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继发垂体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是一种少见的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管外肉芽肿炎症为特征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多系统,如耳鼻喉、肺、肾、消化、心脏、周围神经等,但垂体受累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文献分析了1例EGPA继发垂体炎的诊治过程,以提高风湿免疫科医生对EGPA垂体受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制定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病情反复的特发性肉芽肿性垂体炎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通过回顾分析3例病理确诊的病情反复的肉芽肿性垂体炎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及术后治疗方案和疗效,总结、分析、讨论病情反复的肉芽肿性垂体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及疗效,以提高对其认识,提供可借鉴的治疗经验。3例患者分别因头痛、视物模糊、中枢性尿崩症就诊,MRI发现鞍区或垂体柄占位,行大部切除或活检术后症状未完全缓解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控制症状和病灶,但激素减量后复发。2例联合硫唑嘌呤治疗后有效控制,其中1例停药后随访14个月未见复发,1例仍在治疗中。因此对于术后症状未缓解,糖皮质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的患者,联合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的方案或可达到满意疗效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垂体受累为主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较为少见,累及垂体者更为罕见,且主要发生在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相关垂体受累仅1例。本文报告以垂体受累为主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1例,其核周型-ANCA、髓过氧化物酶-ANCA阳性且伴有血清IgG4轻度升高,予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诱导缓解治疗后,患者垂体受损症状、垂体功能及影像学表现显著改善,血清IgG4水平亦恢复正常。因此,在垂体功能障碍的鉴别诊断中应考虑AAV,以减少AAV的误诊、漏诊,贻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1年3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以伊匹木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挖掘伊匹木单抗AE风险信号,报告数≥3、 ROR≥2且其95%置信区间( CI)下限>1的AE定义为风险信号,对相关PT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共12 329例,涉及1 915个PT,采用 ROR法获得268个风险信号(PT),涉及21个SOC。报告数居前10位的PT为腹泻、结肠炎、皮疹、发热、垂体炎、肾上腺功能不全、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疾病、脱水,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PT为垂体炎、淋巴细胞垂体炎、免疫介导性皮炎、免疫介导的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免疫介导的肝脏疾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免疫介导性脑炎、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和免疫介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涉及的SOC分别为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共36个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颅内肿瘤出血、放射性坏死、恶性胸腔积液、肺部肉芽肿、苔藓样角化病。 结论:伊匹木单抗的主要AE为腹泻、结肠炎、皮疹等。该药还可能导致颅内肿瘤出血、放射性坏死、恶性胸腔积液等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于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临床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是临床上比较容易见到的疾病,但临床表现却不尽相同.垂体发病的人数远远超过想象,对中国人口质量的影响巨大.教科书中的诊断标准过于苛刻,所以明确诊断也十分困难,误诊和漏诊的病人很多.其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骨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发生.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和性腺轴均低下者较少,但部分异常也是重要证据.对于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整合起来分析,才能怀疑为垂体炎.在除外其他可引起垂体炎的继发性原因后,如结核、梅毒、朗罕氏细胞增多症、噬伊红肉芽肿等,临床可考虑为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有文献认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诊断性治疗.小剂量的环孢素A(25 mg,每日2次)可以推荐使用治疗该病,但要注意肝损害.垂体活检的病理是诊断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金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尿崩症为首发症状的垂体转移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病例资料女,59岁,因口渴、多饮、多尿2个月入院.入院6年前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术,2年前发现颅内转移瘤(具体部位不详),后行伽玛刀治疗(具体不详).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当地医院颅脑MRI考虑垂体腺瘤可能性大.入院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入院后尿量在4000~6000 ml/24 h,尿比重1.004;空腹血糖3.35 mmol/L;TSH 0.480μIU/mL,FT3 1.75 pmol/L,FT4 5.75 pmol/L,ACTH 1.42 pg/mL,CORT 10.62 nmol/L.垂体MRI平扫示垂体体积增大(图1A),大小约18.8 mm×12.0 mm×14.4 mm,边界较清,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增粗、前移;增强扫描示垂体体积增大,呈不均匀短T1强化(图1B),大小约18.8 mm× 12.0 mm× 14.4mm,边界较清,邻近脑膜略增厚、强化,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及丘脑下部呈相似强化信号影,视交叉受压前移,考虑神经垂体及丘脑下部病变(巨细胞肉芽肿性垂体炎?)可能性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楼丽华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经验浅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楼丽华主任中医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床擅长治疗乳腺疾病,对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诊治有独到见解.浅述如下.1 病机属标阳本阴GM大部分发生于单侧乳房,少数可见双侧发病.GM乳房肿块在1周甚至数天内出现,肿块不痛或微痛,皮色不变或微红,质地较硬,推之不移,边界欠清,化脓期偶伴四肢红斑,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偶有发热,肿块增大迅速,易溃难收,窦道经久不愈.超声可见无明显包膜的不规则低回声区,钼靶可见不规则高密度影,周围可见毛刺.MRI可见病变区内多发散在脓腔,大小不一,相互不联通.楼师指出临床上除部分女性因脑垂体或其他因素导致泌乳素增高而引发GM外,大部分患者皆因哺乳结束后未科学回乳,导致乳汁长时间淤积于导管内,后由于外伤、过劳、高压、暴怒等诱因,乳房突发肿块,故GM常发生于哺乳结束后3月至5年内的女性.《疡科心得集·辨乳痈乳疽论》中指出"乳性清寒".乳汁本性清寒,肿块大多不红不痛,按之硬,界欠清,动之不移,易溃而口难收,可形成复杂窦道,流出或渗出清黄色或暗红色液,病程绵长不愈,病程中虽部分可见红肿热痛,然其持续时间较短,局部脓液抽出或流出后肤红及发热症状即消退,表现出一派阴证之象,故GM当属标阳本阴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垂体受累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初步探讨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PA)垂体受累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本中心住院诊为GPA垂体受累的病例5例,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本中心及相关文献报告中共72例GPA垂体受累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本中心5例GPA垂体受累患者均有耳鼻喉受累、均出现中枢性尿崩症及垂体MRI异常,均应用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5例系统受累均缓解;4例尿崩症缓解,1例尿崩症未缓解.结合文献数据,GPA垂体受累中65.3%为局限型GPA,最常见表现为中枢性尿崩症(88.9%)、最常累及耳鼻喉(72.2%).MRI检查发现垂体异常94.4%,常见表现为垂体增大、垂体柄异常、不均匀强化及垂体后叶高信号影消失.患者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受累表现均改善,55.6%垂体功能紊乱未得到完全纠正.结论:GPA垂体受累多见于局限型GPA患者,常伴耳鼻喉受累.尿崩症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MRI有助于发现垂体异常.GPA累及垂体罕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有助于逆转垂体功能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赪桐根4个极性部位抗炎活性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赪桐根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95%乙醇部位抗炎活性.方法 建立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筛选赪桐根活性部位.然后,建立去双侧肾上腺小鼠、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定足跖炎性组织MDA、NO水平和SOD活性,以及大鼠血清TNF-α、PGE2、IL-1β、IL-6、LTB4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赪桐根极性部位组对炎症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石油醚部位对去双侧肾上腺小鼠耳肿胀、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能显著降低MDA、NO、TNF-α、PGE2、IL-1β、IL-6、LTB4水平、提高SOD活性(P<0.05,P<0.01).结论 赪桐根4个极性部位均具有抗炎作用,以石油醚部位最强,其发挥部分依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机制主要与减少MDA、NO、TNF-α、PGE2、IL-1β、IL-6、LTB4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SOD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鞍区囊性病变诊断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鞍区囊性病变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鞍区囊性病变的病例资料,均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结果 垂体腺瘤11例,Rathke囊肿5例,慢性肉芽肿垂体炎l例,无死亡.随访6~18个月,16例病变无复发.1例垂体腺瘤术后6个月增大明显,再次手术全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鞍区囊性病变鉴别诊断困难,术前仔细研究临床资料,采取不同手术技巧,经鼻蝶手术可取得满意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