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与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及其与患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20例射血分数降低(<40%)的窦性心律的缺血性心衰患者,分别在基线0 d、6个月和12个月测定其血浆NT-proBNP水平,并在入组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入组后1、3、6、12个月时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随访12个月中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n=44)和无房颤组(n=76).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动超声图资料,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T-proBNP检测对新发房颤的预测作用及其最佳临界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T-proBNP与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间的关系.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期间,缺血性心衰患者中新发房颤率为36.7%.与无房颤组相比,房颤组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入组当天、6个月和12个月)、心动超声检查中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比值(E/A)、二尖瓣口/二尖瓣环速度比值(E/E')、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PCWP)、左心房容量(left atrial volume,LAV)和左心房容量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更高(P<0.05).NT-proBNP与E/A、E/E'、PASP、PCWP、LAV和LAVI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基线0 d的NT-proBNP水平对新发房颤的预测能力最强,临界值取NT-proBNP≥2 357.5 pg/mL时,其预测新发房颤的灵敏度为69%,特异度为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为0.722~0.924,P<0.001).回归分析发现,仅NT-proBNP是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预测因子(OR=1.24,95%CI为1.08~1.43)(P=0.001).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检测在预测缺血性心衰患者新发房颤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的早期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心外科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因晚期心力衰竭接受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均为男性,年龄32~61(48.4±8.4)岁,应用Everheat-Ⅰ系统10例,HeartCon系统6例,Corheart 6系统8例。24例患者治疗后均顺利出院,无机械故障和血栓形成,无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左心室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步改善,无溶血发生。随访3~39(17.9±8.6)个月,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明显增加。可见,左心辅助装置植入治疗心力衰竭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及远期临床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及出院1年生存及预后。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29例。根据急性心肌梗死靶病变是否与支架相关分组,分为极晚期支架内血栓组(VLST组)240例,冠状动脉原发原位病变组(denovo组)89例,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的终点事件。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次要研究终点包括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再次支架内血栓,心力衰竭,卒中。结果: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2.9%(绝对值240/329)由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引起。住院期间主要研究终点及次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3.3%比3.4%, P=0.987)(5.4%比4.5%, P=0.956)。平均随访1年,主要研究终点两组无显著差异。次要研究终点事件及TLR发生率VLST组高于denovo组(16.3%比6.7%, P=0.026)(9.6%比2.2%, P=0.026)。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1年累积无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4),1年累积无次要终点事件生存率VLST组低于denovo组( P=0.004)。COX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Ⅲ级(Killip′s),VLST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1年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血流TIMI 3级是其独立保护性因素。 结论:与原发原位急性心肌梗死比较,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终点事件无显著差异。1年随访发现VLST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较差,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较高。合并心功能≥Ⅲ级(Killip′s)及VLST患者预后较差,术后血流TIMI 3级患者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缝隙护理在强心利尿剂联合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在强心利尿剂联合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及对患者QOL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9例。两组均进行强心利尿剂联合硝普钠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添加无缝隙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依从性、心功能和QOL评分。结果:研究组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心率低于对照组,晚期免盈速度比值(E/A)和射血指数(LVEF)高于对照组,研究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在强心利尿剂联合硝普钠治疗中采取无缝隙护理效果显著,能降低患者SDS及SAS评分,改善患者依从性、生活质量和心功能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产前诊断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胎儿骶尾部畸胎瘤(SCT)的产前诊断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并经产前超声诊断(诊断孕周≤28周)为胎儿SCT且继续妊娠的孕妇41例,分析其产前影像学特征和妊娠结局,包括肿瘤体积与胎儿体重比(TFR)、肿瘤实性部分占比、肿瘤生长速率(TGR)、是否存在胎儿水肿、胎盘增厚以及羊水过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TFR、TGR预测胎儿不良结局的临界值。结果:(1)41例妊娠SCT胎儿孕妇的超声诊断孕周为(24.2±2.9)周(范围:18~28周),其中1例孕22周进展为胎儿水肿引产,1例孕29周发生胎儿宫内死亡引产,39例继续妊娠直至分娩。39例继续妊娠的孕妇中,1例因妊娠晚期发生恶性羊水过多、胎儿心胸比增大于孕31周行剖宫产术,1例因胎儿心力衰竭于孕32周行剖宫产术,1例因胎儿心力衰竭合并水肿于孕32周行剖宫产术;其余36例均于新生儿出生后3周内行手术切除肿瘤,预后均良好。(2)妊娠28周前TFR>0.12可预测胎儿预后不良,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86.1%,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 P<0.01)。TFR>0.12的胎儿中,5/10预后不良,而TFR≤0.12的胎儿均预后良好(100%,31/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TGR>48 cm 3/周可预测胎儿预后不良,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78.3%,AUC为0.880( P<0.05)。(4)28例于本院分娩的SCT胎儿中,肿瘤实性成分<50%者胎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0(0/20),肿瘤实性成分≥50%者胎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5/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胎盘增厚者(均合并胎儿水肿)胎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2/2,无胎盘增厚胎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2%(3/26),胎盘增厚者发生胎儿预后不良的风险较无胎盘增厚者高8.67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羊水过多者胎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3/7,无羊水过多者胎儿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10%(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FR联合实体瘤形态、TGR以及是否存在胎盘增厚可预测胎儿SCT的不良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o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应用左心室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ant device,LVAD)治疗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晚期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管理方式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晚期左心衰行心脏畸形矫治术+LVAD植入2例患儿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2例均为14岁男患儿,例1为40 kg,左心室流出道严重狭窄合并晚期左心衰,行Konno手术+LVAD植入术,维持LVAD转速2 200~2 400转/min,流量2.2~2.4 L/min;例2为43 kg,主动脉瓣大量反流合并晚期左心衰,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LVAD植入术,维持LVAD转速2 000~2 200转/min,流量2.0~2.4 L/min。在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利用"儿童(children)"、"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体内(intracorporeal)"和"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2023年10月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例1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19%恢复至60%,顺利撤除LVAD,术后1年随访左心室大小及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例2术后2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16%上升至30%,目前已带泵出院。检索到国外相关文献7篇,出血、感染和右心衰竭是最主要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晚期左心衰患儿,在完成心脏畸形矫治同时植入LVAD可有效促进衰竭的左心室实现逆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虚、瘀、水、毒”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分期论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虚、瘀、水、毒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虚、瘀、水、毒”探讨CHF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认为虚是起病之本,瘀、水、毒为疾病发展之标。其中,虚:心气亏虚、心阳不足;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也是加重疾病、造成恶性循环的重要机制;水:痰饮、水湿是根本病理产物;毒:热毒、水毒、瘀毒是病情进展、产物堆积的最终结果。治疗上,CHF可分为早、中、晚、末4期。早期补气调心治本、活血行水治标;中期益气养阴扶正、化瘀泄浊祛邪;晚期化瘀解毒为主、温阳利水为辅;末期救逆固脱敛阳、生津益气补阴。在分期论治的同时要注意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把握时机、灵活用药;采取中西并用、融会贯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奥希替尼(osimertinib)、阿美替尼(almonertinib)和伏美替尼(furmonertinib)等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是 EGFR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目前发现的该类药物的心脏毒性以校正的QT间期延长为主,其次可见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和心力衰竭。这些心脏毒性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第三代EGFR-TKI心脏毒性的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抑制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hERG钾通道(即由 hERG基因编码的钾离子通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Nav1.5)和L型钙离子通道等相关。临床需谨慎应用第三代EGFR-TKI,提前识别心脏毒性高风险人群并做好治疗药物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其对血流动力学、组织学灌注、心功能、应激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iCCO组(58例)和常规组(58例)。PiCCO组在PiCCO监测指导下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常规组根据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行经验性治疗,治疗7 d时评价两组疗效。记录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相关参数,治疗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参数和应激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使用情况,器官损伤以及病死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4、72 h、7 d后的心排血指数(CI)、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较治疗前逐渐上升(均 P<0.01),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CVP、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 2)、动脉血乳酸(aLac)、皮质醇(Cor)、肾素(R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均 P<0.01)。PiCCO组治疗24、72 h、7 d的CI、MAP、ScvO 2高于常规组(均 P<0.01),GEDVI、EVLWI、SVRI、CVP、Pcv-aCO 2、aLac、Cor、Rn、ACTH、IL-6、CRP低于常规组(均 P<0.01)。两组治疗后Tei指数均出现下降(均 P<0.01),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出现增高(均 P<0.01),且PiCCO组治疗后Tei低于常规组( P<0.01),E/A、LVEF高于常规组(均 P<0.01)。PiCCO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P<0.05),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强心药使用比例、病死率低于常规组(均 P<0.05)。 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和病死率,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儿童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儿童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初步临床管理经验。方法:收集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植入Corheart 6左心室辅助装置+三尖瓣环缩术的3例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2例;年龄12~14岁;体重30.0~38.0 kg。患儿心功能按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标准以及机械辅助循环支持机构间登记(Interagency Registry for Mechanically Assisted Circulatory Support,INTERMACS)标准进行分级;依照美国心脏病学院分期(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标准分期,术后出院随访,生活质量采用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ansas city cardiomyopathy questionnaire,KCCQ)进行评分。结果:例1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左心室部分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功能NYHA Ⅳ级,INTERMACS Ⅲ级,ACC分期为D期;例2和例3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 Ⅳ级,INTERMACS分别为Ⅲ级和Ⅱ级,ACC分期均为D期。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术后随访4个月至1年,体能明显增加,未发生重大并发症。KCCQ评分由术前6.5~35分提高到88~92分。3例患儿均未发生伤口感染,其中2例术后半年左右复学,1例在家休养。结论:植入式左心室辅助装置应用于心肌病晚期心力衰竭患儿,可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