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重症医学科发展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重症医学科的发展现状,以促进内蒙古自治区重症医学规范化、同质化发展,也为学科建设和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电话数据核实的方式,对内蒙古自治区三级、二级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调查性研究。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09年下发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及学科发展趋势制作调查问卷,包括医院基本信息、ICU基本信息、人员配置、医疗质量管理、技术技能、设备配置等6个方面的内容。问卷发放时间为2022年9月。由各医院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填写问卷。结果:截至2022年10月24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85份,问卷回收率为84.16%,其中有效问卷71份,共计71个综合ICU。①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呈东西部相对较弱,整体分布不均的特点,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仍有所欠缺。②医院基本信息:人口和经济制约ICU的发展进程,西部地区综合ICU床位均数仅为中部地区半数(张:39.0比86.0),东部地区居中(平均83.6张),数量相对不均。③ ICU基本信息:调查71个综合ICU中,三级医院44个,二级医院27个。三级医院ICU床位数占总床位数比明显低于二级医院〔(1.59±0.81)%比(2.11±1.07)%, P<0.05〕,明显低于《指南》要求的2%~8%;三级、二级医院ICU床位使用率〔(63.63±22.40)%、(44.65±20.66)%, P<0.01〕均低于《指南》要求(应以75%为宜)。④ ICU人员配置:三级医院医生共376人,护士共1 117人;二级医院医生共122人,护士共331人。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医生职称、医生学历和护理人员职称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三级医院医生以中级职称为主(主治医师占41.49%),二级医院医生以初级职称为主(住院医师占43.44%);三级医院医生学历普遍高于二级医院(博士:2.13%比0,硕士:37.24%比8.20%);三级医院仅护士人员比例低于二级医院(17.01%比24.47%)。三级、二级医院ICU医生/ICU床位比〔(0.64±0.27)%、(0.59±0.34)%〕、ICU护士/ICU床位比〔(1.76±0.56)%、(1.51±0.48)%〕均达未到《指南》0.8 : 1和3 : 1以上的要求。⑤ ICU医疗质量管理:与二级医院相比,三级医院实施一对一耐药菌护理的比例(65.91%比40.74%)、实施多模态镇痛镇静的比例(90.91%比66.67%)、个人数字助理(PDA)条码扫描使用比例(43.18%比14.81%)均明显升高(均 P<0.05)。⑥ ICU技术技能:在各项技术技能中,三级医院支气管镜检查、血液净化治疗、空肠营养管放置和床旁超声项目开展比例均高于二级医院(84.09%比48.15%,88.64%比48.15%,61.36%比55.56%,88.64%比70.37%,均 P<0.05)。其中,空肠营养管放置、床旁超声和体外膜肺氧合的开展情况,三级医院以独立完成为主,二级医院则倾向于合作完成。⑦ ICU设备配置:基本仪器设备中,三级、二级医院呼吸机总数/ICU床位比〔0.77%(0.53%,1.07%)、0.88%(0.63%,1.38%)〕、输液泵/ICU床位比〔1.70%(1.00%,2.56%)、1.25%(0.75%,1.88%)〕均未达到《指南》要求,设备配比不足,尚未满足发展基本需要。 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综合ICU发展已趋向成熟,但在发展规模、人员配比和仪器设备较《指南》仍有一定差距,并且综合ICU呈现出东西部相对较弱,整体分布不均的特点,还需要加大力度投入到重症医学科的建设中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医联体内同质化护理模式对压疮护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医联体内同质化护理模式对压疮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研究对象来自粤北人民医院(牵头单位)和医联体内3家二级医院,研究时间段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两种护理模式实施时间段为2020年1-12月医联体内的3家二级医院采用《基础护理学》的常规护理模式,收集569例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568名患者近亲属进行满意度调查;2021年1-12月采用医联体牵头单位组织培训后的同质化护理模式,收集510例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512名患者近亲属进行满意度调查。先对医联体成员单位压疮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制定医联体内压疮评估流程、会诊规范及双向转诊机制。观察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医联体内下属成员单位护士对压疮护理知识掌握情况、压疮患者及近亲属满意度、压疮愈合数、新发压疮数及向上级医院转诊压疮患者数。结果:2020年压疮患者同质化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下级成员单位护士压疮护理知晓评分、专业知识评分(5.91分、37.4分)明显高于实施前(5.40分、15.15分)(护理知晓评分: t=9.28, P < 0.05;专业知识评分: t=176.77, P < 0.05)。实施同质化护理模式后压疮患者满意度、近亲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χ 2=61.08, P < 0.001;近亲属满意度:χ 2=65.28, P < 0.001)。开展同质化护理模式后压疮愈合率和好转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χ 2=41.41, P < 0.001)。同质化护理模式实施后下级医院向上级医院压疮患者转诊数(27例)明显低于实施前(50例)(χ 2=5.79, P < 0.05)。 结论:构建医联体内同质化护理管理模式,可提高下属成员单位护士护理压疮患者的能力,提高患者及其近亲属的满意度,节约医疗成本,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符合国家医改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级医院主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体验及服务质量的田野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三级医院主导"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体验及服务质量,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奠定基础。方法: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采用田野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法结合开放性抽样法对青岛市市北区、市南区、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区的10个居民区的11名"互联网+护理服务"出诊护士,进行为期5个月的参与式观察。结果:"互联网+护理服务"出诊护士的工作体验:满足社会和患者的刚性需求,护士职业价值感及满意度倍增;监管机制尚存缺陷,信息化建设需不断加强;患者安全与护士执业安全问题尚有隐患。解析出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质量的6项关键因素:出诊前物品准备不规范、上门服务着装不规范、操作前评估准备工作不到位、操作过程中缺乏同理心、院外感染预防意识不强、操作后未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结论:青岛市三级医院主导"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实现社区与上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切实提升了延伸性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接受度及满意度高,护士工作积极性、职业价值大幅提升,仍需建立健全"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规范,实现护理服务同质化及专科多样化,带动社区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手术室专科护士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胜任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国内对手术室专科护士应有的核心能力尚不明确,且无统一规范的培养模式。本文总结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核心能力标准及培养模式,探讨手术室专科护士准入条件、课程设置、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及评价考核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为我国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提供借鉴,以促进手术室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提升以及培养模式的同质化、规范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患者安全的云南省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客观、科学的云南省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为制订同质化、规范化ICU专科护士培训策略及考核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护士患者安全胜任力框架为理论依据,查阅护理岗位胜任力相关文献,构建云南省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通过理论分析设计专家函询问卷。于2020年1月至5月对云南省15名重症医学科专家发放德尔菲专家函询,确立云南省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双人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共开展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最终构建的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包括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安全风险管理、护理质量改进及专业化素养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0%(15/15)、86.67%(13/15),专家权威系数值分别为0.863、0.881,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381、0.299、0.250,卡方值为22.86、58.22、217.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五个一级指标按权重从高到低排序为安全风险管理(0.360)、专业化素养(0.280)、团队协作(0.200)、护理质量改进(0.120)、有效沟通(0.040)。 结论:构建的基于患者安全的云南省ICU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具有可靠性、科学性,可为云南省ICU专科护士岗位培训、考核评价及发展患者安全教育课程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质化规范护理在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同质化规范护理在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将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10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同质化规范护理,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肠内营养时间、腹泻持续时间和入住ICU时间)、腹泻发生率及24 h大便半定量表评分(Hart评分)。结果:入院当日,两组Hart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临床治疗指标及Hart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实施同质化规范护理能够降低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改善其Hart量表评分,缩短患者入住ICU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规范》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从《重症超声临床操作技术的护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制订的背景、内容概述及特点、临床实践意义与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解读,并结合《规范》的临床应用情况提出思考,旨在提升临床护理人员重症超声技术,解决护理难题,使临床护理超声技术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与同质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浙江省中医护理精品项目培训与推广运用模式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构建浙江省中医护理精品项目培训与推广运用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精品项目同质化管理和规范推广。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2022年7月—2023年6月,选择浙江省三级中医医院20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以邮件方式进行2轮函询,构建浙江省中医护理精品项目培训与推广运用模式。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0/20),专家熟悉程度系数均为0.89,判断依据系数均为0.94,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2。2轮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68、0.105( P均<0.001),形成的浙江省中医护理精品项目培训与推广运用模式包括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74个三级指标、28个四级指标。 结论:浙江省中医护理精品项目培训与推广运用模式的构建过程严谨且规范,为培训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有助于推进中医护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准备护理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准备护理实践现况,为构建临床护理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23年2—6月,选取同济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作为田野地,开展针对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准备护理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及非正式访谈收集12名护士的资料并采用质性研究中三级编码的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1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4~46(33.33 ± 1.83)岁。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准备护理包括提供新生儿健康信息、母乳喂养、产后康复、心理护理及社会支持共4类内容主题;护士在提供新生儿健康知识、评估母婴分离初产妇心理及社会支持、出院教育质量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结论: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准备护理缺乏结构合理的流程及制度,亟需通过制订科学规范的出院准备护理流程,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提高护士心理社会评估能力,同质化健康教育,提升人文关怀等措施,提高母婴分离初产妇出院准备护理质量,从而促进初产妇康复,并适应母亲角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组织-培训-应急-联合-质控"五位一体的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并探讨其实践效果.方法 在文献研究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形成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包括实施精准、动态、智能化的全院床位统筹调配;制订多学科培训方案;建立急危重症病例救治保障机制;构建多学科护理团队联合管理的规范化路径;建立智能化及同质化的护理质量控制链.于2022年7月—2023年12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脑血管病院区应用该管理模式,收集泛血管疾病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及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指标,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 应用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期间,收治泛血管疾病患者5 416例,平均住院日为(6.11±0.73)d,治愈好转率为98.06%(5 311/5 416),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4.12%,无不良事件发生.泛血管疾病患者总体满意度得分从2022年第4季度的(92.74±1.68)分提升至2023年第4季度的(98.21±0.55)分(P<0.001).结论 泛血管疾病患者融合病房多学科协作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为医院培养跨专业护理人才、促进资源有效整合、优化健康管理方式探索了一条新路径,切实提升了医院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和患者就医体验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