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综合管理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及3项综合指标经规律随访12个月后达标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探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综合管理模式。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取2012年至2023年在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长期规律随诊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随诊12个月以上,收集患者在第1次就诊和随访第3、6、9和12个月的临床资料,评估以糖化血红蛋白<7%、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 mmol/L作为控制目标时,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及3项综合指标的达标率,并分析性别、年龄、糖尿病类型、病程、体重指数、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案等因素对糖尿病综合管理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32例患者,2型糖尿病210例(90.5%),1型糖尿病13例(5.6%),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5例(2.2%),全胰腺切除术后继发糖尿病3例(1.3%)及线粒体糖尿病1例(0.4%)。经过3个月的强化管理,血糖(67.7%比34.1%,Kappa=0.336, P<0.001)、血压(53.4%比37.5%,Kappa=0.159, P=0.001)、血脂(59.1%比39.2%,Kappa=0.198, P<0.001)、3项综合指标(20.7%比3.0%,Kappa=0.177, P<0.001)的达标率均显著升高,继续治疗6、9、12个月后,血糖、血压、血脂及综合指标达标率均稳定而持续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高血糖( P=0.002)、病程≥5年( P<0.001)、吸烟( P=0.009)、饮酒( P=0.038)、有糖尿病并发症( P=0.001)、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胰岛素的降糖方案( P<0.001)、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P=0.037)是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基线高血压( P<0.001)、饮酒( P=0.030)、合并血脂异常( P=0.028)是血压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基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达标( P=0.020)、未应用他汀类药物( P<0.001)是血脂控制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结论:在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强化治疗门诊长期随诊患者中,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率及综合达标率较高,但仍需尽可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重视体重管理,坚持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KAP健康管理模式对白银市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护理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健康管理模式对白银市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接受体检及护理服务的126例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选护理方式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1∶1入组,接受常规护理的纳入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健康教育通过讲解疾病相关知识,饮食、用药指导等方式进行,1次/周;接受IKAP健康管理模式的纳入IKAP组(6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IKAP健康管理,通过收集信息、传递知识、转变观念、改变行为方式进行,1次/周。两组均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自我效能[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生活习惯(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睡眠困难、控制体重)、躯体健康状况[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差异,采用 χ2检验比较两组服药率及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差异,分析IKAP健康管理模式对白银市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护理效果的影响。 结果:两组干预后CPSHS评分、睡眠困难率及SS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IKAP组,(19.29±4.96)比(31.37±9.23)分、31.75%比73.02%、(37.06±4.30)比(60.16±79.83)分;对照组,(22.93±7.39)比(31.67±9.21)分、52.38%比74.60%、(41.75±4.97)比(60.04±9.95)分],且IKAP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干预后ITAQ评分、GQOLI-74评分、控制饮食率、规律运动率、控制体重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IKAP组,(17.65±3.65)比(2.41±0.31)分、(83.91±6.04)比(56.26±5.14)分、76.19%比42.86%、57.14%比30.16%、71.43%比42.86%;对照组,(14.35±3.36)比(2.33±0.29)分、(75.25±5.78)比(57.12±5.21)分、57.14%比44.45%、38.10%比28.57%、53.97%比39.68%],且IKAP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IKAP组干预后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比68.25%、90.48%比76.19%、82.54%比66.67%)(均 P<0.05)。 结论:IKAP健康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老年心血管高危人群的自我效能,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改善心理及躯体状态,有助于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广东省不同类型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管理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为全面了解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外科专业培训基地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按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评估指标——外科(神经外科方向)专业基地》评分细则,对28家培训基地进行督导评估。收集28家神经外科培训基地督导的评分结果,将培训基地按传统教学历史分为两类,传统医学院校附属医院6家、非传统的附属/教学医院22家。采用GraphPad 5.0软件对14项核心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传统教学医院与非传统教学医院14项核心指标达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3),技能操作和手术种类及数量( P = 0.041)与学员轮转计划( P =0.012)这两项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提示传统教学医院培训基地管理综合能力明显优于非传统教学医院,建议加强专业基地建设、加强基地制度化管理,实现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的同质化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现状与挑战:来自中国类风湿关节炎2019年年度报告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我国RA呈现患者人数多、诊治延误多、病情重者多及出现合并症者多的特点,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加之我国风湿科学科建设起步晚、专业人员少,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低、依从性差,导致我国存在RA的早期诊断率低、治疗欠规范、治疗达标率低、患者致残率高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风湿病学者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了覆盖全国的RA患者注册体系,成立了全国三级联动的医联体联盟,开展了“一市一科一中心”的学科建设项目,启动了中国类风湿关节炎直报项目(CREDIT)以促进全国的RA达标治疗,颁布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RA诊治指南,大大提高了我国RA诊治水平。近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综合医院风湿免疫科基本标准指引(试行)》,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我国风湿病学者的共同努力,我国RA的诊断与治疗将会取得更大进步,造福更多的RA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东省农村老年人多维度健康现况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从躯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现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需求。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潍坊青州市邵庄镇南王孔村263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年龄70.9±7.9岁,男性113名,女性150名,60~69岁125例、70~79岁98例、80岁及以上40例)以入户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综合评估和分析老年人躯体、心理、社会和整体健康的状况。结果:该地区农村老年人整体健康达标率为30%(79名),躯体、心理和社会健康达标率分别为73.8%(194名)、84.0%(221名)和34.6%(91名);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躯体健康状况男性好于女性( χ2=5.736, P<0.05),全年龄组及60~69岁年龄组整体健康状况男性好于女性( χ2=7.468和11.116,均 P<0.01)。3个年龄组整体、躯体、心理和社会健康中不健康、基本健康、健康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590、29.342、18.503、27.615,均 P<0.01),且趋势 χ2检验结果显示,整体、躯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健康状态分布呈增龄而下降趋势( χ2=21.994、12.831、16.570、22.595,均 P<0.01)。 结论:山东省农村老年人整体健康评估为健康的占比为30.0%,基本健康的占比为48.3%,不健康的占比为21.7%,老年人的健康状态随增龄逐渐变差。政府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进行多维度健康评估,在疾病防治、心理疏导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上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健康指导服务和针对性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站式”综合管理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代谢指标治疗效果的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前后多重代谢紊乱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及治疗达标率的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一站式”综合管理门诊建立档案并规律就诊的合并多重代谢紊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332例。通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药物治疗方案、血压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一站式”综合管理随访。分析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并对比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前后患者代谢指标变化及不同代谢紊乱患者的治疗方案及达标情况。结果:332例患者首次就诊至末次就诊的时间间隔为44(26,60)周,年龄为(57.2±13.2)岁,其中男219例(66.0%)。经心血管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由6.6(5.6,7.9)mmol/L降至6.3(5.6,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由(7.2±1.5)%降至(6.6±0.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2.70(1.97,3.55)mmol/L降至2.04(1.66,2.63)mmol/L,血尿酸(UA)由(383.7±107.1)μmol/L降至(341.2±90.6)μmol/L(均 P<0.05)。高血压[19.8%(50例)提升至28.2%(71例)]、糖尿病[45.2%(85例)提升至66.5%(125例)]、高脂血症[54.9%(151例)提升至87.6%(241例)]、高尿酸血症[16.7%(16例)提升至49.0%(47例)]的治疗达标率均提升(均 P<0.05)。 结论:心血管门诊“一站式”综合管理可改善患者代谢紊乱情况,提高代谢紊乱性疾病治疗的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后的代谢指标转归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1年后,其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转归及达标情况。方法:(1)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3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组(病程≤1年)和长病程组(病程>1年),比较2组患者基线时一般情况、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其达标率,以及综合达标率(血糖、血压和血脂三项均达标);(2)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比较治疗1年后上述代谢指标的转归及达标情况。结果:(1)基线时,与长病程组相比,新发糖尿病组患者更年轻( P<0.01),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较高[(15.20±5.26对13.68±4.94) mmol/L, P<0.01]。(2)经过1年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后,总体体重、血压及糖脂代谢指标均显著改善。相较于长病程组,新发糖尿病组患者血糖控制更好[空腹血糖(6.27±1.56对7.63±2.08) mmol/L, P<0.01;糖化血红蛋白(6.33±0.96对7.23±1.37) %, P<0.01],且HOMA-β较高[(74.01±56.45对40.17±37.07) %, P<0.01]。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均明显上升,整体综合达标率由5.80%上升至24.06%,经过1年治疗后,与长病程组相比,新发糖尿病组患者综合达标率更高(24.73%对17.18%, P=0.087);血糖达标率84.62%对53.37%( P<0.01)。 结论: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全面改善,其中血糖改善最为显著。新发2型糖尿病组的综合代谢指标及血糖的达标显著优于长病程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重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积极推广MMC模式,注重血糖和血压、血脂并举的综合管理,同时对于长病程组的患者给予更多教育与关注,提高其认识和治疗依从性,提升综合达标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遗传风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接受产后饮食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的效果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遗传风险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产后接受饮食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于2009年8月至2013年9月选取“天津市GDM女性产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中曾经诊断为GDM但产后尚未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收集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体重、腰围、膳食纤维摄入量>20 g/d情况、业余健身运动>30 min/d情况等指标,收集患者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对患者进行饮食和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于干预后1年再次收集相关指标,计算各指标(包括2hPG、TC、体重、体重改变百分比、BMI、腰围和体脂率等)的改变值。检测可能与产后2型糖尿病(T2DM)发病相关的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综合所有11个目标SNP的风险等位基因数量之和,得到个体综合遗传风险得分(GRS),根据GRS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遗传风险组(GRS<10.00)和高遗传风险组(GRS≥10.00)。分别在低、高遗传风险分层内,根据干预措施将患者分为生活方式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分别对低、高遗传风险患者中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共67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低遗传风险患者292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2例和150例),高遗传风险患者383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88例和195例)。在低遗传风险GDM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膳食纤维摄入量>20 g/d的达标率更高( P=0.037);血糖异常率更低( P=0.012);2hPG改变和TC改变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高遗传风险GDM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的业余健身运动>30 min/d达标率更高( P=0.003);空腹胰岛素改变更优( P=0.038);干预组的体重改变、体重改变百分比、BMI改变、腰围改变和体脂率改变幅度更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产后饮食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对不同遗传风险的GDM患者均相对有效。低遗传风险GDM患者接受综合干预后膳食纤维摄入增多,餐后血糖和血脂改善更明显,血糖异常率更低。高遗传风险GDM患者接受综合干预后体重改变、体重改变百分比、BMI改变、腰围改变和体脂率改变幅度更大,减重效果更为明显,胰岛素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服用抗凝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口服抗凝药(OAC)期间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及诱因。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房颤抗凝门诊就诊的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的房颤患者。收集以下信息:消化道大出血时服用的OAC名称、剂量及用法;如为华法林,出血当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水平;出血当时的肝肾功能情况;出血前有无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诱因;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结果。本研究采取血栓和止血国际协会(ISTH)对大出血的定义,符合以下任意1条即为大出血:①血红蛋白下降>2 g/dL;②输注全血或浓缩红细胞成分血≥2个单位;③关键部位出血;④死亡。结果:房颤抗凝门诊共接诊410例房颤患者,11例服用OAC期间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其中8例为第1次抗凝门诊前服用OAC期间发生,另3例在抗凝门诊后服用OAC期间发生。11例患者年龄(70.4±5.9)岁,CHA 2DS 2-VASc积分平均(2.8±2.1)分,HAS-BLED评分平均(1.5±0.9)分。出血时服用华法林的患者7例(63.6%),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的患者3例(27.3%),服用利达沙班10 mg,每日1次的患者1例(9.1%)。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例出血当日检测了INR,其中5例(83.3%)当日INR >3.0。出血前合并使用NSAIDs的患者1例(9.1%),合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1例(9.1%)。出血后完善了胃肠镜检查的患者9例,其中恶性肿瘤3例(33.3%),良性溃疡2例(22.2%),小肠息肉1例(11.1%),恒径动脉综合征(Dieulafoy)病1例(11.1%)。 结论:房颤患者口服OAC后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但优化管理,如增加服用华法林患者INR达标率、避免出血诱因等能使出血风险减少。另出血后发现胃肠道基础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概率很高,故必须强调出血后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食用盐碘含量》(GB 26878-2011)标准实施10年来山西省碘缺乏病监测评价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食用盐碘含量》(GB 26878-2011)标准实施以来山西省居民碘缺乏病病情及碘营养现况,评价碘缺乏病防控水平,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回顾性分析2012 - 2021年山西省按照各年度全国碘盐及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的核心指标数据,重点分析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食用率、8 ~ 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及甲状腺肿大率、孕妇尿碘中位数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以县(市、区,简称县)为单位进行的碘缺乏病消除评价工作情况。结果:2012 - 2021年,山西省碘盐覆盖率均> 95%;2012 - 2014年(新旧标准碘盐过渡期)合格碘盐食用率随着年份变化有上升趋势(χ 2趋势 = 2 703.32, P < 0.001),2015 - 2017年(盐业体制改革前后)有下降趋势(χ 2趋势 = 122.18, P < 0.001),2018 - 2021年(盐业体制改革后)有上升趋势(χ 2趋势 = 455.11, P < 0.001),2018年起,合格碘盐食用率均> 90%;2015 - 2021年,盐碘含量均值稳定在23 ~ 25 mg/kg,盐碘变异系数在15% ~ 18%。2014 - 2021年,山西省儿童尿碘中位数总体处于200 ~ 250 μg/L,孕妇尿碘中位数总体处于150 ~ 200 μg/L,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均< 5%。每年均有部分县孕妇碘营养不足,2016年孕妇碘营养处于不足区间县占比较高,为30.0%(12/40);2018 - 2021年孕妇碘营养处于不足区间县占比有下降趋势(χ 2趋势 = 9.37, P = 0.002),2021年为11.1%(13/117)。2020年,全省117个县均达到了碘缺乏病消除标准,达标率为100.0%。 结论:现行盐碘含量标准实施10年来,山西省合格碘盐食用率逐渐趋稳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能够确保山西省碘缺乏病处于持续消除状态,儿童及孕妇碘营养总体上处于适宜水平;但存在一定数量的孕妇碘营养不足县,建议引导孕妇额外补碘或者单独设置孕妇盐碘均值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