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刘祖贻基于"气阳主用"治疗小儿痫病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小儿痫病是小儿常见神志病之一.国医大师刘祖贻认为,脾肾亏虚、心神失养为痫病病机之本,风痰为病机之标.脾虚生痰,痰扰元神;肾阳虚衰,酿生痰浊;肝风夹痰,蒙蔽脑窍;心神失养,神机失用均可导致小儿痫病发生.论治痫病重在攻补兼顾,以补为主.气阳在小儿痫病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刘祖贻教授提出"气阳主用"学术观点,治以健脾助运化、温肾济水火、调肝止风动、养心以开窍.并附验案 1 则加以阐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张炳厚运用滋生青阳汤类方6则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全国名中医张炳厚教授重视脏腑辨证,临证立法精确、选方新颖,遣药奇特,讲究引经报使,善用虫蚁药治疗疑难杂症,擅用滋生青阳汤治疗多种疾病,举凡阴虚阳亢、心肾不交之失眠、耳鸣脑鸣,肝肾阴虚、肝风上扰之三叉神经痛,阴虚火旺之更年期综合征,阴虚阳亢、风痰阻络之高血压病、中风等,以之加减治疗每获佳效.张教授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应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应用本方,临证掌握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灵活性,不可一概而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唐蜀华以"苦甘合化"立法治疗高血压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多重不良后果,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由于本病常见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等肝火上炎、肝风上扰之象,故多数医家使用苦寒药物以直折热势,清热泻下.全国名中医唐蜀华教授认为,高血压辨证要把握虚实两端,即肝风上扰、肝肾不足,病机关键在阴虚阳亢.唐教授认为治疗高血压若纯用大量苦寒药物,阳亢虽平却忘顾阴液之虚,降压效果不稳且难以长期维持.唐教授基于"苦甘合化"立法组方,苦、甘药物合用,以苦寒制阳亢,用甘寒补阴虚,并自拟"苦尽甘来饮",清肝泻火息风的同时顾护阴液,其中甘寒之甜叶菊可防苦寒化燥伤阴.全方泻实补虚并重,治疗高血压收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从阳虚风动论治咳嗽晕厥综合征一则
编辑人员丨2023/8/6
咳嗽晕厥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治疗上主要针对原发疾病,适当辅以镇咳药物.咳嗽晕厥综合征归属于中医学“厥证”范畴,多是从痰论治.本文通过分析1例典型病例,提出从“阳虚风动”角度诊治咳嗽晕厥综合征的独到见解,以期为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案患者平素即下焦虚寒,每当冬季水气当令,肾水过寒,或春季风气当令之时,外风引动内风,导致龙雷之火不潜,肝肾同源,龙雷之火夹肝风循经上逆犯肺,导致肺气不降,出现风咳之象,肝风上扰清空,进而出现晕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肾熄风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验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发性高血压属中医"眩晕""肝风"范畴.中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情志不调、饮食失宜、内邪袭扰,使机体升降出入障碍,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利,风火痰瘀等浊邪互结而致病.现代医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多以平肝熄风、清热活血为主.但若一味镇肝降火,恐徒伤正气,助邪为患.由于病本在于肾虚风动,故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特别是中晚期患者应采取补肾熄风法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中风病方剂用药、配伍规律及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中风病方荆用药、配伍规律及其病机.方法 通过检索2006年-2016年期刊数据库,筛选出210首治疗中风病(发病6个月以内)的方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软件Excel、SPSS进行药物频数分析、相关系数与因子分析,探讨现代中医治疗中风病的用药配伍规律,分析中风病的病理因素及其病机.结果 治疗中风病主选药物根据出现频次大小依次为地龙、川芎、丹参、黄芪、牛膝等;药物类别根据出现频次大小依次为活血化瘀药、息风止痉药、补气药等;常用药对依次为黄芪配伍地龙、桃仁配伍红花、当归配伍川芎等.因子分析显示,方剂用药主要有10大类:F1、F2、F3、F4、F5、F6、F7、F8、F9、F10,其重要性依次为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结论 中风病的病位主要在心肝肾,涉及肺、脾胃、大肠等.中风病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气虚、阴血亏虚为本,标则以瘀血、肝风为主,涉及热、痰、湿、水、外风、气滞,基本病机为肝肾阴血亏虚、阴虚阳亢、水湿瘀热互阻、风痰上扰、肝风内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内风"论治慢性咳喘病的思路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风的形成与肝密切相关,是肝失疏泄的必然结果,而肝气、肝火、肝风的病理演变规律则反映了内风形成的具体过程.内风有虚实之分,慢性咳喘病中"虚风"的表现更为显著.虚风内伏,风火上扰,肺体被伤,易致咳喘.临床治疗中应肝肺同调,以恢复肝的疏泄和肺的宣降为原则,在补肺阴、敛肺气的基础上,针对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风者以滋补肝肾、柔肝息风为法,针对脾肾阳虚、土壅木郁生风者则以温阳暖土、疏木息风为要.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喘类疾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临床应重视对外风的判断,加强对表邪的疏散,促进风火外透,防止闭门留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肖淑琴主任医师从痰瘀论治小儿抽动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肖淑琴主任医师认为儿童抽动症属中医"肝风"范畴,病位主要责之于肝、脾、肾,病机为风动痰扰、瘀血阻络,治疗时强调健脾平肝养肾,涤痰化瘀熄风,以二陈汤合芍药地黄汤随证加减,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首乌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整理古、现代医家临证经验,总结出首乌藤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为3~50 g.结合具体疾病、证型及症状确定首乌藤的最佳剂量范围,如首乌藤养心安神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及其他睡眠障碍症状时,常用剂量为15~30 g,最大可用至50 g;养血通络治疗各类慢性疑难性皮肤病及妇科疾病,常用15~40 g;祛风通络治疗痹证、中风、高血压病等见肝风内扰者,常用15~30 g.应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的不同特点配伍相应中药,如首乌藤治疗失眠时,心肝血虚或肝火上炎常配伍酸枣仁、合欢皮;心肾不交常配伍龙骨、牡蛎;心神不安常配伍远志、柏子仁.治疗皮肤病,若血虚湿盛常配伍天仙藤、鸡血藤及钩藤;肝肾亏虚常配伍生地黄、熟地黄.治疗妇科病证,阴虚血瘀常配伍白芍、干地黄.治疗痹证、中风及高血压病等,肝风内扰常配伍鸡血藤、钩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认识及天麻钩藤饮的临床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的早期干预与及时阻断尤为关键.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可以平肝息风,清热活血,滋补肝肾,主治肝阳偏亢,风阳上扰证.众所周知,天麻钩藤饮为治疗高血压病的经典名方.然而,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今关于天麻钩藤饮的医案与研究均存在诊断不明确,降压疗效与疗程不具体,天麻钩藤饮能不能降压,具体能下降多少收缩压与舒张压,服药多长时间能降压,同时在服的西药能不能减或者停等均充满了不确定与未知,此类共性问题严重影响经典传承.因此明确其方证指征、疗效、疗程等关键点对于指导临床至关重要.研究发现,①既往认为高血压病属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从肝论治高血压病能够取效,然而,长期服用降压西药后,不仅能阻断疾病进展,使升高的血压得以迅速控制,更使中医病机证候发生变化,使肝阳上亢证等“火证”出现的几率大大减少,从而更主要表现为“饮证”和“虚证”,使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朝虚实夹杂的复杂病变阶段转化,因此在高血压病的“肝风”与“肝阳”实证阶段做到及早干预尤为关键;②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因其初发,且大多未经降压西药干预,其中医病机与证候尚未受西药干预影响,尚保留高血压病的本源状态,与肝阳上亢证高度吻合;③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在其病理机制上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舒缩变化、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等机制;④天麻钩藤饮方证包括:在现代医学疾病方面,该方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病初期或未经西药干预的早期治疗,其中尤以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为主,还可用于3级高血压病、高血压病危象、高血压病急症的治疗;在症状方面,天麻钩藤饮可用于头痛,头晕,头胀,言语不利;面红目赤,视物昏花;烦躁不安,躁动,焦虑,心悸,失眠,精神障碍,身体发热感;口干口苦,汗出;四肢酸软无力,腰痛,腰膝酸软;小便黄,小便灼热感,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脉滑数,脉弦数有力,弦直而长,脉过寸口;⑤服用天麻钩藤饮3~6个月,不仅能降压、改善症状,更能减少西药用量,甚至停用西药;⑥近年来,研究发现,因天麻钩藤饮中首乌藤具有一定的肝毒性,长期服用该方存在安全风险,然而,在定期复查生化指标监测下,笔者发现长期服用(3~6个月)首乌藤(3~10 g·d-1)未发现肝功能损害;⑦天麻钩藤饮的药性与药理契合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的病机与病理,可视为初发高血压病、青年高血压病的“专病专方”.深化对天麻钩藤饮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与分子机制研究有望在中药降压及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