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心源性休克分类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与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评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否能够改善基于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分类的心源性休克C期(典型期)、D(恶化期)和E期(终末期)的患者预后。检索本院信息系统数据库,所纳入的满足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的患者遵循相同的治疗原则。分类分析SCAI心源性休克C期、D/E期中应用IABP与患者1和6个月生存率之间是否相关。本研究共纳入心源性休克C期141例,心源性休克D/E期267例。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中,应用IABP是提高患者1个月生存率[ OR值(95% CI)为0.372(0.171~0.809), P=0.013]和6个月生存率[ OR值(95% CI)为0.401(0.190~0.850), P=0.017]的相关因素;校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CABG)后,与提高1和6个月生存率相关的因素是PCI/CABG。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中,应用IABP是提高1个月生存率的相关因素[ OR值(95% CI)为0.053(0.012~0.236), P=0.001]。因此,IABP可辅助心源性休克C期患者渡过PCI/CABG围手术期并提高生存率,IABP可能延长心源性休克D/E期患者的短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原性休克诊治的发展现状和网络化协作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心原性休克(CS)患者预后差,研究和总结心原性休克的救治意义重大。近年,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分级、药物和容量选择、血运重建治疗、机械循环辅助(MCS)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指南更新的同时,网络化协作治疗已为大势所趋。本文将对心原性休克的发展现状,尤其是网络化协作治疗作一综述,重点阐述区域转诊中心应具备的职能和CS患者MCS下转诊的网络化协作及相关转诊流程。希望有助于更新治疗理念及启发今后的探索,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我国的综合救治体系,切实提升CS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支架增强显影技术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增强显影技术(SBS)指导经皮腔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治疗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CAD)患者200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均为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冠脉病变分型定义的B2或C型病变。200例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BS组82例和血管内超声(IVUS)组118例,SBS组患者应用SBS技术指导PCI治疗,IVUS组患者应用IVUS指导PCI治疗。两组患者支架植入后采用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自动分析系统测量支架直径的相关参数(包括支架直径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并计算支架偏心指数,记录两组患者PCI术中支架偏心指数、支架后扩张、开口病变支架定位不良、长病变串联支架未能重叠情况、平均每台PCI的辐射累积剂量(CD)、总剂量面积乘积(DAP)、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PCI术后对患者进行18个月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无MACE事件的累积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支架偏心指数、指导支架后扩张比例、开口病变支架定位不良比例、支架未能重叠比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12±0.04) vs (0.10±0.03);80.49% vs 85.49%;2.44% vs 2.54%;1.22% vs 2.54%,均 P>0.05]。SBS组PCI手术的CD、透视时间和DAP较IVU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 394.18±42.29)Gy/cm 2 vs (1 391.82±45.06)Gy/cm 2;(18.79±3.01)min vs (18.95±3.12)min;(100.24±5.70)Gy/cm 2 vs (99.47±5.93)Gy/cm 2;均 P>0.05]。SBS组手术时间短于IVUS组[(70.91±6.51)min vs (73.89±8.95)min, P<0.05],手术费用少于IVUS组[(2.98±0.86)万元vs (3.85±0.81)万元, P<0.05]。PCI术后随访18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BS组患者无MACE事件生存率与IVUS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46% vs 94.07%,Log Rank=0.480, P=0.489)。 结论:SBS技术能便捷、快速有效地指导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取得与IVUS指导相似的效果,在不增加辐射剂量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手术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1]。因TR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患者在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和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2],其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推荐将TRA作为冠脉诊疗的首选入路 [3];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也推荐将TR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治疗中 [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稳定性冠心病无创影像检查路径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稳定性冠心病是积极做好二级预防、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现代医学临床决策的制定对心血管影像技术的依赖日益增加.针对稳定性冠心病的诊断及管理,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发布了2012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CCF)/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美国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美国胸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AATS)/预防心血管疾病护士协会(Preventive Cardio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PCNA)/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SCAI)/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ociety of ThoracicSurgeons,STS)稳定性缺血性心脏病诊疗指南[1],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发布了2013 ESC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指南[2],两部指南均将无创影像检查设为诊断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CAI/HFSA心导管有创血液动力学检查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管理中应用的临床专家共识解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心导管有创血液动力学检查,简称心导管检查,应用于临床已有70余年历史了,是了解心脏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来源,也是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监护观察心脏手术及危重患者病情变化、研究心脏循环系统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方法.心导管检查最先施行的是右心导管检查,继而发展为左心导管检查,在此基础上陆续出现了其他的介入性操作技术,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右心导管检查是将心导管沿静脉达右侧心脏各部和肺动脉及其分支,根据导管走行径路,观察各部位的压力及血氧含量,计算出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及分流量等.左心导管检查是将心导管沿动脉逆行至左心室,可测定主动脉、左心室各部位压力,可对左心功能进行测定.近年来无创检查方法发展迅速,大大减少了有创检查的风险,但是心导管检查仍然是评估心血管疾病血液动力学状态的金标准.2017年5月,美国心力衰竭协会(HFSA)和心血管血管造影及介入学会(SCAI)在线发表了有关心导管有创血液动力学检查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共识文件[1]. 该共识定义了临床相关的血液动力学概念及如何进行评估,重点阐述了心导管检查的临床应用.该共识实用性强,详细介绍了不同临床情况下心导管检查的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栓抽吸:从临床试验到临床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5年10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 AHA)/心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学会(SCAI)对其2011和2013年发表的指南进行了更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不建议常规应用血栓抽吸策略(Ⅲ类推荐, A级证据)[1].在实际临床复杂工作中,指南并未对何时应用血栓抽吸进行说明,因此个体化应用抽吸导管成为当下热门话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2017年美国成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决策路径专家共识》的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发布的《2017年成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临床决策路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是以《2014美国心脏协会(AHA)/ACC瓣膜病患者管理指南》[2]为依托,结合TAVR治疗领域新进展、新理念,并优化补充《201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专家共识》[3]而成的系统化流程与建议.该专家共识规范了术前综合评估、伴钙化主动脉瓣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D期)成人患者的操作流程及术后管理策略,强调了心脏瓣膜病专家、瓣膜病影像学专家、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医生、心脏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护理人员、康复及老年医学医生等构建的多学科瓣膜病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是否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关于DECISION-CTO试验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 CTO)是指冠状动脉病变闭塞血管段前向TIMI血流0级, 且闭塞时间至少超过3个月[1-2].临床中18%~52%的非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CTO[3-4].有观察性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开通CTO能够缓解缺血症状,减少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和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5].但这些研究均来自观察性研究,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关于开通CTO能否改善预后一直存在较大争议.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期间,来自韩国首尔Asan医疗中心的PARK教授公布了全球第一项关于开通CTO的随机对照试验(DECISION-CTO)结果,引起了全世界心血管医师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开通CTO带来了新的启示.本文将对该试验结果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中是否开通CTO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冠状动脉造影与血流储备分数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血流储备分数(FFR)在稳定型冠心病(CA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稳定型CA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作为指导,并参照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SCAI)/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 PCI治疗指南,决定是否采取常规冠状动脉PCI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同时测定冠状动脉病变处FFR,若FFR≤0.8,在狭窄病变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次测定FFR,若仍≤0.8则在病变处实施支架内球囊扩张术.对比2组患者PCI治疗率、人均植入支架数目、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及人均治疗费用,以及1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PCI治疗率46.67%,显著低于对照组60.00% (P <0.05),研究组人均植入支架数目、造影剂用量及人均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1年内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复发心绞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联合FFR对稳定型CAHD患者PCI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