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厚型心肌病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和预防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肥厚型心肌病是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疾病,也是引起年轻人心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谨慎评估后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能够有效减少猝死发生。近年来,随着肥厚型心肌病新的猝死风险指标的不断出现,对猝死的评估也更加具体和精确,但是鉴于猝死发生的不确定性和低概率性,目前尚没有统一而全面的猝死风险评估标准。该文结合美国及欧洲最新指南,对肥厚型心肌病传统和新兴的风险预测因子进行综述,探讨进行室间隔切除术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术后猝死风险,以期为心原性猝死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NNI3与 TAZ基因变异所致罕见心脏病一个家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鉴定1例罕见心脏病家系(Barth综合征以及肥原性心肌病)的遗传学病因,为该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及生育指导。方法:选取2021年7月9日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个罕见心脏病家系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对变异进行生物学信息分析。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断变异的致病性。结果:Trio-WES检测显示先证者携带 TAZ基因c.542G>A(p.G181A)半合子变异,该变异遗传自其母亲;此外,其母亲还携带 TNNI3基因c.557G>A(p.R186Q)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先证者姨母与外祖母同样携带该变异。参照ACMG相关指南, TAZ基因c.542G>A(p.G181A)评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_Strong+PM2_Supporting+PP3), TNNI3基因c.557G>A(p.R186Q)评定为致病性变异(PP1_Strong+PS4_Strong+PP3+PP4+PM2_Supporting)。 结论:TAZ基因c.542G>A(p.G181A)可能是先证者患Barth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 TNNI3基因c.557G>A(p.R186Q)变异可能为先证者母亲、姨母及外祖母患肥厚型心肌病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拓展了 TAZ基因的变异谱,为该家系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厚型心肌病激发/负荷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指南(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指在没有其他潜在心脏疾病、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情况下出现心室心肌肥厚,主要由心肌肌小节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心肌疾病 [1]。超声心动图或者磁共振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任意部位室壁厚度≥15 mm可确诊,致病基因检测阳性者或者遗传受累家系成员检查发现左心室壁厚度≥13 mm也可确诊 [2]。HCM的临床表现及病程具有多样性,有些患者可长期无症状,而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猝死 [3]。HCM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部分患者会出现胸痛、心悸和晕厥等症状。据报道,HCM患病率为1∶200~1∶500之间 [4],考虑到人群中大量无症状和(或)心室心肌尚未明显肥厚患者未被筛查发现,HCM的实际患病率应该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行改良Morrow术治疗的3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分为手术效果良好组25例以及手术效果欠佳组5例,对两组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对比,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手术效果良好组瓣环左右径、瓣环前后径、瓣环高度、瓣环周长、瓣环面积、舒张早期瓣叶面积、收缩末期瓣叶面积、对合面积、对合指数与手术效果欠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良好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手术效果欠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其结构异常为改良Morrow术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对有症状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目前治疗主要针对合并症。该文报道1例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提示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二尖瓣后叶脱垂并腱索断裂和二尖瓣重度反流,药物治疗无效,经多学科会诊评估决定行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术后随访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功能良好,少量反流,平均跨瓣压差6 mmHg(1 mmHg=0.133 kP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迂曲与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冠状动脉(冠脉)迂曲的发生率及其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10日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室间隔HCM患者,根据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1∶1配对非HCM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有无冠脉迂曲将室间隔HCM组分为冠脉迂曲组和非冠脉迂曲组。比较室间隔HCM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导致冠脉迂曲的危险因素。随访室间隔HCM患者至2022年7月1日,主要终点事件是恶性心律失常、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比较冠脉迂曲组和非冠脉迂曲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病密度,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室间隔HCM患者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室间隔HCM组和对照组各156例患者,年龄均为(57.0±11.4)岁,两组女性各75例(48.1%)。室间隔HCM组冠脉迂曲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3.5%比36.5%, P<0.01),冠脉迂曲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室间隔HCM是导致冠脉迂曲的危险因素( OR=3.27,95% CI:2.02~5.29, P<0.01)。经过(2.5±1.2)年随访,室间隔HCM患者中,冠脉迂曲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病密度高于非冠脉迂曲组( P=0.02),冠脉迂曲评分每升高1分增加室间隔HCM患者53%的主要终点事件风险( HR=1.53,95% CI:1.26~1.86, P<0.01)。 结论:室间隔HCM患者易伴发冠脉迂曲,且程度更重;冠脉迂曲是室间隔HCM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PET/CT显像患者的心脏异常摄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行肿瘤氟-18-脱氧葡萄糖( 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患者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 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北京朝阳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 000例疑诊或确诊恶性肿瘤患者的 18F-FDG PET/CT图像,显像前患者禁食12 h以上, 18F-FDG注射前空腹血糖水平需<6.7 mmol/L。左心室非基底段、非乳头肌部位的局灶性高摄取,高于左心室摄取的右心室摄取以及高于心血池摄取的心房摄取(左心室无摄取或低摄取时)定义为异常摄取,所有异常摄取的判定均由核医学医师进行视觉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脏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心脏异常摄取的发生率、部位和病因。 结果:2 000例患者年龄(60.5±13.2)岁,男性1 117例(55.85%),糖尿病患者138例(6.90%),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228例(11.40%)。恶性肿瘤、良性病变、未明确诊断的患者分别为939例(46.95%)、484例(24.20%)、557例(28.85%)。心脏异常摄取145例(7.3%),其中左心室、右心室和心房异常摄取分别为76例(52.4%)、18例(12.4%)和51例(35.2%)。左心室异常摄取76例中,25例(32.9%)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其他少见原因还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心脏转移瘤及化疗相关性心肌损害;右心室异常摄取18例中,14例(14/18)由肺动脉高压引起;心房异常摄取51例中,20例(39.3%)由心房颤动引起。心脏异常摄取的患者中,PET/CT显像前无明确心脏疾病表现和证据的患者有71例(49.0%)。结论:肿瘤 18F-FDG PET/CT显像患者中心脏异常摄取并不少见,异常摄取部位以左心室最为常见,冠状动脉疾病、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是常见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个TTR-FAP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转甲状腺素蛋白相关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周围神经病(TTR-FAP)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4个TTR-FAP家系(包括20例TTR-FAP患者和2例无症状 TTR突变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4例先证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结果:20例TTR-FAP患者的发病年龄为30~65岁,均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和体质量明显下降,以及心脏损害9例、体位性低血压9例、性功能障碍5例、排尿异常6例、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3例,7例经 TTR基因检测确诊、3例经腓肠神经病理活检明确,接受二氟尼柳治疗1例、氯苯唑酸治疗2例(病情均进展),死亡12例,存活8例。4例先证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平均49.3岁;均具有程度不等的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自主神经病和心肌病表现;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长度依赖性的四肢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以轴索损害为著;超声心动图示均有心肌肥厚;3例腓肠神经病理活检发现组织中刚果红染色均呈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显示2例携带 TTR基因致病性突变(TTR-E74K、TTR-A140S),1例携带可能致病性突变(TTR-S70R)。2例无症状 TTR突变基因携带者仍正常。 结论:TTR-FAP在临床上表现为周围神经、自主神经持续进行性损害,同时累及多系统,尤其易合并消化道症状、心肌肥厚、体质量明显下降、瞳孔缩小或视物模糊,这些临床特征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脏MR T 1ρ定量技术在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评估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 1ρ mapping在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纤维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阜外医院进行心脏MR(CMR)检查的HCM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HC)16名。在HCM患者中进行T 1ρ mapping,增强前、后T 1 mapping和钆对比延迟增强(LGE)成像,在HC组中进行T 1ρ mapping、T 1 mapping成像。依据有无LGE进一步将HCM患者分为LGE阳性和LGE阴性组。测量HCM患者和HC的左心室整体心肌的T 1ρ值、初始T 1值,并通过HCM患者增强前、后的T 1 mapping进一步测量左心室整体心肌的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LGE阳性组、LGE阴性组和HC组3组T 1ρ、初始T 1值,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初始T 1值及T 1ρ值在LGE阳性组和HC组、LGE阴性组和HC组的诊断效能。分类变量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T 1ρ值与初始T 1值、ECV的相关性。 结果:40例HCM患者中LGE阳性组25例,LGE阴性组15例,LGE阳性、LGE阴性及HC组的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HC组比,LGE阳性组T 1ρ值( t=5.74, P<0.001)、初始T 1值( t=3.99, P<0.001)均升高,LGE阴性组T 1ρ值( t=4.19, P<0.001)、初始T 1值( t=2.06, P<0.044)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T 1ρ值及初始T 1值区分LGE阳性患者与H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灵敏度84.0%,特异度93.8%)、0.87(灵敏度84.0%,特异度87.5%);T 1ρ值及初始T 1值区分LGE阴性患者与HC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灵敏度86.7%,特异度68.8%)、0.68(灵敏度60%,特异度68.0%)。相关性分析显示,左心室整体T 1ρ值与初始T 1值( r=0.31, P=0.02)、ECV值( r=0.38, P=0.02)均呈正相关。 结论: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条件下,T 1ρ mapping对HCM患者心肌替代性纤维化及弥漫性纤维化均有良好识别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野生型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是由转甲状腺素蛋白发生异常解离并聚集在心肌间质所导致,其中野生型(ATTRwt)为无TTR基因突变者。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误诊。该文报道了1例初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最终确诊为ATTRwt患者的诊治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