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血管炎两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感染)导致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结核感染的认识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例因结核感染引起血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以"血管炎""结核感染"和"儿童"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以"vasculitis""tuberculosis infection"和"child"为关键词检索和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 例患儿均因反复发热伴局部疼痛入院,完善血管超声提示相应部位血管壁弥漫性增厚或异常回声,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阳性,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阳性,胸部CT提示肺部炎症,确诊结核性血管炎,抗结核治疗后血管病变痊愈.文献报道,结核感染引起的血管炎以主动脉扩张或瘤样变为主,也可以累及视网膜、脑血管等,抗结核治疗对这类血管病变有效.结论 结核感染可引起血管炎,不同大小的动静脉均可能受累.临床上对于较长时间发热伴局部疼痛的患儿,应进行结核病的相关检查及血管超声检查,防止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东部地区结核菌素试验诊断结核病感染临界值的确定:基于人群的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确定结核菌素试验的临界值来降低其诊断结核病潜伏性感染的假阳性。方法:测量受试者的FPG值,同时对受试者做结核菌素试验和QuantiFERON-TB(QFT)Gold In-Tube检测。以QFT为金标准,确定结核菌素试验(TST)试验的临界值。结果:共有5 405名参与者,其中1 104名(20.4 %)QFT阳性。在5 405例患者中,PPD硬结直径为10.25 mm时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27。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人、有糖尿病史患者、新确诊糖尿病患者,硬结直径分别在11.25 mm、10.25 mm和11.25 mm时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1、0.837、0.824和0.805、0.821、0.778。 结论:本研究证实,以10~12 mm作为结核病潜伏性感染诊断的临界值可以大大提高结核菌素试验的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6种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在不典型肾结核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6种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对不典型肾结核的早期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诊治的不典型肾结核患者46例(结核组)、非结核肾病患者5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涂片抗酸杆菌染色镜检(AFB镜检法)、BACTEC MGIT960液体培养(简称液体培养法)、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实时荧光定量PCR(TB-DNA FQ-PCR)、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技术(GeneXpert MTB/RIF),以结核菌培养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不典型肾结核临床诊断中的价值。结果:T-SPOT.TB灵敏度(95.65%)高于PPD试验(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 P=0.002);GeneXpert MTB/RIF的灵敏度为84.78%,高于AFB镜检法(4.35%)、液体培养法(28.26%)和TB-DNA FQ-PCR(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 P均<0.001),GeneXpert MTB/RIF与三者的特异性无统计学差异(McNemar检验: P=1.000、0.500和0.250)。 结论:T-SPOT.TB与GeneXpert MTB/RIF在不典型肾结核的筛查和病原学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应用价值,推荐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支气管镜冷冻介入在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诊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检查及冷冻介入在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童呼吸科,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并确诊为TBTB的10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儿童TBTB的临床特征及经支气管镜冷冻介入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10例患儿(男6例、女4例)发病年龄为1~14岁。临床表现为发热8例,咳嗽7例,伴咯血2例。9例患儿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10例患儿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均为阳性。10例患儿行胸部CT检查,8例存在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患儿及时行儿科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新生肉芽组织和(或)干酪样坏死物不同程度堵塞各支气管9例;余1例支气管黏膜存在明显充血水肿。患儿支气管镜下分型为淋巴结瘘型8例、肉芽增殖型1例、炎症浸润型1例。其中7例留取标本送病理组织活检,均符合结核病理表现。9例进行儿科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的TBTB患儿中,8例行可弯曲支气管镜下冷冻疗法(包括2例联合应用硬质支气管镜术)。经支气管镜冷冻治疗1~3次后,患儿原堵塞的各支气管管腔均转为通畅,疗效显著,且均无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支气管镜检查对儿童TBTB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且有助于其分型。经支气管镜冷冻介入对儿童TBTB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淋巴结瘘型和肉芽增殖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络膜结核瘤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脉络膜结核瘤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1年至2022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脉络膜结核瘤患者15例16只眼纳入研究。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全身胸部CT检查以及实验室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查。BCVA检查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患者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持续时间12~15个月;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治疗前后logMAR BCVA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10例;双眼受累1例。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7例;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8例。伴肺结核6例;腹膜结核1例。16只眼中,病灶位于后极部12只眼,其中视盘结核瘤1只眼;病灶位于周边部4只眼。伴眼前节、玻璃体炎症各9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只眼。OCT检查,病灶处脉络膜基质层弱反射性增厚,对应处视网膜穹窿状抬高,多伴有视网膜下液;FFA检查,病灶晚期呈强荧光,伴视网膜下液者,晚期荧光素积存;ICGA检查,全程病灶呈弱荧光。治疗后,脉络膜病灶均消退,随访期间无复发。因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手术4只眼;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1只眼;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1只眼,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出现巩膜穿破1只眼,经治疗后病情稳定。治疗前、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02±0.57、0.31±0.35;治疗前、末次随访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脉络膜结核瘤诊断需结合病史、眼部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视力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放线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肺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肺放线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儿童”或“小儿”和“肺放线菌病”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以“pulmonary”或“thoracic”和“actinomycosis”和“pediatric”或“children”或“child”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检索1975年1月至2020年1月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 男,12岁6月龄,因“咳嗽伴胸痛20 d余”收入院,病初3 d有发热,外院胸部CT示“右肺中叶炎性病变,不除外空洞形成”,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中叶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且1次灌洗液示结核杆菌DNA阳性,但结核菌素试验及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均阴性。入院后患儿有咳嗽伴胸痛,体温正常,再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灌洗液送检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检测出放线菌属(检出序列数222),格雷文尼放线菌(检出序列数185)。入院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针静脉滴注抗感染2周,出院后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6周,随访至2020年4月患儿无临床症状,且胸部影像学提示病变已明显吸收好转。共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外文文献8篇,未检索到中文文献,共报道62例肺放线菌病患儿,文献报道最小年龄为27月龄。该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胸壁肿物(8例)、咳嗽(23例)、疼痛(胸部、背部、肩部、腋窝)(24例)、发热(25例)、体重下降(26例)等。结论:儿童肺放线菌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均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宏基因测序有助于确诊,经抗菌药物治疗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重症结核病3例临床特点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重症结核病(TB)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安徽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3例重症TB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并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应用mNGS诊断的儿童TB,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1年3月,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在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3例均有发热。1例患有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3例患儿抗酸染色、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皮肤试验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均阴性,经mNGS早期诊断。2例转专科抗结核治疗好转出院。2.共检索到3篇文献,报道7例TB患儿。1例X-SCID男婴患卡介苗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结核性脑膜炎,均采用mNGS早期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协助诊断。结论:mNGS在儿童重症TB,尤其是免疫抑制患儿的快速病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应用前景,有助于优化早期诊断和抢先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身免疫性脑炎合并小细胞肺癌胰腺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上腹痛5 d”,于2021年11月1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自述有乏力,无发热、寒战、腹胀、呕吐等表现,小便偏黄1个月余,体重未见明显改变。既往史:1年前确诊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型自身免疫性脑炎,给予甲泼尼龙冲击联合丙种球蛋免疫治疗,规律监测病情控制可,未再诉头痛、行为异常等表现;10个月前确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广泛期):纵隔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序贯行6个周期依托泊苷联合洛铂方案化疗、33次累及野和缩野推量放疗,经影像学评估病情稳定后定期复查。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发现血糖升高7个月余,发现结核感染1年余(均未行规律监测及治疗)。体检:神志清,皮肤、巩膜明显黄染,上腹部轻压痛,余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清总胆红素238.8 μmol/L,直接胆红素202.2 μmol/L,白蛋白39.2 g/L;凝血指标和免疫球蛋白G分型检测正常;血清淀粉酶 437.0 U/L,脂肪酶2 002.0 U/L;血清CA19-9 304.1 U/mL,CA125 39.5 U/mL,癌胚抗原5.3 μg/L,神经源性特异性烯醇化酶45.1 μg/L,胃泌素释放肽前体741.2 ng/L;糖化血红蛋白7.1%。上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胰头区低密度、轻度强化病灶,向十二指肠腔内突出(图1),合并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颈-胃间隙软组织密度影,考虑恶性肿瘤并淋巴结转移;胸部CT提示:右肺上叶尖段病灶最大径约10.0 mm(较前6.2 mm增大),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前增大;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主要诊断考虑:胰腺转移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梗阻性黄疸;次要诊断为:小细胞肺癌(广泛期),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AMDAR型),高血压3级(很高危),2型糖尿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结核性匍行性脉络膜炎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2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6个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部检查:右眼、左眼视力分别为0.1、0.8;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8、18.9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无明显异常表现。左眼眼底正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右眼视盘周围、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大片质地不均、边界不清的病灶( 图1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右眼视网膜外层结构破坏,外层疣状隆起,脉络膜基质间点状强反射,伴有脉络膜血管扩张( 图1B)。55°蓝光自身荧光检查,右眼病灶边缘可见强弱程度不等的强自身荧光改变( 图1C)。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右眼后极部、鼻下、颞上和颞下视网膜大片青灰色或黄白色病灶,呈匍行样,部分病灶伴有少量色素增生( 图1D~1G)。患者否认结核病史及结核患者接触史。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系数、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ANCA、ANA、免疫八项(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结核菌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胸部CT检查未发现活动及陈旧病灶。诊断:匍行性脉络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