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熊去氧胆酸胶囊联合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治疗,术后给予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一般维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0.25 g,tid,口服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消失率、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总胆红素(TBIL)]、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结石复发率,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45和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6%(43例/45例)和81.40%(35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上腹部疼痛消失率分别为95.56%(43例/45例)和81.40%(35例/43例),肝区压痛消失率分别为100.00%(45例/45例)和86.05%(37例/43例),血清GPT分别为(31.54±6.27)和(38.29±6.63)U·L-2,GOT 分别为(38.75±5.52)和(43.46±5.08)U·L-1,TBIL 分别为(26.57±6.39)和(32.28±7.61)μmol·L-1,TC分别为(5.29±1.06)和(6.12±1.03)mmol·L-1,TG 分别为(1.45±0.43)和(1.69±0.46)mmol·L-1,HDL 分别为(1.69±0.36)和(1.51±0.39)mmol·L-1,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0例/45例)和11.63%(5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腹泻,对照组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7%(3例/45例)和0(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胆道镜取石术后应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可促进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的改善,加速脂代谢,预防结石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妇炎舒胶囊联合中药汤剂致肝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43岁女性患者因盆腔炎给予妇炎舒胶囊1.6 g口服、3次/d治疗。1周后加用中药汤剂。联合治疗10 d后,患者出现乏力,逐渐加重,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7 d后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1 00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750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148 U/L,碱性磷酸酶(ALP)153 U/L,总胆红素(TBil)56.3 μmol//L。排除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梗阻性黄疸等原因后,考虑为妇炎舒胶囊联合中药汤剂导致的肝损伤。停用妇炎舒胶囊和中药汤剂,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熊去氧胆酸治疗。7 d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ALT 323 U/L,AST 125 U/L,γ-GT 149 U/L,ALP 109 U/L,TBil 35.8 μmol/L。27 d后,患者症状消失,ALT 62 U/L,AST 42 U/L,γ-GT 67 U/L,ALP 67 U/L,TBil 18.7 μmol/L。妇炎舒胶囊与中药汤剂有7种成分相同,考虑患者肝损伤与2药合用导致肝毒性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和血荣肤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瘙痒症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和血荣肤汤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AILD)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AILD瘙痒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炉甘石洗剂及氯雷他定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和血荣肤汤治疗.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5-D瘙痒量表评分的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总有效率,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2组肝功能指标、5-D瘙痒量表各单项积分及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1.11%(P<0.05);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2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和血荣肤汤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炉甘石洗剂和氯雷他定可以更好缓解AILD瘙痒症患者的瘙痒症状,减少瘙痒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疏肝利胆健脾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生化应答不佳高风险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评价疏肝利胆健脾方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生化应答不佳高风险人群的疗效.方法 将108例PBC患者随机分为疏肝利胆健脾方(观察)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54例,2组均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48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疏肝利胆健脾方,累计服用疏肝利胆健脾方时间至少12周.比较2组生化应答率、生化指标变化及不稳定失代偿发生频次.结果 观察组的生化应答率为38.9%,对照组20.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ALT、AST、ALP、GGT在治疗4周后均降低(P<0.05),TBIL在治疗12周后降低(P<0.05);对照组ALT、AST、ALP、GGT、TBIL在治疗48周时降低(P<0.05).观察组不稳定失代偿发生频次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疏肝利胆健脾方能够提高PBC生化应答不佳高风险人群的生化应答率,4周即可出现疗效,且不稳定失代偿发生频次减少,对延缓和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熊去氧胆酸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及家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熊去氧胆酸(UDCA)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及其家属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症状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收集2023年3月22日之前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PBC患者(n=171)及家属(n=128)的人口学信息、合并症、UDCA用药、SARS-CoV-2感染、疫苗接种、症状特征、治疗用药以及肝病相关症状变化等信息.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PBC患者和家属两组人群的中位年龄为51岁和49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C患者的BMI[(22.2±2.4)kg/m2 vs(23.3±2.9)kg/m2]和男性比例(10%vs 55%)明显低于家属组(P值均<0.001).PBC患者均按照13~15 mg/kg服用UDCA,两组SARS-CoV-2感染率均为100%.患者家属的SARS-CoV-2疫苗接种率显著高于PBC患者(91%vs 57%,P<0.001).PBC患者感染SARS-CoV-2后的喷嚏、鼻塞、胸痛以及味觉异常等症状显著轻于患者家属(P值均<0.05).PBC患者复方感冒药(11%vs 20%)以及连花清瘟胶囊(12%vs 21%)的使用率显著低于患者家属(P值均<0.05).PBC患者感染SARS-CoV-2后乏力、腹胀、口干眼干、皮肤瘙痒和皮肤黄染等肝病相关症状的加重率分别为37%、2%、27%、10%和3%.结论 与未服用UDCA的PBC直系家属相比,服用UDCA的PBC患者其SARS-CoV-2感染率并未降低,但UDCA可能在减轻患者感染相关症状方面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PBC患者在感染SARS-CoV-2后仍会出现肝病相关症状的加重,需进一步重视PBC患者SARS-CoV-2感染后的远期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4(ABCB4)基因突变相关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4(ABCB4)基因突变疾病谱涉及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胆石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门静脉高压、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脏、胆道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本院肝胆内科收治1例青年男性患者,入院初步诊断为胆囊结石,计划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检查发现该患者肝功能异常、肝硬化、脾大、食管静脉轻度曲张,后进一步行二代测序明确诊断为ABCB4基因突变相关性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给予熊去氧胆酸胶囊利胆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HPLC-MS/MS研究痰热清胶囊生产过程中熊胆粉化学成分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MS)对熊胆粉、熊胆粉中间体及痰热清胶囊中胆汁酸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 以体积分数7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制备供试液,色谱分离选用Ultimate XB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以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根据化合物的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和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等信息结合对照品的碎片裂解规律和文献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熊胆粉、中间体和胶囊中共鉴定或推测33个化合物,其中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7α-羟基-3-氧代-5β-胆烷酸以及一未知成分共6种化学成分在痰热清胶囊生产过程中从熊胆粉经由熊胆粉中间体最终转移至痰热清胶囊中.熊胆粉中间体制备过程中新生成成分有21个,主要为游离型胆汁酸,其中19个化合物均转移至胶囊中.结论 通过痰热清胶囊生产过程中熊胆粉化学成分变化情况进行考察,为痰热清胶囊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清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胆清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26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胆清胶囊,3~5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结石直径、VA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93.6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右上腹疼痛评分、不思饮食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口苦咽干评分、总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右上腹疼痛评分、不思饮食评分、恶心呕吐评分、口苦咽干评分、总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结石直径均明显缩小,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结石直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清胶囊联合熊去氧胆酸胶囊治疗胆囊结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中医症状积分,缩小胆囊结石体积,缓解腹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黄灵仙胶囊调控ABCB11和ABCC2干预胆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大黄灵仙胶囊调控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子B亚族成员11(ABCB11)和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体C亚组2 (ABCC2)表达水平干预胆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N组)、模型组(M组)、熊去氧胆酸对照组(U组)和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D组),每组10只.N组予普通饲料喂养,M组、U组和D组予致石饲料喂养8周,同时U组和D组分别予药物干预,1次/d,连续灌胃给药8周.造模成功后,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B-CB11、ABCC2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组小鼠ABCB11和ABCC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其余3组明显降低(P<0.00);而D组小鼠ABCB11和ABCC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ABCB11和ABCC2 mRNA和蛋白的表达预防胆结石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草酸二铵胶囊致长期低钾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介绍患者,女,63岁.因"发现血糖升高4年,血糖控制不佳4个月"来诊并住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血压最高170/95 mmHg(1 mmHg=0.133 kPa).目前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qd,血压不详.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病史4年余.长期口服甘草酸二铵胶囊450 mg,tid,熊去氧胆酸胶囊250 mg,tid.3个月前开始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起始40 mg,qd,规律减量,目前用量10 mg,qd.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血钾3.01 mmol·L-1,外院医嘱服用枸橼酸钾颗粒2 g,tid.2个月前复查,血钾3.08 mmol·L-1,继续口服补钾治疗.患者饮食正常,近期未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入院后体温36. 3 ℃,脉搏80次 · min-1,呼吸17次·min-1,血压140/90 mmHg,体质量54 k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7 U · L-1, γ-谷氨酰转移酶504 U·L-1,碱性磷酸酶193 U·L-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5 U·L-1,钾3.14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8.9%.线粒体抗体M2阳性,抗核抗体阳性,抗线粒体抗体1:80.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肝炎,高血压3级(极高危),低钾血症.对于患者长期低钾血症的原因,根据药物不良反应评价判断标准,怀疑与长期使用甘草酸二铵胶囊所致假性醛甾酮增多症有关,因此停用甘草酸二铵胶囊,换用氯化钾缓释片1 g口服,tid.同时完善相关检查,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立位肾素活性1.1 μU·mL-1(正常范围4.4~46.1 μU·mL-1),立位血浆醛甾酮9.70 ng·L-1(正常范围22. 1 ~ 353 ng · L-1).1周后血钾升至4.22 mmol·L-1,停止补钾.出院诊断为低钾血症(甘草酸二铵胶囊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