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实质优先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实质优先入路是以"easy-first"理念为指导,基于肝脏的解剖学标志作为手术入路的一种方法。本手术利用镰状韧带直接进行肝实质离断作为肝中叶切除的入路。切断镰状韧带充分下降第二肝门,术中超声定位肝中叶肿瘤边界及肝中叶界线。切除胆囊。沿镰状韧带左侧用电钩画出左侧切除线,沿此切除线自足侧向头侧切开肝实质,逐支结扎切断Ⅳb、Ⅳa的Glission蒂,逐步向上切开至显露脐裂静脉(UFV)、肝左静脉(LHV)根部。切断左内叶汇入UFV的属支,向足侧游离显露肝中静脉(MHV)的根部。将肝脏向右侧翻起,将肝中叶足侧与肝门板分开,足侧切面沿着Ⅳb、Ⅴ段与肝门板之间的Laennec膜间隙切开,所遇门短静脉以Hem-o-lok或钛夹夹闭后切断。将肝中叶底部自Glisson蒂左支根部向右支根部切开,使底部切面之与尾状叶分离。继续向右侧切开,用金手指游离并悬吊右前叶的肝蒂,即前本干(ANT)。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ANT,可显示右前叶及右后叶之间的缺血线,沿此线用电钩画出右侧切除线。游离出MHV主干根部并用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游离显露下腔静脉陷窝和肝右静脉(RHV)根部。右侧切面下半部分采用尾侧入路,沿缺血线自足侧向头侧切开Ⅴ、Ⅵ之间的肝实质至与底部切面汇合。右侧切面上半部分采用头侧入路,沿RHV主干表面Laennec膜间隙自头侧向足侧切开Ⅶ、Ⅷ之间肝实质,逐支切断汇入RHV根部的属支,自此右侧头侧与底部切面汇合,完整切除肝中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占位患者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腺占位患者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诊断为胰腺占位并完成上腹部增强CT扫描的98例患者资料。最终入组94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8例,年龄(61.2±7.2)岁。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腹部脏器及血管,分析胰周血管解剖变异,包括腹腔干、肝动脉系统、门静脉系统、胰背动脉。结果:腹腔干血管三维重建率为100.0%(94/94)。60例异常腹腔干分别为:肝脾干型5例(5.3%)、胃脾干型1例(1.1%)、肝胃脾肠系膜干型3例(3.2%)、肝胃脾肝左干型17例(18.1%),腹腔干发出1支或多支膈下动脉34例(36.2%)。肝动脉系统MichelsⅠ型69例(73.4%)、Ⅲ型2例(2.1%)、Ⅴ型1例(1.1%)、Ⅷ型2例(2.1%)、Ⅸ型1例(1.1%),不属于Michels分型的包含腹腔干发出副肝左动脉17例(18.1%),副肝左动脉由胃左动脉发出合并肝左动脉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1例(1.1%),副肝右动脉由腹腔干发出合并肝固有动脉发出肝右前动脉联合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肝右后动脉1例(1.1%)。异常走行胰背动脉3例。38例(40.4%)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4例(4.3%)肠系膜下静脉汇入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连接处。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确定胰周血管变异情况,对胰腺占位患者术前精准评估及指导手术具有一定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人工肝股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肝治疗股静脉置管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影响因素,为CRT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6日至2022年3月30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人工肝中心1 060例因肝脏疾病接受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且留置股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CRT组( n=574)和非CRT组( n=486)。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人工肝股静脉置管发生CRT的影响因素。 结果:1 060例人工肝股静脉置管患者CRT发生率为54.2%(574/1 06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置管前后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总胆红素、置管位置和留置时间是人工肝股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 OR=1.627,95%可信区间( CI)1.233~2.148, P<0.001]、右股静脉置管( OR=2.101,95% CI 1.130~3.908, P=0.019)、留置时间( OR=1.039 ,95% CI 1.003~1.077, P=0.035)、置管后D-二聚体>500 μg/L FEU( OR=1.697,95% CI 1.191~2.416, P=0.003)、INR≥1.5( OR=1.343,95% CI 1.001~1.801, P=0.049)是人工肝股静脉置管CRT的高危因素。 结论:人工肝股静脉置管CRT发生率高,临床上医护人员应早期识别其高风险人群,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右静脉分支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循肝静脉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CT三维重建后的影像信息,总结肝右静脉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手术规划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肝脏CT检查的77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5例,年龄(50.2±12.8)岁。收集受检查的CT原始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数据,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重建为三维模型,通过分析肝右静脉的分支数量和汇入主干的空间位置,对其特征和分型进行分析。结果:77例受检者的肝脏CT三维重建模型中,观测到645条肝右静脉分支:268条(41.6%)右侧支,240条(37.2%)背侧支,70条(10.9%)左侧支,67条(10.3%)腹侧支。每支肝右静脉拥有的右侧分支数为3(3,4),背侧分支数为3(3,4),左侧分支数为1(0,1),腹侧分支数为1(0,1)。多组间比较显示四个方位的分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5.89, P<0.001)。两组间比较显示,右侧分支数分别多于左侧(χ 2=136.87)和腹侧(χ 2=140.07)分支数,背侧分支数分别多于左侧(χ 2=-123.36)和腹侧(χ 2=126.57)分支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腹侧与左侧分支数比较、背侧与右侧分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肝右静脉分支的腹侧支和左侧支较少,术中从腹侧或左侧解剖分离肝右静脉相对安全,涉及中肝或Ⅷ段肝切除时,循肝右静脉断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伴门静脉海绵样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伴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TIPS治疗、伴(CTPV组)或不伴(非CTPV组)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PV组和非CTPV组患者的手术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上消化道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生存率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共筛选出37例行TIPS治疗且伴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其中10例(27.0%)患者TIPS术中门静脉穿刺失败而转内镜下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3.0%;行TIPS治疗但不伴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共460例,其中18例(3.9%)患者TIPS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6.1%。按照1∶2进行倾向性匹配,共54例患者被纳入非CTPV组。CTPV组患者TIPS治疗后门静脉压力从(28.9±5.1)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8.8±4.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22, P<0.01)。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33个月(1~66个月),CTPV组和非CTPV组的1年累积支架通畅率(75.0%比86.8%)、上消化道再出血率(21.0%比10.0%)、肝性脑病发生率(34.8%比22.2%)和生存率(80.7%比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伴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行TIPS治疗安全、有效,且不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2型糖尿病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226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RBBB组( n=58)和非RBBB组( n=168)。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且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NAFLD的诊断基于超声检查。对可能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RBBB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127例(56.2%),女99例(43.8%)。RBBB组男性、年龄、2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NAFLD构成比高于非RBBB组( P<0.05)。RBBB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非RBBB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RBBB危险因素有男性( OR=2.736,95% CI:1.075~5.251, P=0.032)、年龄增长( OR=1.049,95% CI:1.009~1.090, P=0.016)、SCr水平升高( OR=1.045,95% CI:1.021~1.070, P<0.001)以及NAFLD( OR=2.834,95% CI:1.166~6.891, P=0.022)。 结论:NAFLD与2型糖尿病患者RBBB风险增加可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血缘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肠穿孔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非血缘脐带血移植(UCBT)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复发难治性EBV-HLH合并肠穿孔,最终接受UCBT治愈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1岁6个月,因"发热15 d,皮疹9 d"为主诉入院,主要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大,快速进展的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细胞,2015年9月确诊为EBV-HLH,按国际组织细胞协会制定的HLH-2004方案化疗,维持期间2次复发,给予挽救性二线方案"培门冬酰胺酶、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化疗后评估噬血细胞综合征指标完全缓解,突发肠穿孔,紧急外科手术行小肠造瘘术,病情稳定后,给予"氟达拉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Flu+BU+CY方案)预处理后行UCBT,全程静脉营养支持,移植后第13天中性粒细胞植入,第35天血小板植入,嵌合率为100%,植入成功;移植后第15天出现肝小静脉闭塞征,移植后第22天出现真菌性肺炎,移植后第26天出现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Ⅱ度,给予相应治疗好转;移植后第49天行二期肠造瘘关瘘术;现随访至移植后70个月,患儿一般状况良好,病情持续缓解,无慢性GVHD及其他合并症。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EBV-HLH的唯一有效手段;无合适同胞或非血缘供者时,非血缘脐带血干细胞可作为移植物来源;肠穿孔术后肠造瘘不是移植禁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影像组学在诊断双表型肝细胞癌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和验证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双表型肝细胞癌(DPHCC)术前诊断影像组学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CC)的住院患者共250例,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72例患者(DPHCC 72例,非DPHCC 100例)作为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78例患者(DPHCC 44例,非DPHCC 34例)作为外部验证组(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平扫、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肝胆期(HBP)图像中逐层勾画肿瘤感兴趣区,使用开源软件FAE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递归特征消除法进行特征选择,使用逻辑回归、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器构建各期及联合影像组学DPHCC术前诊断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模型。联合诊断效能最优的组学模型与临床独立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模型AUC的差异。结果:训练组年龄为(59.6±10.4)岁,男135例(78.5%),外部验证组年龄为(57.8±9.2)岁,男56例(71.8%)。训练组病灶最大径[ M( Q1, Q3),4.7(2.6,7.5)比2.7(1.8,4.4)cm]及多发病灶比例(39.5%比16.7%)均高于外部验证组(均 P<0.001)。在训练组中,DPHCC亚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66.7%,48/172)高于非DPHCC亚组(49.0%,49/78)( P=0.021);在外部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中PP模型和三期联合模型AUC(95% CI)分别为0.835(0.733~0.937)和0.786(0.681~0.891),均高于平扫的0.451(0.319~0.584)、AP的0.566(0.435~0.696)和HBP模型的0.496(0.363~0.629)(均 P<0.05),PP模型与三期联合模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9);影像组学模型与纳入HBV感染后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Gd-EOB-DTPA增强MRI PP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DPHCC和非DPHC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中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中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经腹腔入路LRN并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206例肾肿瘤患者资料,其中71例来自开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135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性126例,女性80例,中位年龄54岁(范围:35~82岁)。肿瘤位于左肾102例,右肾104例,肿瘤最大径(6.8±2.5)cm(范围:3.0~12.7 cm)。术中循生殖静脉定位肾静脉,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两体一面解剖标志定位肾动脉,记录两体一面解剖技术的实施情况、肾动脉解剖特征及其定位时间、血管相关并发症等。不同侧别手术结果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 t检验。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4±13.6)min(范围:22~116 min),无中转开放,未发生肝、脾或肠管等副损伤。163例为单支肾动脉,43例为2~4支肾动脉,肾动脉主干之外共检出副肾动脉60支。右侧手术检出副肾动脉的比例为27.9%(29/104),高于左侧手术的13.7%(14/102)(χ2=6.251, P=0.012)。肾动脉主干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80.1%(165/206),因位置偏高,在肾静脉复合体上缘开窗辅助定位占19.9%(41/206)。副肾动脉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76.7%(46/60),因位置偏高,辅助开窗定位占23.3%(14/60)。左侧手术肾动脉定位时间为(21.2±9.4)min(范围:11~43 min),右侧为(17.5±9.3)min(范围:9~32 min),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840, P=0.005)。术中估计出血量(51.8±25.2)ml(范围:20~400 ml),发生4例血管损伤并发症,予以腔镜下处理,1例接受输血治疗。 结论:经腹腔入路腹腔镜LRN中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标志能够准确定位多种位置和解剖类型的肾动脉,肾动脉定位时间较短,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T静脉成像技术在布加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1年1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136例。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24~82岁。患者均经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观察项目:(1)观察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2)比较CTV与DSA在评估和诊断阻塞血管及BCS合并血栓、肝癌等的差异。结果:(1)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尾状叶明显增大,增强早期见尾状叶及肝左叶中央部分迅速强化,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中心扇样强化),延迟强化密度趋于均匀,并可见侧枝循环形成。(2)CTV与DSA在诊断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0.00、0.00、0.44、0.13、0.25、0.80, P值均>0.05)。CTV诊断BCS合并肝癌(5例)优于DSA(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 P=0.046)。两者诊断BCS合并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5, P=0.118)。 结论:CTV可准确显示BCS患者的血管病变,具有与DSA相当的准确性,而且对合并肝癌的诊断优于DSA,可为BCS的术前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