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地区儿童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儿童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诊治。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行开腹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的50例儿童肝囊型包虫病及50例成人肝囊肿型包虫病的临床资料,其中儿童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为(9.7±3.1)岁;成人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为(42.6±14.4)岁。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病灶数量、术中发现囊腔感染和胆瘘、术后胆漏、切口感染率、残腔感染率、术后带管出院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儿童组与成人组比较,病灶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既往包虫病史和合并胆囊结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发现囊腔感染和胆瘘、术后胆漏、切口感染率、术后带管出院率、复发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儿童组显著小于成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是当前边远地区基层医院治疗儿童肝囊型包虫病的适宜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速康复外科在儿童肝囊型棘球蚴病围手术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肝囊型棘球蚴病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肝囊型棘球蚴病患儿44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将患儿分为ERAS组与对照组。其中,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的患儿设为ERAS组(20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管理的患儿归为对照组(24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输血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第一天血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及空腹血糖水平,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结果:ERAS组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分别为5.73 mg/L和8.17 pg/ml低于对照组的7.57 mg/L和11.7 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和空腹血糖值分别为(0.24±0.28)ng/L和(5.05±0.96)mmol/L较对照组的(0.75±1.16)ng/L和(5.77±0.86)mmol/L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患儿无术后并发症出现;对照组出现4例(16.7%),其中残腔积液2例,感染1例,胆漏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分别为(11.1±3.22)h、(17.7±3.61)h、(12.6±6.7)h、(7.75±1.58)d和(14 951±3 418)元,均少于对照组的(16.2±5.32)h、(21.5±3.81)h、(24.8±8.2)h、(9.50±2.57)d和(21 085±5 560)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肝囊型棘球蚴病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管理模式,可以降低患儿术后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棘球蚴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虫卵感染宿主肝脏所致,主要分为肝囊型棘球蚴病(HCE)和肝泡型棘球蚴病(HAE)。HCE较为常见,HAE虽发病率低但危害更大。HCE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热消融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及免疫疗法等,手术治疗是首选。对于HAE,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佳选择;姑息性治疗适用于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患者;肝移植则适用于终末期患者;热消融治疗和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可用于围手术期或姑息性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囊型棘球蚴病的自然衰亡病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肝囊型棘球蚴病(HCE)是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棘球蚴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影像学和治疗方案等方面,而忽视其自然衰亡病程的系统研究。现代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普及使研究者能够获得HCE病程不同时期、不同影像学特征及不同病理学状态的临床资料。笔者基于CT检查影像学特征和临床实践,探讨HCE的自然衰亡病程,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囊型棘球蚴病15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本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4月22日至2022年3月5日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腹部影像学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15例肝囊型棘球蚴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9~78岁,中位年龄为51岁。15例患者中,农民12例,自由职业者2例,不明职业者1例。11例患者因腹部胀痛、乏力就诊,1例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3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为体格检查中发现。8例患者的棘球蚴囊肿位于肝右叶,5例位于肝左叶,2例为肝左、右叶多发。2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接受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未出现胆瘘、膈下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腹痛、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15例患者住院时间为4~23 d,所有患者均服用阿苯达唑(400 mg/次,每日1次)。结论:肝囊型棘球蚴病以肝右叶多见,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手术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需规律服用阿苯达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泡型包虫病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肝泡型包虫病(AE)远处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8例肝A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9例,女性59例,年龄(39.6±11.7)岁。根据AE有无远处转移病灶分为两组:转移组( n=58)和非转移组( n=80)。收集患者的病灶位置、病灶大小、白蛋白、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囊液抗原(EgCF)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患者的性别、民族、邻近器官累及情况、EgCF、白蛋白、病灶长径、病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 OR=5.674,95% CI:1.769~18.204, P=0.004)、有邻近器官累及( OR=3.821,95% CI:1.367~10.680, P=0.011)、EgCF阳性( OR=3.460,95% CI:1.093~10.951, P=0.035)、病灶长径大( OR=1.116,95% CI:1.012~1.230, P=0.027)、病程长( OR=1.009,95% CI:1.001~1.018, P=0.036)、嗜酸性粒细胞低( OR=0.799,95% CI:0.701~0.911, P=0.001)的肝AE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风险高。 结论:少数民族、有邻近器官累及、EgCF阳性、病灶长径大、病程长、嗜酸性粒细胞低是AE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放射性 125I粒子在泡型包虫病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放射性 125I粒子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泡型包虫以及裸鼠皮下泡型包虫的影响。 方法:20只裸鼠,体质量20~24 g,10周龄,皮下种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分组干预。将接种成功的16只裸鼠分为实验组( n=8)、穿刺组( n=4)和模型组( n=4)。模型组无任何干预,穿刺组仅粒子穿刺针穿刺。实验组瘤体植入 125I粒子。14只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D大鼠,体质量280~ 320 g,12周龄,建立肝泡球蚴病模型。随后分为干预组( n=10)和对照组( n=4)。干预组病灶植入 125I粒子。对照组仅开腹和关腹。两种模型动物均在干预45 d后处死。测定裸鼠瘤体大小变化。分别观察各组病灶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活性和病理变化。 结果:干预第22、30、40天,实验组瘤体最大直径(10.7±5.2)mm、(10.9±5.0)mm、(8.5±4.3)mm,小于穿刺组(24.5±4.4)mm、(25.4±4.1)mm、(31.4±2.8)mm和模型组(22.5±7.3)mm、(25.0±5.4)mm、(26.7±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病灶中的原头节数量、活性低于穿刺组和模型组。光镜下,实验组泡型棘球蚴育囊及虫体结构明显被破坏,穿刺组和模型组泡型棘球蚴育囊的角质层和生发层结构清晰,含多个结构完整原头节。干预组与对照组SD大鼠的病理改变与裸鼠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对泡球蚴原头节具有杀伤作用进而抑制泡型包虫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种异体血管修补下腔静脉缺损治疗肝包虫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临床上可分为泡型和囊型肝包虫病。泡型肝包虫病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常以浸润或出芽方式增殖,可以直接侵犯周围组织,还可以转移到脑、肺等其他器官,对患者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伤,故有"虫癌"之称。肝泡型包虫病潜伏期长,出现临床症状时多已是病变晚期,终末期肝包虫病灶侵犯重要管道,致使根治性切除困难,手术风险高。本研究报告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收治的1例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行右半肝和部分下腔静脉同时切除,同种异体血管修补缺损下腔静脉,术后顺利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在囊型肝包虫病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对囊型肝包虫病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经手术病理及血清学检查证实的59例(102个病灶)囊型肝包虫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3例、女36例;年龄13~64(42±6)岁。对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分型,同时判定病灶对血管及胆管受累情况。比较超声对肝包虫病诊断与手术病理相符率,以及超声诊断肝包虫病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59例患者共涉及102个病灶,位于肝右叶78个,左叶20个,左右叶间4个。超声显示CE1型12个,CE2型24个,CE3a型16个,CE3b型6个,CE4型34个,CE5型10个。包虫超声与手术病理分型的相符率分别为91.66%(11/12)、95.80%(23/24)、93.75%(15/16)、83.33%(5/6)、91.17%(31/34)及100.00%(10/10)。超声诊断效能分析:分型的准确率为94.12%,灵敏度为96.94%,特异度为25%。特征性的超声表现中以脑回征、多子囊征出现频率最多,囊壁均匀性增厚,双壁征,内层囊壁分离征及厚壁钙化次之。超声在显示病灶累及血管及胆管判定中与术中所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可明确诊断囊型肝包虫病,可较好地显示此病的影像特征,对提示疾病演变过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对判定病灶对血管及胆管受累情况有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6家医疗单位收治的脑泡型包虫病住院患者的病例特点,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相等数量的肝、脑泡型包虫病例组成数据样本,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脑泡型包虫病易感因素。结果:共收集119例脑泡型包虫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3例;农民62例,牧民46例,僧人9例,学生2例。年龄(43.9±13.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癫痫。脑泡型包虫发病最为集中在肝泡型包虫诊断后的4年内(77/119,64.7%)。颅内包虫病灶多发者86例(72.3%),病灶平均大小2.0 cm×2.5 cm;影像学特征显示病灶主要集中在前循环供血区域,周围有宽大水肿带,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病灶内有多发聚集性小囊泡结构是其独特的影像特征。98例随访病例中62例(63.3%)可生活自理,死亡18例(18.4%),5年生存率约8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易感脑泡型包虫病因素包括女性( OR=2.742, 95%CI 1.039~7.236, P=0.042)、食用生肉/生水( OR=7.638, 95%CI 1.216~47.966, P=0.030)、有肝包虫病史( OR=0.380, 95%CI 0.178~0.811, P=0.012)以及合并其他部位包虫( OR=2.968, 95%CI 1.113~7.910, P=0.030)。 结论: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以农牧民患病为主,中青年女性更易感染,定期对初诊肝泡型包虫病且不合并其他部位包虫患者进行检查有助于监测预防脑泡型包虫病的发生,提高对四川藏区脑泡型包虫病的认识,从各个方面加强对脑泡型包虫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