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生化标志物结合APRI对实验室诊断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血清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CG)、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等生化指标联合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PLT)比率指数(APRI)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0例肝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病毒性肝炎(36例)、肝硬化(36例)和肝癌(18例)3个亚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人员4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CG、TBA等各项生化指标并通过公式计算相应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单个生化指标以及将各生化指标进行不同组合后,分别分析其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探究其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除病毒性肝炎组的FIB-4外,肝病组中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除血清ALT指标外,肝硬化和肝癌组各指标均高于病毒性肝炎组(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显示,TBA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灵敏性最高;CG的特异性最高;APRI相关指标数据优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传统肝功能指标;联合CG、TBA、APRI 3个指标进行肝脏疾病诊断时,其阳性检出率最高.结论 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血清TBA和CG的诊断效能较高,并且与APRI 3者联合应用在提示肝脏不同疾病时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同时并发NAFLD的患者,随访患者半年、1年时间段的病史、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SPSS23统计软件,对比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组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者相关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患者,最终纳入165例,其中使用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患者50例,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患者115例。二者基线特征中男女比例、吸烟人数、糖化血红蛋白、C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脂肪衰减指数、AST/血小板比值(APRI)指数、纤维化-4 (FIB-4)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白蛋白、NAFLD纤维化积分、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半年,二者在糖化血红蛋白( t=3.239, P=0.03)、γ-GT( t=1.345, P=0.03)、NAFLD纤维化积分( t=1.256, P=0.04)、空腹血糖(t=2.157, P=0.0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1年后,糖化血红蛋白( t=2.314, P=0.04)、FIB-4指数( χ2=1.782, P=0.03)、脂肪衰减指数( t=2.279, P=0.04)、γ-GT( t=4.263, P=0.01)、NAFLD纤维化积分(t=4.256, P=0.01)、白蛋白( t=2.231, P=0.03)、空腹血糖( t=2.157,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比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二甲双胍联合恩替卡韦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HBV感染并发NAFLD患者的肝纤维化风险,但对于强化血糖控制效果稍低于胰岛素联合恩替卡韦组患者。服用二甲双胍有可能减少乙肝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硬化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声触诊弹性成像与4项血清纤维化指标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效能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选取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超声引导下肝组织穿刺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使用声触诊弹性成像(STE)技术检测肝弹性模量值(kPa),并选取4项血清纤维化指标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包括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Forns指数、King’s评分。结果显示STE与肝纤维化分期的Spearman相关性及STE诊断各期肝纤维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高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STE较血清纤维化指标在评估肝纤维化方面更具优势,且检查无创实时、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炎症诊断模型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无创炎症诊断模型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98例NAFLD合并HBV感染患者,检测其肝硬度值(LSM)、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率(APRI)、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小板比率(GPR)及基于4因子纤维化指数(FIB-4),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NAFLD合并HBV感染肝纤维化临床的诊断效能。结果:98例患者中,S0期7例,S1期47例,S2期21例,S3期14例,S4期9例;包括明显肝纤维化35例、肝硬化9例。不同分期组患者性别、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年龄:S0期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MP-7、APRI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的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拟建立更好的评估肝纤维化的无创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就诊的100例B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Ohkuma's肝纤维化分级和不同胆管增生分级患儿间各术前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根据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整合模型,各实验室指标同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其对肝纤维化程度的预测效能。 结果:BA患儿Kasai手术年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atrix metalloproteinase-7,MMP-7)、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在不同肝纤维化分级及不同胆管增生分级患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肝纤维化分级越高,胆管增生分级普遍越高( P<0.001)。整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6(95% CI:0.806,0.945),敏感性为68.3%,特异性为93.2%,准确性为83.0%,阳性预测值为87.5%,阴性预测值为80.9%,高于各实验室指标的单独预测效能。 结论:Kasai手术年龄、MMP-7、APRI与BA患儿肝纤维化分级、胆管增生分级相关。多实验室指标的创新整合模型对于无创预测BA肝纤维化程度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和准确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脏弹性测定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脏弹性测定(LSM)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相关肝纤维化分期评估的临床价值,并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FIB-4)及NAFLD纤维化评分(NFS)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3例经肝活体组织检查确诊的NAFLD患者,记录其血清学及LSM等检测结果,计算其APRI、FIB-4及NFS。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4种肝纤维化模型对NAFLD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及适用性,并探索建立LSM的诊断阈值。结果:随着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不断升高,LSM、APRI、FIB-4及NFS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以LSM与肝纤维化程度分级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 r = 0.727, P < 0.000 1。与之一致,LSM诊断肝纤维化不同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及灵敏度、特异度均明显高于APRI、FIB-4及NFS。对于显著肝纤维化( F≥2),LS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 F≥3),LS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 结论:LSM对NAFLD引起的肝纤维化有很好的排除诊断及较好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优于APRI、FIB-4及NF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红素加氧酶1及HAP模型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血浆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生和发展及其病理分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门诊及住院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11例,健康对照组57例。同步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外周血常规及血清生物化学检测结果;血浆HO-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依据肝活检、肝硬度值(LSM)进行肝纤维化(S1~4)分期。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诊断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对比分析HO-1、新建模型及FIB-4、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效能。结果:CHB患者血浆HO-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10.11(7.08~13.12)ng/ml、6.71(5.56~8.45)ng/ml, P < 0.001。肝纤维化S1、S2、S3、S4期依次为37、38、38、98例,血浆HO-1水平依次为(6.91±2.80)ng/ml、(8.24±2.44) ng/ml、(9.96±3.46) ng/ml、(12.65± 3.70)ng/ml, P < 0.001。HO-1、白蛋白、血小板(PLT)为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HAP模型,HAP、FIB-4及APRI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S2为84.62%、72.35%、81.18%和83.78%、81.08%、67.57%;≥S3依次为80.15%、82.09%、85.82%和88.64%、76.19%、60.32%;S4为90.82%、82.29%、86.46%和74.37%、65.77%、48.65%。 结论:血浆HO-1水平可反映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HAP诊断模型可较FIB-4、APRI更准确反映肝纤维化进程,指导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免疫耐受期(IT)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组织病理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就诊的273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IT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肝脏病理学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组织学 ≥炎症分级2级(G2)、≥ 纤维化分期2期(S2)及肝组织学明显异常(≥ G2和/或 ≥ S2)者分别为43例(15.75%)、30例(10.99%)及55例(20.15%)。17.95%患者存在肝脂肪变,98.17%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染色阳性,而肝组织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染色阳性仅为79.49%。不同性别组肝组织病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sAg不同染色程度间炎症分级(G)和纤维化分期(S)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肝组织HBcAg不同染色程度间G和S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肝组织病理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为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负相关)、HBeAg水平(负相关)、年龄(正相关)等;但 ≤ 30岁组与 > 30岁组、≤ 40岁组与 > 40岁组的肝组织G和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虽然诊断模型肝脏炎症和纤维化5项指数(LIF-5)的判断价值优于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计数比率指数(APRI)及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但三者判断肝组病理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均不高(<0.8),只有LIF-5判断 ≥ G2、≥ G2和/或 ≥ S2的特异度在80%以上。结论:约20%的IT期慢性HBV感染者存在明显肝组织炎症活动或纤维化进展,肝组织HBcAg染色强度和HBeAg水平与其严重程度负相关,诊断模型或多数临床指标对该类人群的评估价值均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唐山市传染病院和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50例。应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柔肝化纤颗粒。观察两组患者的肝肾功能、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抗病毒指标及对APRI的变化。计量资料的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程、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前各项指标基数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门静脉内径(diameter of portal vein,Dpv)、脾静脉内径(diameter of splenic vein,Dsv)、内皮素1、一氧化氮、胰高血糖素(glucagon,GLA)、APRI均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观察组ALT(51.60±15.97)U/L、AST(62.65±26.28)U/L、尿素氮(10.25±1.65)mmol/L、肌酐(78.54±14.09)μmol/L、Dpv(10.20±1.10)mm、Dsv(8.08±0.68)mm、内皮素1(31.93±6.35)ng/L、一氧化氮(41.38±8.06)μg/L、GLA(69.54±12.14)mg/L、APRI 3.14±1.35明显低于对照组[(97.49±30.87)U/L、(96.03±25.63)U/L、(17.49±2.55)mmol/L、(116.43±22.77)μmol/L、(13.42±1.26)mm、(10.44±0.83)mm、(44.34±11.88)ng/L、(63.47±15.50)μg/L、(107.11±25.29)mg/L、5.91±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43、7.87、20.64、12.26、16.62、18.99、7.98、10.96、11.60、10.23,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蛋白、门静脉血流速度(portal vein velocity,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elocity of splenic vein blood flow,Vsv)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治疗前后V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1, P=0.613);组间比较,观察组白蛋白(39.42±7.35)/L、Vpv(25.72±4.06)cm/s、Vsv(24.22±6.15)cm/s明显高于对照组[(34.66±7.95)g/L、(19.38±3.46)cm/s、(19.54±5.88)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81、10.28、4.76,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72/75)与86.67%(65/75), χ2=4.13, P=0.042]、HBV DNA转阴率[76.00%(57/75)与58.67%(44/75), χ2=5.12, P=0.024]、HBeAg转阴率[50.67%(38/75)与30.67%(23/75), χ2=6.22, P=0.013]、HBeAg/HBeAb血清转换[28.00%(21/75)与13.33%(10/75), χ2=4.92, P=0.027]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sAg转阴率[8.00%(6/75)与5.33%(4/75), χ2=0.43, P=0.513]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显著,改善肝肾功能、肝纤维化和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增加血管活性功能,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载量、HBV复制,降低APRI、TLR-4、TGF-β1水平,提高机体免疫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RP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根据预后结局将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分为存活组(69例)和死亡组(11例),另选取同时间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以及同时间段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析RP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PLT比值(APRI)指数、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FIB-4)指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RDW、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AS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L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DW[(18.25±3.28)%]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4.67±2.15)%],PLT[(78.47±11.43)×10 9/L]、ALT[(49.48±6.85)U/L]、AST[(45.86±6.28)U/L]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33.36±18.42)×10 9/L、(128.36±15.40)U/L、(98.67±14.41)U/L]( t=8.16、-22.65、-41.86、-30.05,均 P < 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PR[(0.23±0.05)]、APRI[(1.85±0.44)]、FIB-4[(4.25±0.81)]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0.11±0.02)、(1.46±0.33)、(3.38±0.63)]( t=19.93、6.34、7.58,均 P < 0.001)。死亡组RPR[(0.25±0.08)]、APRI[(1.97±0.48)]、FIB-4[(4.52±1.31)]均高于存活组[(0.18±0.05)、(1.68±0.40)、(3.69±1.21)]( t=3.94、2.17、2.09,均 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RPR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中具有良好效能。 结论:RPR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及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