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腹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效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效力.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4年1月本院100例CSP患者临床资料,均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83例)、无效组(17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阴道超声指标、术前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等临床资料;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的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影响因素对宫腹腔镜治疗无效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产次、孕周、瘢痕妊娠类型、孕囊体积、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瘢痕处血流分级、术前血清β-hCG水平与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显示,瘢痕妊娠类型为外生型(OR=4.300)、孕囊体积大(OR=1.674)、瘢痕处血流分级为Ⅲ级(OR=2.811)、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小(OR=0.070)、术前血清β-hCG水平高(OR=1.003)是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显示,上述影响因素均对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无效有一定预测效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0.760、0.727、0.872、0.938.结论:瘢痕妊娠类型、孕囊体积、瘢痕处血流分级、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术前血清β-hCG水平均可影响CSP患者宫腹腔镜治疗效果,且均有一定预测效力,临床可据此早期识别危险人群,对应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MRI检查在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筛查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研究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筛查中应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1月收治的62例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行X线、MRI检查,比较比较患儿不同发病时间X线、MRI检查图像表现及不同检查方式骨髓异常、软组织病变检出情况.结果 患儿发病1周内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图像表现,发病8-14d可见软组织肿胀,肌肉骨膜间距、皮下脂肪层厚度改变;而MRI检查在发病3-4d即显示STIR高信号、均匀低等T1信号,发病5-7d可见混杂信号及骨膜水肿表现,发病8-14d可见等低T1WI信号、等高T2WI信号及骨膜下脓肿表现.MRI检查骨髓异常、软组织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00.00%、90.32%,与X线检查的19.35%、48.39%相比均更高(P<0.05).结论 MRI检查能够早期诊断小儿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青少年近视程度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并分析儿童青少年近视等效球镜度(SE)与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眼轴长度(AL)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的8~14岁的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验光测量屈光度,按照SE分为低度近视组(>-3 D且<-0.5 D)、中度近视组(>-6 D且≤-3 D)、高度近视组(≥-12 D且≤-6 D)和对照组(>-0.5 D且<0.5 D),并测量SFCT、GCIPL六个方位厚度(上方、鼻上、鼻下、下方、颞下、颞上)、GCIPL平均厚度、最小厚度和AL,评估其与近视屈光度数的关系.GCIPL厚度与AL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FCT与AL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 共纳入97例(142只眼),男性47例,女性50例,年龄(11.2±1.8)岁.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及GCIPL厚度与AL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GCIPL厚度各个指标与AL均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01),GCIPL上方,下方,颞下方及平均厚度与年龄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和年龄均无显著相关.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AL的回归系数值为-24.846(Z=-4.522,P<0.001),意味着AL对SFCT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结论 儿童青少年近视SE越深,AL越长,SFCT越薄,GCIPL越薄,并且GCIPL下方与SE程度相关性最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估腰部"筋"伤的可行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量化评估腰部"筋"伤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选取90例被诊断为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经3个月强筋功法训练后已无腰痛症状).在训练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所有患者L4~L5节段两侧多裂肌并测量多裂肌厚度、截面积,利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测量多裂肌剪切波速度(SWV).结果 ①最终共收集90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28.49±5.8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2.20±2.45)kg·m-2.②训练前,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厚度、截面积及SWV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厚度、截面积及SW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训练后,浅层与深层多裂肌的深度及SW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训练后,两侧多裂肌厚度的平均值、截面积的平均值和SWV的平均值之间存在相关性(r=0.311,P=0.004;r=0.316,P=0.003).⑤训练后,两侧多裂肌SWV重复测量的组内一致性良好(P<0.05).结论 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是量化评估腰骶部"筋"形态功能的可靠手段,可用于指导和评价慢性筋骨病从"筋"论治,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WISP1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Wnt1诱导型信号通路蛋白1(WIS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108例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超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内膜增厚组(38例)和斑块形成组(70例).记录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WISP1水平.分析WISP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ROC曲线评估血清WISP1水平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内膜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T2DM病程更长,SBP、血清WISP1水平更高,肌肉总质量、躯干肌肉质量、四肢肌肉质量及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更少(P<0.05).血清WISP1水平与腰围、臀围、腰臀比、HbA1c水平、25-羟维生素D水平、体脂肪质量呈正相关(rs=0.472、0.287、0.422、0.223、0.217、0.230,P<0.05).T2DM 病程增加、血清 WISP1水平升高是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WISP1水平诊断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AUC为0.648[95%CI(0.532~0.764),P<0.05].结论 血清WISP1水平与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腺肌病患者的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自行设计“子宫腺肌病临床特征调查表”,对459例于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并行盆腔MRI检查确诊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收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情况;在MRI下确定病灶的位置,并测量病灶最大厚度、肌层最大厚度、宫腔长度、子宫体积、病灶与内膜及浆膜的最小距离,以及是否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MA);分析子宫腺肌病患者MRI特征的差异以及MRI特征与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1)45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年龄为(39.1±6.4)岁,合并痛经的患者376例(81.9%,376/459),合并月经量多者195例(42.5%,195/459),合并不孕者145例(31.6%,145/459)。(2)患者是否合并痛经与宫腔长度、子宫体积、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是否合并OMA相关( P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OMA为患者痛经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438,95% CI为0.226~0.850, P=0.015)。患者是否合并月经量多与年龄、是否合并OMA、宫腔长度、病灶距内膜及浆膜的最小距离、子宫体积、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相关( P均<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增大是患者月经量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OR=774.791,95% CI为3.500~1.715×10 5, P=0.016)。患者是否合并不孕与年龄、病灶距内膜及浆膜的最小距离、是否合并OMA相关( 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小和子宫体积大是患者不孕的独立危险因素( OR=0.845,95% CI为0.809~0.882, P<0.001; OR=1.001,95% CI为1.000~1.002, P=0.009)。(3)5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成功率为39.2%(20/51),合并痛经、痛经最重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高及子宫体积大是影响IVF-ET成功率的因素( P均<0.05)。病灶最大厚度越小,病灶距浆膜距离越近、距内膜距离越远,子宫体积越小,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越小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疗效越好( P均<0.05)。 结论:合并OMA增加了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生痛经的风险;病灶/肌层最大厚度比是月经量多的危险因素;年龄小、子宫体积大可致合并不孕的风险增大;痛经程度重及子宫体积大会影响患者IVF-ET的成功率;病灶小、远离内膜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对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膜厚度与腹膜溶质转运功能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厚度与基线溶质转运功能的关系,分析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肾内科收治的非糖尿病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为研究对象。腹膜透析置管术前用彩色超声仪测量患者壁层腹膜厚度。腹膜透析治疗后1个月行标准腹膜平衡试验(PET)检查,以4 h腹透液的矫正肌酐与2 h血清肌酐的比值(D/Pcr)作为基线溶质转运指标,并按照D/Pcr评估结果分为高/高平均转运(H)组(D/Pcr≥0.65)和低/低平均转运(L)组(D/Pcr<0.6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壁层腹膜厚度和腹膜透析相关指标的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腹膜转运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0例非糖尿病ESRD患者,H组患者腹膜超滤量显著低于L组;腹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腹膜厚度显著高于L组(均 P<0.05)。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膜透析患者壁层腹膜厚度与溶质转运指标D/Pcr( r=0.673)、腹膜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r=0.261)呈正相关,与腹膜透析超滤量呈负相关( r=-0.365,均 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厚度与溶质转运指标D/Pcr( r=0.539)、腹膜Ccr( r=0.338)呈正相关(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增厚是腹膜转运功能的危险因素( OR=1.175,95% CI 1.009~1.369, P=0.038)。 结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壁层腹膜厚度与基线溶质转运指标呈正相关,腹膜增厚是影响腹膜转运功能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SU5416对新生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SU5416对新生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肺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32只日龄7~10 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常氧组、缺氧组、SU5416+缺氧组、SU5416+常氧组并给予相应处理,各组实验终点均为干预处理后14 d。测定各组新生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后留取心肺组织标本,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dex,RVHI);肺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血管形态学变化;计算肺小动脉中层壁厚度百分比(MT%)和中层横截面积百分比(MA%);免疫组化法检测肺血管中VEGF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结果:缺氧组和SU5416+缺氧组新生大鼠RVSP、RVHI、MT%、MA%均明显高于常氧组、SU5416+常氧组( P<0.05),且SU5416+缺氧组较缺氧组明显升高( P<0.05),而SU5416+常氧组与常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SU5416+缺氧组、缺氧组肺血管中α-SMA与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组和SU5416+常氧组( P<0.05),且SU5416+缺氧组较缺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VEGF抑制剂SU5416有加重HPH新生大鼠肺动脉高压及促进肺血管重塑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层螺旋CT观察COVID-19患者肾上腺的形态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多层螺旋CT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肾上腺的大小、密度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COVID-19患者(简称新冠组)和70例正常对照组的肾上腺CT平扫图像。新冠组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重型两组。测量对照组(单时相)和新冠组(多时相)的肾上腺厚度和CT值,并计算肾上腺/竖脊肌CT密度比值。结果:双侧肾上腺的体部、内外侧支厚度在新冠组入院、出院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新冠组大于对照组;肾上腺/竖脊肌CT值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肾上腺内侧支最大厚度作为诊断标准所得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81)。新冠组患者双侧肾上腺体部、内外侧支厚度和肾上腺/竖脊肌CT值比在不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OVID-19患者双侧肾上腺轻微肿胀,体部、内外侧支厚度略大于正常肾上腺,密度无异常,在病程中无明显动态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SLE患者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变化,探讨其与SLE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80例SLE患者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内膜增厚组(A组)24例和内膜正常组(B组)56例,同时分别收集其年龄、BMI、血压、血TC、HDL-C、LDL-C、TG水平、尿蛋白定量(24 h)、ESR、CRP、抗心磷脂抗体、血肌酐、病程、治疗情况。以35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C组)。ELISA法检测3组血清CD147水平。分析SLE患者血清CD47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统计方法采用 t检验、 χ2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①A组血清CD147水平[(238±30)pg/ml]较B组[(198±30)pg/ml]和C组[(150±26)pg/ml, F=67.908, P<0.01]升高;且SLE患者血清CD147水平与SLEDAI评分、尿蛋白定量(24 h)呈正相关( r=0.389, P<0.05; r=0.323, P<0.05)。②A组BMI、高血压比例、血TC、传统危险因素数量、尿蛋白定量(24 h)、SLEDAI、血清CD147指标明显高于B组( P均<0.05)。③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D147[ OR(95% CI)=1.039(1.014,1.065), P<0.05]、尿蛋白定量(24 h)[ OR(95% CI)=2.598(1.033,6.534), P<0.05]为影响SLE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血清CD147为SLE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