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沙漏样桡神经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男,49岁,农民,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肘部急性疼痛,VAS疼痛评分8分,疼痛持续3 d后缓解,继而出现左手第1~5指背伸不能,发病10 d后发现左前臂背侧肌肉明显萎缩,发病2周后肌电图示:左上肢桡神经支配肌运动单位减少,并见有失神经电位,提示左桡神经损伤。入院检查:左第1~5指背伸肌力、拇指外展肌力M 0;伸腕、旋后肌力M 4,伸腕时伴有明显桡偏畸形。肌电图示:左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存在自发电活动,募集反应消失,左桡神经-拇长伸肌、左指总伸肌CMAP不能引出,提示桡神经深支(PIN)完全性损伤。超声发现:PIN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见4处缩窄。患者于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入院,入院常规胸部CT平扫发现:椎体缘呈"竹节样"改变(图1),患者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6年,未系统诊治。2年前对侧有类似病史,当时在初次接触装修"刮大白"工作3 d后出现上述相同症状,发病5个月后神经超声提示:右桡神经局部增粗、水肿;肌电图提示:右桡神经支配肌波幅较对侧减低大于50%。手术探查于Frohse腱弓近端PIN上发现一明显缩窄,缩窄程度>80%伴有明显神经扭转(图2),缩窄切除+神经缝合术,术后1年复查完全恢复。基于患者既往类似病史、手术治疗史,结合本次入院临床检查、神经超声、肌电图均定位PIN损伤,临床诊断为"多发性桡神经炎"。术中于Frohse腱弓近端5 cm内的PIN上发现4处明显缩窄,形成"腊肠"样外观,松解神经外膜后见缩窄间距1 cm,缩窄程度均≥75%,部分缩窄存在扭转现象(图2,3)。术中肌电检测:刺激桡神经,指总伸肌、拇长伸肌CMAP不能引出;于神经病变远端刺激,近端记录,NAP不能引出,切除病变神经,测量神经缺损长5 cm,取同侧腓肠神经6 cm移植修复。病变神经病理报告:神经纤维组织增生、水肿变性、瘤样增生。术后8个月随访时,伸指、伸腕、旋后肌力M 4,伸拇、拇指外展肌力M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渐进性抗阻训练在乳腺癌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渐进性抗阻训练(PRT)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SinoMed数据库,搜索PRT应用于乳腺癌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6.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RCT。Meta分析显示,PRT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肌肉力量[握力( MD=1.43,95% CI为0.57~2.30, P=0.001)、仰卧推举力( MD=13.0,95% CI为9.39~16.61, P<0.000 01)、腿部推举力( MD=43.88,95% CI为27.85~59.91, P<0.000 01)]、肩关节前屈( MD=9.62,95% CI为5.16~14.09, P<0.000 1)、瘦体重( MD=1.03,95% CI为0.71~1.35, P<0.000 01)和生活质量( SMD=0.51,95% CI为0.25~0.78, P=0.000 1)。PRT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症状的数量( SMD=-0.23,95% CI为-0.42~-0.04, P=0.020)、症状的严重性( SMD=-0.26,95% CI为-0.44~-0.07, P=0.006)、体脂率( MD=-1.49,95% CI为-1.94~-1.04, P<0.000 01)、脂肪量( MD=-0.87,95% CI为-1.48~-0.26, P=0.005),但对肩关节外展、后伸、体重、体重指数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描述性分析表明,PRT可一定程度地降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 结论:PRT较对照组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肌肉力量、肩关节前屈、瘦体重含量和生活质量,能够降低上肢淋巴水肿症状的数量和严重性、体脂率和脂肪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流入血管空间MRI评估皮肌炎患者肌肉小动脉血容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流入血管空间(iVASO)-MRI测量肌肉小动脉血容量(MBVa)的可重复性和对皮肌炎患者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的15例皮肌炎患者,并同期纳入15例正常志愿者,采用3.0 T MR扫描系统进行大腿T 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T 2WI和iVASO-MRI扫描,根据T 1WI、STIR T 2WI表现,将大腿肌肉分为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和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由两名医师基于iVASO-MRI数据独立测量最大MBVa(MBVa_max)和平均MBVa(MBVa_mean)。为评估iVASO的可重复性,随机抽取17名受试者(12名健康志愿者和5名皮肌炎患者)3 d后再次进行扫描并由同1名医师测量MBVa值,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肌肉的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观察者间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是0.95和0.96。重复扫描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为0.87和0.89。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不同类型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肌肉相比,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均显著降低( P<0.05);未受累肌肉与水肿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为0.99),二者均高于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 P<0.05)。 结论:iVASO-MRI技术可以可靠地评估大腿肌肉的MBVa,对诊断皮肌炎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嗜酸性肌周炎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嗜酸性肌周炎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性肌病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上通常表现为伴有肌痛和皮肤异常,如血管性水肿或皮下硬结,多不伴有近端肌无力,可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或略有升高(低于正常值的2~3倍);骨骼肌病理可见肌肉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多局限于筋膜和浅肌周,多无纤维坏死 [1,2]。该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骨骼肌活检病理、骨骼肌MRI及肌电图确诊,病因通常与寄生虫感染、全身性疾病、摄入药物或L-色氨酸相关,但若临床上可除外以上病因,则可诊断为特发性嗜酸性肌周炎。笔者现总结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特发性嗜酸性肌周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骨骼肌活检病理、骨骼肌MRI资料等,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产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单中心真实世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3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使用国产伊马替尼治疗的87例CML慢性期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国产伊马替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87例患者治疗3、6、12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95.4%(83/87)、97.7%(85/87)、100.0%(87/87),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31.0%(27/87)、42.5%(37/87)和64.4%(56/87);分子学反应方面,87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BCR-ABL/ABL IS≤10% 44例(50.6%),BCR-ABL/ABL IS≤0.1% 4例(4.6%),6个月时BCR-ABL/ABL IS≤1% 39例(44.8%),BCR-ABL/ABL IS≤0.1% 13例(14.9%);12个月时主要分子学反应率为35.6%(31/87)。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以Ⅰ~Ⅱ级血细胞减少为主,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以水肿、肌肉疼痛、关节疼痛、恶心、呕吐等为主,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国产伊马替尼治疗CML效果肯定,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R1型下肢肌肉MRI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R1型(LGMDR1)患者下肢肌肉MRI特点及MRI脂肪化总评分与其他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5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经基因检测确诊为LGMDR1的8例患者资料。应用Gardner-Medwin和Walton(GM-W)评分评估肌无力严重程度,观察肌肉病理染色结果,通过MRI T1WI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观察肌肉脂肪化情况及水肿程度,并采用Mercuri’s评分对下肢肌肉进行评分;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下肢肌群脂肪化总评分与年龄、起病年龄、病程、GM-W评分及肌酸激酶(CK)水平的相关性。结果:8例LGMDR1患者中7例出现下肢近端肌力下降,其中4例伴下肢远端肌力下降;骨骼肌病理均呈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所有患者下肢肌肉均出现不同程度脂肪化,在大腿层面脂肪化最重的是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膜肌、半腱肌和长收肌(平均分≥4分),缝匠肌和股直肌相对保留;小腿层面脂肪化最重的是腓肠肌内头,其次是比目鱼肌,胫骨后肌和前部肌群相对保留。7例患者伴有肌肉水肿,水肿程度普遍较轻,较易出现水肿及水肿程度相对较高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外头及大腿股四头肌。LGMDR1下肢肌群脂肪化总评分与GM-W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r=0.872, P=0.005),与CK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r=-0.929, P=0.001),与年龄、发病年龄及病程均无相关性( r=0.635, P=0.091; r=0.571, P=0.139; r=0.551, P=0.157)。 结论:LGMDR1患者下肢重度脂肪化肌肉不易出现水肿,肌肉脂肪化程度可用于评估疾病进展。下肢肌肉MRI受累模式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LGMDR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Majeed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ajeed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以及患者表型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1例3岁9个月的Majeed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影像学特点及基因测序结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患儿为汉族男性,发育落后,8月龄开始经常哭闹不安,下肢拒碰,反复出现下肢疼痛伴发热。肌力、肌张力低,肌容积减少,Gower征阳性。基因测序发现其携带 LPIN2基因c.1966A>G和c.2534delG复合杂合变异。磁共振成像显示患儿双侧膝关节、胫骨中远段多发病变,呈斑片状SPAIR高信号,边缘不清,右股骨远端周围软组织水肿。 结论:Majeed综合征以慢性复发性多灶性骨髓炎、先天性红细胞生长不良性贫血、生长迟缓等为主要表现。本病例提示骨髓炎周围的肌肉组织亦可受累。该病或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语言、运动发育落后。 LPIN2基因存在多种变异位点。本病的临床表型亦存在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肠道症状首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测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预测因素,为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6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肠道症状是否为首发表现分为肠道症状首发组(50例)和肠道症状非首发组(115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影像学表现、各脏器受累情况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的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72例SLE患者资料,肠道症状首发组22例,肠道症状非首发组50例,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与肠道症状非首发组相比,肠道症状首发组发热、肌肉受累、关节受累的患者占比均较低,多浆膜腔积液、腹水、肠管水肿扩张或增厚、肾盂输尿管积水或扩张、肾脏受累、血液系统受累的患者占比均较高,患者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淋巴细胞绝对值、白蛋白水平均较低[67.8%(78/115)比32.0%(16/50)、24.3%(28/115)比4.0%(2/50)、68.7%(79/115)比14.0%(7/50)、27.8%(32/115)比86.0%(43/50)、16.5%(19/115)比78.0%(39/50)、13.9%(16/115)比86.0%(43/50)、4.3%(5/115)比62.0%(31/50)、29.6%(34/115)比48.0%(24/50)、30.4%(35/115)比52.0%(26/50)、0.76 g/L(0.43 g/L,0.97 g/L)比0.48 g/L(0.40 g/L,0.57 g/L)、0.14 g/L(0.08 g/L,0.23 g/L)比0.09 g/L(0.06 g/L,0.15 g/L)、0.90×10 9/L(0.51×10 9/L,1.28×10 9/L)比0.64×10 9/L(0.44×10 9/L,1.08×10 9/L)、(34.07±7.30) g/L比(28.77±5.43)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8.246、9.699、41.776、47.567、57.781、78.833、67.903、5.195、6.955, Z=-4.053、-3.295、-2.204, t=-4.606;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补体C3、低白蛋白是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的危险因素[比值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0.136(0.031~0.590)、0.923(0.871~0.977), P=0.008、0.006]。建立的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的预测模型为 p=1/(1+e - Y),其中 Y=2.906-1.994×补体C3(g/L)-0.08×白蛋白(g/L),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61(95%可信区间0.687~0.834, P<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 χ2=13.024, P=0.111)。验证结果显示, p≥0.255时预测为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模型预测的灵敏度为72.7%(16/22),特异度为76.0%(38/50),准确度为75.0%(54/72)。 结论:以肠道症状首发的SLE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临床上对以肠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就诊的患者,若影像学检查示肠管水肿扩张或增厚、肾盂输尿管积水或扩张,或实验室检查示低补体C3、低白蛋白时,要警惕SLE可能,早期诊断和干预可很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误服硝氯酚中毒死亡3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例1,男,5岁1个月。以“误服硝氯酚片4 d”于2020年2月3日入院。4 d前患儿误服硝氯酚10片(规格100 mg/片),服药1 h后出现恶心、呕吐,伴脐周疼痛,持续2~4 min可自行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给予洗胃、导泻、补液、利尿等对症治疗。治疗3 d后恶心、呕吐症状减轻,偶有腹痛,出现精神差,住院期间查肝功提示丙氨酶氨基转移酶64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 025 U/L;肌酸激酶23 346 U/L,肌酸激酶同工酶:3 159 U/L。因病情重,转诊至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7.0 ℃,脉搏155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90/59 mmHg(1 mmHg=0.133 kPa),体质量19 kg,嗜睡状,颜面稍苍黄,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皮疹及出血点。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率155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4次/min。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克氏征均阴性。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18×10 9/L、中性细胞计数8.2×10 9/L、血红蛋白浓度110.0 g/L、血小板计数260×10 9/L;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总蛋白53.7 g/L、白蛋白31.0 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593.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 574.0 U/L,肌酸激酶22 00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17.0 U/L。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诊疗经过:入院后立即予再次洗胃,磷酸肌酸钠营养心肌、多烯磷脂酰胆碱、肌苷片、葡醛内酯片保肝、甘露醇减轻脑水肿、头部亚低温治疗,行血液灌流2次治疗。入院4 h后患儿出现发热伴大汗淋漓,体温最高达39.5 ℃,精神极度萎靡,同时伴有四肢关节疼痛,肌肉酸痛。6 h后患儿出现昏迷,昏迷评分7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入院11 h患儿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全身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屈曲、僵直,立即高质量心肺复苏,静推盐酸肾上腺素,同时行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内涌出大量鲜血,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创植皮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小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0岁,因“乏力、发热半月余”于2021年6月17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后气促。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 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计数26×10 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型,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外痔脱出,肛周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41×10 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计数43×10 9/L。排除化疗相关禁忌,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1日行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联合化疗。化疗结束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右小腿疼痛,触之局部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泊沙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1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64 g/L、血小板计数24×10 9/L。右下肢血管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右小腿MRI:(1)右小腿后部软组织肿胀,腓肠肌内外侧头及邻近深浅筋膜内渗出性改变,部分肌间隙积液;(2)左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邻近深筋膜内少许渗出性改变(图1A)。血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唑、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右小腿红肿进行性加重,触痛明显,表皮渗液破溃,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坏死,初步诊断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图1B)。行右小腿脓肿切开减张引流术,并放置引流管(图1C),引流出约400 mL脓液。引流液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显示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术后患者右小腿红肿好转,引流通畅,疼痛较前减轻。3 d后进一步行浅层组织清创换药,并拔除右小腿引流管。5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5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计数89×10 9/L。全身抗感染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于手术室行局部麻醉下右小腿深层组织清创术,术中见腓肠肌筋膜感染坏死,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新鲜,彻底止血(图1D)。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引流吸引7 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行右腹股沟取皮+右小腿创面植皮术(图1E)。定期换药,营养支持治疗,敏感抗生素应用。术后3周拆线,植皮成活、供区伤口愈合良好(图1F)。随访6个月,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右小腿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关节功能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