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护共同体叙事病历的临床应用案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呈现缓和医疗领域照护团队的叙事病历实践,在对案例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旨在为未来叙事内容融入现行病历的规范性、结构性提供前期基础和借鉴,确认并提升叙事病历在照护团队中系统化运用的可能。方法:选取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疗照护团队的叙事病历案例3则并进行文本分析,阐释缓和医疗照护团队叙事病历的临床价值。3则不同案例的书写者分别为护士、社工、医生,对应的内容为会诊病历、社工服务记录和病程记录。结果:叙事病历实践呈现为系统性、共同书写与全流程书写等特征,病历中的叙事内容能够进行分类概括。结论:通过呈现照护共同体叙事病历案例与应用,再次确认叙事内容融入现行病历的可行性,并对未来医学教育的改善构成重要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缓和照护护理模式在肠癌终末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缓和照护护理模式在肠癌终末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苏州市立医院)在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血液肿瘤科收治的肠癌患者1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缓和照护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总体幸福感和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S)及中文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a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V3.0),EORTC QLQ-C30]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GWS及EORTC QLQ-C3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缓和照护护理模式在提高肠癌终末期患者总体幸福感和强化生存质量方面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家缓和医疗照护模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前,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居高不下,且老年人群高发,缓和医疗照护模式可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受交通、经济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及照顾者更倾向于居家缓和医疗照护模式。本文对国内外居家缓和医疗照护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缓和医疗照护的概念,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家缓和医疗照护模式的研究现状,居家缓和医疗照护的需求、意义、现存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旨在促进居家缓和医疗照护模式在我国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优势分析的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优势分析的急诊科护士的安宁疗护知识、态度、工作环境在预测其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的相对重要性,为制订提高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水平的最优培训课程提供实证证据。方法:2021年1—3月,使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缓和医疗照护自我能力量表、安宁疗护知识问卷、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量表、中文版美国重症护理协会健康工作环境评估量表对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的湖北省22所三级医院41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并进行优势分析。结果:415名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总分为(225.48 ± 60.61)分,安宁疗护知识总分为(12.44 ± 3.83)分,安宁疗护态度总分为(97.35 ± 9.07)分,健康工作环境总分为(72.00 ± 11.99)分。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与安宁疗护知识、安宁疗护态度、健康工作环境均呈正相关( r=0.181、0.232、0.393,均 P<0.01)。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健康工作环境、安宁疗护态度和安宁疗护知识分别解释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74.15%、14.97%和10.88%的方差。 结论:健康工作环境对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的预测力最大,安宁疗护态度次之,安宁疗护知识最小。提示创建健康工作环境是提高急诊科护士安宁疗护自我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提高知识水平和培养积极态度也对此具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缓和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缓和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以期为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缓和医疗实施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分析、质性访谈、专家小组会议初步确定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缓和医疗评估指标体系初稿,于2020年9—10月邀请15名从事临床心血管病治疗护理、从事缓和医疗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综合专家意见、指标满分率和变异系数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结果:专家权威系数为0.90,2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为75%和100%;2轮函询后的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均在0.30左右,最终形成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需求、灵性需求和善终准备需求共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68个三级指标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缓和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结论:构建的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缓和照护需求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靠性,可为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缓和照护实施提供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力衰竭患者缓和医疗照护准入识别工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力衰竭患者症状负担高、生活质量差且长期预后不佳,缓和医疗照护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为提供适宜的缓和医疗照护,识别需要准入缓和医疗照护的心力衰竭患者是对其开展照护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心力衰竭患者缓和医疗照护准入识别工具,以期为我国心力衰竭缓和医疗照护的准入识别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英国全民生命末期品质照护培训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梳理英国全民生命末期品质照护培训师培训(Quality End of Life Care for All ? Train the Trainer, QELCA?TtT)项目在我国的实施流程并初步分析其实施效果。方法:2020年2月至4月,通过资料查阅、相关人员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该项目的实施效果。结果: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共完成3期共计62名培训师学员(以下简称学员)的培训,其中45人完成了"5天课程",11人取得QELCA?培训师证书。学员对现场培训的课件准备、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和课后收获表示满意的比例在87.1%(54/62)至93.5%(58/62)。完成"5天课程"的学员中,70.0%(28/40)的学员希望能够获得规范版本的课件,65.0%(26/40)的学员希望得到培训经费支持。开展行动学习的学员中,71.1%(27/38)的学员希望在刚开展行动学习时得到指导,55.3%(21/38)的学员希望有人协助管理学习文件。完成论文撰写的学员中,33.3%(11/33)的学员对论文要求不能完全理解,63.6%(21/33)的学员希望能够得到参考资料。结论:QELCA?TtT项目学员对现场培训满意率较高;学员在培训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困难和需要协助的方面,未来需要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和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护理人员对实施缓和医疗照护认知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急诊护理人员对缓和医疗照护服务的认知和态度,并探究阻碍或促进急诊发展缓和医疗照护的因素,以期为急诊缓和医疗照护服务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3—6月对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的11名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归纳出3个主题,分别为:急诊患者及家属经常陷入决策困境;急诊护理人员对缓和医疗照护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在急诊环境中实施存在阻碍因素;急诊缓和医疗照护的实施方法需进一步探究,急诊护理人员对缓和医疗照护培训的参与意愿较高。结论:急诊缓和医疗照护需考虑急诊工作环境的特点,探究适宜的实施方法;可增加缓和医疗照护相关培训,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缓和医疗照护素养,为生命受限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效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缓和医疗联合门诊的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缓和医疗是全民医疗卫生保健的组成部分,在缓和医学领域开设联合门诊,是医生与护士双方相互配合、为实现对患方全人照护的创新尝试.叙事医学帮助医、护、患、家属之间的主体间性得以实现并建立有效连接.以叙事医学视角对缓和医疗联合门诊进行研究,通过概括联合门诊的三个沟通步骤,搭建起医患之间沟通的桥梁,说明缓和医疗联合门诊是叙事缓和医疗另外一种重要的呈现方式,为医学实践回归全人照护理念提供参考路径,促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缓和医疗在老年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整合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高龄化趋势也在不断发展.老年期疾病具有多病共存、慢病高发、并发症多见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老年患者面临严峻的医疗挑战及社会、心理等多种问题,治疗复杂性增加.作为未来临床诊疗的主要力量,老年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承担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责任,需通过加强缓和医疗师资队伍建设、增设研究生缓和医疗课程教学、临床实践中增加缓和医疗模式体验、指导研究生向患者与照护者加强缓和医疗知识宣教及健全缓和医疗考核评估体系等,在老年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将缓和医疗知识进行整合,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减轻患者及照护者的医疗负担,并能够有效治疗疾病、避免过度医疗及医患纠纷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