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对不同年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不同年龄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筛选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年龄和AIP将患者分为低AIP中青年组(A组,50例),高AIP中青年组(B组,81例),低AIP老年组(C组,131例),高AIP老年组(D组,100例),以AIP为短期预后预测因子进行分析.结果 四组年龄、血糖、高血压病史、收缩压、入院NHISS评分、TC、TG、HDL-C、LDL-C、白蛋白、AI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D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2.0%、40.7%、42.7%、38.0%,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65,P=0.037),两两比较,B、C、D组的预后良好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和低入院NHISS评分是AIS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P<0.05).AIP预测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最佳预测临界值为0.01,灵敏度为66.20%,特异度为51.30%,曲线下面积为0.61 1.结论 AIP是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干预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深圳市宝安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性别分组法将13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男68例和对照组女6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结果:实施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心理行为护理模式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增强自我约束,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自主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焦虑,降低患者抑郁,对患者获取优质护理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黑色素浓集激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后睡眠、记忆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脑脊液和血清黑色素浓集激素(MCH)水平与睡眠障碍、记忆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CIS患者100例(CIS组)和同期本院体检中心的老年体检者5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2组受试者脑脊液和血清MCH水平,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CIS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BMT-Ⅱ)评估患者的记忆功能,出院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2组受试者临床资料、MCH水平以及不同睡眠障碍程度、记忆功能、预后CIS组患者MCH水平的差异,相关性分析CIS患者MCH水平与睡眠参数、RBMT-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IS组患者合并高血压者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42.39±16.11) pg/mL]比较,CIS组患者血清MCH水平[(36.89±15.19) pg/mL]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非睡眠障碍组相比,轻度睡眠障碍组和重度睡眠障碍组患者脑脊液MCH水平均明显降低,且重度睡眠障碍组患者脑脊液MCH水平低于轻度睡眠障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非睡眠障碍组相比,重度睡眠障碍组患者血清MCH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IS患者脑脊液MCH水平与PSQI评分、睡眠潜伏期、觉醒次数均呈负相关关系( P<0.05),与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所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REM%)呈正相关关系( P<0.05);CIS患者血清MCH水平与PSQI评分、觉醒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P<0.05)。与记忆功能正常组比较,记忆功能障碍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清MCH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IS患者的RBMT-Ⅱ评分与脑脊液MCH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脑脊液和血清MCH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IS患者的血清MCH水平显著降低,与CIS后睡眠障碍、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并进而影响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动脉钙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钙化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影像学检查中经常被观察到,尤其是老年患者。临床上关于颅内动脉钙化(IAC)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结论目前尚不一致。本文以IAC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为线索展开综述,尽可能阐明目前研究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8年9月1日—2019年6月30日,选择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综合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首次发病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6例。按照研究对象入组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于两组患者出院前、出院后6个月,采用巴氏指数(BI)、简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调查。结果: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BI、FMA和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信息化的延续护理应用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帮助患者改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3-10月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年龄≤45岁80例卒中患者作为青年卒中组,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同期住院的年龄>45岁117例卒中患者作为中老年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间血液检测指标水平,并且纳入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病史等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两组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 结果:中老年卒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蛋白S、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D二聚体分别为(29.73±3.40)s、(105.58±27.23)%、(297.29±85.99)μmol/L、(17.58±14.45)μmol/L及(2.75±3.08)mg/L,青年卒中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51±6.75)s、蛋白S(115.20±26.97)%、尿酸(326.82±93.51)μmol/L、同型半胱氨酸(22.63±16.98)μmol/L、D二聚体(1.19±2.88)μ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17、2.01、2.20、2.14、2.13, P值分别为0.032、0.046、0.029、0.039、0.034)。青年卒中组狼疮抗凝物阳性率为12.5%(4/32),高于中老年卒中组的1.8%(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 P=0.035)。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比例分别为63.8%(51/80)、62.5%(50/80),均高于中老年卒中组的49.6%(58/117)、47.9%(56/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6、4.09, P值分别为0.04、0.04);青年卒中组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分别为48.8%(39/80)、17.5%(14/80),均低于中老年卒中组的63.2%(74/117)、30.8%(36/1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8、4.56, P值分别为0.043、0.033)。根据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青年卒中划分为不同亚组并进行比较,高尿酸水平组(≥416 μmol/L)患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尿酸水平组(<416 μmol/L),分别为(90.08±28.46)mmol/L与(63.37±22.2)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23, P值为0.046)。高同型半胱氨酸组(≥15 μmol/L)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肌酐水平分别为(3.27±1.09)g/L、(72.13±28.69)mmol/L,高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15 μmol/L)的(2.78±0.67)g/L、(58.92±12.0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32、2.51, P值分别为0.023、0.014)。 结论:与中老年卒中相比,青年缺血性卒中存在较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蛋白S、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较低水平D二聚体及高狼疮抗凝物阳性率,同时青年卒中组吸烟、饮酒比例较高,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首次发病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肌少症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首次发病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发病的年龄60岁以上的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24 h(急性期)内行简明肌少症量表(SARC-F)评定,并据此将患者分为非肌少症组(SARC-F<4)和肌少症组(SARC-F≥4)。患者发病24 h内及3个月随访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其认知功能状况。结果:共纳入211例患者,其中肌少症组31例(31/211,14.69%),非肌少症组180例(180/211,85.31%),肌少症组的PSCI发病率高于非肌少症组(83.87%和26/31比55.56%和100/180, χ2=8.814, P=0.003)。评估两组认知域情况发现,肌少症组MMSE总分、定向力、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能力方面均下降(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首次发病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肌少症是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657,95% CI:1.077~12.411, P=0.038)。 结论:肌少症是PSC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卒中急性期评估患者肌少症情况可能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卒中患者发生PSCI的风险,降低PSCI的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认知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其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8例,排除42例后,最终纳入856例。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将其分为脑卒中后非认知功能障碍(PSNCI)组(422例)和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组(43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临床相关化验资料,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SPSS 22.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痴呆家族史、受教育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尿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水平、NIHSS评分、BI指数、ADL评分方面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尿AD7C-NTP、HAMD评分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BI是独立保护因素。尿AD7C-NT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875),cut-off值为2.425,灵敏度为0.937,特异度为0.75,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冠心病、脑卒中史、痴呆家族史、AD7C-NTP、TC、TG等可能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其中冠心病、尿AD7c-NTP、HAMD评分是独立危险因素,BI是独立保护因素。尿AD7c-NTP对PSCI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衰弱指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衰弱指数(CGA-F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5月在北京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GA-FI对其进行调查。100例患者中2例患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退出研究,最终98例患者完成了资料收集。结果: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衰弱者占15.3%(15/98)。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跌倒史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 P<0.05)。CGA-FI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衰弱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6(95%置信区间:0.632~0.959, P<0.05)。 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年龄及跌倒史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CGA-F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预测准确性较高,提示医护人员应将CGA-FI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最优的诊疗护理方案,将衰弱的防治关口前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加曲班对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及CD147、Galectin-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阿加曲班对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及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即CD147)、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诊的240例缺血性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以静脉泵输注生理盐水+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观察组则静脉泵输注阿加曲班+口服达比加群酯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CD147和Galectin-3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上升(均 P<0.05),NIHSS评分降低(均 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arthel指数更高( P<0.05),NIHSS评分更低(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cy、内皮素1以及一氧化氮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cy、内皮素1水平降低(均 P<0.05),一氧化氮水平升高(均 P<0.05),且观察组Hcy、内皮素1以及一氧化氮水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T、TT、APTT均延长(均 P<0.05),且观察组的PT、TT、APTT均长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D147、Galectin-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147、Galectin-3水平均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CD147、Galectin-3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阿加曲班可以明显延长脑卒中伴房颤老年患者的凝血时间,具有良好凝血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并且阿加曲班不仅能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以及神经功能,还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体内CD147和Galectin-3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