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骨病变骨显像鉴别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17岁,2020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桡骨远端疼痛,后发现左桡远端肿块,并逐渐出现弯腰受限。2020年5月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2020年6月中旬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 ℃,不伴畏寒、寒战、盗汗。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2.619 kU/L),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可溶性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均阴性,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游离轻链比值(-)。外院腕关节MRI示左桡骨远端占位,大小2.7 cm×1.8 cm×2.3 cm,伴周围软组织水肿;髋关节MRI示双髂骨、耻骨、髋臼及左侧股骨颈多发异常信号,考虑"骨肿瘤"。外院 18F-FDG PET/CT显像示左侧桡骨远端、左侧肩胛骨、C4椎体、T3~T4、T7、T11、L3椎体、骨盆多处、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内侧髁多发溶骨性破坏,代谢异常增高(SUV max:28.5~32.8)。随后完善桡骨穿刺,病理示多量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CD68(+),CD1a(-),Langerin(-),S-100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约20%),考虑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首先考虑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 ECD),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 BRAF) V600E野生型。2020年6月起予干扰素、泼尼松治疗,患者每日仍有低热,且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无法站立,伴尿潴留。后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本院,为评估骨病变行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图1,图2)。全身骨显像示颈、胸、腰椎多个椎体、左侧肩胛骨、双侧骶髂关节、右侧髋臼及坐骨、左侧腕关节、左侧膝关节显像剂摄取增高灶,SPECT/CT显像可见这些病灶部分为溶骨性破坏,也有部分是成骨为主的骨破坏,部分椎体病变周围伴有软组织密度影,另外有多个椎体出现病理性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拉松运动对膝关节软骨体积及T2弛豫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MRI探讨马拉松运动对膝关节软骨体积及T2弛豫时间(T2值)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招募25名无长跑习惯的健康志愿者和32名长期进行长跑运动的非专业马拉松运动员,行膝关节MRI三维选择性水激发序列(three dimensional water-selective excitation,3D-WATS)和T2 mapping成像,同时提取膝关节5个区的软骨体积和42个亚区软骨T2值进行分析。比较健康志愿者与非专业马拉松运动员膝关节各区软骨体积及其与体表面积比值、各亚区软骨T2值,以及马拉松运动强度与不同区域软骨体积和T2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相比,非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各区软骨体积及体积与体表面积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志愿者与非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股骨内侧髁中央区中间层[(47.61±5.65) ms和(44.29±6.10) ms]、股骨内侧髁中央区深层[(36.82±9.05) ms和(31.67±7.59) ms]、股骨内侧髁前区深层[(38.37±4.68) ms和(34.09±4.19) ms]、股骨外侧髁中央区浅层[(52.17±11.11) ms和(45.51±7.76) ms]、股骨外侧髁中央区中间层[(49.09±5.08) ms和(45.63±5.04) ms]、股骨外侧髁前区中间层[(45.69±4.68) ms和(42.57±5.77) ms]、股骨外侧髁后区浅层[(55.42±18.41) ms和(47.99±8.39) ms]、胫骨内侧平台前区深层[(33.40±7.76) ms和(29.03±5.69) ms]、胫骨内侧平台后区深层[(31.28±5.02) ms和(27.92±5.99) ms]、髌股关节面髌骨区深层[(35.65±6.99) ms和(32.30±5.28) ms]软骨T2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非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中胫骨内侧平台软骨体积与步频呈负相关( r=-0.371, P=0.035),股骨外侧髁软骨体积与步频呈负相关( r=-0.365, P=0.043),胫骨外侧平台软骨体积与步频呈负相关( r=-0.550, P=0.001);胫骨内侧平台前区中间层软骨T2值与体重呈负相关( r=-0.277, P=0.039)、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 r=-0.290, P=0.030),髌股关节面髌骨区浅层T2值与3个月内跑量呈负相关( r=-0.457, P=0.010),胫骨外侧平台后区浅层T2值与步幅呈负相关( r=-0.437, P=0.014),股骨外侧髁前区中间层软骨T2值与步频呈负相关( r=-0.380, P=0.035)。 结论:马拉松运动对膝关节软骨体积的影响较小,而对软骨T2值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软骨结构改变。步频越高软骨体积越小;体重或体质指数越大、3个月内跑量越大、步幅越大软骨T2值越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嵌合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筋膜瓣修复手或足部长段骨及软组织复合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筋膜瓣(CMFCOF)治疗手足部外伤性掌、指骨(跖骨)长段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采用CMFCOF治疗外伤性手足部掌指骨(跖骨)缺损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4~56(平均41)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例,机器挤压伤3例,压砸伤2例,均存在骨、软组织复合缺损。手近节指骨骨缺损2例,掌骨骨缺损3例,跖骨骨缺损3例;受伤到本次手术时间为2~120 d,平均84 d。骨缺损范围2.0 cm ×1.2 cm×1.2 cm~4.4 cm×3.0 cm×2.3 cm,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1.4 cm~5.6 cm×4.5 cm。所有骨缺损位置均在骨干,不涉及关节。2例合并肌腱缺损。术中根据骨、软组织缺损面积切取相应大小CMFCOF,同时在筋膜瓣表面进行植皮。结果:组织瓣切取时间为52~96 min,平均53 min。供区伤口直接闭合。术后所有患者受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受区和供区创面一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9~16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终末随访时所有病例均未行皮瓣修薄;供区功能恢复正常,无髌前区感觉障碍。5例手部损伤病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3例优,1例良,1例可;3例足部损伤病例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结果均为优。结论:CMFCOF具有术式简便、供区隐蔽、骨量优质、外形美观的优点,是修复手或足部长段骨、软组织复合缺损创面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5±15.5)岁。术中清创骨折段后,将骨瓣移至手舟骨处充填骨缺损,将骨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采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治疗13例,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瓣治疗2例。术后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功能组间比较使用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4例,平均随访32.5(8~6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10~16)周。术前VAS评分为(3.5±1.5)分,术后末次随访降至(1.0±1.0)分;握力由术前的(16.5±4.3)kg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31.5±3.5)kg;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68.5±10.8)分,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果。该技术为手舟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及结构支持,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于手舟骨近极缺血性坏死的可以采用骨软骨瓣移植替代,防止腕骨骨关节炎和塌陷,这在治疗难治性手舟骨骨不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性和软组织性髌骨脱位模型中滑车发育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股骨截骨术增大股骨前倾角和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失平衡手术制作髌骨脱位模型,观察股骨滑车局部形态和骨小梁结构的变化。方法:取40只3个月龄的新西兰幼兔,分别对其右膝进行两种手术方式(每组20只):①截骨组,接受股骨旋转截骨术,股骨远端内旋来增大股骨前倾角;②软组织组,行髌骨内侧支持带松解和外侧支持带紧缩缝合术。所有左膝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观察4个月至骨骼成熟,将股骨远端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滑车形态:外侧髁、滑车沟和内侧髁的高度,滑车沟角,滑车的外侧和内侧关节面倾斜角等,并对骨小梁进行分析: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骨小梁分离度和骨密度等。相关指标的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截骨组中1例发生髋关节脱位,而髌骨未发生脱位;3例在屈膝状态下出现完全性的髌骨脱位;16膝在膝关节被动伸直时,髌骨发生脱位。软组织组中15膝在屈膝状态下出现完全性的髌骨脱位,5膝未发生髌骨脱位。截骨组的股骨滑车在滑车入口处伴有局部的突起形成,称为"骨突",而滑车关节面比较光滑,未出现明显的软骨破裂等,而软组织组的股骨滑车未见"骨突"形成,滑车关节面出现软骨破裂、缺损等关节炎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截骨组和软组织组的滑车均变浅和变宽,滑车沟高度和滑车沟角变大,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截骨组骨小梁发生汇聚,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小梁厚度增大,内侧髁骨小梁数量减少,而软组织组表现为骨质疏松,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都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增大。与软组织组相比,截骨组内侧髁和外侧髁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量和骨密度都较大,骨小梁分离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股骨截骨术增大股骨前倾角和髌骨内外侧软组织失平衡手术可成功构建髌骨脱位的骨性和软组织型模型,并继发形成不同的滑车形态学改变和骨小梁结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第三代牛津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病的远期效果随访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第三代牛津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病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采用第三代牛津单髁假体行微创UKA治疗的 594例(701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5例,女性439例,年龄(62.6±10.9)岁(范围:44~81岁),体重指数(26.9±3.8)kg/m 2(范围:21.1~36.2 kg/m 2);骨性关节炎676膝,股骨内侧髁特发性骨坏死25膝;其中行单侧UKA 487例(其中66例一侧行UKA,另一侧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行双侧UKA 107例。收集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假体生存率、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等,记录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术中骨折、术后感染及症状性血管栓塞性疾病等。术后平均随访121.6个月(范围:70~178个月)。发生术后垫片脱位、假体松动、胫骨平台塌陷、外侧间室退变以及术后疼痛等并发症1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18/594);其中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13例,更换垫片部分翻修4例,假体翻修率为2.9%(17/594);若以翻修作为假体生存率研究的终点,则该组病例远期随访手术成功率为97.1%(577/594)。患者ROM由术前的(105.9±11.8)°升至末次随访时的(114.0±13.3)°( t=10.796, P<0.01),KSS 中临床和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4.3±3.6)分和(55.9±3.9)分升至末次随访时的(90.1±6.0)分和(87.5±5.7)分( t=124.325, P<0.01; t=110.985, P<0.01);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4.8±6.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9.2±3.1)分( t=150.860, P<0.01);VAS 由术前的(6.1±1.1)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5±1.0)分( t=74.941, P<0.01)。 结论:微创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病远期随访假体生存率高,翻修率低,并发症少,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右侧小隐静脉高位型合并低位型变异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小隐静脉发生罕见合并性变异。尸体标本来源于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年龄不详,身高约168 cm。标本下肢长93.5 cm,全腿长80.6 cm,大腿长43.7 cm,小腿长38.0 cm。左侧小隐静脉走行正常,无分支,于腘窝处直接穿入深筋膜注入腘静脉。右侧小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在足外侧缘经外踝后方时与腓肠神经伴行,此时压扁直径为2.78 mm;沿小腿背侧中线向上走行23.0 cm后发出分支,分支处的压扁直径由3.00 mm增粗为4.62 mm。变异的小隐静脉分支压扁直径为2.26 mm,分支斜向内上走行7.8 cm后注入大隐静脉,注入部位距胫骨内侧髁11.0 cm,该分支注入前大隐静脉压扁直径为3.06 mm,注入后为3.12 mm(图1A、1B)。变异的小隐静脉主干压扁直径为2.00 mm,在腘窝处未穿入深筋膜注入腘静脉,而是向大腿内侧上方继续走行47.8 cm后注入大隐静脉,注入处小隐静脉压扁直径为3.44 mm,注入部位距股骨内侧髁28.0 cm,该主干注入前,大隐静脉压扁直径为3.50 mm,注入后为4.66 mm(图1C)。本例右侧小隐静脉不注入腘静脉而是分为2支,分别于小腿后侧、大腿内侧注入大隐静脉(图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十字韧带重建中"杀手转角"效应的应对方法及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经胫骨骨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是韧带损伤后最常用的重建技术。然而在将移植物穿过胫骨骨隧道折返到股骨内侧髁时,在胫骨近端会形成锐性夹角,被称为"杀手转角"。"杀手转角"的存在会导致PCL重建术后移植物磨损及附近胫骨骨隧道扩大,影响术后膝关节后方稳定性,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减轻"杀手转角"效应的技术有:将胫骨近端骨隧道出口定位于PCL解剖附着点偏下偏外侧的改良胫骨骨隧道技术、增加胫骨骨隧道与胫骨平台夹角、从胫骨前外侧创建胫骨骨隧道、保留韧带残端作为移植物缓冲垫方法以及不采用经胫骨骨隧道重建PCL的inlay技术、onlay技术。以上这六种技术,在理论上均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杀手转角"效应,提高PCL重建术后膝关节的后方稳定性,从而更好地提高PCL重建术后的临床疗效。但考虑应用这些技术的病例数量偏少,其有效性、可靠性以及对患者的利弊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去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猕猴膝骨关节炎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的Hulth法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实验组:选用猕猴的10只膝关节,应用改良Hulth手术造模,即切断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切除前十字韧带、内侧半月板,并在股骨内侧髁关节面切除部分软骨。对照组:选用实验组猕猴的对侧10只膝关节,只切开皮肤、关节囊,不破坏关节腔结构。对构建的猕猴膝骨关节炎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4、6个月从膝关节功能、X线片、MRI、关节镜下结构、切开肉眼所示大体情况、膝关节股骨软骨组织切片等方面评估骨关节炎造模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术后2、4、6个月的X线片、MRI及切开肉眼观察关节腔与术前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在造模后2个月X线片示内侧关节间隙狭窄,膝关节力线内翻;造模后4个月,X线片示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形成,髌骨骨赘增生;造模后6个月,X线片示关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周缘骨赘增生进一步加重。实验组造模后2个月,膝关节MRI表现为内侧关节间室狭窄,股骨内侧髁可见软骨造模缺损区,关节腔少许积液;造模后4个月,MRI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增多,髁软骨下骨髓水肿;造模后6个月,MRI出现外侧半月板Ⅱ级退变信号、部分区域软骨变薄、软骨下骨髓水肿、骨囊性变及关节积液中的一种或多种征象。造模后6个月,关节镜检查及肉眼均见到软骨毛糙、无光泽、有裂纹,局部凸凹不平,髁间窝滑膜增生。造模术后6个月,组织切片示软骨表层裂隙,出现局部缺损,软骨退变。造模后6个月,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变,猕猴在笼内行走活动减少,有轻度跛行。实验组的10只造模膝关节在6个月后均造模成功。结论:通过改良的Hulth手术可以在造模后6个月有效建立猕猴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陈旧性舟骨骨折不愈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舟骨骨折是腕部骨折中最常见骨折,舟骨近端或腰部骨折后,常合并近端血管损伤,影响骨折近端血供。复位欠佳或固定不可靠均会造成骨折不愈合,如果不能及时治疗舟骨骨折不愈合,常常出现腕关节不稳定、塌陷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进一步造成关节疼痛及僵硬,严重影响肢体功能。陈旧性舟骨骨折治疗关键为重建血供,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为髂骨植骨、桡骨远端逆行骨瓣、含旋前方肌肌蒂的桡骨瓣等,但存在缺少血运、转移距离有限、切取困难、蒂部较短等缺陷。笔者对8例陈旧性舟骨骨折伴骨坏死患者采用以膝降动脉为蒂的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探讨其疗效,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