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曹永清治疗便秘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挖掘曹永清治疗便秘的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曹永清教授治疗便秘的中药内服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用药频次、性味归经、药物组合及药物关联等分析处理,利用熵聚类规则分析核心组合,运用聚类规则挖掘新组合处方。结果:共纳入处方561首,涉及中药113味,按频次高低排序前5位依次为枳实、厚朴、党参、茯苓、川楝子;归经以脾、胃、肝经为主;高频药物组合25组,按置信度高低排序,前3位依次为枳实-莱菔子-厚朴、枳实-厚朴-川楝子、枳实-莱菔子-厚朴-川楝子;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其中,行气方4个(44.4%),如青皮-全瓜蒌-陈皮-厚朴-莱菔子-升麻-枳实-川楝子;健脾化湿方2个(22.2%),如茯苓-生地黄-佛手-金银花-党参-白术;活血化瘀方2个(22.2%),如丹参-广藿香-没药-当归;养阴益气方1个(11.1%),即石斛-首乌藤-黄芪-茯苓-佛手。结论:调治脾胃、理气化湿、活血通络是曹永清教授治疗便秘的主要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藤通络饮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理论探析及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DPN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均与经络密切相关。藤类植物其形蜿蜒屈曲,与人体经络形态存在相似性,临床多应用其入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其善走经络之性,通络止痛之功用。在中医"象思维"思想指导下,取象比类,结合藤类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分析及临床经验,创立七藤通络饮(鸡血藤、首乌藤、大血藤、络石藤、钩藤、海风藤、青风藤、桂枝、牛膝、甘草),在临床中治疗DPN取得一定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索郭维琴教授诊治中青年高血压用药规律,总结郭维琴教授临床诊疗经验,以期传承其经验及学术思想.方法:收集筛选郭维琴教授门诊治疗的中青年高血压医案,将诊疗信息录入名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郭维琴教授诊治病人79例,郭维琴教授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核心用药组成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包括丹参、红花、赤白芍、川芎,兼有清肝降火之钩藤、夏枯草、菊花,健脾化痰有炒白术、茯苓,安神定志之酸枣仁、远志、生龙骨、生牡蛎,滋补肝肾之山茱萸等27味中药.辅助药物主要包括栀子、黄芪、桑寄生、片姜黄、枸杞子、川楝子、浙贝母、首乌藤、磁石、砂仁等114味.结论:郭维琴教授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方面,擅长应用活血化瘀的同时,注重清肝降火、滋补肝肾、健脾化痰、安神定志之药的使用,体现了郭维琴教授"从心立论"高血压,重视"肝脾同调,心神共养"的学术思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周亚滨教授以"安、补、通"治疗思想应用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经验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是心血管病科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优势逐渐显现.周亚滨教授认为络脉受阻、心神失养为最关键因素.周亚滨教授以"安、补、通"的特色治疗思想应用疗效颇佳,其中"安"为安神宁心,临床常用药组为茯神、首乌藤;川楝子、郁金."补"为补脾、补肾、补虚滋阴、补肺,临床常用药组为薏苡仁、山药;附子、肉桂;百合、生地黄、知母;浮小麦、香附."通"为通脉化瘀,润肠通便,临床常用药组为丹参、川芎;火麻仁、郁李仁.临床可改善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症状等,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络以通为用"理论探讨藤类药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中医"痹病"范畴,以周身关节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络病学说,其阐述的"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思想揭示了痹病疼痛的本质,"不通则痛"则被认为是尪痹疼痛的病机关键,"络毒蕴结""络脉失养"则是旭痹的辨治关键.藤类药多具有通络散结的功效特点,可有效针对类风湿关节炎"不通则痛"的病机进行治疗,不同的藤类药又因性味归经不同具有各自的功效偏重及特点.常用的八种通络藤类药中,雷公藤、青风藤、海风藤偏于祛风除湿;鸡血藤、大血藤偏于活血通络;忍冬藤、络石藤偏于清热通络;首乌藤可养血安神.基于此,将"络以通为用"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治疗思想,根据临床辨证合理应用藤类药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国医大师张震论治不寐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利用名医传承平台,探讨"国医大师"张震教授治疗不寐的处方用药规律及经验.方法:将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田春洪教授随诊张震教授,记录的112份不寐病例,将症状、处方用药等录入"名医传承平台",进行审核和核对;对核心及辅助药物、两味中药间关联度、中药与症状的关联度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结合张震教授临证经验,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分析得出核心药物共31味,前五位依次为甘草、钩藤、薄荷、夜合花、茯神;两药关联度得出8515个组合,前五位依次为首乌藤与酸枣仁、延胡索与香附、砂仁与木香、酸枣仁与钩藤、酸枣仁与茯神;原始处方中伴随症状频率>10%的症状依次为心悸、头昏、乏力、神倦、耳鸣、头晕、头痛,对应药物分别为麦冬、葛根、香附、延胡索、葛根、防风、延胡索等.结论:张震教授治疗不寐的药物以疏肝解郁、疏调气机安神为主,用药特点为药法自然、选用"隐药",荣养心阴、助神守舍,气机条畅、夜眠安然等,常以药对增强方药治疗失眠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夏小军治疗淋巴瘤常用角药经验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角药,由来已久,代有发挥.夏小军教授针对淋巴瘤虚、痰、瘀之三因为患,提出了"三角互害,三角同治,三角遣药"之辨治理论,活用天蓝苜蓿-墓头回-龙葵、鸡血藤-首乌藤-钩藤、菟丝子-山茱萸-补骨脂、麻黄-柴胡-肉桂、黄芪-当归-山药等5 组角药,凸显了三焦如锥、三角平衡、三角循环、三角旁达、三角固本等组方优势,临证常事半功倍.本文总结归纳夏教授运用角药辨治淋巴瘤经验,旨在彰显夏师遣方用药特色,进一步传承发扬其学术思想经验,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五脏相关学说探讨以心脾相关理论治疗脾胃病的思路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从心脾相关理论源流、心脾关系辨析出发,探讨基于心脾相关理论的脾胃病病因病机与治疗方法,认为心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展于晋唐,兴盛于宋元,完善于明清,成熟于近代.在相互关系方面,心脾通过经络、五行、气血、精神情志相关,并在现代研究中的脑-肠轴学说中得到验证.在病因病机方面,火衰土虚、心火乘脾、心脾两虚、心胃不和是心脾相关理论中的最常见的脾胃病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时,可针对各个病机分别以益火补土、泻心扶脾、补心健脾、调心安脾为核心治疗方法.在用药方面,以附子、干姜、桂枝、炙甘草温补心 阳,以黄芪、黄连补脾泻火,以黄芪、人参、龙眼肉、当归补心健脾,以首乌藤、玫瑰花、合欢皮等调养心神以安脾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复方治疗失眠合并高血压病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探讨失眠与高血压病共病的疾病特点及中医药治疗思路,筛选核心用药规律与处方配伍.方法 检索CNKI、Wanfang Data、VIP、SinoMed、PubMed数据库中使用中药复方治疗失眠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将处方名称及组成药物录入Excel中,对药物的频次、类别、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并使用R Studio(v4.2.2)进行层次聚类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提取处方74个,中药133味.使用频次前5的中药分别为酸枣仁、白芍、甘草、茯苓、首乌藤,高频中药功效分类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肝、心经.层次聚类得到5类方药,关联规则得到核心药物组合,包括酸枣仁、龙骨、牡蛎、首乌藤、知母、白芍、天麻、钩藤.结论 失眠与高血压病共病病位以肝、心为主,病性以阳热多见,治疗注重滋阴养血、清心平肝.用药补、降、开三法并举,主予补缓,兼顾清降,不忘通调,共同和畅气血阴阳.处方以调肝为核心,养肝、平肝、清肝之法共用,肝之体用同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王济华运用角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王济华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多因外感风、寒、湿三邪,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互相转化,风寒表邪入里日久或郁而化热;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同时兼有寒湿痹阻、痰瘀互结.故王教授治疗痹证早期以祛邪散寒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中晚期则偏于滋养气血、补益肝肾.王济华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痹证颇有心得,组方精妙、配伍严谨,常用角药川芎-延胡索-白芍行气活血、柔筋止痛;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半夏-陈皮-竹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薏苡仁-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消肿;桑寄生-续断-杜仲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宁心安神、解郁除烦.王教授临证时,追求阴阳调和平衡、气机升降有度,临床用药有药简力专、增效减负之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