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乙酰半胱氨酸对伴有肝硬化患者肝切除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乌司他丁对伴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肝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部分肝切除的肝硬化患者74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37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加用NAC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炎症氧化应激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术后3 d和7 d时,观察组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43.59±6.17)、(35.94±5.1 0)μg/L 和(26.53±3.91)、(20.48±3.27)ng/L,低于对照组的(47.92±6.58)、(39.71±5.76)μg/L 和(29.86±4.35)、(25.61±3.8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24、6.249、6.725、7.314,均 P<0.05).观察组的 MDA 水平为(12.08±2.15)、(8.14±1.52)μmol/L,低于对照组的(14.35±2.39)、(9.82±1.76)μmol/L,观察组的 SOD水平为(55.04±5.81)、(63.27±6.24)U/L,高于对照组的(52.15±5.46)、(58.79±6.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2、6.823、6.739、6.541,均 P<0.05).观察组的 ALT、γ-GT、TBil、TBA、SF、RBP、CysC 水平为(80.59±6.51)、(59.34±5.62)U/L和(90.15±6.83)、(64.28±5.74)U/L、(21.06±2.37)、(15.79±2.08)μmol/L 和(11.54±1.90)、(9.64±1.57)μmol/L 和(385.92±31.70)、(351.48±27.09)ng/mL,低于对照组的(86.73±7.04)、(67.19±6.47)U/L 和(98.74±7.49)、(70.26±6.15)U/L、(22.79±2.51)、(17.84±2.35)μmol/L 和(12.76±2.02)、(10.79±1.83)μmol/L 和(407.59±34.28)、(369.85±30.63)ng/mL,观察组 ALB水平为(30.78±2.18)、(32.51±2.46)g/L,高于对照组的(29.16±2.04)、(30.76±2.1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3、7.128、6.784、6.573、5.487、6.284、5.185、5.384、6.719、5.826、5.438、5.629,均 P<0.05).观察组的 RBP 和 CysC 水平为(62.28±5.39)mg/L、(52.06±4.92)mg/L、(2.60±0.52)mg/L、(2.42±0.43)mg/L,低于对照组的(68.17±5.74)mg/L、(57.48±5.26)mg/L、(2.81±0.59)mg/L、(2.64±0.4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19、6.793、6.836、6.287,均 P<0.05).观察组的术后感染、HE、PHLF 和 AKI 发生率为 2.70%、2.70%、0、0,低于对照组的 8.11%、10.81%、2.70%、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4、3.827、3.496、3.608,均 P<0.05).结论 NAC联合乌司他丁能抑制具有肝硬化背景的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发挥保护肝肾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尾状叶切除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中的应用:单中心经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联合肝尾状叶切除术治疗 301 Ⅱ~Ⅲ级下腔静脉癌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联合部分肝尾状叶切除以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61(60~75)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4.8(21.7~25.3)kg/m2.根据301分级,Ⅱ级癌栓患者1例,Ⅲ级癌栓患者4例.下腔静脉癌栓中位高度10.8(10.4~13.1)cm,癌栓中位最大径 2.0(1.5~3.9)cm.结果: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中位手术时间5 1 0(2 9 0~7 9 5)min,中位失血量1 500(900~2 000)ml.患者术后中位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 4(0~7)d,中位总住院时间 11(6~13)d.术后出现Ⅰ级并发症 2例,Ⅱ级并发症3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出院时该5例患者的肝、肾功能均降至基线水平.中位随访时间8.3(2.5~16.1)个月,无肿瘤复发、进展、转移等情况.结论:对于肾肿瘤伴高度毗邻第二肝门的粗大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术中切除肝尾状叶能够更好地显露肝后段下腔静脉,有利于术中尽早控制癌栓近心端下腔静脉,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临床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胆总管囊肿(CC)亦称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Todani将其分为5型,其中Ⅰ型最常见,约占80%,Ⅳ型次之,约占15%.胆管癌是CC最严重的并发症,此外还包括胆管炎、胰腺炎、胆结石、肝硬化等.囊肿切除+Roux-en-Y胆肠吻合术是目前治疗Ⅰ型和Ⅳ型CC的主要方式,成功率超过90%,但是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也高达16%~25%,主要表现为反流性胆管炎、胆肠吻合口狭窄、胆管结石、胆总管残端结石、胰腺炎、胆管癌等.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CC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外科手术,我们将结合十余年临床治疗肝胆胰疾病的经验,对CC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中常见的胆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残端结石、胰管结石及急慢性胰腺炎的微创治疗方法及操作技巧等进行论述,为其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联合经皮空肠穿刺引流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估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联合经皮空肠穿刺引流(PJD)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采取PTCD联合PJD治疗的1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治疗体会.结果 16例患者中,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肠吻合口狭窄7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左肝管狭窄3例;7例因梗阻性黄疸于外院行PTCD,7例未能找到确切的胆肠吻合的空肠襻,2例引流管穿刺进十二指肠.在我院的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PTCD,其中左肝管3例,右肝管6例,未发生出血、胆漏、气胸等并发症.16例患者在PTCD引导下成功实施PJD并完成瘘道扩张术,未发生出血、肠漏等并发症.经皮空肠胆道镜(PJCS)下球囊扩张解除胆肠吻合口及左肝管狭窄,经过3~6次胆道镜操作取净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及3例左肝管狭窄经PTCD瘘道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FCMS),FCMS留置6~9个月无移位,经PTCD瘘道取出FCMS后,行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或PJCS检查见吻合口通畅、吻合口黏膜移行良好.随访5~16个月未发现狭窄复发病例.结论 PJD为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肝内胆管结石的胆道镜治疗提供了一条便捷路径,PTCD引导不仅能增加PJD成功率,还能降低FCMS的移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肉瘤样癌9例临床特征及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总结肝肉瘤样癌(HSC)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案和预后情况,为该类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术后病理确诊为HSC的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9例HSC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33~90岁.术前检查发现4例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升高.术前影像学诊断为肝肿瘤8例,误诊为肝脓肿1例.MRI检查肿瘤边界欠清,表现为"渐进性增强"或"周边增强".9例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术,平均肿瘤最大径(6.24±3.98)cm.AJCC分期:Ⅰ期1例、Ⅱ期4例、Ⅳ期4例.3例术后接受化疗,其中1例联合靶向治疗(安罗替尼+AG方案).术后病理表现为梭形细胞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为CK(+)的上皮样表型和不同程度的间叶样表型Vim(+).随访截止2024年3月14日,患者术后生存时间1.6~29.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4.3个月.结论 HSC恶性程度高,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化疗联合靶向+免疫的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长链非编码RNA肺癌相关转录本1、微RNA-514b-3p、甲胎蛋白检测对早期肝癌根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血清长链非编码RNA肺癌相关转录本1(lncRNA LUCAT1)、微RNA-514b-3p(miR-514b-3p)、甲胎蛋白(AFP)表达水平对预测早期肝细胞癌(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西安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30例Ⅰ~Ⅱ期HCC病人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早期HCC病人随访3年,按其行根治术后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n=92)和复发组(n=38).检测并比较复发组、未复发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AFP水平;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AFP对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earson法分析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表达水平与miR-514b-3p的关系.结果 与未复发组[0.99±0.33、(17.42±3.67)μg/L、1.01±0.34]相比,复发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1.87±0.63)、AFP水平(25.38±5.18)μg/L升高(P<0.05),miR-514b-3p水平(0.56±0.19)降低(P<0.05).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AFP预测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68、0.83,且血清ln-cRNA LUCAT1、AFP联合预测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AUC为0.93,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84.8%.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联合预测AFP阴性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AUC为0.91,高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单独及联合预测AFP阳性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AUC与AFP单独预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ln-cRNA LUCAT1是影响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514b-3p是独立保护因素(P<0.05).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水平与miR-514b-3p水平呈负相关(P<0.05),且lncRNA LUCAT1与miR-514b-3p存在结合位点.结论 根治术后复发的早期HCC病人血清lncRNA LUCAT1水平较高,miR-514b-3p水平较低,血清lncRNA LUCAT1与AFP联合检测更有利于临床预测早期HCC病人根治术后复发情况,且血清lncRNA LUCAT1、miR-514b-3p联合预测AFP阴性病人根治术后复发的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3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采取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治疗的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的改善情况,胆道镜检查评估患者吻合口狭窄情况.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及瘘道扩张术,镜下诊断为单纯性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2例肝内胆管结石经多次胆道镜手术取净.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狭窄胆肠吻合口球囊扩张术,外引流管支撑胆肠吻合口6~7个月后拔除.胆道镜检查发现吻合口黏膜正常5例;吻合口黏膜水肿伴相对狭窄1例,经继续置入引流管支撑3个月后拔除.术后随访10~74个月,均无吻合口狭窄复发.结论 经皮球囊扩张联合引流管支撑是治疗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PLC肝切除手术治疗的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预防性抗凝将患者分为抗凝组(287例,术后接受预防性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常规治疗组(208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495例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0.7%(152/495),按照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染(9.1%,45/4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6.5%,32/495)、出血(6.3%,31/495)、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6.1%,30/495)、静脉血栓栓塞症(VTE;2.8%,14/495).抗凝组术后VTE、ARDS、PHLF 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1.4%(4/287)vs 4.8%(10/208)、3.8%(11/287)vs 10.1%(21/208)、3.8%(11/287)vs 9.1%(19/208),均P<0.05],但两组间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高压、术中出血、术中输血、术前降钙素原是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腹水、术前胆红素是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抗凝是VTE、ARDS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LC患者肝切除术后预防性抗凝可以降低VTE、PHLF、ARDS的发生风险,且不会增加术后出血风险.年龄、门静脉高压、肿瘤数量、术中出血、术中输血、腹水、术前降钙素原、术前胆红素是PLC患者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二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由于没有特殊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表现,该病易被误诊。本文报告2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前均被误诊,术后病理证实为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行肝切除术,术后随访1年均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一种预后极差的胆道恶性肿瘤,术前影像学目前对其分期的准确性较低,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的治愈选择。腹腔镜技术在HCCA治疗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其手术安全性、根治性尚有很多争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腹腔镜下HCCA切除术的研究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