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53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发展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肿瘤抑制基因p53在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凋亡、修复损伤DNA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基因的突变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突变型p53蛋白与恶性程度更高、转移风险更大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生长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阐述了p53蛋白参与TNBC发生、发展及转移的机制,介绍了干扰鼠双微体基因2(MDM2)、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1)等蛋白对p53的影响以及与p53蛋白关系密切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并为TNBC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及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Hep-2/CDDP)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冲击联合浓度递增法诱导建立Hep-2/CDDP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Hep-2亲代细胞株组(未发生顺铂耐药的Hep-2细胞,采用无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Hep-2/CDDP细胞组、Hep-2/CDDP+顺铂细胞组(采用含4 mg/L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Hep-2/CDDP细胞组和Hep-2亲代细胞株组分别使用含有0、0.004、0.04、0.4、4、40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ep-2/CDDP细胞对顺铂、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及耐药指数(RI)。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组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联合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采用析因分析法观察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影响的交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野生型p53和PI3K表达的影响。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ep-2/CDDP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化疗药组采用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热疗组Hep-2/CDDP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热疗联合化疗组采用含有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检测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成功建立Hep-2/CDDP细胞株。不同时间Hep-2/CDDP细胞组、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顺铂细胞组的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倍增时间分别为43.8、40.6和43.5 h。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细胞组对顺铂的 IC50分别为4.771 mg/L和42.749 mg/L,RI为8.960。热疗联合顺铂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 F=327.91, P<0.05),促进Hep-2/CDDP细胞的早期凋亡( F=724.63, 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 F值分别为185.06、472.51,均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热疗组、顺铂组、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野生型p53蛋白和PI3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547.76、404.44,均 P<0.01)。热疗联合长春新碱或5-氟尿嘧啶均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 F值分别为33.06、34.61,均 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抑制均无交互作用( F值分别为0.64、0.60,均 P>0.05)。 结论:热疗可能通过上调野生型p53的表达、抑制PI3K相关通路逆转Hep-2/CDDP细胞株对顺铂的耐药性。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和5-氟尿嘧啶产生交叉耐药,热疗可增加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食管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项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009—2019年食管鳞状上皮梭形细胞型异型增生3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37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47~81岁),男女比为1.5∶1.0。食管上段4例,中段31例,下段2例。肿瘤中位直径14.0 mm(范围3~40 mm)。按巴黎分型0~Ⅱa型11例,0~Ⅱb型14例,0~Ⅱb+Ⅱa型3例,0~Ⅱc型9例。内镜下病变黏膜发红,微血管增粗,形态不一,密度不均。组织学上,肿瘤细胞及细胞核呈梭形或长梭形,细胞形态基本一致,核深染,染色质细腻或轻度增粗,核分裂象易见,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细胞质嗜酸,细胞间桥明显。细胞密集,极向轻度紊乱,仍呈平行排列,多垂直于基底膜。梭形细胞经常累及鳞状上皮全层,无正常鳞状上皮的梯度成熟分化,肿瘤边界清楚。常见梭形细胞上皮突向固有膜,浸润性生长。15例肿瘤内伴有灶状的普通型高级别异型增生和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突变率为41.4%(12/29)。Ki-67阳性指数中位数值为40%(范围20%~80%)。Ki-67异常分布模式29例(100%)。原病理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6例,不典型性上皮细胞4例,高级别异型增生及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27例。结论:梭形肿瘤细胞具有中-重度异型性,一些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以及p53的突变,表明它们是食管鳞状上皮的高级别异型增生;梭形肿瘤细胞的独特特征提示它们可能代表了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形态学谱系中的一种梭形细胞亚型。当对该肿瘤认识不足时,病理上易误诊或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食管梭形细胞癌p53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在食管梭形细胞癌中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0年5月至2019年5月术前未接受放化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4 439例,复阅病理切片,查阅其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中的63例食管梭形细胞癌病例进行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并分析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食管梭形细胞癌占同期所有食管鳞状细胞癌的1.4%(63/4 439),63例梭形细胞癌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约为7∶1。在食管梭形细胞癌中鳞状细胞癌成分及梭形细胞成分p53蛋白表达一致率为100%,其中均出现p53蛋白野生型表达有14例,无义突变型表达有22例,错义突变型表达有27例。p53蛋白的突变表达率为77.8%(49/63)。生存分析显示p53蛋白突变型表达与总生存期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44),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较短。 结论:食管梭形细胞癌中p53蛋白表达在鳞状细胞癌成分和梭形细胞成分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53蛋白突变型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肿瘤抑制基因p53通过热休克蛋白B7抑制前列腺癌增殖、迁移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B7(HSPB7)对前列腺癌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数据库比较2006年到2021年525例前列腺癌和83例正常组织中基因HSPB7的差异表达。将人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和DU145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转染空质粒和HSPB7质粒,转染2 d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实验验证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验证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去基化药物5-Aza-dC以及抑癌基因p53与HSPB7的靶向关系。两实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实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对照组细胞EdU着色细胞比例高于实验组[22RV1:(13.250±0.508)%比(7.439±0.172)%, t=10.840, P<0.05;DU145:(31.280±0.680)%比(7.708±0.369)%, t=30.460, P<0.05]、培养96 h后吸光度高于实验组(22RV1:1.742±0.563比1.315±0.651, F=16.520, P<0.05;DU145:1.960±0.443比1.578±0.469, F=28.850, P<0.05)、克隆形成数高于实验组(22RV1:407.700±5.548比164.700±7.839, t=25.300, P<0.05;DU145:503.700±6.438比301.300±5.783, t=23.380, P<0.05)、划痕愈合率高于实验组[22RV1:(20.690±0.8903)%比(3.458±0.6731)%, t=15.440, P<0.05;DU145:(51.620±2.460)%比(29.400±2.508)%, t=6.323, P<0.05]、迁移细胞数高于实验组(22RV1:78.250±7.420比23.750±2.869, t=6.851, P<0.05;DU145:218.000±6.285比58.000±5.492, t=19.170, P<0.05)。抑癌基因P53过表达组HSPB7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22RV1:1.025±0.020比1.999±0.057, t=16.130, P<0.05;DU145:1.043±0.040比2.350±0.057, t=18.870, P<0.05)。 结论:HSPB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被甲基化从而导致表达下调,HSPB7通过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的进展,且这种作用受到抑癌基因p53的调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p53基因异常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由骨髓浆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引发的疾病。目前,MM仍无法治愈。肿瘤抑制蛋白p53功能异常影响MM的发生、发展,伴 p53基因异常MM患者的预后差。然而,p53功能异常在M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笔者拟就MM中的 p53基因异常类型,以及针对 p53基因异常的靶向治疗方案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MM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p53在顺铂治疗乳腺癌引起急性肾损伤小鼠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p53/微小RNA(miRNA,miR)-205/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信号通路在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小鼠中的作用,减轻顺铂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发挥抗肿瘤活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30 mg/kg顺铂腹腔注射小鼠(购自江苏卡文斯实验动物中心)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将18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顺铂组、顺铂+p53抑制剂组、对照组。检测每组小鼠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205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肾组织p53和PTEN表达。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顺铂组p53和PTEN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16±0.03比0.70±0.04、0.43±0.05比0.9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792、5.625, P<0.05)。RT-PCR显示顺铂组miR-205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96±0.02比0.4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763, P<0.05)。与对照组比较,顺铂组显著升高Cr[(26.83±2.30) μmol/L比(92.17±3.60) μmol/L, t=15.268, P<0.05]、BUN水平[(19.67±1.86) mmol/L比(52.83±3.52) mmol/L, t=8.344, P<0.05],加重肾小管损伤分数(0.50±0.22比2.66±0.21, t=7.051, P<0.05)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分数(0.83±0.31比5.66±0.49, t=8.303, P<0.05),以上差异均统计学意义。顺铂+p53抑制剂组较顺铂组Cr[(92.17±3.60) μmol/L比(69.00±3.06) μmol/L, t=4.894, P<0.05]及BUN水平显著降低[(52.83±3.52) mmol/L比(40.00±2.88) mmol/L, t=2.822, P<0.05],肾小管损伤分数(2.66±0.21比1.33±0.21, t=4.471, P<0.05)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分数减轻(5.66±0.49比2.50±0.22, t=5.836, P<0.05),同时miR-205升高(0.41±0.03比0.61±0.03, t=9.303, P<0.05)和PTEN表达水平降低(0.91±0.07比0.65±0.04, t=3.235, 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调控p53/miR-205/PTEN轴减轻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为顺铂所致急性肾损伤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RPL32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核糖体蛋白L32(ribosomal protein L32,RPL32)在人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2年5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3 cm以上)石蜡标本56例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化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癌旁组织标本中RPL32的表达情况。将MCF7细胞分为对照组(negative control,NC)及实验组(ribosomal protein L32,RPL32)。实验组MCF7细胞转染RPL32-siRNA载体,对照组MCF7细胞转染scramble-siRNA载体,用RT-PCR检测各组细胞RPL32 mRNA含量,利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RPL32、P53表达情况,利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果:乳腺癌患者组织RPL32阳性率为8.93%(5/56),癌旁组织中表达率为78.57%(44/56),RPL3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分别转染siRNA载体后,实验组和对照组MCF7细胞中RPL32 mRNA含量下降,RPL3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09±0.21和0.40±0.11,P5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24±0.32和0.37±0.09;CCK8实验120 h的吸光度分别为1.11±0.24和2.19±0.28,实验组MCF7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P=0.043)。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1.11±3.46)%和(58.75±4.29)%,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下降( P=0.026)。 讨论:RPL32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与乳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关;且抑制乳腺癌细胞RPL32表达后影响其增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miRNA-221-3p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探讨miRNA-221-3p(miR-221-3p)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可能相关机制。方法:选择胰腺癌PATU8988T细胞株,使用Lipofectamine 3000分别转染miR-221-3p模拟物、miR-221-3p抑制剂及相应阴性对照序列,将PATU8988T细胞分为阴性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miR-221-3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221-3p模拟物组、miR-221-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miR-221-3p抑制剂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221-3p的相对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iR-221-3p对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53、PTEN蛋白在PATU8988T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阴性对照组、miR-221-3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221-3p模拟物组、miR-221-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miR-221-3p抑制剂组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2±0.18、1.50±0.33、2.96±0.70、1.62±0.30、0.3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61, P<0.05);miR-221-3p模拟物组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和miR-221-3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均升高( t=1.94, P<0.05; t=1.45, P<0.05);miR-221-3p抑制剂组miR-221-3p相对表达水平与阴性对照组和miR-221-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比较均降低( t=-0.65, P<0.05; t=-1.26, P<0.05)。阴性对照组、miR-221-3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221-3p模拟物组、miR-221-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miR-221-3p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8.60±0.20)%、(8.60±0.26)%、(4.27±0.31)%、(8.83±0.29)%、(13.63±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3.80, P<0.01);miR-221-3p模拟物组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miR-221-3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均降低( t=-4.33, P<0.05; t=-4.33, P<0.05);miR-221-3p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与阴性对照组、miR-221-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比较均升高( t=5.03, P<0.05; t=4.80, P<0.05)。miR-221-3p模拟物阴性对照组和miR-221-3p抑制剂阴性对照组P53、PTE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53: t=0.22, P>0.05;PTEN: t=0.33, P>0.05);miR-221-3p模拟物组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P53、PTEN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53: t=4.31, P<0.05;PTEN: t=8.49, P<0.05);miR-221-3p抑制剂组与抑制剂阴性对照组比较P53、PTEN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53: t=5.17, P<0.05;PTEN: t=6.21, P<0.05)。 结论:miR-221-3p在胰腺癌PATU8988T细胞中高表达,可抑制胰腺癌细胞凋亡,miR-221-3p可能通过P53和PTEN调节胰腺癌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