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例晚期肝癌行介入联合靶免转化治疗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晚期肝细胞癌行介入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一医院自2021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10例初始不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10例患者中,8例为男性,2例为女性,中位年龄55(33~72)岁;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6例,B级4例;CNLC分期Ⅱb期4例,Ⅲa期6例;ECOGps评分均≤1分;6例合并肝硬化,4例无肝硬化;合并门静脉癌栓6例,无门静脉癌栓者4例;转化治疗前最大肿瘤直径13 cm,治疗前AFP>400 ng/mL者7例,AFP<400 ng/mL者3例;乙肝患者7例,丙肝2例,1例无肝炎;转化治疗方案:TACE+靶向+免疫方案治疗的有5例、HAIC+靶向+免疫方案5例,治疗过程中发生高血压4例、乏力2例、腹泻1例;中位转化时间为4月;转化治疗后术前的肿瘤最大直径为8.8 cm,转化治疗后术前的中位AFP水平17.2 ng/mL,术前影像学评估(mRECIST)CR 4例,PR 3例,SD 3例;术前PS评分均≤1分.转化后行手术切除:3例行肝部分切除,7例行半肝切除;经腹腔镜手术7例,开腹手术3例.中位手术时间24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400 mL,术后中位住院天数为8 d,术后中位拔除引流管的时间为7 d.术后病理结果pCR3例,pPR有7例,MVI分级M0有8例,M1有2例,术后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出现腹水1例,胆漏1例,余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1例出现复发,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部分晚期肝细胞癌患者行介入等局部治疗联合靶向及免疫转化治疗后序贯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甘肃武威肿瘤医院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接受TAF治疗患者34例,TDF治疗患者38例.比较两组治疗24周和48周时ALT、TBil、Alb、PT、CTP评分的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的患者比例.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24周、48周Scr、BUN的变化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果 TAF治疗48周时中位ALT为27.10 U/L,低于TDF组30.90 U/L(P<0.05);治疗24周、48周后TAF组Alb分别为39.73、41.69 g/L,与TDF组比较,改善Alb水平更优(P<0.05);TAF组和TDF组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7.1%、81.6%,表明TAF病毒应答率优于TDF(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在24周和48周时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治疗48周时,TAF组的BUN、Scr水平显著低于TDF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TAF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肝硬化隐匿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CHE)的影响因素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5月—2022年6月期间第九○九医院诊治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4例,根据是否存在隐匿型肝性脑病分为CHE组(n=69)和非CHE组(n=65);CHE组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进展为肝性脑病,分为肝性脑病组(n=18)和非肝性脑病组(n=51).比较CHE组和非CHE组临床资料、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情况,对CHE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比较CHE组和非CHE组临床资料可知,CHE组患者年龄、肝性脑病史比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比例、肝肾综合征比例、合并感染比例、MELD评分以及肝功能C级比例分别为(58.3±13.1)岁、37.7%、98.6%、5.8%、50.7%、10.5±4.6 以及 17.4%,显著高于非 CHE 组的(51.9±12.9)岁、4.6%、53.8%、1.5%、24.6%、7.2±2.5以及1.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MELD评分、肝性脑病史以及肝功能分级是隐匿型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隐匿型肝性脑病患者预后情况可知,肝性脑病组患者肝功能C级比例、肝性脑病史比例以及MELD评分分别为50.0%、61.1%和14.7±6.3,显著高于非肝性脑病组的5.9%、29.4%和9.5±4.2.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隐匿型肝性脑病受年龄、肝性脑病病史以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影响,预后情况与肝功能分级、肝性脑病病史及MELD评分等因素有关,临床应关注上述危险因素,预防患者发生隐匿型肝性脑病,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脾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早期分流道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监测肝脏硬度及脾脏硬度(S-SWE)变化对于预测支架功能障碍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16 年 1 月—2022 年 9 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40例,将术后 1个月内未发生功能障碍的 22例纳入支架通畅组,术后 1周未发生、术后1个月发生功能障碍的18例纳入支架功能障碍组.监测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及S-SWE变化规律.结果 Mauchly检验显示数据符合球形分布(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前、术后肝脏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时间=0.003,F 时间×分组=0.842,F 组间=0.027;P均>0.05),S-SW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时间=51.249,F 时间×分组=30.676,F 组间=11.986;P均<0.01).进一步行事后两两比较,支架通畅组术前1 d、术后 1周、术后1 个月S-SWE呈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功能障碍组术后1周肝脏硬度较术前1 d下降(P<0.05),术后1个月肝脏硬度回升,与术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S-SWE差值的绝对值(ΔS-SWE),ΔS-SWE(术后1个月-术后1周)、ΔS-SWE(术后1个月-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2、4.368,P<0.05).结论 定量测量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前后 S-SWE 并观察其变化趋势,有利于判断是否存在支架功能障碍、评价手术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生化标志物结合APRI对实验室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CG)、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等生化指标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比率指数(APRI)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0例肝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病毒性肝炎(36例)、肝硬化(36例)和肝癌(18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CG、TBA等各项生化指标并通过公式计算相应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单个生化指标以及将各生化指标进行不同组合后,分别分析其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探究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除病毒性肝炎组的FIB-4外,肝病组中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除血清ALT指标外,肝硬化和肝癌组各指标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TBA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灵敏性最高;CG的特异性最高;APRI相关指标数据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传统肝功能指标;联合CG、TBA、APRI 3个指标进行肝脏疾病诊断时,其阳性检出率最高.结论 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血清TBA和CG的诊断效能较高,并且与APRI 3者联合应用在提示肝脏不同疾病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与NAFLD患者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故早期监测疾病进展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肝组织活检仍然是诊断NAFLD的金标准,作为一项有创检查,肝组织活检不易在临床上广泛开展。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糖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生物标志物在NAFLD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逐渐显现。现主要总结NAFLD组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移植围术期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失代偿性肝硬化、重型肝炎等终末期肝病的最终治疗手段是肝移植,该过程中肌少症发病率高达43.4%。肌少症会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缩短术后生存时间,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目前主要通过术前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计算第三腰椎平面骨骼肌含量来评估肌少症。现有研究证明,肝移植患者存在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和代谢紊乱导致的蛋白质合成率降低,已发现的肝-肌轴介质(如高氨血症、低生长激素和睾酮、内毒素血症等)、潜在的介质(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肠道菌群在肝移植相关肌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文中回顾了肝移植围术期肌少症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采取合理的营养素和激素补充、个性化的阻抗锻炼、阻断肝-肌轴介质通路等联合治疗手段,提高临床医生对肌少症的重视程度,可能改善甚至逆转肌少症,有效减少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长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水平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探讨HB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并选取同期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每组的PBMC,并使用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吖啶橙/嗅化乙啶染色观察PBMC形态特点;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TC干预前后各组PBMC中核因子κB、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 结果:健康对照组的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为(3 153±744)/μL,CHB组为(3 072±763)/μL,原发性肝癌组为(2 473±627)/μ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2 683±677)/μ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48, P<0.01)。PDTC干预前后CHB组、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核因子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29比0.99±0.17、1.23±0.25比0.84±0.15、1.22±0.22比0.73±0.11;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9±0.23比0.81±0.16、0.96±0.21比0.48±0.12、0.84±0.18比0.45±0.13;干预后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3、4.62、5.81、4.19、5.37、3.72,均 P<0.01)。PDTC干预前后此3组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1±0.18比0.93±0.14、1.04±0.21比0.88±0.17、1.02±0.21比0.77±0.07;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1±0.23比0.67±0.13、0.89±0.17比0.46±0.10、0.73±0.14比0.54±0.1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2、4.29、5.72、4.08、2.87、2.75,均 P<0.01)。 结论:不同阶段HBV感染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核因子κB/iNOS/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可能参与HBV相关疾病的免疫调控,且HBV持续感染与PBMC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对原发性肝癌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附95 780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对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发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26 980例)、开滦林西医院(18 306例)、开滦赵各庄医院(14 469例)、开滦唐家庄医院(4 389例)、开滦范各庄医院(4 561例)、开滦荆各庄医院(7 623例)、开滦吕家坨医院(4 249例)、开滦林南仓医院(3 136例)、开滦钱家营医院(6 356例)、开滦马家沟医院(2 319例)、开滦医院分院(3 392例)行健康体检的95 780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其中男76 491例,女19 289例;年龄为(51±11)岁,年龄范围为18~98岁。依据ALT三分位水平将受试者分为3组:T1组31 859例(ALT<14.7 U/L),T2组30 627例(14.7 U/L≤ALT<22.0 U/L),T3组33 294例(ALT≥22.0 U/L)。由固定医师团队于2006、2008、2010、2012、2014年在相同地点按相同健康体检顺序对受试者进行体检,收集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观察指标:(1)3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比较。(2)受试者随访和肝癌的发病情况。(3)影响受试者新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4)ALT对肝癌模型预测价值的比较。采用健康体检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肝癌新发病情况和患者生存情况。以2006年首次健康体检时间作为随访起始时间,随访终止事件为发生肝癌、失访、死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RCS)计算连续变化的ALT和肝癌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而后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ALT水平分组影响肝癌发病的风险比( HR)和95%可信区间。使用似然比检验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计算ALT对于肝癌预测模型拟合情况的影响。使用C-统计量计算不同模型的预测能力。 结果:(1)3组受试者的临床特征比较:T1组受试者男性、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腰围、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分别为23 516例、(53±14)岁、(130±21)mmHg(1 mmHg=0.133 kPa)、(82±12)mmHg、(85±10)cm、(24±3)kg/m 2、(4.9±1.1)mmol/L、1.11mmol/L(0.79~1.63 mmol/L)、(5.4±1.6)mmol/L、(1.5±0.4)mmol/L、(2.3±1.0)mmol/L、478例、12 758例、2 482例、15例、5 899例、1 071例、9 553例、5 434例、5 210例;T2组受试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 886例、(52±12)岁、(132±21)mmHg、(84±12)mmHg、(87±10)cm、(25±3)kg/m 2、(4.9±1.2)mmol/L、1.27 mmol/L(0.91~1.90 mmol/L)、(5.5±1.7)mmol/L、(1.6±0.4)mmol/L、(2.4±0.9)mmol/L、744例、13 884例、2 677例、13例、9 365例、981例、8 935例、5 216例、5 023例;T3组受试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8 089例、(50±12)岁、(132±21)mmHg、(85±12)mmHg、(89±10)cm、(26±3)kg/m 2、(5.0±1.2)mmol/L、1.45 mmol/L(1.02~2.28 mmol/L)、(5.6±1.8)mmol/L、(1.6±0.4)mmol/L、(2.3±0.9)mmol/L、1 416例、15 471例、3 583例、70例、15 277例、1 350例、10 514例、6 184例、4 447例;3组受试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 181.88, F=350.52、148.39、417.75、948.63、1 917.20、111.60, χ2=3 747.25, F=133.78、18.17、14.45, χ2=478.33、306.60、181.38、58.19、5 649.18、38.82、45.69、35.11、152.64, P<0.05)。(2)受试者随访和肝癌的发病情况:95 780例受试者随访时间为9.05年(8.75~9.22年),共有新发肝癌351例,肝癌总发病密度为3.39/10 000人年,女性肝癌发病率为1.11/10 000人年,男性肝癌发病率为3.97/10 000人年。T1组、T2组、T3组肝癌的发病密度分别为2.09/10 000人年、2.54/10 000人年和5.42/10 000人年。T1组、T2组、T3组受试者的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47‰、3.10‰和6.11‰,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50, P<0.05)。(3)影响受试者新发肝癌的危险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HBsAg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与T1组比较,T3组新发肝癌的风险增加( HR=1.87,95%可信区间为1.40~2.49, P<0.05)。RCS结果显示:ALT与肝癌的发病风险呈非线性相关,且曲线呈上升趋势(RCS_S1_ χ2=7.21, P<0.05)。(4)ALT对肝癌模型预测价值的比较:建立多因素模型,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HBsAg阳性、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恶性肿瘤家族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因素共同带入模型中,计算此模型的C统计量、-2Log L值和AIC值,分别为0.791、6 313.30和6 345.30。将ALT三分位数分组带入模型中,以T1组为对照组计算此时模型的C统计量、-2Log L值和AIC值,分别为0.792、6 300.48和6 328.48。多因素+Fbg模型的C统计量和AIC数值降低,与多因素模型的-2Log L值的差值为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2, P<0.05)。 结论:ALT是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建立肝癌预测模型或评估肝癌发病风险时,ALT可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并发NAFLD的患者,随访患者半年、1年时间段的病史、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组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者相关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165例,其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患者50例,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患者115例。二者基线特征中男女比例、吸烟人数、糖化血红蛋白、C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脂肪衰减指数、AST/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纤维化-4 (FIB-4)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NAFLD纤维化积分、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二者在糖化血红蛋白( t=3.239, P=0.03)、γ-GT( t=1.345, P=0.03)、NAFLD纤维化积分( t=1.256, P=0.04)、空腹血糖(t=2.157, P=0.0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 t=2.314, P=0.04)、FIB-4指数( χ2=1.782, P=0.03)、脂肪衰减指数( t=2.279, P=0.04)、γ-GT( t=4.263, P=0.01)、NAFLD纤维化积分(t=4.256, P=0.01)、白蛋白( t=2.231, P=0.03)、空腹血糖( t=2.157,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比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但对于强化血糖控制效果稍低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减少乙肝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硬化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