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的儿童后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优化测量儿童枕骨髁解剖学特征,并通过模拟置钉评估其置钉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上颈椎螺旋CT扫描的年龄段为3~12岁非脊柱疾患儿童上颈椎CT影像学资料104例,其中男61例,女43例,依据年龄分为5组。将获得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在三维视图下测量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随后,通过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枕骨及寰椎3D骨性结构并模拟置钉,计算不同年龄段后路枕骨髁螺钉置入成功率并在3-Matic软件协助下优化测量螺钉置钉参数,比较分析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及螺钉置钉参数间的差异。结果:测得儿童枕骨髁解剖学参数长、宽、高及寰枕距离分别为(18.91±1.70)mm、(9.75±1.19)mm、(8.64±1.46)mm及(6.11±1.48)mm,且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 P<0.05)。枕骨髁内倾角与年龄相关性不明显( P>0.05)。枕骨髁解剖学参数左右侧及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获得可置入螺钉枕骨髁169侧,均成功置入直径3.5 mm螺钉,总置钉成功率为81.3%,双侧枕骨髁同时置钉成功率为75.6%,高年龄组具有较高的置钉成功率,男性置钉成功率与双侧同时置钉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女性( P<0.05),但置钉成功率左右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置钉参数男女性别间及左右侧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进钉长度随年龄增长存在正相关性( P<0.05)。寰枕距离与枕骨髁高之间、钉道长度与枕骨髁长及枕骨髁内倾角与螺钉内倾角之间呈正相关性( r=0.838, P<0.05; r=0.944, P<0.05; r=0.347, P<0.05)。 结论:直径3.5 mm螺钉可安全置入寰枕距离>4 mm的3~12岁儿童枕骨髁,且置钉成功率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数字化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技术可优化测量置钉参数从而合理设计置钉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焦亡现象的体内外研究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体内外模型观察牙周炎局部组织内皮细胞在炎症环境下是否发生焦亡,为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牙周病2018年新分类标准收集无全身疾病、牙周健康者及Ⅲ~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龈组织中焦亡标志性蛋白消皮素D(GSDMD)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每组通过结扎3只小鼠上颌第二磨牙2周建立牙周炎模型(结扎组),使用显微CT(micro-CT)检测小鼠牙槽骨吸收情况(以不做结扎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健康及炎症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与GSDMD共定位进行定量分析;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5、1.0、2.5、5.0、10.0 mg/L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联合腺苷三磷酸(ATP)处理HUVECs,同期设置0 mg/L Pg-LPS组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 HUVECs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SDMD蛋白表达及分布,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HUVECs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GSDMD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且表达水平较健康组织显著升高;micro-CT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周围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多( t=8.88, 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SDMD与CD31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Pg-LPS联合ATP模拟的炎症环境中,HUVECs细胞膜上出现不同大小的孔洞,呈现典型的细胞焦亡形态,其中2.5 mg/L Pg-LPS+ATP组细胞膜上孔洞最多且扩张融合,细胞有裂解死亡的趋势。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2.5和5.0 mg/L Pg-LPS+ATP组焦亡标志性蛋白GSDMD-N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F=3.86, 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5 mg/L Pg-LPS+ATP组较对照组GSDMD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最显著( F=35.25, P<0.001)。CCK-8结果显示,0.5、1.0、2.5、5.0和10.0 mg/L Pg-LPS+ATP组细胞增殖相对值(分别为0.52±0.07、0.57±0.10、0.58±0.04、0.55±0.04和0.61±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2)( F=39.95, P<0.001)。PI染色结果显示,PI阳性细胞数占比在2.5 mg/L Pg-LPS+ATP组最高[(56.07±3.22)%]( F=88.24, P<0.001)。 结论: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发生明显的焦亡现象,提示内皮细胞焦亡可能是造成牙周炎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癌类器官培养成分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癌症之首,有高度的肿瘤异质性,因结构和表达水平差异有不同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分子亚型等,临床亟待个体化的治疗。类器官是在3D培养基础上建立的临床前模型,将患者来源的健康组织或肿瘤组织进行体外3D培养,用于体外模拟肿瘤特性,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因其高度还原且保持原肿瘤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及药物反应性,极大地满足了当下精准医疗的需要,成为继三维细胞培养及患者源性肿瘤异种移植物后又一肿瘤研究模型。本文将综述乳腺癌原代细胞类器官培养的条件、培养成分及其机制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慢性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ABA及TBSS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慢性偏头痛(CM)患者脑白质结构损伤及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门诊自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CM患者60例(CM组),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向社会招募与CM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60例(健康对照组)。2组受试者均进行全脑DTI扫描,使用PANDA及FSL软件进行DTI数据全自动处理,采用基于白质图谱的分析(ABA)及纤维束示踪空间统计(TBSS)分析CM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全脑DTI数据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CM患者临床特征与ABA结果的相关性。结果:ABA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M组患者双侧大脑脚、左侧小脑下脚、右侧小脑上脚、双侧内侧丘系、双侧毯(胼胝体内矢状层)、双侧钩束及右侧内囊后肢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降低,右侧扣带回、内囊豆状核后部脑区的平均弥散率(MD)值增高,双侧大脑脚、双侧内侧丘系、右侧扣带回脑区轴向弥散率(AD)值降低,左侧毯(胼胝体内矢状层)、左侧小脑下脚、左侧大脑脚脑区径向弥散率(RD)值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SS结果显示:CM组及健康对照组脑白质纤维骨架FA、MD、RD及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M患者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左侧小脑下脚、左侧内侧丘系、右侧大脑脚FA值,右侧大脑脚的AD值,左侧毯(胼胝体内矢状层)RD值呈负相关关系( P<0.05);CM患者病程与左侧小脑下脚FA值呈负相关关系,与左侧小脑下脚的RD值呈正相关关系( P<0.05)。 结论:CM患者脑白质存在结构损伤,但白质纤维骨架与正常人无差异,无纤维骨架的病理性损害。脑干、小脑及胼胝体结构变化与头痛VAS评分及病程有相关性,可能是CM发病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医学教育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的医学教育应用现状,分析实施中存在的障碍,为推进SP参与教学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以网络能够检索到明确联系方式的开办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79所医学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邮件向SP相关负责人发送调查表与知情同意书。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相关数据。结果:收到64所院校回复的有效问卷,其中有37所(57.8%)院校在教学中应用了SP,培训SP的主要方法为情景演练、示教、看视频、现场观摩。37所院校中,SP主要应用于病史采集教学[29所(78.4%)]、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28所(75.7%)]、医患沟通教学[27所(73.0%)]、体格检查教学[23所(62.2%)]。SP质量评估方式主要为教师反馈[27所(73.0%)]、学生反馈[26所(70.3%)]、自制评价表评估[11所(29.7%)]。SP应用的主要问题为SP队伍不稳定[27所(73.0%)]、缺乏统一规范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课程培训[17所(45.9%)]。结论:SP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医学院校在医患沟通教学领域中已经开始重视SP的应用。今后需要加强SP培训的规范化,进一步推进SP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七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基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筛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家系共有的低频变异位点,以期发现与PBC相关的新易感基因。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的3个PBC家系的7例PBC患者和2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提取血液DNA样本并进行WES,应用SAMtools 1.3软件检测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得失位变异位点,并于已知数据库1000 Genome、ExAC、ESP6500和诺禾-中华基因数据库筛选低频变异位点。应用Pymol V2.3.2软件模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分子三维结构,观察家系间共有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位置。结果:7例PBC患者首诊年龄为(61.2±10.2)岁。血清检测结果示7例患者的ALP为(306.9±242.5) U/L,GGT为(121.7±85.9) U/L,ALT为(47.6±33.1) U/L,AST为(55.7±34.1) U/L,免疫球蛋白G为(14.9±3.1) g/L;抗核抗体核型均存在胞质颗粒型特征;抗线粒体抗体均为阳性。5例PBC患者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病;2例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结果均提示界面性肝炎和小胆管病变。3个PBC家系间共有18个SNP位点,分别位于 OTOA、 OBSCN和人类白细胞抗原- DRB1( HLA- DRBI)基因。 OTOA基因的rs200988634是3个家系共有的多态性位点; OBSCN基因的rs746424683、rs545316651、rs553144914、rs533059830和rs56087721分别导致9种氨基酸的改变;基因 HLA- DRB1共有12个不同的SNP位点,分别导致12种氨基酸的改变,其中rs16822698、rs112796209和rs11554463核苷酸突变分别导致MHC-Ⅱ分子β链的G154A、Y152C和Y107X氨基酸改变,Y107X氨基酸位于MHC-Ⅱ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凹槽区域。 结论:对PBC家系进行WES是阐明恶性变异候选基因 OBSCN和 OTOA较好的策略。 HLA- DRB1为PBC的易感基因,可能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影响MHC-Ⅱ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凝胶在骨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缺损是骨科比较常见而且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之一。组织工程技术通过模拟体内骨组织生长过程来治疗骨缺损,是目前主流研究技术。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凝胶,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状结构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能模拟人体组织的水环境,还可以根据周围环境产生性状变化,能够有效应用于骨缺损的研究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数据驱动的DRG-DIP-临床路径多维融合分析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病种分值付费(DIP)两套病种组合体系的入组和权重关联性,应用DRG、DIP、临床路径建立一种多维融合分析评价模式。方法:对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9年出院患者分别实施DRG分组和DIP模拟全量入组,综合运用 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 t检验、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增量贡献率等方法,进行DRG、DIP、临床路径入组(入径)的关联性分析,DRG病组相对权重与DIP标准分值相关性分析,以及两套病种组合体系的临床路径入径情况与费用结构相关性分析。 结果:130 395例出院患者中,进入临床路径者41 460例,DRG入组者127 535例,DIP入组者104 227例。DRG、DIP、临床路径是否入组(入径)两两之间具有相关性( P<0.05),DRG病种相对权重高低与临床路径入组与否也具有相关性( P<0.05); DRG病组相对权重与DIP标准分值呈正相关( r2=0.761 7, P<0.001);部分病种临床路径入径与不入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不同的费用类别对总费用的影响不同。 结论:DRG与DIP病种权重赋值、价值导向整体一致,构建DRG-DIP-临床路径多维融合评价模式具备可行性。DRG、DIP、临床路径的关联分析可作为病种分类、费用结构评价的依据,有助于更全面、客观、科学地进行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病种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Arg352Gln突变对Bw07转移酶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1例ABw07亚型先证者所携带的Bw07等位基因及其转移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1例2岁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采用试管法鉴定ABO血型,并对三者进行ABO亚型PCR-SSP检测、ABO基因测序以确定其血型基因型,最后通过模拟突变、DUET结构预测、分子动力学分析和体外细胞实验验证p.Arg352Gln突变对Bw07转移酶的影响。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血清学表型分别为ABw和Bw,父亲为正常的A型,ABO亚型PCR-SSP检测确定三者基因型分别为Bw07/A、Bw07/O、A/A,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了先证者及其母亲携带有Bw07基因,模拟突变显示R352Q突变后分子间作用力减弱,DUET预测该p.Arg352Gln突变可以影响Bw07转移酶的热力学稳定性,分子动力学分析证实了热力学稳定性的改变主要是与125-133、193-198、336-354区域氨基酸骨架原子出现较大的波动性有关,体外细胞实验进一步验证了Bw07转移酶合成的抗原减弱。结论:ABw07亚型的形成与Bw07转移酶上高度保守的Arg352突变成Gln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远外侧入路探查枕骨大孔前部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三维解剖模型中分析远外侧入路不同操作轨迹与枕骨大孔前部的解剖显露之间的数据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和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多模态影像资料并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后颅窝三维解剖模型。选取枕髁关节面后缘作为远外侧入路开颅起始点,在颅底骨性结构中分别选择同侧舌下神经管开口、颈静脉结节前缘和枕骨大孔前缘作为暴露目标,以开颅起始点与3个暴露目标之间连线为轴线做出一个半径为5 mm的圆柱模拟远外侧入路显露枕骨大孔前部的手术路径,路径按1、2、3依次命名。观察不同路径操作空间大小,记录每种路径经过某种解剖组织的频数并测量解剖结构的体积。结果:3种路径操作空间体积、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路径3操作空间体积较路径1、2明显增大,路径2经过的骨性结构和后组颅神经体积较路径1、3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的远外侧入路中采集数据有助于揭示路径操作空间中解剖关系,为选择最佳手术路径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