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一般维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25 g,tid,口服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消失率、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结石复发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45和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43例/45例)和81.40%(35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腹部疼痛消失率分别为95.56%(43例/45例)和81.40%(35例/43例),肝区压痛消失率分别为100.00%(45例/45例)和86.05%(37例/43例),血清GPT分别为(31.54±6.27)和(38.29±6.63)U·L-2,GOT 分别为(38.75±5.52)和(43.46±5.08)U·L-1,TBIL 分别为(26.57±6.39)和(32.28±7.61)μmol·L-1,TC分别为(5.29±1.06)和(6.12±1.03)mmol·L-1,TG 分别为(1.45±0.43)和(1.69±0.46)mmol·L-1,HDL 分别为(1.69±0.36)和(1.51±0.39)mmol·L-1,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0例/45例)和11.63%(5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对照组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3例/45例)和0(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后应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的改善,加速脂代谢,预防结石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临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胆总管囊肿(CC)亦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Todani将其分为5型,其中Ⅰ型最常见,约占80%,Ⅳ型次之,约占15%.胆管癌是CC最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还包括胆管炎、胰腺炎、胆结石、肝硬化等.囊肿切除+Roux-en-Y胆肠吻合术是目前治疗Ⅰ型和Ⅳ型CC的主要方式,成功率超过90%,但是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也高达16%~25%,主要表现为反流性胆管炎、胆肠吻合口狭窄、胆管结石、胆总管残端结石、胰腺炎、胆管癌等.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CC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外科手术,我们将结合十余年临床治疗肝胆胰疾病的经验,对CC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中常见的胆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残端结石、胰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方法及操作技巧等进行论述,为其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经皮空肠穿刺引流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联合经皮空肠穿刺引流(PJD)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取PTCD联合PJD治疗的1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16例患者中,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肠吻合口狭窄7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左肝管狭窄3例;7例因梗阻性黄疸于外院行PTCD,7例未能找到确切的胆肠吻合的空肠襻,2例引流管穿刺进十二指肠.在我院的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TCD,其中左肝管3例,右肝管6例,未发生出血、胆漏、气胸等并发症.16例患者在PTCD引导下成功实施PJD并完成瘘道扩张术,未发生出血、肠漏等并发症.经皮空肠胆道镜(PJCS)下球囊扩张解除胆肠吻合口及左肝管狭窄,经过3~6次胆道镜操作取净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及3例左肝管狭窄经PTCD瘘道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FCMS留置6~9个月无移位,经PTCD瘘道取出FCMS后,行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或PJCS检查见吻合口通畅、吻合口黏膜移行良好.随访5~16个月未发现狭窄复发病例.结论 PJD为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胆道镜治疗提供了一条便捷路径,PTCD引导不仅能增加PJD成功率,还能降低FCMS的移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鼻胆囊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鼻胆囊引流(ENG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3年1-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收治的46例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其中21例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ENGD治疗(ENGD组),另外25例行ERCP取石+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GD)(PTGD组),比较两组操作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以及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腹腔引流管留置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操作成功率均为100%.ENGD组和PTGD组在手术时间[(46.4±4.8)min vs(55.0±6.0)min]、治疗费用[(3.2±0.3)万元 vs(3.5±0.3)万元]、患者满意度[5(5,5)分 vs 4(4,5)分]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GD组二期LC手术时间[(45.4±7.0)min vs(58.4±9.2)min]、并发症发生率[1(4.8%)vs 7(28.0%)]、腹腔引流管留置率[10(47.6%)vs 23(92.0%)]及住院时间[(3.6±0.7)d vs(4.7±0.6)d]均低于PTG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GD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安全、有效,患者满意度高,并能降低LC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取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治疗的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胆道镜检查评估患者吻合口狭窄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瘘道扩张术,镜下诊断为单纯性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2例肝内胆管结石经多次胆道镜手术取净.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狭窄胆肠吻合口球囊扩张术,外引流管支撑胆肠吻合口6~7个月后拔除.胆道镜检查发现吻合口黏膜正常5例;吻合口黏膜水肿伴相对狭窄1例,经继续置入引流管支撑3个月后拔除.术后随访10~74个月,均无吻合口狭窄复发.结论 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是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原发性肝癌。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国内外呈明显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侵袭性强,且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肝内胆管癌预后极差。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课题专家组基于国内外本领域研究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特制订《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该共识针对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疾病分期、外科治疗、辅助治疗,以及其他局部、区域性和系统性治疗进行系统阐述,旨在规范、普及和提高对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多学科治疗水平,改善该病总体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皮经肝一次性窦道建立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一次性经皮经肝建立肝内胆管窦道,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在高龄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东院)肝胆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狭窄的56例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穿刺引流,同时一次性逐级扩张穿刺窦道,在胆道镜下联合钬激光进行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分析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一次性建立窦道,取出结石并解除狭窄,2例穿刺出血,1例钬激光解除狭窄时出血并及时中转手术。患者接受激光治疗2~8次,平均4次,每次操作时间平均30(28~32)min,所有患者狭窄环解除,切开处胆管黏膜修复,复查彩色超声或胆道造影无异常后拔除T管,平均随访6个月。无结石残留,肝功能及胆红素均正常,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经皮经肝一次性建立窦道,采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对于肝胆管结石合并良性狭窄的无法耐受手术的高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动脉期肿瘤血供特征在评估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IMCC)动脉期强化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为IMCC,且进行了肝脏MRI或CT增强扫描的92例患者。按肝内原发灶的动脉期强化表现分为富动脉血供组(17例)及乏动脉血供组(75例)。观察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采用 t检验和Fisher检验比较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组间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对数秩检验,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这些变量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对 P<0.05的各选项再进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 结果:动脉富血供组和乏血供组患者间淋巴结增大、原发灶长径、CA19-9、治疗方式和动脉期异常灌注强化(H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A19-9>200 U/ml、有淋巴结增大、动脉期原发灶周围HPD和动脉期乏血供是IMCC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P值分别为0.008、0.002、0.049和0.005)。有淋巴结增大及动脉期乏血供是影响IMCC手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分别为0.049和0.045)。 结论:动脉期肿瘤血供特征是IMCC患者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脏CD4 +T细胞、IL-6、IL-8、IL-33的表达与术后胆管炎及黄疸清除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检测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组织中CD4 +T细胞和炎症因子IL-6、IL-8、IL-33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术后胆管炎及早期退黄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9例BA患儿和16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CBD)患儿的肝脏标本。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4 +T细胞、IL-6、IL-8、IL-33的表达及分布。记录BA患儿术前、术后1周、2周及3个月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和胆管炎发生情况,根据胆管炎发生情况分为胆管炎、无胆管炎、早期胆管炎、晚期胆管炎、频发胆管炎和偶发胆管炎。分析比较BA患儿肝脏炎症水平与术后胆管炎的发生及黄疸清除之间的关系。 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BA患儿肝脏汇管区浸润着大量炎症细胞,伴肝内胆汁淤积、小胆管增生以及肝细胞水肿,CBD患儿肝组织汇管区见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A患儿中CD4 +T细胞、IL-6、IL-8、IL-33表达水平高于CBD患儿。ROC曲线分析显示,CD4 +T细胞、IL-6和IL-8的平均光密度值鉴别BA与CB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69、0. 886和0. 838。胆管炎患儿CD4 +T细胞、IL-6、IL-8表达水平高于无胆管炎患儿,早期胆管炎患儿CD4 +T细胞表达水平高于晚期胆管炎患儿,频发胆管炎患儿CD4 +T细胞、IL-6、IL-8、IL-33表达水平稍高于偶发胆管炎患儿。BA患儿CD4 +T细胞表达水平与术后3个月TBIL下降率呈负相关(r=-0. 532, P=0. 034),IL-8和IL-33表达水平与术后1周TBIL下降率呈负相关(r=-0. 384, P=0. 048;r=-0. 568, P=0. 002)。 结论:BA患儿肝脏组织中CD4 +T细胞、IL-6、IL-8及IL-33高表达,可能易发胆管炎。CD4 +T细胞、IL-8、IL-33表达水平越高,早期黄疸清除率越低,可作为早期黄疸清除率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内胆管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肝内胆管癌(ICC)指起源于肝内二级胆管及其分支的胆管癌类型。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ICC诊断与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和易耐药性。传统的药物筛选和肿瘤机制的研究局限于二维细胞水平及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但细胞模型无法还原肿瘤的异质性,PDX模型受限于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无法在临床上普及应用。为了解决上述两种模型的局限性,有研究者在二维细胞的基础上研发出类器官模型。类器官模型集合了以上两种培养方式的优点,在肿瘤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思路。这篇综述将主要讨论ICC类器官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现有的培养方案及其在精准医疗和生物样本库建立中可能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