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合并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临床表现为以共济失调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文报道1例66岁男性患者,糖尿病病程10余年,长期血糖控制欠佳,糖化血红蛋白14.3%,无酮体出现,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大血管病变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广泛且不能用糖尿病神经病变解释,既往基因检测结果考虑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治疗上结合原发病、认知状态等方面,予口服二甲双胍维格列汀联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监测空腹血糖控制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对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对患者糖脂代谢、骨密度、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烟台山医院门诊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30例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就诊序号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预分组。对照组给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联合治疗,观察组采用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各65例,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检测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糖脂代谢[糖化血红蛋白(HAb1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餐后2 h血糖(2hPG)、高密度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骨密度、骨代谢[骨钙素(OC)、25-羟基维生素[25(OH)D]、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原(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变化情况,并对比2组用药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BG(7.48±1.02)mmol/L、TG(2.01±0.31)mmol/L、PINP(43.72±4.86)ng/ml、HAb1c(7.43±0.65)%、S-CTX(0.27±0.09)ng/ml、2hPG(9.08±1.34)mmol/L、LDL-C(2.58±0.27)mmol/L,低于对照组(7.86±0.97)mmol/L、(2.29±0.34)mmol/L、(46.55±4.19)ng/ml、(7.81±0.62)%、(0.32±0.10)ng/ml、(10.52±1.41)mmol/L、(2.89±0.31)mmol/L( t=2.177、5.968、3.556、3.481、2.996、5.968、6.080, 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股骨粗隆、腰椎正位、股骨颈和前臂4个部位骨密度(0.76±0.09)、(0.75±0.10)、(0.76±0.11)和(0.75±0.09)g/cm 3及OC(20.87±2.33)μg/L、b-ALP(19.70±2.35)U/L高于对照组(0.70±0.10)、(0.68±0.09)、(0.69±0.10)和(0.70±0.10)g/cm 3及(18.45±3.66)μg/L、(18.09±2.14)U/L( t=3.596、4.195、3.796、2.996、4.497、4.084, 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92%高于对照组84.61%( χ2=5.876, 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0.05)。 结论:磷酸西格列汀联合利拉鲁肽和骨化三醇治疗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调节糖脂代谢,且对提高患者骨密度、调节骨代谢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疑匹伐他汀致白癜风患者出现褐黑色斑点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55岁,汉族。因泛发型白癜风30年、面部褐黑色斑点1个月于2021年6月15日就诊。患者1990年无明显诱因左手出现1处白色斑片,于外院诊断为白癜风,予外用"激素"类药膏后未见明显改善。白斑逐渐增多,多次就诊并予外用药物、激光等治疗均未见明显疗效。2010年左右,白斑于6个月内迅速累及周身皮肤,此后10余年未行任何相关治疗。2021年5月中旬,患者左眼内眦白斑区突然出现1处褐黑色斑点,未予处理,后皮损于2周内迅速扩散至双侧内眦、颧部及耳部,并持续进展。既往冠心病10个月余,规律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晚(2021年5月初因转氨酶升高调整为匹伐他汀钙片2 mg/晚),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0 mg每日2次。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口服氯沙坦钾片50 mg,每日2次。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色素脱失斑,小腿胫前有少量白色毳毛,鼻部、颧部及耳部前后散在褐黑色色素沉着斑,直径1 mm左右,颜色均匀,边界清晰,密集分布(图1A)。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肿瘤常规筛查包括糖类抗原(CA50、CA242、CA125、CA15-3、CA19-9、CA72-4)、鳞状上皮癌抗原、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右侧颧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完整,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胶原纤维嗜酸性变,血管周围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图1B)。伍德灯下面部见片状不规则亮白色荧光斑片,边界清楚,对称分布,白斑中部及周围存在正常皮肤色素岛及斑点所致色素岛(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在上海瑞金医院全科医学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预混胰岛素治疗联合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的诊疗过程。患者为68岁男性,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3年,双足麻木6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患者体重指数(BMI)27.4 kg/m 2。空腹血糖(FPG)8.3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1.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7.9%,高血压病史9年,平时服用硝苯地平30 mg(1次/d)。诊断为T2DM伴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2级(极高危)。门诊给予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30R早餐前18 U、晚餐前14 U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1.0 g(2次/d)、西格列汀100 mg(1次/d)口服治疗,血糖控制欠佳。停用精蛋白重组人胰岛素30R,改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餐前18 U、晚餐前14 U,继续原来的口服降糖药治疗。患者血糖逐渐控制平稳,FPG维持在5.7~6.2 mmol/L,2hPG维持在8.1~9.4 mmol/L,患者出院。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剂量减少至早餐前16 U、晚餐前12 U,血糖仍旧平稳,无低血糖和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仿制与原研维格列汀片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第三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中标药品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格列汀片(仿制药)与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维格列汀片(原研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设计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珠海市人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应用维格列汀片治疗的T2DM患者。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并提取相关临床数据。将患者分为仿制药组和原研药组,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对入选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有效性评估指标为用药1年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PG)的下降幅度,应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HbA1c和FPG下降幅度的影响因素;安全性评估指标为用药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4家医院共收集到4 511例服用维格列汀片治疗的T2DM患者,仿制药组3 039例,原研药组1 472例。用药后2组患者HbA1c和FPG均较用药前下降,仿制药组患者HbA1c和FPG下降幅度与原研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50(0.05,2.30)%比0.90(-0.10,1.70)%, Z=0.235, P=0.814;0.59(-0.40,2.20)mmol/L比1.00(-0.61,2.32)mmol/L, Z=0.421, P=0.674]。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治疗药物未影响HbA1c和FPG的下降幅度( P=0.627, P=0.478)。仿制药组患者用药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低血糖发生率与原研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5/3 039)比2.7‰(4/1 472), P=0.721;0.7‰(2/3 039)比0.7‰(1/1 472), P=1.000]。 结论: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仿制维格列汀片治疗T2D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原研药基本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格列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功能及肝脏弹性测量值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利格列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功能及肝脏弹性测量值(LSM)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给予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脂肪肝的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LSM水平,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脂肪肝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49/51)比82.4%(42/51)]( P<0.05);治疗后研究组FBG、HbA 1c、HOMA-IR、ALT、AST、GGT、LS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7.1 ± 1.0)mmol/L比(7.9 ± 0.9)mmol/L、(7.5 ± 0.7)%比(7.9 ± 1.0)%、3.2 ± 0.2比4.7 ± 0.3、(56.7 ± 10.4)U/L比(62.8 ± 8.2)U/L、(73.2 ± 6.8)U/L比(81.1 ± 6.7)U/L、(56.4 ± 10.2)U/L比(62.3 ± 8.1)U/L、(10.5 ± 3.3)kPa比(13.4 ± 1.6)kPa]( P<0.05),HOMA-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8.5 ± 8.3比41.2 ± 7.1)( 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利格列汀能提高NAFLD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程度,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脏脂质过度沉积为基础发生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系列疾病,常伴发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为其主要致死因素,其治疗措施主要针对NAFLD的致病因素、发病与进展关键环节和相关代谢紊乱,推荐药物包括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利拉鲁肽、卡格列净等改善胰岛素抵抗,他汀类降脂药物、ω-3长链脂肪酸,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PPARγ激动剂等调节糖脂代谢、减少肝脏脂质沉积,维生素E、奥贝胆酸和复方中药等抗氧化、抗炎、抗纤维化,肠道微生态调节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多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靶向脂代谢调节、抗炎和抗纤维化的药物有待临床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病程、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一例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长病程、胰岛功能较差、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优化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女,62岁。主因“多尿、口干、多饮、多食25年,血糖波动1个月余”入院。患者以往采用胰岛素(4次/d)降糖治疗,其中诺和锐早18 U、午18 U、晚18 U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睡前18 U皮下注射,入院1个月前出现血糖波动升高,空腹血糖为10~12 mmol/L,餐后2 h血糖11~15 mmol/L,半个月前加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100 mg(1次/d)治疗,监测血糖无明显改善而入院治疗。患者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肪肝。入院后改为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早9 U、午7 U皮下注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22 U每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100 mg(1次/d)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满意。3个月后门诊复查空腹血糖为6.7 mmol/L,餐后2 h血糖为7.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因此,对于长病程、胰岛功能不佳、血糖波动较大的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以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血糖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联合地特胰岛素(ID)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对血糖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余姚市中医医院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105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研究组(52例),对照组患者使用ID+复合维生素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I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GHb)]、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氢(LHP)、丙二醛(MDA)],并记录用药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总有效率[92.31%(48/52)]显著高于对照组[77.36%(41/53)](χ 2=4.541, 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FPG、2 h PG、GHb、HOMA-IR、LHP、M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HOMA-β、SOD、GSH-Px均上升(均 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902、3.539、5.215、7.313、6.269、4.475、6.050、3.323、5.375,均 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低血糖发生率为0.00%(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54%(6/53)(χ 2=4.319, P<0.05)。 结论:应用DPP-4抑制剂联合地特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改善氧化应激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糖尿病患者服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后发生大疱性类天疱疮32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服用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后发生的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病房收治的合并糖尿病的BP患者116例,分为BP发病前应用DPP4i治疗糖尿病的DPP4i-BP组和未应用DPP4i治疗的普通BP组,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皮损面积、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预后,记录DPP4i-BP组患者服用DPP4i与BP诊断的时间间隔。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DPP4i-BP组32例,年龄(77.17 ± 15.32)岁,男女比例为15∶17;普通BP组84例,年龄(76.65 ± 19.32)岁,男女比例为43∶41。DPP4i-BP组开始服用DPP4i药物到诊断BP的时间间隔为(14.61 ± 3.93)个月,其中维格列汀的间隔时间最短,为(5.42 ± 2.84)个月,与西格列汀、利格列汀、沙格列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8.93, P < 0.001)。与普通BP组相比,DPP4i-BP组病情重度患者多,为16例(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2.63, P= 0.008)。两组抗BP180抗体阳性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03, P= 0.870)。治疗前后DPP4i-BP组抗BP180抗体水平均高于普通BP组( P= 0.015、< 0.001),且降低幅度小于后者( t= 5.11, P < 0.001)。两组控制病情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平均有效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00, P= 0.322)。DPP4i-BP组控制病情所需平均时间较长( t= 6.72, P<0.001),并且更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其他药物( t= 10.05, P= 0.002)。开始系统治疗后6个月内,普通BP组病情出现反复的病例比例(17例,27.86%)明显高于DPP4i-BP组(2例,7.69%, χ2= 4.35, P= 0.037)。并且,6个月时,普通BP组糖皮质激素平均剂量显著高于DPP4i-BP组( t= 7.04, P < 0.001)。 结论:DPP4i类降糖药中,BP发病前服用维格列汀患者最多,服药与BP发病时间间隔最短。DPP4i-BP患者治疗初期可能不易控制,但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