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大肠癌病机及论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肠癌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学"积聚""癥瘕""肠蕈""肠瘤"等范畴.其病变过程复杂,涉及诸多脏腑,但总体与气血津液功能失常相关.玄府作为气血津液运行通路,幽玄不可见,遍布全身,玄府开阖有度,气液流通,各脏腑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玄府开阖失司,则引发各种疾病.正气亏虚,玄府失养,开阖失常为大肠癌发病基础.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瘀郁闭玄府是大肠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临床治疗方面,通过扶正以荣养玄府,调畅气血津液运行以开通玄府,祛邪外出,达到治疗大肠癌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起灰花纹鹅膏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误采、误食毒蘑菇可引起急性中毒,2020年8月青岛市中医医院处置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对所有中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可疑食物、临床表现、临床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等资料,对蘑菇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鉴定为灰花纹鹅膏中毒。该起事件共有6人进食灰花纹鹅膏,其中4人发病,潜伏期6~12 h,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肝肾损伤,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血液灌流或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等救治方案后,患者均治愈出院。建议加强针对毒蘑菇中毒的科普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毒蘑菇鉴别与临床救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南省儿童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毒蕈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方法:对2002至2020年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的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对不同潜伏期患儿预后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危重症患儿进行疗效分析。结果: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年龄分布为66(43,115)个月;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首发症状以消化道表现为主,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94.1%,48/51)。临床分型中胃肠道型45.1%(23/51),多器官损害型51.0%(26/51)。住院时间6(3,11) d。其中早发型45.1%(23/51),晚发型54.9%(28/51),早发型住院时间4(2,7) d,损伤器官数目1(0,3)个,晚发型住院时间8(3,12) d,损伤器官数目为4(2,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晚发型患儿器官功能损伤更严重,主要表现在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心肌酶,两组间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分布特点;首发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以胃肠道型及多器官损害型多见。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血液净化治疗对毒蕈中毒患儿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蕈状管肠造口在儿童特殊肠穿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蕈状管在无法常规造瘘肠穿孔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21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使用蕈状管肠造口治疗的4例特殊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范围43 d至11岁10个月。对使用蕈状管肠造口原因、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指征、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儿短期内(2个月)均有多次腹部手术史,严重粘连、肠管水肿、肠系膜挛缩是导致无法常规造瘘而选择蕈状管造口的主要原因。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蕈状管肠造口术,术后肠漏立刻得到控制,平均手术时间116.3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2 ml。所有患儿蕈状管造口处无肠漏污染腹腔的情况发生。术后平均恢复饮食时间5.75 d。术后蕈状管平均留置时间为40.3 d,拔除蕈状管后伤口2~3 d不再有肠液流出,平均6.5 d完全愈合,随访至今,所有患儿术后无肠梗阻发生,生长发育均正常。结论:在无法常规肠造瘘及高位小肠穿孔患儿中,蕈状管肠造口是一个可以挽救生命且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胆囊穿刺引流成功救治致命鹅膏中毒所致肝衰竭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致命鹅膏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致死率高,国内无有效解毒药物。本中心依据鹅膏毒肽中毒机制,经胆囊穿刺引流,以中断毒素的肠肝循环为关键的综合治疗方法,成功救治患者1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 3、T 4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 3、T 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112例T 3、T 4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因素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层的结直肠癌患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淋巴结转移率在不同肿瘤长径[<5 cm和≥5 cm分别为37.75%(211/559)、52.26%(289/553), χ2=23.666, P<0.01]、大体类型[浸润、溃疡、蕈伞、隆起分别为37.04%(20/54)、47.52%(432/909)、34.33%(23/67)、69.51%(57/82), χ2=13.787, P=0.003]、分化程度[高、中、低分化分别为34.11%(102/299)、49.00%(317/647)、48.80%(81/166), χ2=19.771, P<0.01]、错配修复缺陷(dMMR)[是和否分别为26.34%(64/243)、50.17%(436/869), χ2=43.996, P<0.01]、神经侵犯[是和否分别为48.17%(421/874)、33.20%(79/238), χ2=16.954, P<0.01]、脉管侵犯[是和否分别为79.16%(338/427)、23.65%(162/685), χ2=327.493, P<0.01]以及术前癌胚抗原(CEA)[阳性(≥5 mg/ml)和阴性(<5 mg/ml)分别为52.87%(249/471)、39.16%(251/641), χ2=20.162, P<0.01]和CA199[阳性(≥35 U/ml)和阴性(<35 U/ml)分别为59.33%(124/209)、41.64%(376/903), χ2=21.465, P<0.01]分层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脉管侵犯和术前CA199阳性是T 3、T 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 OR=13.006,95% CI 9.329~17.276, P<0.01; OR=2.194,95% CI 1.513~3.181, P<0.01),dMMR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 OR=0.279,95% CI 0.190~0.411, P<0.01)。 结论:脉管侵犯是T 3、T 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前肿瘤标志物CA199的检测可以作为预测T 3、T 4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为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开腹胆囊造瘘引流成功救治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致命鹅膏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致死率高,国内尚无有效解毒药物。2020年7月30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及肝病科收治1例67岁女性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患者。患者因"进食鹅膏蕈350~400 g后腹痛、呕吐、腹泻2 d伴乏力1 d"于急诊科就诊。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指标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 79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 030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7.5 s,凝血酶原时间(PT)7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8.66,凝血酶原活动度(PA)10%。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诊断为鹅膏毒肽类蕈中毒、急性肝衰竭。依据鹅膏毒肽中毒机制为肠肝循环,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术引流胆汁排出毒素,以中断毒素的肠肝循环,但尝试两种方法后均失败,故行开腹胆囊造瘘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极差,故先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改善凝血功能后再行开腹胆囊造瘘术,最终成功引流出胆汁。经过综合内科治疗19 d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发现后遗症。对于该类患者需早期识别病情,针对毒素的特点及毒理机制尽早阻断毒素的肠肝循环,可能是抢救含鹅膏毒肽类蕈中毒致肝衰竭患者的关键,同时需结合积极补液、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黏膜切开联合蕈型覆膜金属支架及球囊扩张治疗重度结直肠吻合口良性狭窄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内镜下治疗已成为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首选,然而对于直肠下段重度吻合口狭窄而言,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本文报道了1例直肠下段重度吻合口良性狭窄病例,通过黏膜切开联合蕈型覆膜金属支架及柱状球囊扩张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日本红菇中毒致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日本红菇属非致死性胃肠炎型毒蕈,毒性较轻,患者预后良好。本文对2019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一例日本红菇中毒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中毒表现为典型的胃肠症状,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最终经积极止血、护胃、补液、抗炎治疗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五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00例T细胞淋巴瘤,从中筛选出5例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复习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47~64岁,平均年龄56岁,包括2例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2例皮肤蕈样霉菌病(1例为斑块期,1例为肿瘤期),1例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5例患者均表达多种T细胞标志物(CD3、CD4、CD5、CD7、CD8),仅表达1种B细胞标志物CD20(其中3例患者首次诊断时CD20阴性,在疾病复发或进展后,二次活检诊断时CD20弥漫阳性),不表达CD79α及PAX5。5例患者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细胞受体(TCR)重排均显示β链和/或γ链和/或δ链单克隆性重排,Ig重排均为多克隆性重排。5例患者均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截至2020年2月,4例患者带病生存,1例患者无病生存,其中蕈样霉菌病肿瘤期患者进展较快,生活质量差。结论: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极少见,其预后与T细胞淋巴瘤具体类型、临床分期和初始治疗效果密切相关。CD20阳性表达提示疾病复发或进展,预后相对差。当T细胞淋巴瘤CD3表达缺失时,易误诊为B细胞淋巴瘤,联合运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及分子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