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ATTRwt)是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错误折叠后沉积于组织器官从而影响其结构和功能导致的疾病。近期研究发现ATTRwt在老年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患病率被低估。ATTRwt在老年男性人群中较为常见,多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近年来骨闪烁显像在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的诊断中表现出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望抑制ATTRwt进程的治疗方法包括氯苯唑酸、AG10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等药物治疗以及心脏移植。本文对ATTRwt的临床特征、诊断思路、影像学检查及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2—2021年北京某医院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病现状及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共病特征、模式及对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医院诊治的939例中老年慢阻肺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资料、16种常见慢性疾病(简称:慢病)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描述共病模式。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评估慢病组合对结局的影响。结果:93.40%(877/939)的慢阻肺患者至少存在一种共病,中位共病数3种。患病人数前5位的共病是高血压(57.93%,544/93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3.76%,317/939)、心力衰竭(31.95%,300/939)、高脂血症(31.63%,297/939)和心律失常(27.37%,257/939)。共病模式为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肾脏疾病模式,呼吸、消化和恶性肿瘤模式及其他模式4种。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比例最高达62.83%(590/939)。患有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慢阻肺患者比非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共病的患者入院生活能力评分降低7分(95% CI:-11.22~-3.34),肾脏疾病模式共病降低14分(95% CI:-24.12~-3.30)。是否存在肾脏疾病模式共病对出院评分影响最大,患者出院评分降低12分(95% CI:-22.43~-2.40)。是否存在心脏和代谢模式共病( OR=2.44,95% CI:1.51~3.92)及肾病模式共病( OR=2.58,95% CI:1.01~6.60)对住ICU病房影响最大。患有心脏和代谢模式共病的院内死亡风险最高( OR=2.24,95% CI:1.19~4.21)。 结论:慢阻肺患者共病现象普遍。共病模式以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为主,心脏和代谢疾病模式与肾脏疾病模式的共病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影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实施内镜治疗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均在内镜下行止血治疗,分为观察组45例(内镜下止血治疗联合生长抑素治疗)和对照组41例(仅接受内镜下止血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即时止血率95.6%(43/45),明显高于对照组80.5%(33/41);观察组患者1周内再出血率11.1%(5/45),明显低于对照组29.3%(1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40、4.460, P=0.030、0.03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死亡者分别为1例、0例、0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例、2例、1例;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08, P=0.018)。 结论:采用内镜方式联合生长抑素对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同时可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对于减轻患者痛苦、保障其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15例肺CMP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肺CMPT常见于中老年患者,12例CMPT患者的肿瘤直径<1 cm,3例CMPT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2 cm。影像学表现以实性结节最为多见(9例),表现为磨玻璃影4例,2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明显。15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为开胸手术,13例患者为胸腔镜手术。15例患者中,肺叶切除8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3例,肺叶楔形切除4例。8例患者的术中冰冻结果为腺癌,其中3例为黏液腺癌,5例诊断为CMPT,2例诊断为炎性结节。2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CMPT肿瘤复发。结论:肺CMPT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与原发性肺癌同时发生,或由查体时影像学筛查发现。其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影像学以实性结节或磨玻璃结节为主要表现,冰冻病理结果易与腺癌或黏液腺癌混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髓过氧化物酶对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对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MA)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行瓣膜置换术的9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病组)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浆MPO和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脂蛋白a水平,并与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MA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PO、NT-proBNP和脂蛋白a对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MA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脏瓣膜病组MPO、NT-proBNP和脂蛋白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8.36 ± 39.25) mg/L比 (89.16 ± 26.09)mg/L、(698.97 ± 154.65) ng/L比(47.95 ± 9.05) ng/L和(315.82 ± 79.96) mg/L比(153.37 ± 42.3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随访1年,其中发生MA 36例(MA亚组),未发生MA 56例(非MA亚组)。MA亚组MPO、NT-proBNP和脂蛋白a明显高于非MA亚组[(163.37 ± 29.11) mg/L比(105.86 ± 26.32) mg/L、(797.79 ± 113.54)ng/L比(635.45 ± 144.45) ng/L和(369.86 ± 45.27) mg/L比(281.08 ± 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O、NT-proBNP和脂蛋白a是影响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MA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0.937、0.994和0.982,95% CI 0.904~0.972、0.988~0.999和0.968~0.996, P<0.01或<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O预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MA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NT-proBNP和脂蛋白a(0.934比0.813和0.830, Z = 2.441和2.299, P<0.05)。 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血浆MPO异常升高,血浆MPO对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MA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天内死亡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后30 d内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并存病、手术时机、固定方式的差异;单因素分析筛选后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筛选出术后30 d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 350例,符合入选标准1 004例,术后30 d内死亡43例(4.2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平均年龄大,白细胞计数高,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低,合并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以及并存病数量≥4个的比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合并心律失常( OR=2.36, P=0.038)、肺部感染( OR=2.50, P=0.020)、心功能不全( OR=3.15, P=0.016)、白细胞计数高( OR=1.14, P=0.006)、白蛋白水平低( OR=1.08, P=0.037)是术后患者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病死率高,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白细胞计数高、白蛋白水平较低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消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下成功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及左心房基质标测,如合并低电压同时行基质改良,术中如果发现非肺静脉触发灶,同时进行消融。记录术中发现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的数量和分布。术后复发的定义为单次消融术后,空白期过后的临床随访中通过心电图记录或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持续>30 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结果:共入选738例患者,其中男385例,年龄(70.0±3.9)岁,年龄范围65~80岁,病程中位数为24个月。根据有无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将患者分为未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组(组Ⅰ, n=679),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组(组Ⅱ, n=59),两组间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非肺静脉触发灶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8%,主要分布在上腔静脉(49.3%,33/67)、界嵴(14.9%,10/67)、卵圆窝(11.9%,8/67)等。组Ⅰ较组Ⅱ患者低电压区比例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252/679)对28.8%(17/59), P=0.204]。消融术后随访14.0(12.0,26.2)个月,两组间成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9%(484/646)对71.9%(41/57), P=0.459]。 结论: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发生率较低,且主要分布于上腔静脉,CPVI联合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有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患者长时间腹部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老年患者长时间腹部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数据库检索2016年10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择期首次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性别不限,年龄≥65岁,手术时间≥8 h,ASA分级Ⅱ或Ⅲ级。根据术中是否采用GDFT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和GDFT组(G组)。C组术中维持BP≥90/60 mmHg或MAP≥65 mmHg,尿量≥30 ml/h。G组维持SVV≤13%、CI≥2.5 L·min -1·m -2。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液体使用量、尿量、出血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腹腔热灌注情况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72 h内AKI及术后其他并发症(肺炎、吻合口瘘、手术部位感染、感染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0 d死亡情况。 结果:共纳入125例患者,C组41例,G组84例。19例患者发生术后AKI,发生率为15.2%。与C组比较,G组术中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尿量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增加( P<0.05),术后AKI发生风险降低( OR=0.23, P<0.05),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30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GDFT可降低老年患者长时间腹部手术后AKI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心律失常起病的结节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心律失常为首要和主要表现的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并规律随诊的4例累及心脏的结节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2~58岁,平均51岁;分析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转归。结果:4例患者均以心律失常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就诊:1例为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在心律失常的诊断过程中,发现胸部CT异常而同期诊断了呼吸系统结节病;1例在心律失常5年后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发现胸部CT异常诊断呼吸系统结节病。4例患者均经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病理证实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炎。2例患者接受心肌灌注延迟成像核磁共振检查,均有典型的心脏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证实心脏受累。4例患者均经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病情控制,2例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结论:不明原因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老年患者需要考虑到心脏结节病的可能。建议常规行胸部CT筛查;而对于疑诊患者建议完善心脏增强核磁和(或)PET检查来明确诊断心脏结节病的诊断;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叶切除术后新发房颤单中心双向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双向队列研究共纳入2 594例患者,其中回顾性队列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1 902例,前瞻性队列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期间于我院行肺叶切除患者692例。全组女1 348例(51.97%),男1 246例(48.03%);中位年龄61(54,67)岁。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对纳入变量先后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全组无术后院内死亡。术后在院期间随访发现111例POAF事件,发病率4.28%。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60岁)( OR=1.58,95% CI:1.01~2.47, P=0.04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 OR=2.50,95% CI:1.04~6.03, P=0.041)、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 OR=3.96,95% CI:1.95~8.00, P<0.001)、左肺上叶切除( OR=1.73,95% CI:1.11~2.68, P=0.015)、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 OR=1.07,95% CI:1.00~1.14, P=0.048)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OR=4.70,95% CI:1.38~15.98, P=0.013)是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本中心肺叶切除术后POAF发生率为4.28%。老年患者(≥60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除房颤/房扑外其他心律失常病史、左肺上叶切除、术前白蛋白水平偏低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肺叶切除术后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