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鳞状细胞癌组织PCBP1、GPSM2表达与EMT、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肺鳞状细胞癌组织聚(rC)结合蛋白1(PCBP1)、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2(GPSM2)表达与上皮-间质转化(EMT)、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四医院、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及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活检或手术标本.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并比较肺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PCBP1、GPSM2 mRNA表达,分析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BP1、GPSM2表达与EMT相关蛋白(β-catenin)、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随访1年后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BP1、GPSM2 mRNA表达,绘制ROC曲线评估PCBP1、GPSM2表达对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BP1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2,P<0.05);GPSM2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1,P<0.05).β-catenin胞膜阳性见于肺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核阳性仅见于癌组织,且为灶状阳性表达.(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BP1与 β-catenin表达呈负相关,GPSM2与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r=-0.3286、0.445,P<0.05).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BP1低表达、GPSM2高表达与分化程度、N分期、M分期、肺内转移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PCBP1mRNA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而GPSM2 mRNA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9、4.768,P<0.05).ROC曲线显示,PCBP1联合GPSM2预测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24.结论 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BP1低表达、GPSM2高表达与EMT相关蛋白、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M分期、肺内转移及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弥散张量成像参数FA值对急性颈髓损伤患者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对急性颈髓损伤(CSCI)患者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手术后接受系统康复治疗的急性CSCI患者23例(试验组),另外选择该院体检中心同期与试验组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健康对照组)。术前1 d和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均行颈髓MRI常规序列、DTI扫描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改良Barthe指数量表(MBI)评定。健康对照组受试者在入组后行颈髓MRI常规序列及DTI扫描。比较2组受试者颈髓损伤区、损伤区远端DTI参数,试验组患者手术前后DTI参数、上肢运动ASIA评分和MBI评分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试验组患者术前DTI参数与术前上肢运动ASIA评分、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试验组患者术前各向异性分数(FA)值对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损伤区、损伤区远端FA值较低,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损伤区远端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前损伤区FA值较低,ADC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者2个区域FA值、上肢运动ASIA评分及MBI评分较高,ADC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SCI患者术前损伤区及损伤区远端FA值与术前上肢运动ASIA评分、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率呈正相关关系(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损伤区FA值预测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 95%CI:0.783~1.000, P<0.001);术前损伤区远端FA值预测术后3个月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AUC为0.842( 95%CI:0.682~1.000, P<0.001)。 结论:DTI参数FA值和ADC值是检测CSCI的敏感指标;术前损伤区FA值和损伤区远端FA值均可用于预测上肢运动功能恢复,但前者的效能优于后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胫腓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9.7±2.2) 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 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 min、(62.4±6.3) 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 结论:采用ESHP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二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肿瘤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晚期食管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6)和观察组( n=36)。对照组患者给予伊立替康联合替吉奥方案化疗,伊立替康160 mg/m 2,第1天静脉滴注;替吉奥50~60 mg/次,2次/d,口服2周,停药1周,3周为1个周期。观察组患者的替吉奥给药方法和剂量同对照组,阿帕替尼0.5 g/次,1次/d,持续口服给药,3周为1个周期。两组患者均治疗4个周期。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次要研究终点为中位总生存期(m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生命质量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ORR、DCR分别为38.89%(14/36)、63.89%(23/36),高于对照组的16.67%(6/36)、38.89%(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431, P=0.035; χ2=4.503, P=0.034)。观察组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食管癌专用量表QLQ-OES24评分分别为(75.23±10.65)分、(76.55±9.12)分,高于对照组的(66.15±10.31)分、(65.36±9.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285, P=0.018; t=7.613, P=0.015)。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炎、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38.89%(14/36)、50.00%(18/36)、25.00%(9/36)、11.11%(4/36)、33.33%(12/36),均高于对照组的11.11%(4/36)、13.89%(5/36)、0(0/36)、0(0/36)、2.7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7.407, P=0.007; χ2=10.797, P=0.001; χ2=10.286, P=0.001; χ2=4.235, P=0.040; χ2=11.359, P=0.001)。观察组患者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41.67%(15/36)、30.56%(11/36),均低于对照组的66.67%(24/36)、55.56%(2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531, P=0.033; χ2=4.589, P=0.032)。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的病例。观察组患者mOS、mPFS分别为11.6个月、8.1个月,长于对照组的8.9个月、5.6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015, P=0.012; χ2=8.721, P=0.007)。 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二线治疗中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命质量,不良反应可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食管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009—2019年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3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37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7~81岁),男女比为1.5∶1.0。食管上段4例,中段31例,下段2例。肿瘤中位直径14.0 mm(范围3~40 mm)。按巴黎分型0~Ⅱa型11例,0~Ⅱb型14例,0~Ⅱb+Ⅱa型3例,0~Ⅱc型9例。内镜下病变黏膜发红,微血管增粗,形态不一,密度不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及细胞核呈梭形或长梭形,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或轻度增粗,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质嗜酸,细胞间桥明显。细胞密集,极向轻度紊乱,仍呈平行排列,多垂直于基底膜。梭形细胞经常累及鳞状上皮全层,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梯度成熟分化,肿瘤边界清楚。常见梭形细胞上皮突向固有膜,浸润性生长。15例肿瘤内伴有灶状的普通型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突变率为41.4%(12/29)。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值为40%(范围20%~80%)。Ki-67异常分布模式29例(1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4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27例。结论:梭形肿瘤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一些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以及p53的突变,表明它们是食管鳞状上皮的高级别异型增生;梭形肿瘤细胞的独特特征提示它们可能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梭形细胞亚型。当对该肿瘤认识不足时,病理上易误诊或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尿酸血症海勤人员发生肾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海勤人员肾结石的患病情况及肾结石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1月入联勤保障部队某康复疗养中心康复疗养的高尿酸血症海勤人员514例,根据泌尿系B超检查是否有肾结石发生,分为肾结石阳性组( n=78)和肾结石阴性组( n=436)。通过统计海勤疗养人员一般资料,计算其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生化实验检测血肌酐、血尿酸,计算尿酸排泄分数。采用单因素和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揭示肾结石发病的潜在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514例高尿酸血症海勤疗养人员中,肾结石患者78例(15.17%),无肾结石436例(84.83%);高尿酸血症海勤人员肾结石发生率随着年龄( χ2趋势=6.738, P<0.05)和血尿酸( χ2趋势=5.981, P<0.05)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高尿酸血症海勤疗养人员肾结石阴性组和肾结石阳性组的年龄、吸烟史、BMI、腰臀比、三酰甘油、尿比重、血肌酐、血尿酸、尿酸排泄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高尿酸血症海勤人员中,年龄≥41岁、BMI≥26 kg/m 2、血尿酸≥540 μmol/L、血肌酐≥133 μmol/L 是肾结石发生的潜在相关危险因素( P<0.05或 P<0.01)。 结论:海勤人员特定的环境因素易导致高尿酸血症发生,高尿酸血症海勤人员的年龄、BMI、血尿酸和血肌肝水平是肾结石发生的潜在相关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移植囊胚数、质量评分及形成时间对<38岁女性冻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移植囊胚数、质量及形成时间对<38岁女性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囊胚移植且年龄<38岁女性144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移植数、质量[内细胞团 (inner cell mass,ICM)、外胚滋养层细胞 (trophectoderm, TE)评分]分为单优质囊胚移植组(单优组)、双优质囊胚移植组(双优组);再根据囊胚移植数、质量及形成时间将非优质囊胚分为双BC级囊胚移植组(双BC组)、双CB级囊胚移植组(双CB组)、BC级+CB级双囊胚移植组(BC+CB组)、单BC级囊胚移植组(单BC组)、单CB级囊胚移植组(单CB组)、第5日(day 5, D5)单BC级囊胚移植组(D5 单BC组)、D5单CB级囊胚移植组(D5 单CB组)及第6日(day 6, D6)单BC级囊胚移植组(D6 单BC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结果: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与双优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胎妊娠率[2.96%(14/473)]则显著低于双优组[55.65%(69/124)]、双BC组[42.55%(20/47)]、双CB组[63.49%(473/745)比35.22%(31/83)]、BC+CB组[45.57%(36/79)]( P<0.001);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显著高于单CB组[63.49%(473/745)比45.59%(30/68), 63.49% (473/745)比 45.59%(30/68), P均=0.002],与单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单囊胚移植组间多胎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5 单BC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显著高于D6 单BC组[65.79%(50/76)比39.47%(15/38),65.79%(50/76)比 39.47%(15/38), P均<0.001];D5 单CB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高于D6 单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冻融囊胚移植周期,年龄<38岁女性应行单优质囊胚移植;无优质囊胚时,应优先选择D5 ICM评分更高的单囊胚移植,其次选择D5 TE评分更高的单囊胚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接受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的青少年单侧脱位型DDH患者28例,男4例、女24例,年龄(16.5±5.0)岁(范围10~25岁),体质指数(21.2±1.1)kg/m 2(范围18.7~24.1 kg/m 2)。DDH分型:TonnisⅢ型10例、Ⅳ型18例。测量术后外侧中心边缘角、髋臼覆盖率、股骨前倾角及双下肢长度差。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2.1±5.2)个月(范围60~84个月)。手术时间为(81.6±4.3)min(范围70~90 min),术中出血量为(177.5±12.6)ml(范围160~200 ml),住院时间为(6.8±0.7)d(范围6~9 d)。患者术前髋关节VAS评分为(1.8±0.6)分,末次随访为(2.3±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45, P=0.224)。患者术前HHS评分为(57.1±5.9)分,末次随访时升高至(87.3±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141, P=0.001)。末次随访时股骨前倾角为17.0°±1.5°,小于术前的41.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4.868, P=0.008);双下肢长度差为(10.2±2.3)mm,小于术前的(26.4±6.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92, P<0.001);外侧中心边缘角为28°(26°,30°),髋臼覆盖率为78%(76%,79%);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疗效评定标准评分为24(16.7,25.7)分,其中优7例、良14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75%(21/28)。 结论:改良Colonna关节囊成形术治疗青少年单侧脱位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后中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影像学指标改善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联合延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直接行LC在治疗急性胆囊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肝胆外科2021年8月1日—2022年12月10日63例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5例,年龄(57.3±15.4)岁,年龄范围28~87岁。根据是否在LC前行PTGBD治疗,分为实验组( n=29)和对照组( n=34),实验组采用PTGBD联合延迟LC治疗,对照组仅采用LC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LC术后短期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总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排气时间分别为0(0,50) mL、13(11,18) d、29 015.0(22 791.6,39 000.8) 元、1(1,2) d,对照组分别为50(0,88)mL、7(6,11) d、16 015.0(15 832.1,22 185.1)元、2(1,3) d,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术中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天数、LC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55,115) min、13.8%、5(3,7) d、34.5%,对照组分别为98(70,125) min、20.6%、5(3,6) d、38.2%,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TGBD联合延迟LC可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与直接行LC相比对于发病时间≥72 h、胆囊张力大、胆囊壁增厚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是可行、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伤口标准化干预体系的建立及临床实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慢性伤口标准化干预体系,并观察其临床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伤口治疗中心1室收治的150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及伤口治疗中心2室收治的145例慢性伤口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伤口干预,观察组给予标准化伤口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情况、疼痛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伤口温度高于对照组,渗液pH值、疼痛评分、Bates-Jensen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慢性伤口标准化干预体系可有效提高慢性伤口的治疗效果,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降低伤口治疗费用和患者个人、医疗保健系统及社会的负担,能够为临床伤口护理工作的落实和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