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儿童嗜酸性肉芽肿合并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E)临床病例分析,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江南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儿童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患儿,男,10岁,因“腹痛2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炎症指标及过敏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回肠末端、盲肠、全结肠黏膜未见明显异常,直肠距肛门口5 cm见—黏膜下隆起,约1.0 cm×1.0 cm。结肠镜病理示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黏膜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增生,3个部位嗜酸性粒细胞>20个/高倍视野。超声肠镜示直肠黏膜下隆起,考虑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完善内分泌腺功能及肿瘤相关指标检测,未见异常,随后行结肠镜下直肠黏膜下隆起剥离手术,术后标本病理结果示嗜酸性肉芽肿性病变。诊断直肠嗜酸性肉芽肿合并EGE,予回避可疑过敏食物,口服孟鲁司特钠、奥美拉唑等治疗,患儿腹痛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持续随访中。结论:儿童嗜酸性肉芽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病变切除是本病首选治疗方法,效果好,预后佳;儿童EGE临床表现多样,轻度首选饮食干预,中至重度需配合药物治疗,但病情易反复,需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 χ2或Fisher's检验。 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中,行手术治疗的17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8, P<0.05);仅行药物治疗的11只眼,BCVA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94, P>0.05)。 结论:OT患者以儿童多见;视网膜肉芽肿、晶状体后灰白色增生膜或玻璃体分层样混浊具体一定特征性;OT主要通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磁共振超声靶向联合系统活检的289例PI-RADS评分5分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2(66,77)岁。中位体质量指数(BMI)24.4(22.3,27.1)kg/m 2。中位前列腺体积(PV)37.39(29.39,48.86)m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22.24(10.91,62.69)ng/ml。中位PSAD 0.53(0.30,1.52)ng/ml 2。根据活检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病变组和前列腺癌组,比较两组的PSA、PSAD、PV、磁共振检查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析良性病变组的磁共振影像和临床特点。 结果:本研究289例,良性病变组11例(3.8%),前列腺癌组278例(96.2%)。良性病变组中位年龄69(66,79)岁,中位BMI 22.0(21.0,25.5)kg/m 2;直肠指检异常5例;吸烟7例、饮酒4例;中位PV 62.90(38.48,71.96)ml,中位PSA 5.55(2.99,20.52)ng/ml,中位PSAD 0.16(0.07,0.24)ng/ml 2,中位ADC值714.47(701.91,801.26)×10 -6mm 2/s。良性病变组和前列腺癌组的PV[62.90(38.48,71.96)ml与37.21(29.22,47.82)ml, P<0.01],PSA[5.55(2.99,20.52)ng/ml与23.53(11.14,65.98)ng/ml, P<0.01],PSAD [0.16(0.07,0.24)ng/ml 2与0.58(0.31,1.57)ng/ml 2, P <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的病理结果为5例慢性前列腺炎,2例急性前列腺炎(1例伴有局灶腺腔积脓),2例肉芽肿性炎,2例结核肉芽肿性炎。良性病变组11例中,7例PSA<10 ng/ml;7例伴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8例磁共振检查提示病灶面积超过所在轴位前列腺总面积的50%,弥漫性分布,形态规则,信号均一,其中6例为对称分布。 结论:PI-RADS评分5分前列腺活检良性患者的病理类型包括慢性炎症、急性炎症、肉芽肿性炎和结核肉芽肿性炎,其中前列腺炎症为最常见类型;大部分良性病例PSA<10 ng/ml,伴有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磁共振检查特点为病灶弥漫性、对称分布,形态规则,信号均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月余”入院。入院前2月余饱餐后出现中上腹钝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呕血、腹胀、皮肤瘙痒等不适。外院CT示肝门部囊状病变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肝功能:总胆红素109.0 μmol/L,碱性磷酸酶380.0 U/L。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2个月后复查上腹部CT及MRI均提示:胆囊癌累及邻近肝实质可能。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9.8 μmol/L,碱性磷酸酶279.0 U/L。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胆囊壁增厚,肝门区胆管壁增厚,考虑恶性,伴临近肝实质累及,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PET-CT示:胆囊壁不均性增厚,高代谢改变,考虑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图1)。肝功能:总胆红素8.9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205.0 U/L,余正常。肿瘤指标正常。查体无殊。初步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结石。多学科讨论认为:行保肝等治疗后患者黄疸及肝功能好转,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不符,但患者影像学表现提示胆囊癌并发胆管癌可能性大,PET-CT提示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年轻男性,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腹腔镜下活检明确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为恶性,建议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遂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因肝门区界限不清,穿刺损伤胆管风险较大,中止操作。完善术前检查后行腹腔镜探查术,腔镜下见胆囊大小约8 cm×6 cm×4 cm,胆囊三角欠清晰,与邻近组织粘连致密,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大网膜粘连致密。行开腹探查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解剖后,见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肝4b段直径3 cm大小脓肿,打开脓肿吸出大量脓液,冲洗脓腔,探查脓腔与胆道不相通,决定对肝脓肿仅行切开引流。游离胆囊底体部至胆囊管,缝扎胆囊管开口,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取出标本,见胆囊内结石数枚。术中冰冻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恢复可,终至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体酮注射液致注射部位异物肉芽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31岁女性患者无意中发现右侧臀部皮下有胡豆大小的包块,按压微痛。臀部超声检查示右侧臀部皮下脂肪层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结节。患者行右侧臀部包块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及病史,诊断为异物肉芽肿。5年前患者曾因先兆流产予以双侧臀部肌内注射黄体酮(10~15 mg、1次/d)3个月,之后臀部未再注射过其他药物。因此考虑臀部异物肉芽肿与该部位注射黄体酮有关。2个月后患者再次行左侧臀部臀大肌下软组织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结果与第1次相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浅表部位表皮囊肿68例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浅表部位表皮囊肿的高频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表皮囊肿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表皮囊肿的高频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超声表现:二维超声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多呈椭圆形、形态规则,少数伴感染或破裂时形态欠规则,55例呈低回声,9例呈无回声,4例呈弱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18例伴感染的病例中8例血流信号丰富,10例周边可见少许血流信号,其余病灶周边及内部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病理结果:68例病理均报告为表皮囊肿,其中伴感染者26.5%(18/68),伴巨细胞反应者4.4%(3/68),伴异物肉芽肿性炎者1例,伴化脓性炎者1例,伴钙化者1例。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3.6%,误诊病例18例中有15例误诊为皮脂腺囊肿。以术前超声诊断是否为皮脂腺囊肿分为A、B两组,两组大小、回声、是否伴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648, P=0.009)。其中囊肿大小( OR=0.178)、感染情况( OR=4.698)及超声弱回声( OR=1.038)是术前超声误诊为皮脂腺囊肿的影响因素。 结论:浅表部位表皮囊肿超声及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超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此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心脏受累1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EGPA心脏受累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山西白求恩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的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 t检验、秩和检验、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16例EGPA心脏受累,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14)岁,与17例无心脏受累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较(41±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30, P<0.01),提示年龄大小与心脏受累与否有关。EGPA心脏受累16例患者中有症状者4例(25%),1例为首发症状,其余12例表现为心电图、心脏超声或心脏MRI异常,其中10例(62%)心电图异常,13例(81%)心脏超声检查异常,1例患者行心脏MRI提示心内膜炎。16例EGPA心脏受累患者中,肺脏受累14例,鼻受累10例,神经系统受累9例,皮肤受累9例,胃肠受累6例,肾脏受累2例。16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均增高,中位值2.46(1.49,3.94)×10 9/L,且EO与心脏受累有相关性。对核周型ANCA抗体阳性率分析,16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阳性,与无心脏受累组(8例患者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16例患者均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2例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10例用环磷酰胺。随访至今,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因脑出血死亡,3例失访,其余11例出院后均病情平稳。 结论:EGPA患者心脏受累发生率高,心脏各个结构均可以受累,多见于ANCA阴性患者,且心脏受累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1例小儿血管环的外科治疗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完全性血管环和部分性血管环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及治疗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经手术治疗的小儿完全性血管环或部分性血管环121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81例,女40例;年龄范围为16 d至8岁。术前症状有咳嗽、喘鸣、反复呼吸系统感染、呼吸困难、吞咽困难,12例术前行机械通气。术前均行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9例行食管吞钡造影,4例行气管和支气管造影,34例在术前或术中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有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胸部CT检查。收集患儿的临床表现、术前胸部X线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CT、纤维支气管镜、食管造影等检查结果;收集麻醉、手术处理方法,手术结果(手术病死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对存活病例随访,调查存活状况和手术并发症情况,并将术后生存状况输入SPSS 16.0统计软件,用Kaplan-meier法做出术后生存曲线,评估近、中期生存状况。结果:完全性血管环35例,部分性血管环86例;完全性血管环患儿中的血管环种类包括双主动脉弓22例,右主动脉弓右降主动脉合并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韧带13例;部分性血管环患儿中的血管环种类包括肺动脉吊带83例,左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例。22例双主动脉弓患儿中,左主动脉弓优势3例,右主动脉弓优势17例,双主动脉弓平衡2例;合并气管狭窄2例,手术行弱势主动脉弓切断缝合,1例气管狭窄呼吸困难症状明显,行狭窄气管切除并气管端-端吻合术;20例手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1例术中大出血患儿于术后第二天拔除气管插管,另1例气管狭窄切除气管端-端吻合患儿于术后第三天拔除气管插管。13例右主动脉弓右降主动脉合并左侧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韧带患儿中,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1例,镜像分支模式2例;8例有Kommerell憩室,其中6例Kommerell憩室直径为左锁骨下动脉直径1.5倍及以上的行Kommerell憩室切除并左锁骨下动脉移植于左侧颈总动脉;该13例患儿于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83例肺动脉吊带患儿中,合并气管狭窄2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4例,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10例,合并完全性房室隔缺损(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CAVSD)1例,该83例均行左肺动脉移植于主肺动脉,气管狭窄症状明显的13例行气管成形术,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为(70.08±31.04)h,范围为40~130 h,其余70例患儿于手术当天拔除气管插管;合并的心内畸形行同期矫治,左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例,分别合并主动脉弓离断(interruption of aortic arch,IAA)1例,VSD 1例,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1例;该3例均行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移植于右侧颈总动脉,于术后当天拔除气管插管。手术死亡2例,1例因术后并发纵隔感染,另1例因气管吻合口漏家长放弃治疗。手术并发症包括大出血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左肺动脉狭窄4例。所有患儿术后食管受压症状均消失,除2例有轻度呼吸道狭窄症状外,余患儿的呼吸道症状均消失。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6.5年,死亡1例为气管狭窄切除端-端吻合术后吻合口反复发生肉芽肿。完全性血管环患儿术后1、3、5年生存率均为97%;部分性血管环患儿1、3、5年生存率均为98%。术后并发症包括4例气管成形术后仍然间断存在气管狭窄的症状,但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6例PA-Sling术后存在左肺动脉轻-中度狭窄。结论:小儿血管环外科手术治疗的近-中期效果良好;气管狭窄是血管环常见合并畸形,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造影检查在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患者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资料。男26例,女18例。年龄(55.9±13.7)岁。44例共47个占位,均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肿物的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彩色血流情况,做出常规超声诊断。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物增强时相、增强水平、增强模式、是否有环状增强,做出超声造影诊断。将超声检查诊断与最终病理或临床诊断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研究47个病灶中,诊断为恶性15个,良性32个。1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诊断,分别为肾细胞癌13个、肾淋巴瘤2个、肾囊肿3个、炎性肉芽肿1个;28个经增强CT或MRI检查诊断为良性肿瘤或假性肿瘤,且定期随访≥1年无变化,分别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囊肿15个、肾连接部皮质缺损3个、肾柱肥大2个、未萎缩肾实质1个、驼峰肾1个、瘢痕1个。常规超声检查病灶最大径(2.5±1.3)cm。肾细胞癌常规超声检查以低回声多见(8/13);超声造影检查以快进快出为主(9/13),多为不均匀低增强(6/13),9个发现假包膜,6个发现坏死。2个肾淋巴瘤常规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均为快进快出,等增强1个,低增强1个。5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以慢进慢出为主(4/5),低增强2个,高增强2个,等增强1个。肾囊肿常规超声检查以无回声多见(16/18);超声造影检查,单纯性肾囊肿无增强,复杂性肾囊肿囊壁或分隔薄且均匀强化,呈慢进慢出、等增强或低增强。炎性肉芽肿常规超声检查呈囊实性;超声造影检查实性部分与肾实质同步强化,呈低增强。肾柱肥大、驼峰肾和局限性未萎缩肾实质常规超声检查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检查为与肾实质同进同出的均匀等增强,无明显包块轮廓出现。肾连接部皮质缺损和瘢痕常规超声检查为高回声,超声造影检查自始至终无增强。常规超声检查将1个炎性肉芽肿、1个未萎缩肾实质、2个复杂肾囊肿误诊为恶性,2个高回声肾细胞癌误诊为良性;超声造影检查仅将1个炎性肉芽肿误诊为恶性。常规超声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87.2%,ROC曲线下面积0.871。超声造影检查对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96.9%,准确性97.9%,ROC曲线下面积为0.984。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的ROC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对肾脏非典型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效能优于常规超声检查,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诊断困难的肾肿瘤,以及酷似肾占位病变的良性病变和解剖异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造影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检查(Gd-EOB-DTPA MRI)诊断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临床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0例(274个病灶)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04例,女46例;年龄为(52±11)岁,年龄范围为22~78岁。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和Gd-EOB-DTPA MRI检查并于1个月内行手术切除或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图像由2位高年资医师对其观察分析后作出诊断。观察指标:(1)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①超声造影检查影像学特征。②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③223个肝细胞癌病灶在各时期增强影像学表现。(2)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①3种检查方式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②3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直径病灶为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声造影检查、Gd-EOB-DTPA MRI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结果:(1)超声造影及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①超声造影检查影像学特征:274个病灶中,223个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检查中,167个符合肝细胞癌"快进快出"表现,7个漏诊,49个误诊。51个非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检查中,7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其中3个混合型肝癌、2个肝内胆管细胞癌、1个神经内分泌肿瘤、1个炎性肉芽肿;44个不符合"快进快出"表现。②Gd-EOB-DTPA MRI检查影像学特征:274个病灶中,223个肝细胞癌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178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1个漏诊,44个误诊。51个非肝细胞癌病灶Gd-EOB-DTPA MRI检查中,5个符合"快进快出"表现,其中2个肝内胆管细胞癌、1个混合型肝癌、1个神经内分泌肿瘤、1个炎性肉芽肿;46个不符合"快进快出"表现。③223个肝细胞癌病灶在各时期增强影像学表现。动脉期: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高增强病灶占比为92.83%(207/223),高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80.72%(180/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40, P<0.05)。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超声造影检查表现为低增强病灶占比为78.48%(175/223),低于Gd-EOB-DTPA MRI检查的96.41%(215/2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674, P<0.05)。Gd-EOB-DTPA MRI检查门静脉期或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的病灶占比为96.41%(215/223),肝胆期为98.21%(219/2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70, P>0.05)。(2)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及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效能。①3种检查方式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超声造影检查、Gd-EOB-DTPA MRI检查、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4.89%(167/223)、79.82%(178/223)、94.62%(211/223),特异度分别为86.27%(44/51)、90.20%(46/51)、80.39%(41/51),准确率分别为77.01%(211/274)、81.75%(224/274)、91.97%(252/274)。3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3.499,23.345, P<0.05);3种检查方法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017, P>0.05)。②3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直径病灶为肝细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274个病灶中,病灶最大径为>3 cm且≤5 cm 128个,>2 cm且≤3 cm 92个,≤2 cm 5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病灶最大径为>3 cm且≤5 cm、>2 cm且≤3 cm、≤2 cm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1.19%(82/101)、76.92%(60/78)、56.82%(25/44),特异度分别为92.59%(25/27)、71.43%(10/14)、90.00%(9/10),准确率分别为83.59%(107/128)、76.09%(70/92)、62.96%(34/54);Gd-EOB-DTPA MRI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83.17%(84/101)、79.49%(62/78)、72.73%(32/44),特异度分别为96.30%(26/27)、85.71%(12/14)、80.00%(8/10),准确率分别为85.94%(110/128)、80.43%(74/92)、74.07%(40/54);两者联合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95.05%(96/101)、96.15%(75/78)、90.91%(40/44),特异度分别为92.59%(25/27)、57.14%(8/14)、80.00%(8/10),准确率分别为94.53%(121/128)、90.22%(83/92)、88.89%(48/54)。3种检查方法诊断病灶最大径为>3 cm且≤5 cm、>2 cm且≤3 cm、≤2 cm肝细胞癌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703,12.777,13.142, P<0.05);准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051,6.600,9.826, 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造影与Gd-EOB-DTPA MRI检查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联合检查诊断肝细胞癌可提高其诊断灵敏度和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