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5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源自《素问》,是补泻用药理论的重要基础.探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内涵,并搜集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李中梓等著作中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相关论述,梳理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究易水学派对该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发现易水学派各医家均在传承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实践对该理论进行了发挥,推动了该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如张元素的脏腑寒热虚实论及脏腑用药论、李杲的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法等重要学术思想均根植于《素问》"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厘清易水学派医家对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传承发展脉络,可深刻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及其蕴含的用药法则,一方面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另一方面对易水学派学术思想及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研究亦具有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黄帝内经》"胆瘅"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瘅"的论述及古代医家的阐释,认为《黄帝内经》中"瘅"总不离"劳""热""黄"三义.分析胆瘅内涵,认为原文胆瘅是多虑劳胆致胆气郁而化热所出现的以口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后世分别从脏腑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及六经辨证等角度予以解读发挥.其治疗宜调整阴阳、疏胆降浊;针刺治疗实证宜选阳陵泉,虚郁宜选胆之募俞;药物治疗单药常选柴胡、兰叶(佩兰),复方常选刘完素之益胆汤和罗天益之龙胆泻肝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纵看伤寒:伤寒的三焦辨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风邪、寒邪首先伤人于上焦,然后传至中焦.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明确提出了伤寒的三焦传变规律.一些后世医家看到了伤寒的这一发展规律,如罗天益、缪希雍、王好古、何秀山、何廉臣、俞根初、万友生、刘渡舟等或含蓄或直接地揭示出伤寒"纵看"的观点,至此,"纵看伤寒"的脉络逐渐清晰."纵看伤寒"的实质是伤寒的三焦脏腑辨证,其与吴鞠通提出的温病的三焦辨证在病因、传变速度、遣方用药等有所差异,故而可明确区分二者的异同."纵看伤寒"的提出为寒温合论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或有助于推动外感热病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接经法”治疗“中风偏枯”经典角度的内涵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接经法”记载于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书中称该法出自《云岐子学医新说》,并记载了两种“大接经法”,主要内容是通过按十二经脉流注的次序针刺十二井穴以达到治疗“中风偏枯”的目的.通过梳理“大接经法”的古今文献,发现自元代罗氏记载此法之后,古医家记载较少,多为转抄其内容,但在当代有多位医家对之研究并继承发展.对其经典角度的内涵探析方面,笔者首先通过梳理《素问》《灵枢》《难经》对于井穴的认识,得出以下结论:①井穴是“根结理论”之“根”所在,在治疗上有远道取穴作用;②井穴是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气之大络;③针刺井穴符合“病在藏”“邪在肝”的中风病病机.而该法分“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两种方式,是基于疾病阴阳偏性以及针刺引导趋势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大接经法”是我国古典针灸宝库中的重要技法,其疗效可靠,在中风乃至其他脏腑、经络病症方面具有应用潜力和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运用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罗天益对东垣脾胃内伤理论的创新与临证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罗天益师承李东垣,二者均为易水学派代表医家.以李东垣脾胃内伤的饮食和劳倦两大病因为基础,罗天益首次增补完善为饮伤、食伤和劳倦内伤,且将劳倦内伤细分为虚中有寒和虚中有热两大证型,按不同病因分类罗列常用治疗方,病因病机论述更为详尽,用药范围更为广泛.探析罗天益所诊病案,可知其治病尤重脾胃,调节脾胃功能,以期做到整体论治.以治疗咳嗽医案为例,罗天益论治咳嗽不单从肺,而不忘脾胃,治脾胃与治肺并重,为后世咳嗽证治提供新思路.本文从脾胃内伤病因病机分析和遣药用方的规律,从两个方面探讨罗天益对脾胃论的创新发展,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人体之盛衰,脾胃学说的研究对后世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又有罗天益在易水学派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以期通过罗天益学术思想的研究,对中医学术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谈——姜春华(下)
编辑人员丨2023/8/6
3学术成就3.1《黄帝内经》探赜《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姜春华先生非常重视《黄帝内经》的学习与研究.明代张介宾将《内经》分类加注,著成《类经》,可称巨著.张氏博通医经十三科,其书中所论诸病引经据典,包罗万象,著述之丰富为中医史上鲜见.但同样是《内经》的类编注本,前有隋代杨上善之《黄帝内经太素》,后有金元时期罗天益之《内经类编》,可见此类注本并非景岳之首创.姜老认为,学习《内经》应先看“王冰本”,再取《医部全录》作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罗天益《无病服药辨》谈对中医治未病的滥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本文在养生成为潮流的今天,探讨"未病"阶段如何防治,并针对把中医"治未病"误解为未病而治、而在无病时就治疗服药的错误做法进行分析.中医"治未病"关注的是未病、已病、既瘥等各个阶段,把握健康与疾病发展的连续进程,而非指在未病阶段进行治疗服用药物.本文针对此种错误认识和做法,引用元代易水医家罗天益的《无病服药辨》篇,详细解析了药物是攻邪之用、以偏纠偏、不能用于平人养身的观点,再结合罗天益此篇医论和相关病案对无病服药的错误危害提出警示.最后对中医"治未病"中在"未病"阶段如何调治进行深入探讨,明确养生之道是维持身体平衡稳态、而不致失衡.这对当今民众健康保健以及合理消费医疗资源具有现实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易水学派医家运用升麻特点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补中益气法学术源流、传承及当代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补中益气法是临床常用的治法之一.《黄帝内经》《难经》阐述了中气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并总结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伤寒杂病论》《医学启源》为补中益气法的用药提供了依据.后世医家传承应用本法,多有创新.如李东垣用补中益气常兼顾升阳、理气、泻火、除湿、和血、养阴等加减变法,罗天益擅用灸法,王好古用以治疗外阳内阴证,薛己、孙一奎强调脾肾双补而各有特色,张景岳明确补中益气汤七禁,陈实功将本法应用于外科、补中益气、托毒外出,傅青主用以治疗妇科难证、用药剂量特色鲜明.当代医家还将本法应用于心、肝、肺、肾等各脏病证的治疗,其作用机理也逐渐被现代研究阐明.研究补中益气法的古今传承应用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易水学派医家运用独活与羌活的特点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为易水学派四位代表医家,他们对羌活、独活的认识与运用具有独特之处.概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羌活、独活性味相似,皆具升散之性.二者均可祛风,以其行经不同,故分散太阳、少阴经邪,亦可共散太阳经邪及助散肝风.二者均可胜湿止痛,以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故羌活可升散头面风寒湿邪,偏于行外而发散力强;独活能祛两足风湿痹痛,偏于走里而行经力胜.二者均能升散,但独活升发之性较弱,故欲行升散之职以及治疗头痛,需得羌活相助.分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独活可散足少阴经之邪;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疗眩晕头痛.羌活可散太阳经邪及散肝风;祛风胜湿,利关节止痛疗疮;治疗头面五官疾患.通过对易水四家独活、羌活运用特点进行探析,有助于了解易水学派风药的运用特点,以期提高现代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