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大细胞参与特应性皮炎表型及2型炎症因子释放的免疫活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肥大细胞在特应性皮炎(AD)表型及2型炎症因子释放的免疫活化中的作用。方法:9份AD皮肤样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9份健康皮肤对照样本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外科手术切除多余正常皮肤,对其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和荧光染色,明确AD皮损中肥大细胞脱颗粒活化状态。通过野生型小鼠足趾肿胀渗出实验,探究卡泊三醇(MC903)能否在体内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利用野生型和Kit W-sh/W-sh肥大细胞缺失小鼠构建MC903-AD模型,以探究肥大细胞是否影响AD小鼠的表型、组织病理及2型炎症因子水平;提取小鼠腹腔原代肥大细胞,通过钙成像、类胰蛋白酶和β-氨基己糖苷酶释放实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趋化因子CXC配体-2(CXCL-2)释放检测等,探究MC903体外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能力。 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AD患者皮损中处于活化状态的脱颗粒肥大细胞数目较健康对照组增多,分别为(5.40±1.14)和(2.20±0.84)个( P<0.001)。与野生型AD小鼠相比,Kit W-sh/W-sh肥大细胞缺失AD小鼠的表型减轻,小鼠AD指数评分(ADI)分别为(10.00±0.89)和(5.50±1.05)分( P<0.001),且2型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白细胞介素(IL)-4水平分别为(29.50±1.87)和(15.33±1.86)pg/mg( P<0.001),IL-13水平分别为(6.32±0.25)和(3.93±0.22)pg/mg( P<0.001),IL-31水平分别为(9.73±0.38)和(6.89±0.27)pg/mg( P<0.001),TSLP水平分别为(206.00±4.43)和(99.00±4.86)pg/mg( P<0.001)。MC903在体内注射可以导致小鼠足趾肿胀。MC903可以在体外激活肥大细胞。 结论:AD患者皮损中活化的肥大细胞数目较健康对照组增多;Kit W-sh/W-sh肥大细胞缺失AD小鼠的表型、组织病理和2型炎症因子水平较野生型AD小鼠明显减轻;MC903可在体内和体外激活肥大细胞。肥大细胞在AD表型、免疫活化中均起到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外抗过敏作用研究方法优化及中药药对抗过敏活性筛选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优化两种中药体外抗过敏活性筛选方法,比较5个中药药对的体外抗过敏活性.方法 优化RBL-2H3(Rat basophil leukemia cells)细胞脱颗粒实验方法,通过甲苯胺蓝染色以及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osaminidase,β-HEX)和组胺(Histamine,HIS)释放3个指标比较5个药对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活性;优化了透明质酸酶抑制实验,对5个中药药对的透明质酸酶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结果 在RBL-2H3细胞脱颗粒实验中,5个中药药对中荆芥-防风、麻黄-细辛、防风-白芷、川芎-细辛均能不同程度抑制模型细胞释放β-HEX(P<0.05),苍耳子-辛夷与细胞共培养后脱颗粒模型细胞上清中β-HEX释放率显著升高(P<0.05);5个中药药对均可以降低脱颗粒模型细胞上清中HIS释放量.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实验中,各药对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川芎-细辛>防风-白芷>荆芥-防风>麻黄-细辛,其中川芎-细辛抗过敏活性最强.结论 两种方法获得的不同药对体外抗过敏活性趋势具有一致性,说明两种方法可以用于体外抗过敏活性的筛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防风提取物对IgE致敏肥大细胞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SD)提取物对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脱颗粒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ethylthialazole tetr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根据5、25、50、100、200、400 μg·mL-1SD提取物对RBL-2H3 细胞活性的影响,确定后续实验浓度.以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IgE)诱导建立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设立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SD提取物组(5 μg·mL-1)、中剂量SD提取物组(25 μg·mL-1)、高剂量SD提取物组(50 μg·mL-1)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S)组(100 μg·mL1),干预30 min.MTT法检测低、中、高剂量SD提取物对RBL-2H3细胞脱颗粒模型活性的影响.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脱颗粒细胞形态,计算细胞脱颗粒率.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细胞F-肌动蛋白(F-actin)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细胞β-氨基己糖苷酶、组胺、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磷脂酰肌醇-3-羟基激酶(phosphoinositide-3 kinase,PI3K)、磷酸化-PI3K(phosphorylation-PI3K,p-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hosphorylation-AKT,p-AKT)、p38 丝裂原 活化蛋 白激酶(p3 8 mitogen activited protein kinaseelisa,p38MAPK)、磷酸化-p38MAPK(phosphorylation-p38MAPK,p-p38MAPK)、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ion-NF-κB,p-NF-κB)、细胞外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s,ERK)、磷酸化-ERK(phosphorylation-ERK,p-ERK)蛋白表达.[结果]低、中、高剂量防风提取物(5、25、50 μg·mL-1)对RBL-2H3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甲苯胺蓝染色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变圆,细胞脱颗粒率显著上升,F-actin表达下降,β-氨基己糖苷酶、组胺、IL-4、IL-6、TNF-α 水平升高,IFN-γ 水平降低,p-PI3K/PI3K、p-AKT/AKT、p-p38MAPK/p38MAPK、p-NF-KB/NF-KB、p-ERK/ERK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低、中、高剂量SD提取物组和DXMS组细胞F-actin表达增加,β-氨基己糖苷酶、组胺、IL-4、IL-6、TNF-α 释放显著下降(P<0.05,P<0.01),IFN-γ 释放显著增加(P<0.01),p-PI3K/PI3K、p-AKT/AKT、p-p38MAPK/p38MAPK、p-NF-κB/NF-κB、p-ERK/ERK表达降低(P<0.05,P<0.01);中、高剂量SD提取物组和 DXMS组细胞数量增加,形态多呈梭形,细胞脱颗粒率显著下降(P<0.01).与低剂量SD提取物组比较,高剂量SD提取物组和DXMS组细胞脱颗粒率下降(P<0.01)、F-actin表达增加(P<0.05)、p-p38MAPK/p38MAPK表达降低(P<0.01).[结论]SD提取物可抑制 IgE 致敏的 RBL-2H3细胞脱颗粒,降低炎性介质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p38MAPK/NF-κB、ERK蛋白磷酸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细胞行为组学:一种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中医的现代化以及标准化需要中西医结合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中医研究强调整体观,目前的生物技术却无法有效的整合由分子生物学主导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各种分子组学所产生的信息来完整的描述组织生理.与此同时,在单细胞层面,细胞已经完成对不同时空背景的复杂蛋白网络信息的整合,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细胞行为上.在此,作者提出以细胞行为组学为主的策略并简短的介绍如何运用这种策略来进行针刺启动以及中药方剂的研究.病征和病因不一定有直接可见的连结.但是,病征必定起于病因.病征是身体部分组织产生不正常生理活动的结果,源于身体特定组织的组成细胞(生命的最基本单位)受到组织微环境不正常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有时,组织内一种细胞的失序就能导致严重的疾病反应.譬如:胰脏内β细胞的损伤造成Ⅰ型糖尿病,或是骨骼肌细胞的凋亡产生肌肉萎缩症.同时,复杂的病理反应也常是部分组织受到特定的刺激后这些组织内多种细胞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在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微环境刺激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生成.而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又与免疫细胞相串扰,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效应分子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1].这样的环境培育了癌细胞免疫逃逸的能力.因此,组织微环境能够左右其内部的细胞行为而产生不同的机体生理与病理.造成不正常生理活动的原因(病因)常是基础医学关注的核心.了解病因后,我们才能试着遏制病因对组织内部细胞所产生的不正常影响,达到治病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同时掌握一个组织内各种细胞的行为,才能以组织内细胞间的互动来描述组织生理与病理.在组织微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因子(由机体内部各种细胞所产生的生物分子)以及环境因子(由机体外部吸收并出现在组织内的各种物质)都可能对其内的各种细胞产生影响.这些因子有大分子也有小分子,其中,大分子可能凭借自身的构型与相匹配的细胞表面受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影响细胞中的生物信号通路,改变所属信号传输链所调控的细胞行为;另外,小分子还可能直接进入细胞,干扰细胞内蛋白的活性,据此改变细胞行为.因此,这些因子的出现决定了细胞行为.当一个外部刺激改变了组织微环境,组织内部细胞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而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本身又会成为组织微环境中的新刺激源.这些细胞行为的变化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以及生物性的.物理性的包含细胞与细胞间的接触力、细胞对细胞间充质蛋白(细胞分泌到胞体外的蛋白)的粘附力、细胞散发出的热量等.化学性的包含细胞直接或是经由外泌体、微囊泡、以及凋亡小体等分泌出来的各种生物因子.生物性的则是生长、迁移、侵袭、凋亡等.这些变化在组织内成为新的刺激并以级联反应的方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改变组织内细胞的行为.组织内的各种细胞都适应了微环境的改变后,最终达成新的稳态,组织生理也就展现出新的样态(图1).如若外部刺激超过了常规水平而致使组织内部的细胞行为发生不正常的改变,组织可能就会处于病理发展的初始状态.以脑组织的生物力学为例,Segel等[2]发现脑组织硬度会随着衰老逐渐增加,进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中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功能,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硬度可以逆转这一衰老表型.此外,脑组织硬度也介导诸如力传导、力敏蛋白的产生、以及细胞骨架重塑等细胞行为,从而诱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3-4].而机体遭遇这些病理变化时的应变方式常是适应性的改变自身.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小胶质细胞会感受到脑组织机械性质变化而定向迁移,施行包括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促进突触塑性、调控免疫响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细胞行为调适[5-7].由此可知,如若我们能够掌握组织微环境的改变对一个细胞行为的影响,并且在考虑它们的时空顺序后将这些改变叠加起来,我们就能了解组织生理与病理.而研究细胞微环境的改变对各种细胞行为影响的总成就是细胞行为组学[8].值得注意的是:细胞行为组学研究必须把对各种细胞行为的量化分析当成主要的手段,而传统分子生物学或是生物化学所衍生的各种分子组学则为背景知识.原因如下: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不是物质.然而,基因或是蛋白都是物质,没有生命.所以它们不应是医学研究的首要对象.同时,从中医科学化的角度来看,中医的研究是整体性的,不能用以还原论为指导原则的分子生物学来主导,必须要从可以掌握整体组织生理活动的研究手段来实现.目前,针灸与方剂是中医施治的两种主要手段,所以在此就以如何运用细胞行为组学来研究针灸与方剂进行论述.在针灸研究方面:针灸经过两千多年的验证,其临床疗效有目共睹.而针刺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医外治疗法,被世界范围内认可.同时,近年来针刺的优势病种已经从疼痛类疾病逐渐扩展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病、内分泌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从动物实验中表明针刺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表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抑制神经凋亡[9].此外,针刺还可以调节脑内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缓解焦虑、抑郁情绪[10].然而,以手针为例,手针仅通过一枚金属针作用于穴位,便可以调节脑内各种神经递质的作用,可是我们却无法了解手针针刺启动的明确机制.由于从进针、行针和留针,整个针刺过程中穴区所受到的刺激仅仅是由金属针施予的机械力,所以穴区细胞必定具备了由机械力向神经信号转化的能力[11].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向穴区主要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结缔组织由独立的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特洛细胞等及其分泌的胶原纤维蛋白、糖蛋白、蛋白多糖等外基质所组成.在针刺入穴位并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过程中,针体会与胶原纤维发生交联、并对其进行牵拉.然而胶原纤维自身无法产生生物反应,所以它的作用应仅是将机械力传递给粘附于胶原纤维上的细胞.如此,对于针刺启动的研究首要就在于判定哪种穴区细胞对机械力刺激敏感(力敏细胞),并且能粘附于胶原纤维之上.接着,必须探讨这些力敏细胞在感受到由胶原纤维传来的拉伸力后,能够分泌哪些由拉伸力引发的细胞因子(力敏因子).与此同时,这些力敏因子必须能够成为一种新的刺激源影响穴区周围的其他细胞行为,如肥大细胞脱颗粒、巨噬细胞极化等,并且引发针刺启动效应.如此,我们仅需要从单种细胞对其微环境的简单变化着手,并根据此细胞分泌的力敏因子研究这些因子对穴区非力敏细胞的效应,表明细胞间的级联反应,便可了解针刺启动过程中机械力信号向生物信号的转化的机制,这样的策略是细胞行为组学的完美体现(图2).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目前药理研究的手段是以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等技术为核心,这样的方法足以对于单靶点(仅对一种生物分子进行干预)分子药在细胞层面的药理进行研究.然而,中药方剂是以多种生物分子构成的多靶点(复方)药,以目前盛行的生物技术无法把它们的药理解释清楚.尽管近年来以分子组学分析为主的系统生物学逐渐成为中药方剂药理研究的主流,希冀从各种分子浓度的变化来描述受测中药对病理状态细胞干预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产生的结果难以被定量评估,而且结论也仅局限于特定的细胞,难以扩展到组织层面.如前所述,在面对多病因的复杂类疾病时,现有的生命科学技术无法体现系统论的精神,遑论探讨复方中药与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结讯息.另一方面,细胞最终展现的行为是组织微环境和细胞行为平衡的结果,在微环境中出现中药复方内千百种不同的单体时,不论这些单体如何以不同的时空关系对细胞内的蛋白网络进行干预,细胞最终会将其整合成明确的细胞行为.基于此,中药方剂的药理药效可以从细胞行为的角度有效整合现有的生物多组学体系,来解决系统生物学遭遇的难点.如此,我们可以绕过系统生物学在学术性面临的复杂预测手段,并了解复方分子对细胞的干预后细胞行为的改变结果.基于组织工程学及高通量的显微影像捕捉,细胞行为学运用精细的细胞行为表征快速实现时空连续的单细胞行为定量分析,通过包括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机械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优化、切割、特征捕捉及分类.同时,对于方剂内不同药物组成的加减,我们也可以了解被加减药物对细胞行为的偏性,并了解中医用药的思想理论.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医药才能建立起一个以系统观为内涵的全新研究体系,以联结多种分子组学与细胞行为学的手段,架设链接微观到宏观的桥梁,辅助中药的创新以及现代化(图3).中医一直认为生命的本质不能仅从物质或能量层面去研究,必须兼顾物质、能量与信息.细胞行为组学基于生命的基本单位为研究核心,由细胞来体现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而蛋白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则由细胞的动态行为来表征.细胞的蛋白网络变化才是生命的表现,而专注于特定蛋白或是特定基因在特殊微环境下的改变无法描述生命.生命科学讲求对生命的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于用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去注解传统中医药的智慧,这两者都必须恪守不离开探索生命的本源.细胞行为组学立于生命科学之内,又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精神,是执行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以及标准化进程的一种合适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苍耳子含药血清对IgE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探究苍耳子含药血清对免疫球蛋白E(IgE)致敏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和调控途径.方法:小鼠喂服苍耳子水溶液,制备含药血清;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苍耳子含药血清对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IgE致敏肥大细胞,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10%苍耳子含药血清组和富马酸酮替芬组.药物干预后,乳酸脱氢酶(LDH)法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ELISA检测细胞炎症活性介质β氨基己糖苷酶A(β-hexosaminidase A)、白三烯C4(LTC4)和组胺(histamine)的释放情况;F-actin微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苍耳子含药血清对正常肥大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与正常对照细胞相比,模型对照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增加,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增加,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10%苍耳子含药血清和富马酸酮替芬组细胞毒性和脱颗粒率显著降低,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显著下降,细胞变形数量显著减少(P<0.01).结论:苍耳子含药血清可抑制肥大细胞变形、脱颗粒,并减少β氨基己糖苷酶A、白三烯C4、组胺的释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PH-LHD大鼠模型中肥大细胞聚集与脱颗粒的规律和时间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该文探讨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left heart disease,PH-LHD)大鼠模型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聚集与脱颗粒的规律和时间相关性.实验选取66只雄性未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模型组(54只),对照组大鼠未做任何处理,当天即进入实验程序;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后64 d进入实验程序;模型组大鼠通过实施升主动脉缩窄手术来制备左心疾病所致的肺动脉高压模型,模型组造模成功后分别在术后第1、3、5、8、15、22、36、50、64 d进入实验程序.该实验行肺组织的固定和切取并制作成病理切片,观察肺血管周边肥大细胞的聚集与脱颗粒.结果显示,20~50 μm和50~100 μm的肺血管周边,在第36 d时均发生明显的肥大细胞聚集现象,且以脱颗粒状态为主,并引起了整个肺组织肥大细胞密度的明显增加.>100 μm的肺血管周边肥大细胞的聚集发生比较迟(第50 d),且以成颗粒状态的肥大细胞为主.在PH-LHD大鼠模型的形成过程中,肥大细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直径>100 μm的肺肌性动脉周边的肥大细胞对肺高压形成的影响较小,而20~50 μm和50~100 μm的肺细血管周边的肥大细胞明显参与了肺高压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过敏煎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名老中医祝湛予先生所用之过敏煎组方精简,功效明显,临床上可用以治疗多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现代药理学认为本方药物组成具有明显抗过敏作用,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阻断组胺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文章旨在通过阐述过敏煎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探讨过敏煎治疗各类过敏性疾病的疗效,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开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相对穴对穴区肥大细胞及其释放的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针刺大鼠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肥大细胞数量、脱颗粒情况及血清中组织胺、缓激肽的含量变化,探索"相对穴"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K组)、针刺阳陵泉组(A组)、针刺阴陵泉组(B组)、针刺阳陵泉与阴陵泉组(AB组)及针刺阳陵泉与阴陵泉旁开组(CD组),每组8只.A组针刺阳陵泉;B组针刺阴陵泉;AB组针刺阳陵泉和阴陵泉;CD组分别采用阳陵泉和阴陵泉外侧旁开3 mm处作为旁开对照点,进行针刺.均选取双侧穴位.K组实验开始后采用与其余4组相同的方法固定,不给予针刺刺激.选用直径0.35 mm,长40 mm毫针,针刺得气后针柄接G6805-Ⅱ型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电流强度1 mA,以针柄轻微颤动且大鼠能保持安静为宜.每次电针持续刺激20 min.在开始后的第1、3、5、7天进行实验干预,共4次.各组大鼠于第7天干预完成2 h后取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含量变化;穴区局部组织做冰冻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穴区肥大细胞(MCs)的变化.结果:与K组相比,A组、B组、AB组及CD组的MC数量及脱颗粒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AB组的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明显高于A组、B组和CD组(均P<0.05);组织胺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组>B组>A组>CD组>K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A组和B组的缓激肽含量明显高于K组和CD组(均P<0.05),A组和B组缓激肽含量差异,CD组与K组缓激肽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相对穴"阳陵泉与阴陵泉后穴区局部MC数量及脱颗粒率显著增高,血清中组织胺和缓激肽的含量升高,可能是"相对穴"配伍协同增效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苜蓿素抗变态反应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苜蓿素抗过敏作用.方法 实验分为阳性对照组、NS组、溶媒组和苜蓿素高、中、低剂量组,分别通过致敏豚鼠和正常豚鼠离体回肠实验、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和致敏大鼠整体动物气道炎症反应实验来研究苜蓿素在抗过敏反应中的作用.结果 苜蓿素在浴槽终末浓度1 × 10-5g/mL、2×10-5 g/mL和4×10-5 g/mL的情况下,较对照组可以明显抑制Schultz - Dale反应引起的致敏豚鼠回肠张力的增加程度(P<0.01);在浴槽终末浓度2 × 10-5g/mL能显著抑制组胺所致正常豚鼠回肠张力的增加(P<0.05).苜蓿素5 mg/kg组和10 mg/kg组均能显著抑制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P<0.05).在致敏大鼠整体动物气道炎症反应实验中,苜蓿素5 mg/kg组和10 mg/kg组均能显著降低大鼠血中白细胞(WBC)和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降低EOS%的百分量(P<0.05).结论 苜蓿素具有抗致敏动物变态反应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早期生物学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以体外培养的肥大细胞为实验材料,考察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脱颗粒早期的生物学效应,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方法 肥大细胞为RBL-2H3细胞株(ATCC-6562),注射用双黄连购自哈药集团中药二厂(Z20043425);细胞活力检测采用MTT法,β-氨基己糖苷酶检测采用ELISA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肥大细胞形态,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活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 注射用双黄连细胞毒性剂量及致类过敏剂量为≥0.08 mg/mL;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出现在药物作用早期(≤1分钟);较低浓度注射用双黄连诱发肥大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峰值出现在4分钟左右.结论 注射用双黄连作用肥大细胞早期,可激活Ca2+相关信号通路、启动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大量释放β-氨基己糖苷酶.该结果提示:基于RBL-2H3细胞的Ca2+浓度及致敏介质检测平台有望成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质控指标之一,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