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复杂的发病机制使其治疗成为临床难题。近来有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作为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且基本无蛋白质编码功能的内源性RNA,以各种形式在包括垂体腺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且与垂体腺瘤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关系密切。文章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对LncRNA在垂体腺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抗体治疗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仑伐替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9例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54例,女5例;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为25~73岁。59例病人均采用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治疗,其中43例直接进行一线治疗,16例因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单药治疗发生肿瘤进展或不耐受后进行二线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疗效。(2)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3)随访及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靶病灶肿瘤长径、总体生存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2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P25,P75)或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1)临床疗效:59例肝癌病人治疗后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治疗起效时间、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37.3%(22/59)、11.9%(7/59)、25.4%(15/59)、37.3%(22/59)、25.4%(15/59)、2.6个月(2.1个月,4.0个月)、6.3个月[95%可信区间( CI)为2.2~10.5个月]。43例进行一线治疗肝癌病人的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治疗起效时间分别为41.9%(18/43)、16.3%(7/43)、25.6%(11/43)、37.2%(16/43)、20.9%(9/43)、2.2个月(2.0个月,3.5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尚未达到。16例进行二线治疗肝癌病人的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疾病进展率、治疗起效时间、中位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4/16、0、4/16、6/16、6/16、3.8个月(3.6个月,4.1个月)、4.2个月(95% CI为2.0~6.3个月)。59例肝癌病人中,6例肿瘤转化为可切除肝癌,行R 0手术切除,转化切除率为10.2%(6/59)。其中一线治疗病人5例,转化切除率为11.6%(5/43);二线治疗病人1例,转化切除率为1/16。(2)药物不良反应及治疗情况:59例肝癌病人中,25例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4%(25/59)。其中10例病人γ-谷氨酰转移酶>5倍正常值上限(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5例);9例病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倍正常值上限(一线治疗病人4例、二线治疗病人5例);5例病人消化道出血(一线治疗病人4例、二线治疗病人1例);4例一线治疗病人白细胞计数<2.0×10 9/L;4例病人总胆红素>3倍正常值上限(一线治疗病人1例、二线治疗病人3例);3例一线治疗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 9/L;3例病人腹腔积液(一线治疗病人2例、二线治疗病人1例);2例病人血小板计数<50.0×10 9/L(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1例);2例一线治疗病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倍正常值上限;2例一线治疗病人低钠血症;2例病人肺部感染(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1例);2例病人1型糖尿病(一线治疗、二线治疗病人各1例);低钾血症、心肌炎、垂体炎、大疱性皮炎、高血压病各1例,均为一线治疗病人。3例发生5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59)。其中1例一线治疗病人为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肺炎、免疫性肠炎各1例,均为二线治疗病人。部分病人同时合并多种药物不良反应。25例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经药物减量、停药、对症处理和激素治疗后均缓解。3例发生5级药物不良反应病人经大剂量激素冲击和保肝等治疗后仍死亡。(3)随访及生存情况:5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5~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3个月。其中一线治疗病人的随访时间为1.9~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3.5个月,随访期间20例病人死亡,病死率为46.5%(20/43);二线治疗病人的随访时间为1.5~2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8个月,随访期间10例病人死亡,病死率为10/16。截至末次随访,59例病人、一线治疗病人、二线治疗病人靶病灶肿瘤长径分别为75 mm(38 mm,125 mm)、74 mm (36 mm,116 mm)、84 mm(48 mm,150 mm),与基线靶病灶肿瘤长径比率分别为-9.05%(-27.3%,19.7%)、-16.1%(-28.8%,13.6%)、13.2%(-24.7%,23.5%)。一线治疗病人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二线治疗病人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7.1个月(95% CI为11.0~23.2个月)、10.8个月(95% CI为5.0~16.6个月)和10.8个月(95% CI为9.2~12.4个月)、3.0个月(95% CI为1.6~4.4个月)。 结论:对于不可切除或进展期肝癌,仑伐替尼联合PD-1抗体一线或二线治疗均可获得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以中枢性尿崩症为首发症状的垂体转移癌的临诊应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回顾性分析10例垂体转移癌患者的肿瘤来源、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显示,10例患者就诊时平均年龄62.0岁,转移灶9例源于肺癌、1例源于乳腺癌。所有患者均以尿崩症起病,部分合并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以及头痛、视物模糊等占位效应。MRI均显示垂体柄及垂体后叶异常,其中4例表现出特征性"哑铃状"改变。3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后,原发及垂体转移病灶均有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腺癌肿瘤间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肿瘤间转移是人体内的肿瘤类型由一种原发肿瘤转移到另一种原发肿瘤,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最常见的供体肿瘤包括乳腺癌、肺癌,也有报道显示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前列腺癌、肾癌、胆囊癌、黑色素瘤和腮腺肿瘤是潜在的供体肿瘤,最常见的容纳瘤(受体肿瘤)是肾透明细胞癌,其次是脑膜瘤、甲状腺肿瘤、垂体肿瘤及间叶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鞘瘤等)。肺腺癌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的肿瘤转移至肿瘤的罕见的肿瘤类型。本文报道1例肺腺癌肿瘤间转移至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形态,治疗方式为培美曲塞加卡铂化疗一个周期后,患者再未进行其他治疗,带瘤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瑞普利单抗致垂体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右肺小细胞肺癌并脑转移行依托泊苷+卡铂方案化疗和全脑放射治疗。后因肿瘤进展,在行第4周期化疗时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240 mg静脉滴注,1次/21 d),未再进行放射治疗。化疗7个疗程后采用特瑞普利单抗单药治疗。特瑞普利单抗第5次给药后第2天,患者出现明显乏力、恶心、呕吐、反复发热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醇降低(1.5 μg/L,3.9 μg/L),催乳素增高(127.6 μg/L),甲状腺功能正常。行垂体磁共振检查排除肿瘤占位,考虑为特瑞普利单抗所致垂体炎,给予氢化可的松替代治疗后症状消失。应用特瑞普利单抗9次后,患者出现多尿、烦渴、夜尿增多,实验室检查示尿比重、尿渗透浓度降低(1.010,132 mmol/L)。考虑尿崩症为特瑞普利单抗相关垂体炎表现,停用特瑞普利单抗,给予去氨加压素治疗后症状改善。治疗3个月余,尿崩症症状消失,停用去氨加压素,未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度伐利尤单抗相关糖尿病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广泛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实体肿瘤和血液肿瘤 [1]。ICPis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s-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抑制剂(伊匹单抗、替西利姆单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抑制剂(如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及其配体(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如阿替利珠单抗、阿维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然而,阻断免疫检查点的同时也会使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引起垂体炎、甲状腺功能障碍、糖尿病和原发性肾上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相关疾病 [2]。在ICPis相关糖尿病中,与CTLA-4(伊匹单抗)抑制剂治疗相比,PD-1或PD-L1抑制剂(或联合治疗)出现糖尿病的频率更高 [3]。应用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治疗的患者发生糖尿病概率分别为0.9%、0.2%、0.1% [4]。虽然发病率不高,但随着ICPis的广泛应用,必须重视此类糖尿病,若诊断不及时,很可能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生命。本文报道了1例转移性肺小细胞癌的患者在应用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后出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提高临床医师对ICPis相关糖尿病的认识,争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癌垂体柄转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上恶性肿瘤的垂体转移常见,但转移至垂体柄则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报道的病例数较少。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4月收治1例以催乳素水平增高为主要表现的肺癌垂体柄转移患者,行开颅手术切除病变。术后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得以纠正,激素水平恢复至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报道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23年3月收治的1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已报道的54例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及本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5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32例,58.2%)、偏侧肢体/面部乏力(25例,45.5%)、恶心呕吐(14例,25.5%)、头晕(11例,20.0%)、感觉障碍(10例,18.2%)、视物模糊(7例,12.7%)、癫痫发作(5例,9.1%)、听力下降(5例,9.1%)、耳鸣(5例,9.1%)、记忆力下降(3例,5.5%)、失语(3例,5.5%)、构音障碍(2例,3.6%)、跌倒发作(2例,3.6%)、睁眼乏力(2例,3.6%)、反应迟钝(1例,1.8%)、阿罗瞳孔(1例,1.8%)、脊髓痨步态(1例,1.8%)及发热(1例,1.8%)。51例具备完整血清学试验结果患者中,45例(88.2%)血清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1例(100.0%)血清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行脑脊液检查的34例患者中,25例(73.5%)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32例(94.1%)脑脊液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55例患者的颅内病灶以单发为主(43例,78.2%),累及的部位依次为额叶(14例,25.5%)、顶叶(14例,25.5%)、颞叶(5例,9.1%)、额颞叶(3例,5.5%)、额顶叶(2例,3.6%)、顶枕叶(2例,3.6%)、豆状核(1例,1.8%)、斜坡(1例,1.8%)及中脑大脑脚(1例,1.8%)。30例(54.5%)患者被误诊为其他颅内占位性疾病,误诊情况依次为胶质瘤(11例,36.7%)、转移瘤(5例,16.7%)、脑膜瘤(4例,13.3%)、其他不明原因颅内占位(4例,13.3%)、脑脓肿(3例,10.0%)、海绵状血管瘤(1例,3.3%)、颅内淋巴瘤(1例,3.3%)、听神经瘤及垂体腺瘤(1例,3.3%)。42例报道了驱梅治疗预后情况的患者中,41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例死于脑疝。结论:树胶肿型神经梅毒因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无明确诊断标准而常被误诊为颅内肿瘤。血清及脑脊液梅毒非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阳性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颅内占位病灶时应首先考虑树胶肿型神经梅毒的可能。经及时诊治,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散发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相关型胃泌素瘤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散发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有卓-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且经病理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仅有高胃酸分泌表现而无NEN证据者以及合并其他非NEN肿瘤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03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2例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符合胃泌素瘤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1)经基因检测证实存在 MEN1基因致病突变;(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分泌腺体的NEN,即垂体、甲状旁腺、胸腺、胰腺以及肾上腺NEN;(3)发生NEN且至少一个一级亲属诊断为MEN1。其余胃泌素瘤定义为散发型胃泌素瘤。通过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内镜下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52例胃泌素瘤患者中,散发型33例,MEN1相关型19例,散发型和MEN1相关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腹泻(24/33,72.7%;17/19)和腹痛(19/33,57.6%;9/19)。与散发型胃泌素瘤相比,MEN1相关型诊断推迟时间更长[(7.4±4.9)年比(3.9±5.2)年, t=-2.355, P=0.022];多发肿瘤比例更高[9/19比15.2%(5/33),χ 2=6.361, P=0.012];肿瘤最大径更短[(1.7±1.0)cm比(3.1±1.8)cm, t=2.942, P=0.005];肿瘤分级更低[G1:15/18比39.4%(13/33);G2:2/18比54.5%(18/33);G3:1/18比6.1%(2/33), Z=-2.766, P=0.006];血清胃泌素高于正常值10倍的比例更低[2/17比56.0%(14/25),χ 2=8.396, P=0.004];合并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的概率更高[6/19比3.0%(1/33),χ 2=6.163, P=0.013);出现肝转移比例更低[4/19比51.5%(17/33),χ 2=4.648, P=0.031]。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的胃泌素瘤在内镜下无明显区别,均为高胃酸刺激下胃黏膜粗大、红肿,可见胃、十二指肠多发溃疡。合并2型g-NET的胃泌素瘤表现为胃底、胃体多发息肉样隆起性病变。 68Ga-SSR-PET-CT扫描对两种类型的胃泌素瘤都有100%的检出率,但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比较, 18F-FDG-PET-CT扫描对散发型胃泌素瘤检出率更高[11/19比3/15,χ 2=4.970, P=0.026]。在散发型胃泌素瘤患者中,有1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行肝动脉栓塞术(TAE),另有5例行手术联合TAE治疗。在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患者中,有13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另6例行保守治疗。全部患者中位随访21.5(1~129)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88.4%。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89.5%和80.0%( P=0.949);发生与未发生肝转移胃泌素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76.2%比100%( P=0.0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散发型胃泌素瘤比较,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诊断延迟时间更长,肿瘤最大径更小,肿瘤分级更低,发生肝转移风险更低,且更易合并2型g-NET;但两者的生存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大部分垂体腺瘤(PA)是良性的腺瘤,通过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就能治愈。只有0.1%~0.4%的垂体腺瘤,存在着神经系统或全身转移,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被称为垂体腺癌(PC)。在临床中,还有部分为难治PA,呈侵袭性生长,且生长速度较快,对手术、放疗、药物等常规治疗均不敏感,预后极差。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近年来关于免疫治疗在难治性PA和PC中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文针对垂体肿瘤的免疫微环境,以及免疫治疗在难治性PA和PC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垂体肿瘤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