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7岁4月龄患儿因“间断发热1年7月余,活动后气促、发绀2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淋巴结及肝脾肿大。EB抗体异常、血浆及全血EB病毒DNA升高、颈部淋巴结活检示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PAH)。予左旋培门冬酰胺酶+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后肺动脉压力降低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4 d PAH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0个月,病情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报道1例儿童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A-HSOS)的临床特点、治疗、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方法:回顾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腹部增强CT表现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患儿有明确的吡咯生物碱(PA)摄入史,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水、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腹部CT显示肝脾大,肝弥漫性异常密度,肝血管强化异常,腹水;肝组织病理显示肝窦高度扩张,淤血,并相互贯通呈血池样,挤压肝板,部分汇管区静脉不规则扩张;给予熊去氧胆酸、呋塞米、螺内酯、白蛋白治疗,患儿腹水消退,肝功能正常,继续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治疗4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腹部CT示肝脏原有多发低密度伴不均匀强化好转。结论:有明确的土三七摄入史,临床表现为肝大、腹水,肝功能异常患者,需警惕肝窦阻塞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住院的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和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急性病程组(IM)和慢性病程组(CAEBV+淋巴瘤),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肝功能、炎症指标、EB病毒DNA、EB病毒抗体和T淋巴细胞)检查结果。统计学处理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59例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患者中,IM 23例(39.0%),淋巴瘤23例(39.0%),CAEBV 13例(22.0%);发热57例(96.6%),淋巴结肿大37例(62.7%)、脾大36例(61.0%)。慢性病程组有17例患者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慢性病程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07(1.94,8.35)×10 9/L、89.5(74.5,108.0) g/L、100(37,161)×10 9/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9.91(6.75,17.38)×10 9/L、132.5(118.2,152.0) g/L、197(129,233)×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69、5.22、3.61,均 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分别为0.45(0.15,1.13) μg/L、47.75(17.57,84.67) mg/L、2 000(682,2 002) μg/L,分别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12(0.07,0.28) μg/L、6.39(3.13,11.38) mg/L、482(159,1 271)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2.95、-3.77、-4.16,均 P<0.01)。慢性病程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CD8 +T淋巴细胞计数、CD19 +B淋巴细胞计数、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分别为259.15(101.98,509.26)、214.69(119.31, 529.47)、46.14(4.44,135.87)和81.09(41.53,118.46)/μL,分别低于急性病程组的738.88(592.20,893.94)、1 609.17(920.88,3 952.34)、144.52(83.65,215.14)和309.82(123.78,590.68)/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U=3.66、3.80、2.90、3.40,均 P<0.01);而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为0.90(0.60,1.70),高于急性病程组的0.45(0.1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29, P=0.02)。IM组23例患者均治愈;淋巴瘤组死亡10例,进行化学治疗13例;CAEBV组死亡7例,好转6例。 结论:成人EB病毒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以发热、淋巴结肿大、脾大为主,慢性感染可合并HLH。成人急性EB病毒感染预后较好,但长期慢性感染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内脏利什曼病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内脏利什曼病发病初期仅依靠免疫学检测及病原学检查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易造成漏诊、误诊。本研究中3例内脏利什曼病患儿在起病初期可见较长时间的反复发热、肝脾肿大、贫血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三系降低,C反应蛋白、铁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不同程度升高;骨髓涂片均可见组织细胞吞噬血细胞,其中2例骨髓涂片查见大量利-杜小体,1例仅见几个散在的形态不典型的疑似利-杜小体;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mNGS)均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通过本研究3例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的鉴别诊断及诊治中mNGS发挥的重要辅助诊断作用,旨在说明mNGS在儿童内脏利什曼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观察方面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WT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WT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83例新诊断ALL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骨髓标本中WT1基因的表达水平。患儿随访至2021年6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6(0~63)个月。结果:183例ALL患儿中,WT1基因阳性130例(71.04%),表达水平1.41%(0.26%,6.73%);WT1基因阴性53例(28.96%)。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非高二倍体和中高危患儿WT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而不同性别、染色体核型、肝脾肿大和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患儿WT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WT1基因阳性和阴性患儿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69%(114/130)比86.79%(46/53)和16.15%(21/130)比18.87%(10/53), P>0.05]。截至随访结束,随访到179例患儿的生存状态,WT1基因阳性患儿生存率与WT1基因阴性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68%(113/126)比86.79%(46/53), P>0.05];WT1基因阳性患儿中复发21例,复发患儿WT1基因水平完全缓解后与初诊时及复发后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无复发患儿(96例完成检测)完全缓解后WT1基因水平明显低于初诊时[0.17%(0.04%,0.49%)比2.01%(0.41%,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WT1基因阳性患儿与WT1基因阴性患儿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WT1基因中位表达水平(1.41%)将WT1基因阳性患儿分成高表达(66例)和低表达(64例),WT1基因低表达患儿与WT1基因高表达患儿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WT1基因在ALL患儿中普遍表达,与患儿的某些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WT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可能预后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2例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和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诊治要点。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2例肝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病特点、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转归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2例受者中10例原发病为胆道闭锁,1例为隐源性肝硬化,1例为尿素循环障碍。11例行亲属活体肝移植术(LDLT),1例接受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所有儿童受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6例为PTLD传单样病变,1例为滤泡增生型PTLD,1例为多形性PTLD,2例为Burkitt淋巴瘤,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发病时间为术后11.5个月(5~32个月)。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贫血、黄疸、腹泻、腹痛、肠梗阻和肠穿孔。12例儿童受者的血液EBV-DNA水平均为阳性。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11例接受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治疗,4例接受了化学药物治疗(R-CHOP,ABVD,COPP/ABV方案),1例联合放射治疗。2例儿童受者因肠穿孔行手术治疗。11例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好转出院并规律随访。1例因PTLD复发死亡。结论:EBV-DNA的监测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PTLD的早期诊断,根据不同的病理分型采用减低免疫抑制剂、抗CD20单抗、手术、化疗和放疗等治疗可以改善儿童肝移植受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的1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分别以"Cat scratch disease" "Bartonella infection" "Acute liver failure" "猫抓病" "肝脓肿" "巴尔通体感染"为关键词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10月报道的儿童巴尔通体肝脓肿病例,总结其资料。结果:患儿,男,11岁,否认猫抓史及饲养宠物史。反复高热20余天,伴脐周痛,颈部及腹腔淋巴结肿大,脾大;病程中伴血生化转氨酶轻中度升高,磁共振示肝内多发小占位,并提示脓肿可能,血二代宏基因病原体检测提示汉氏巴尔通体感染,发病后先后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阿奇霉素、美罗培南、替考拉宁治疗,淋巴结缩小,但仍高热。给予多西环素、利福平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肝内占位逐渐消失。文献检索共检索到28例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其中男13例,女15例,11例患儿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14例发热伴腹痛为主要表现,3例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淋巴结肿大11例,肝脏肿大9例,腹部压痛8例,猫抓皮损3例。有明确实验室检测,1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18例C-反应蛋白升高,18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例肝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13例行超声检查示肝脏内可见多个低回声结构,14例行CT检查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变,5例行MRI检查示肝脏多发脓肿病变。23例患儿检测血巴尔通体抗体阳性,2例猫抓病皮肤实验阳性,3例进行肝或淋巴结组织活检示坏死性肉芽肿及多发星形微脓肿,3例进行血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巴尔通体DNA阳性。有明确治疗方案及预后的20例,均治愈。结论:缺少猫抓病史及血巴尔通体抗体检测,巴尔通体肝脓肿诊断较困难,巴尔通体病原体宏基因高通量测序及肝脏影像学可辅助明确诊断;及早诊断,及时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巴尔通体肝脓肿患儿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母儿结局。结果:(1)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8岁(范围:26~33岁);主诉为腹痛3例(其中2例伴有盆腹腔巨大肿块并多发转移),咳嗽2例(其中1例伴上腔静脉闭塞综合征),面部肿痛1例,食欲差并发现上腹部肿物1例;自出现症状至就诊的中位时间为30 d(范围:15~188 d)。(2)孕期仅3例明确诊断,分别为右鼻前庭区肿块活检1例、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1例、肺穿刺活检1例,活检后病理检查诊断为NHL;1例为孕期行骨髓穿刺,疑为脾边缘区淋巴瘤,于剖宫产术后37 d因脾脏明显肿大伴腹胀行脾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脾边缘区淋巴瘤;余3例均为剖宫产术中同时行病灶活检或部分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NHL。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脾边缘区淋巴瘤1例,鼻腔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1例;临床分期:Ⅱ期1例,Ⅳ期6例。6例晚孕期终止妊娠患者中,4例分娩后胎盘送病理检查,其中1例肿瘤转移至胎盘。(3)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中,中期引产1例;晚孕期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5例,均为早产;足月产钳助产1例。6例新生儿均健康存活。7例妊娠合并NHL患者中,终止妊娠后5例接受化疗(其中1例化疗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回输治疗),1例接受化疗+鼻咽部放疗,这6例患者随访期内(随访至2022年10月)均无复发;另1例为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于剖宫产术后18 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妊娠合并NHL孕期诊断困难,需重视孕妇主诉,积极进行相关检查,当病变累及多器官时,需考虑淋巴瘤可能。妊娠合并NHL对化疗敏感,即使为晚期患者,经规范化治疗仍能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NH-GA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3例NH-GALD的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检查内脏及脑组织,各脏器常规取材并行HE染色观察各脏器形态学改变,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的表达。病例1由于病情危重死亡未做基因检测,病例2及病例3两例均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3例NH-GALD均为男性,死亡年龄分别为9、58、50 d。病例1及病例2母孕期无异常,均为G1P1,胎龄分别为36 +4 W、33 +6 W。病例1出生时羊水少,出生体质量2300 g。病例2为胎龄双胎之大,出生体质量1450 g。病例3母妊娠期糖尿病,G2P2,胎龄37 +3 W,出生体质量2900 g。3例均无窒息抢救病史。3例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及多脏器损害,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水肿、新生儿肺炎等。实验室检查3例均提示贫血、血糖降低、严重的凝血障碍、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转氨酶正常或增高后降至正常、铁蛋白增高;2例AFP增高。3例尸体解剖主要病症均为NH-GALD,急性重型肝坏死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其他诊断包括肺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淤血性脾肿大、脑水肿及急性胸腺退化等。尸体解剖时大体观察3例肝脏重41.1~73.1 g(均低于同龄儿平均值),病例1及2肝脏表面细颗粒状,切面灰黄或暗红,病例3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暗红或墨绿色结节。镜下,3例肝脏均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大片坏死,病例1及2见残留肝细胞呈梁索状或假腺样散在分布于疏松纤维间质中,胞质内含色素颗粒,可见少量多核肝巨细胞,微胆栓形成,小胆管相对增生。病例3肝组织见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布的假小叶,结节内肝细胞大片坏死,周边残留多少不等的肝细胞。普鲁士蓝染色3例肝脏、胰腺及甲状腺均可见弥漫铁沉积;其他铁沉积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病例1和2),心肌和颌下腺(病例2和3),口腔黏膜涎腺、喉和支气管黏膜涎腺和小肠黏膜上皮(病例3)。免疫组化染色3例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均弥漫阳性。2例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均未检测到与肝脏遗传代谢性及胆汁淤积性疾病相关基因改变。 结论: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时需要考虑到罕见的NH-GALD的可能,肝外器官铁沉积是其特征性改变,明确病理诊断对于患儿治疗及孕母再次妊娠预防性干预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