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病理分型肝母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征象与鉴别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分型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5年10月至2021年5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的71例HB患儿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胎儿型HB(胎儿型组,共16例)、胚胎型HB(胚胎型组,共34例)、混合性上皮间叶型HB(混合性上皮间叶型组,共21例)。从肿瘤边缘是否规则,是否外生,PRETEXT分期,多发结节融合,有无瘤内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肿瘤假包膜是否光滑连续,有无包膜回缩征、包膜下积液、多发纤维分隔、高危影像特征等方面观察CT图像,并测量肿瘤大小、各期实性成分CT值。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甲胎蛋白及病灶形态特征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三组肿瘤直径及各期扫描CT值的差异。 结果:不同病理类型HB在肿瘤最大径,病灶边缘规则,瘤内多发结节融合、出血、坏死或囊变、钙化,包膜回缩征,多发纤维分隔上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胎儿型主要表现为肿瘤直径较小,边缘较规则,瘤内密度更均匀;胚胎型多呈多灶型结节改变,坏死及囊变较多见;混合性上皮间叶型主要表现为瘤内出血及钙化率高,延迟期多发纤维分隔、包膜回缩征阳性率高。胚胎型的病灶门脉期绝对强化程度小于胎儿型、混合性上皮间叶型( P<0.05)。 结论:不同病理分型HB患儿的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且各有特点,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HB的病理亚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中的应用效果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对比分析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与二维影像在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方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到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肝母细胞瘤手术的25例患儿,每个患儿术前均由术者团队先通过观察二维CT影像制定手术切除方案。再对同一患儿行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进行深度分析及对手术规划方案进行重新修订。结果:所有患儿均按照三维辅助手术规划方式成功切除肿瘤,达到R 0切除,所有患儿随访均获得良好预后。10例患儿因三维重建图像评估后发现肿瘤与血管三维关系、血管变异或残肝体积与原手术方案之间的差异最终修改了手术方案,占原手术方案的40%。 结论: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三维成像对小儿肝母细胞瘤术前手术规划效果优于二维影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基于组学数据挖掘及共表达网络模型的小儿肝母细胞瘤核心基因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基于基因芯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小儿肝母细胞瘤预后差异基因进行筛选后,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及通路进行分析,同时利用共表达网络筛选出决定小儿肝母细胞瘤预后的核心基因并对其预测能力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小儿肝母细胞瘤基因芯片表达谱来自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http://www.ebi.ac.uk/embl/);数据收集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先通过SAM法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基因表达水平上升至原来的2倍或下降至原来的1/2),再基于降维原理通过共表达网络模型筛选得到核心基因,运用MCODE算法计算基因的调控评估能力评分,以评价其在整个网络模型中的调控能力。结果:针对213个差异表达基因的细胞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富集度最高的信号通路为代谢途径通路,富集度为2 122.529,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误判率均<0.001,经SAM算法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以213个在不同预后组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作为共表达网络的构建基础,本次构建得到的共表达网络共纳入12个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以预后不良组为实验组,以预后较好组为对照组,采用MCODE算法计算基因调控能力评分的结果显示,决定小儿肝母细胞瘤预后调控能力评分最高基因为ADH1A基因,得分为19分。此外,HAO1、ADH1B、ALDOB以及DPYS基因的调控能力评分均高于或接近于5分,因此可认为它们是本次构建得到的共表达网络模块中的核心基因。 结论:从共表达网络模型结果来看,ADH1A基因与小儿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其分子生物学证据对临床开展肿瘤靶向干预疗法的指导意义有待进一步挖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黄连素在儿童胚胎源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秒前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是一种苯基四异喹啉生物碱,可从黄连等多种植物中提取,也是黄连解毒汤、左金丸等多种中药方剂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已被证实对微生物感染、炎症、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抑郁症、代谢功能障碍等疾病具有多种有益的生物活性。黄连素可通过不同机制抑制食管癌、结肠腺癌、肝癌、骨肉瘤、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并被发现可以作用于多种儿童胚胎源性肿瘤细胞,如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本文通过文献复习,阐述黄连素在儿童胚胎源性肿瘤中的药物作用,以期对后续黄连素用于胚胎源性肿瘤的研究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对化疗不敏感肝母细胞瘤肺转移患儿手术治疗的中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肺转移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中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肝母细胞瘤肺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其中男27例,女10例,患儿手术时年龄13~124个月,手术时年龄中位数36个月,均采用常规开胸手术切除。结果:共行肺转移瘤切除术37例/54次,其中25例(67.57%,25/37)患儿仅实施1次手术,二次手术8例(21.62%,8/37),三次手术3例(8.11%,3/37),四次手术1例(2.70%,1/37)。手术均取得成功,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随访2~6年,无事件生存15例,死亡15例,其2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为59.5%(22/37),2年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为40.5%(15/37)。结论:化疗不敏感的肝母细胞瘤肺转移患儿能够从手术中获益,但手术时机需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DEPDC1B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肝母细胞瘤增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研究DEPDC1B在肝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探究敲低DEPDC1B后肝母细胞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肝母细胞瘤患儿二代测序数据集和患儿临床病理数据。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肝母细胞瘤和瘤旁组织中DEPDC1B蛋白表达水平。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DEPDC1B表达量与患儿预后的关系,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究DEPDC1B调控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和瘤旁组织相比,DEPDC1B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表达升高,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DEPDC1B的患儿具有更短的生存期,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DEPDC1B是预测肝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细胞学实验证实敲低DEPDC1B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GSEA发现在肝母细胞瘤中,高表达DEPDC1B异常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随后体外实验证实敲低DEPDC1B后,磷酸化的AKT473蛋白表达降低。结论:DEPDC1B在肝母细胞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是肝母细胞瘤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DEPDC1B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DEPDC1B可能成为治疗肝母细胞瘤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肝母细胞瘤细胞中STAT3异常表达的DNA甲基化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肿瘤组织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transcription 3,STAT3)高表达的DNA甲基化机制。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一科于2016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20例HB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例,中位年龄为33个月,年龄范围为3~72个月;3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17例甲胎蛋白含量>3 000 μg/L;7例为胎儿型HB,7例为胚胎型HB,1例为未分化型HB,5例为混合型HB;按HB的PRETEXT分期系统分期,Ⅰ期3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5例。手术切取HB肿瘤及癌旁正常组织,肿瘤组织的切除范围参照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扩大1~2 cm切除,癌旁正常组织需切取离肿瘤边缘至少2 cm的正常组织。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ficational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和TET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中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并将实验组中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在两组间STAT3的表达水平差异方面,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的表达水平相比(8.43±5.05比1.03±0.41),实验组STAT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53, P<0.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证实了实验组STAT3表达水平的上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0.96±0.17比0.37±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3, 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的差异方面,BSP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相比(0.52±0.10比0.82±0.06),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73, P<0.001)。实验组的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TAT3 mRNA水平与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0.704, P=0.001)。q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的表达水平相比(4.81±2.25比1.10±0.42),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227, P<0.001);两组间TET2和TET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TET2表达水平为1.33±0.54比1.07±0.46( t=-1.624, P=0.113),TET3表达水平为1.77±1.03比1.33±0.89( t=-1.43, P=0.16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TET1表达水平相比(0.77±0.18比0.27±0.09),实验组TET1表达水平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392, P<0.001)。在两组间STAT3启动子区TET1的结合水平方面,ChIP-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3.72±1.47比1.28±0.73),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63, P<0.001)。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STAT3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STAT3启动子区TET1结合水平与DNA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r=-0.658, P<0.01)。 结论:HB患儿肿瘤组织中TET1的表达升高可能是导致STAT3启动子DNA低甲基化,进而过度表达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YAP1/DEPDC1B调控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母细胞瘤增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研究YAP1/DEPC1B信号轴在调控肝母细胞瘤细胞(hepatoblastoma,HB)增殖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取相关转录组测序数据集并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变化。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来探究YAP1/DEPDC1B调控的潜在信号通路。结果:GSEA表明与正常肝脏组织相比,Hippo信号通路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异常激活,进一步分析证实YAP1在肝母细胞瘤组织中呈异常高表达。细胞学实验证实YAP1特异性抑制剂维替泊芬能显著抑制HB细胞HUH-6的增殖( P<0.05)。韦恩图和相关性分析表明YAP1可能调控DEPDC1B的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证实抑制YAP1表达后DEPDC1B表达量降低。GSEA表明在HB组织中,高表达的DEPDC1B能异常激活mTOR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证实敲低DEPDC1B后,mTOR信号通路关键基因HRAS、MAP2K2的表达量明显降低。 结论:Hippo-YAP1信号通路在肝母细胞瘤中异常激活,YAP1可能通过DEPDC1B调控mTOR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YAP1可能是治疗HB的潜在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24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探讨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2015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确诊的24例PEComa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手术后住院时间、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发病较多(79.2%),年龄(41.5±11.4)岁,肿瘤多位于右肝(50.0%),其中多数患者(76.7%)无明显临床症状;AFP、CEA、CA199指标均为阴性。CT多提示瘤体于平扫期呈现低密度,增强期强化,门静脉期与平衡期呈现强化减弱(66.7%);MRI多表现为肿瘤呈低T 1WI信号与高T 2WI信号(72.7%);B超多提示瘤区高回声团,其内点状血管影(52.9%);行腹腔镜手术者13例,术后住院时间(9.0±2.4)d,行传统开腹手术(下称开腹手术)者10例,术后住院时间(13.4±6.3)d,行微波消融术患者1例,术后住院时间3 d;术后病理结果均有HMB45阳性、Melan-A阳性。随访结果:21例患者正常生存,近期体检结果未提示肿瘤复发,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年与3年出现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失访。 结论:肝PEComa好发于中年女性,肿瘤标志物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部分影像学检查结果呈现特异性,可联合其特点作为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手术仍为该病首选治疗方案,因微波消融术及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术后时间短,创伤小,推荐作为优先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多学科单中心CCCG-HB-2016方案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评估采用多学科单中心CCCG-HB-2016方案治疗儿童肝母细胞瘤(HB)的临床疗效,分析此方案在临床上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本院2016年8月~2020年3月确诊的36例HB患儿多学科CCCG-HB-2016方案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儿中男20例,女16例。患儿AFP均增高,范围为2 792~2 253 000 ng/ml,AFP与肿瘤危险度分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4.973, P<0.05)。病理分型包括上皮型、上皮-间叶混合型,以上皮型多见,分别为28例(77.78%)、8例(22.22%)。肿瘤危险度分层与手术切除肝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847, P<0.05)。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低、中、高危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58.33%(35/60)、73.49%(61/83)、80.23%(69/86)。随访至2020年3月底,中位随访时间21.9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2.5个月,总生存率(OS)为97.2%,无事件生存率(EFS)为83.3%。 结论:多学科CCCG-HB-2016方案治疗后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化疗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多见,有较好的可行性、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