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激性心肌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应激性心肌病(TTS)是一种急性且大部分可逆的心肌病。虽然儿茶酚胺升高与TTS有关,但详细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根据左室壁运动异常的分布,临床分成不同亚型。最终诊断需要心脏血管造影、超声心动图以及心脏磁共振。治疗建议多来自于观察性研究,而非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重症患者,机械循环辅助是必要的支持措施,同时应避免使用儿茶酚胺和正性肌力药物。本文旨在综述TTS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提出儿童TTS尚待解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循环衰竭经皮机械循环支持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高速、高压血流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中膜,形成夹层血肿并随着血液压力的驱动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张、解离,造成真假两腔的病理改变的过程。主动脉夹层病死率极高,尤其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型主动脉夹层一经发现,均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仍然是A型主动脉夹层的标准治疗方法。尽管外科技术进步,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病死率依然很高。当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常规治疗无效时,患者只能面对死亡。目前不断有机械循环辅助装置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心源性休克治疗的报道,现将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LCAPA术后心功能的支持及临床转归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术后心功能的支持方法及变化特点,分析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08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年龄分为<1岁组(65例)和>1岁组(43例)。采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期直径(LVEDD)Z值描述术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总结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和使用要点,采用血管药物评分(VIS)反映术后心功能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程度,间接反映心功能状况;总结术后启用和终止机械辅助以及停止机械通气的指征。结果:ALCAPA术后早期心功能虽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仍未能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第5天两组LVEF分别为0.42、0.45,LVEDD的Z值分别为3.47、2.74。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以同时兴奋α、β受体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主。VIS评分较高。机械循环辅助18例。全组死亡12例(11%)。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低年龄和低LVEF水平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ALCAPA术后早期心功能仍处于较低水平,依赖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和必要的机械辅助。我们推荐撤离呼吸机和机械辅助的指征分别为LVEF>0.40和LVEF>0.35,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术前低年龄和低LVEF水平是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分析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长期结局,探索心脏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不全的临床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心脏移植的(1 09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肾功能不全分为术后肾功能不全组(352例)和术后肾功能正常组(743例);分析比较两组受者临床资料,探索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了进一步分析术前肾功能不全对术后肾功能和对预后的影响,根据受者术前及术后肾功能情况将受者分为术前及术后均存在肾功能不全(76例)、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恢复正常(39例)、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276例)、术前及术后肾功能均正常(704例)四组进行生存分析。分别观察比较四组受者的远期结局。结果:1 095例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6年。352例(32.1%)受者术后合并肾功能不全,其中276例(25.2%)为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99例(28.1%)发生在术后住院期间,111例(31.5%)发生在出院后至术后第一年。术后肾功能不全组受者年龄和体重指数较大,术前肌酐较高,受者男性、有糖尿病史、术前肾功能不全、原发疾病为既往移植心脏衰竭、术前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erator,ECMO)辅助和术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ulsation,IABP)辅助的比例更高;体外循环时间更长(均 P<0.05)。术后肾功能不全组受者术后使用ECMO、术后使用IABP、术后气管切开和术后感染的比例更高,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长,院内病死率更高(均 P<0.05)。术后肾功能不全组远期存活率低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 P<0.01)。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的受者无论其术后肾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其远期存活率均低于术前无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受者;术后新发肾功能不全受者远期存活率低于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正常的受者( P<0.01)。受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使用环孢素A治疗(相较于他克莫司)、冷缺血时间≥6 h是心脏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在术后第1年内发生率最高。受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冷缺血时间≥6 h是心脏移植术后发生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影响受者围手术期和远期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及中期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评估单中心15年对于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nomalous origin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LCAPA)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8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收治的126例ALCAP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龄为(17.8±12.6)个月,体重为(8.1±3.4)kg。所有患儿均接受ALCAPA纠治术,手术方式包括65例采用"凸窗"技术,51例利用自体组织重建冠状动脉管道(22例肺动脉组织管道,15例心包管道以及14例双活瓣延长管道),10例行"Takeuchi"技术;所有患儿中有72例合并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同时接受了二尖瓣整形手术。结果:21例患儿因急性左心衰竭于术后72 h内行机械辅助循环,辅助3~7 d,均顺利撤机。术后早期11例患儿死亡,其中4例为机械辅助撤离后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左心衰竭、多器官衰竭和脑出血。3例中远期死亡发生在术后18个月内,死亡原因为心脏休克和心力衰竭。生存患儿出院后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65.0±36.2)个月,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儿新建的冠状动脉均血流通畅,灌注良好;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由术前的(46.2±15.0)%提高至(60.2±11.7)%( P<0.05);89.2%(58/65)二尖瓣整形术后患儿的二尖瓣反流维持在中度以内;二尖瓣整形组患儿术后二尖瓣过瓣流速较术前未见明显增快( P>0.05)。5例患儿在随访期间行二次手术,再手术率为4.5%。 结论: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采用个体化手术方式治疗ALCAPA的手术效果满意,中远期随访的患儿心功能明显好转,预后良好;二尖瓣整形术能有效改善瓣膜反流,且不增加ALCAPA患儿手术风险;机械辅助循环是重症ALCAPA患儿术后早期安全有效的过渡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救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突发自然灾害时,地面救援远远不能满足患者急迫的救治需求,此时航空救援(air ambulance)可能是唯一可行的快捷、高效的救援方式 [1]。航空医疗救援具有速度快、机动灵活及覆盖范围广等优点,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和更大的生存希望,已成为紧急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EMS)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2]。近些年,我国的航空医疗救援系统已有所发展,但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尤其在携带机械循环辅助(mechanical cycle assist , MCS)装置进行重症患者转运方面 [1,3,4,5]。近日河南突发特大暴雨,导致城市内涝严重,部分医疗机构断水断电,同时与外界交通及通讯中断,患者救治难以维持,本文通过本院的实际工作经历,总结和探讨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时,携带多种器械及MCS装置急诊航空转运心脏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与过程管理,同时为其他医疗机构的航空医疗救援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FR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 FR支架机械取栓术(SWIM)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宁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84例,其中男54例、女30例,年龄34~74(59.12±6.97)岁,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5.40±2.29)分。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采用SWIM支架取栓治疗的43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单纯支架取栓治疗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栓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按照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对比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新发梗死、血管痉挛、血栓脱落致远端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1周NIHSS评分变化情况;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患者死亡情况;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异常情况发生。观察组手术时间61~96(76.34±14.23)min,对照组手术时间57~87(71.53±15.38)min。取栓后即刻DSA显示,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90.70%(39/43),高于对照组的73.17%(30/41);术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98%(3/43),低于对照组的24.39%(1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396、4.865, P值均<0.05)。术后1周NIHSS评分观察组为(4.74±1.08)分,对照组为(7.23±1.43)分,均较术前降低( t=27.970、19.094),且观察组术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8.9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随访期间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4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35, 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4.88%(2/43),低于对照组的19.51%(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520, 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预后良好者占72.09%(31/43),优于对照组的51.22%(2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878, P<0.05)。 结论:应用SWIM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术毕血管再通率高,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可获改善,手术并发症少,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体外膜肺氧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肺移植术中的应用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呼吸衰竭(呼衰)终末期肺移植术患者中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的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于2020年3月收治了2例新冠肺炎患者,经常规治疗均不能维持有效生命体征的情况下成功实施了肺移植术,介绍手术过程中联合应用外周静脉-静脉ECMO(VV-ECMO)和中心静脉-动脉ECMO(CVA-ECMO)治疗的经验。结果:病例1男性,59岁,身高172 cm,体质量72 kg,术前机械通气22 d,气管切开17 d,VV-ECMO 7 d;病例2男性,72岁,身高178 cm,体质量71 kg,术前机械通气19 d,气管切开17 d,VV-ECMO 18 d。2例均在不能维持有效生命体征的情况下实施了肺移植术,术中发现均存在重度肺动脉高压、心功能不全,在保留术前VV-ECMO的基础上增加经胸插管方式CVA-ECMO,联合两套独立的ECMO辅助呼吸和循环系统后,术中氧合状况满意、循环稳定、手术过程顺利,最终成功撤除CVA-ECMO,未出现ECMO相关并发症。结论:重度ARDS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术中联合使用VV-ECMO及CVA-ECMO是能同时有效辅助呼吸和循环治疗的一种可行方案,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