恢复,硬膜囊损伤3例,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遗留残余症状11例,保守治疗1个月基本缓解。0~1级成型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中央型)患者,0级成型平均年龄27.5岁,1级成型平均年龄28.3岁,节段为L 2~L 5;2级成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7.5岁,节段为L 2~S 1;3~4级成型患者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垂游离型)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级成型平均年龄40.6岁,4级成型平均年龄57.3岁,节段为L 2~S 1。0~1级成型:椎间孔大,椎间隙高度好(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无明显内聚,单纯平间隙突出间盘并偏一侧,无明显脱垂游离,无明显钙化,单纯极外侧间盘突出3~4区,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2级可能。2级成型:椎间孔稍小,椎间隙高度变小(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有轻度内聚,以及L 5、S 1间隙,单纯间盘突出,并偏一侧,减压无需过中线,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3级或4级成型可能。3级成型:椎间孔小,椎间隙窄(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内聚,局部增生明显,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游离等,根据术中情况有变4级可能。4级成型:基本和3级成型相同,主要需要背侧减压,并需要过中线,余基本同3级,3级成型后,术中根据需要减压情况镜下逐步变4级成型。 结论:①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以根据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关节突有无内聚、突出间盘的情况及有无钙化、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因素去因需按级成型,更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更好的体现微创的优势;②L 2~L 5节段旁中央突出都有可能选择0~1级成型完成手术,L 5、S 1间隙至少需要2级以上成型,间盘钙化需要2级以上成型,腰椎管狭窄症需要3~4级成型;③低级别成型患者年龄较高级别成型的年龄较轻,表明年龄小的患者退变较轻,骨性结构基本正常,多选择低级别成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40例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2岁,平均32岁。病变节段:L 3/4 4例,L 4/5 29例,L 5/S 1 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按照Lee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21例,Ⅳ型9例。40例患者均接受PELD ,其中采用椎间孔侧入路34例,椎板间入路6例。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复查MRI了解有无髓核再脱出情况,并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72.0(59.8±12.5)min,术中出血量均<18 mL。术后椎间孔侧入路手术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出现症状残留1例。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8.2±2.7)个月。术后第1天、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0.7)、(0.8±0.3)、(0.3±0.1)分,ODI分别为21.3%±3.4%、11.9%±2.9%、3.1%±1.5%,均低于较术前的(7.2±1.3)分、62.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812、8.750, 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MRI,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存在脱出髓核残留,其余患者均未见髓核残留及复发。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 结论: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但头、尾端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对手术者来说仍是一项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间孔镜手术半年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半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54例,根据术后半年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42例)和未复发组(912例),将男性、年龄≥60岁、体重指数(BMI)≥25 kg/m 2、椎间盘脱出、高血压、糖尿病、腰骶部移行椎(LSTV)、腰椎Modic改变、纤维环损伤、术后活动评分≥3作为术后半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前及术后收集患者的这些临床情况,然后采用 χ2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后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半年内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病例复发率4.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BMI≥25 kg/m 2、纤维环损伤、LSTV、术后活动评分≥3、腰椎Modic改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半年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 2组复发高于BMI<25 kg/m 2组[比值比( OR)=3.355, P<0.05]、纤维环损伤组高于纤维环无损伤组( OR=2.588, P<0.05)、腰椎Modic改变组高于腰椎无Modic改变组( OR=2.525, P<0.05)、术后活动评分≥3组高于术后活动评分<3组( OR=2.047, P<0.05)。 结论:BMI≥25 kg/m 2、纤维环损伤、腰椎Modic改变、术后活动评分≥3是术后半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第5腰椎与第1骶椎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第5腰椎与第1骶椎(L 5~S 1)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ID)42例,单纯行L 5/S 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及手术疗效、并发症等。记录术前、出院时、5年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出院时、5年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年随访时门诊及电话随访,疗效评定根据Nakai评分标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过程中转为开放手术的情况,术中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未见椎间隙感染等。L 5~S 1髓核摘除手术时间为(50±17.8) min,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为(3.0±1.0)次,切口长度为(0.70±0.21) cm,住院时间为(6.8±3.2) d,手术费用为(2.62±0.56)万元。术后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术后患者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术前、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术后5年随访时均效果明确;Nakai评分优32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23%。本组2例在术后3个月内复发,均给予采用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翻修。 结论:PEID治疗L 5~S 1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对腰椎动态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腰椎动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于五四一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小开窗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复术(开放组)52例、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椎间融合组)41例、椎间盘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纤维环修复术(椎间盘镜组)46例、椎间孔镜下突出髓核摘除术神经根松解术(椎间孔镜组)38例,比较各组患者术后近期疗效与腰椎动态变化。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3.060, P=0.382);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6.85±13.65)mL、(186.46±22.47)mL、(92.41±16.34)mL、(31.42±5.1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8.905, P=0.000);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0.41±10.67)min、(132.84±20.69)min、(62.12±13.37)min、(83.46±15.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9.863, P=0.000);开放组、椎间融合组、椎间盘镜组、椎间孔镜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8.25±1.34)d、(10.52±1.37)d、(7.04±1.17)d、(4.26±0.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2.709, P=0.000);术后1个月、3个月时,椎间盘镜组与椎间孔镜组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低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组(均 P<0.05),而椎间盘镜组与椎间孔镜组的腰痛评价量表(JOA)评分高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组(均 P<0.05)。 结论:四种不同术式均能有效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椎间孔镜、椎间盘镜治疗能加快术后腰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或羟考酮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或羟考酮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效果。方法:选取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年龄18~6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0):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组。术前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8 μg/kg(10~15 min),随后静脉泵注0.4~0.6 μg/kg至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前5 min时,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随后静脉泵注0.1 μg/kg直至手术结束前10 min,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μg/kg,随后静脉泵注0.05 mg/kg至手术结束前10 min。于给药前、切皮前、手术开始后10 min、打磨小关节、手术结束时记录Ramsay镇静评分、MAP、HR。于切皮前、手术开始后10 min、打磨小关节、手术结束时记录BIS值。记录苏醒时间和Steward评分评价苏醒质量。于术前、术后1、6和24 h时记录VAS评分。于给药前、术后1 h时取外周静脉血样,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内皮素(ET)浓度。记录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组比较,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组切皮前、手术开始后10 min、打磨小关节时、手术结束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MAP、HR、BIS值降低,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及术后1 h时血清Ang Ⅱ和ET浓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P<0.05),Steward评分、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复合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复合羟考酮用于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0°屈髋屈膝侧卧位预防椎间孔镜行椎间盘切除术后神经根疼痛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90°屈髋屈膝侧卧位在降低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后神经根疼痛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80例侧后路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摆放90°屈髋屈膝健侧卧位,对照组摆放健90°侧卧位。比较两组患者的摆位后腰椎间孔面积和一次性工作套管置镜率,并比较其术后1 w、2 w、3 w的疼痛水平以及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摆位后腰椎间孔面积和一次性工作套管置镜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术后一周,观察组患者的VAS疼痛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术后2 w和3 w后,观察组疼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患者的总舒适率为85.50%,明显高于对照组(62.50%)( χ2=5.23, P=0.02)。 结论:90°屈髋屈膝侧卧位可以明显增加腰椎间孔面积,提高一次性工作套置镜率,并能明显减缓患者的疼痛水平,改善舒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