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口周痤疮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达原饮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口周痤疮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获取达原饮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从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检索Hp和口周痤疮靶点,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作为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靶点,采用Cytoscape3.7.2及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与微生信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Hp菌液灌服和痤疮丙酸杆菌混悬液皮内注射建立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模型,观察达原饮干预效果,并对核心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初步验证.HE染色观察口周皮肤及胃组织形态,ELISA检测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筛选出达原饮活性成分145个,对应靶点253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57个,达原饮治疗Hp阳性口周痤疮核心靶点为IL6、TNF、IL1B、AKT1、TP5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癌症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L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达原饮能够下调Hp阳性口周痤疮大鼠口周皮肤组织TLR4、MyD88、NF-κB表达及血清TNF-α、IL-6含量(P<0.01).结论 达原饮可能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减轻口周皮肤的炎症损伤,发挥对Hp阳性口周痤疮的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探讨黄芪四妙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探析黄芪四妙汤(Huangqi Simiao Decoction,HSD)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作用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HSD的成分靶点及T2DM相关疾病靶点,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药物-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并筛选出潜在活性成分及靶点;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潜在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代谢组学技术检测血清,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结合MetaboAnalyst数据库寻找各组差异代谢物与相关代谢通路,并将筛选的差异代谢物结合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交集靶点联合分析相同代谢通路.网络药理学显示,HSD治疗T2DM的9个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汉黄芩素、β-谷甾醇、黄藤素、黄连素、黄连碱、小檗红碱;5个核心靶点为AKT1、TP53、TNF、IL6、VEGFA.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和靶点基因结合较好.代谢组学显示,共鉴定出112个共同差异代谢物,经HSD治疗后,其中88个代谢物浓度上升,24个代谢物下降.富集分析表明,HSD调节T2DM患者机体代谢主要与氨基酸代谢、三羧酸循环等7条代谢通路有关.代谢组学与网络药理学联合分析显示,二者均涉及组氨酸代谢通路、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结果表明,HSD对T2DM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HSD中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药效基础通过调控多种代谢物,加强对组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的影响,为进一步防治T2DM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体内试验验证云实感冒合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内试验探讨云实感冒合剂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的作用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预测:运用TCMSP、GeneCards等数据库预测云实感冒合剂干预RSV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借助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分析验证网络药理学结果。云实感冒合剂干预RSV感染验证试验:滴鼻法建立RSV小鼠模型,灌胃合剂后检测血常规、肺指数,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IL-1β含量,RT-PCR检测肺组织中TLR4、NF-κB和RSV-N基因mRNA相对水平。结果:分析获得云实感冒合剂有效活性成分41个,抗RSV靶点111个,富集得到167条信号通路,主要是PI3K/AKT、MAPK、Toll-like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云实感冒合剂活性成分木犀草素、山奈酚、槲皮素与RSV-G、RSV-F、PI3K、AKT1、Bcl-2结合能均小于0 kcal/mol。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RSV组相比,云实感冒合剂高剂量组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升高、肺指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显示RSV组肺组织增生,肺泡壁变厚,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利巴韦林组和云实感冒合剂低、中、高剂量组中肺泡大小趋向均匀,肺泡壁厚度均一。与RSV组相比,云实感冒合剂低、中、高剂量组的CD3 +、CD4 +、CD8 + 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升高,CD4 +/CD8 +T细胞数量比值降低,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下降,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和TLR4、NF-κB mRNA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云实感冒合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调控RSV感染,主要通过缓解肺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KT转染后AKT/mTOR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AKT转染后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将ARPE-19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空白血清组、含药血清组、康柏西普组及联合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建立AKT转染细胞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细胞常规培养,空白血清组加入10%空白血清培养,含药血清组加入10%含药血清培养,康柏西普组加入20 μg/ml康柏西普干预培养,联合组加入10%含药血清和20 μg/ml康柏西普干预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ARPE-19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VEGF 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AKT、mTOR、VEGF蛋白表达。结果:培养24、48、72 h后,与模型组比较,含药血清组、康柏西普组和联合组细胞增殖率下降( P<0.05)。干预24、48 h,含药血清组、康柏西普组和联合组细胞AKT mRNA[24 h:(3.10±0.48)、(1.97±0.14)、(1.26±0.24)比(4.77±0.68);48 h:(3.52±0.82)、(2.62±0.77)、(1.10±0.19)比(6.12±1.21)]、mTOR mRNA[24 h:(3.02±0.26)、(2.45±0.75)、(1.13±0.15)比(4.48±0.80);48 h:(1.29±0.30)、(1.30±0.57)、(0.65±0.19)比(2.54±0.62)]、VEGF mRNA[24 h:(3.33±0.62)、(2.18±0.20)、(1.55±0.28)比(5.53±1.02);48 h:(2.35±0.54)、(1.23±0.28)、(0.93±0.25)比(3.59±0.40)]表达及AKT蛋白[24 h:(0.45±0.09)、(0.25±0.05)、(0.14±0.04)比(0.62±0.04);48 h:(0.36±0.06)、(0.23±0.04)、(0.14±0.03)比(0.54±0.08)]、mTOR蛋白[24 h:(0.35±0.05)、(0.24±0.02)、(0.18±0.02)比(0.52±0.09);48 h:(0.23±0.04)、(0.29±0.04)、(0.14±0.03)比(0.40±0.10)]、VEGF蛋白[24 h:(0.14±0.03)、(0.33±0.04)、(0.24±0.03)比(0.54±0.10);48 h:(0.24±0.03)、(0.17±0.02)、(0.11±0.02)比(0.42±0.10)]较模型组降低( P<0.05),且联合组AKT、mTOR、VEGF mRNA及蛋白表达较康柏西普组降低( P<0.05)。 结论:AKT基因转染可促进ARPE-19细胞增殖,加减驻景方含药血清可抑制AKT基因转染导致的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减少VEGF分泌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miRNA表达的影响及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分析,预测其治疗作用潜在的靶点及途径。方法:筛选本院入院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5例,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规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患者服药6个月后,对比其用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心肌纤维化相关miRNA的表达水平。对呈现统计学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差异表达miRNA对应靶基因信使RNA(mRNA)网络图。结果:患者用药后,血清MMP-9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P<0.05)。二甲双胍可显著下调患者血清人类微小RNA(hsa-miR) 29a-3p、hsa-miR133a-5p、hsa-miR21-5p、hsa-miR30c-5p、hsa-miR1-3p表达水平( P<0.05或 P<0.01)。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iRNA主要集中在内质网腔、突触、基膜等细胞组分中,通过胶原分解代谢过程、短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节、轴突延伸等生物过程来发挥Rho GTP酶(Rho GTPase)结合、参与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其主要富集于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miRNA-mRNA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差异表达miRNA对应mRNA共230个。 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下调相关miRNA表达,参与相关细胞信号通路转导,调控染色质、核酸结合及酶活性过程而发挥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借助网络药理学方法并结合动物实验预测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借助TCMSP、OMIM、GeneCards、TTD、DrugBank、PharmGKB数据库筛选鼻敏康颗粒的活性成分靶点及变应性鼻炎靶点;运用R语言软件对药物和疾病靶点映射取交集;采用Cytoscape 3.8.0软件、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将3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8只和造模组24只。造模组大鼠经卵清蛋白诱导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西药组、鼻敏康颗粒组,每组8只。西药组灌胃氯雷他定药液1 mg/kg,鼻敏康颗粒组灌胃鼻敏康颗粒药液4.1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2周。观察并记录30 min各组大鼠鼻炎症状,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IL-6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鼻黏膜组织中TNF、STAT3蛋白表达。结果:预测到鼻敏康颗粒治疗变应性鼻炎靶点41个,PPI网络拓扑学分析得到TNF、STAT3等核心靶点,GO生物过程涉及药物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反应等,KEGG通路主要富集于Th17细胞分化、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IL-17、Toll样受体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良好。动物实验表明,鼻敏康颗粒可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炎症状,下调血清IL-17、IL-6表达,抑制TNF-α、STAT3蛋白表达。结论:鼻敏康颗粒可通过多个活性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变应性鼻炎,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h17细胞分化通路相关蛋白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金龙补肾合剂防治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探讨金龙补肾合剂防治高糖高脂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索TCMSP和相关文献获得金龙补肾合剂中枸杞子、金樱子、龙眼肉、大枣、绞股蓝、罗汉果、母丁香药物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检索GeneCards在线数据库获得代谢综合征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获得金龙补肾合剂和代谢综合征的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PPI网络。使用Cytoscape 3.9.0中Cyto NCA插件筛选度值前50位的核心靶点。利用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 6.8在线分析平台进行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高糖高盐高脂饲料喂养20周建立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金龙补肾合剂组,另设空白对照组,每组8只。金龙补肾合剂组灌胃金龙补肾合剂1.8 ml/kg,阳性对照组灌胃二甲双胍溶液90 mg/kg,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干预4周。观察大鼠体重、腹围及空腹血糖变化,检测大鼠血脂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IL-1β、IL-6水平,采用qRT-PCR检测肝组织肝激酶B1(LKB1)、AMPK、Akt1、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下调乳酸脱氢酶A(LDH-A)mRN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组织p-LKB1、LKB1、p-AMPK、AMPK、p-Akt1、Akt1蛋白表达。结果:获得金龙补肾合剂主要活性成分141个,841个作用靶点,代谢综合征靶点18 763 个,得到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820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73条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HIF-1信号通路等。实验结果显示,金龙补肾合剂组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降低,大鼠肝脏糖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血清ATP水平升高( P<0.05),IL-1β、IL-6水平降低( P<0.05);肝组织LKB1、AMPK、Akt1、CPT1A mRNA水平升高( P<0.05),LDH-A mRNA水平降低( P<0.05),p-LKB1/LKB1、p-AMPK/AMPK及p-Akt1/Akt1比值升高( P<0.05)。 结论:金龙补肾合剂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改善代谢综合征脂质代谢紊乱,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LKB1/AMPK/Akt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杜仲丸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杜仲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通过TCMSP挖掘杜仲丸的主要化学成分并预测相关靶点,检索GeneCards、DisGeNET、OMIM数据库获得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靶点;取两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交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主要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18只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杜仲丸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杜仲丸组大鼠切除卵巢制备骨质疏松症模型。杜仲丸组灌胃杜仲丸提取物5 g/kg,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8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及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股骨PI3K、Akt蛋白表达。结果:获得杜仲丸活性成分34个,对应靶点243个,骨质疏松症靶点1 059个。杜仲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靶点有TNF、IL-6、AKT1、TP53、IL-1β等,通过调控PI3K-Akt、TNF通路发挥作用。实验结果提示,与模型组比较,杜仲丸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 P<0.05),股骨PI3K、Akt蛋白表达降低( P<0.05)。 结论:杜仲丸可能通过β-谷甾醇、槲皮素、山柰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6、AKT1、TP53、IL-1β等靶点,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仙胶囊药物血清对人肾癌786-0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观察三仙胶囊药物血清对肾癌细胞生长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抑制途径,为体内及临床试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4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干扰素组、三仙胶囊组、干扰素三仙胶囊联合组,每组各80只。按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获取含药血清。采用三因素3×4×5析因设计及MTT法检测不同作用时间(24、48、72、96、120 h)及不同浓度(5%、10%、15%、20%)的三仙胶囊药物对人肾癌786-0细胞株的生长增殖影响。结果:在5%的药物浓度中,三仙胶囊组在96 h时表现出了最高的人肾癌786-0细胞株增殖抑制率,干扰素组与三仙胶囊组的抑制率均在72 h处降至最低,而干扰素三仙胶囊组在48 h后持续上升至96 h,三组抑制率为0.05%~0.35%;在10%的药物浓度中,干扰素组最高抑制率出现在24 h,三仙胶囊组为48 h,而干扰素三仙胶囊组则是96 h,三组细胞抑制率为0.02%~0.18%;在15%的药物浓度中,三仙胶囊组与干扰素三仙胶囊组在48 h处出现最大抑制率,干扰素组则为96 h,三组在72 h处均表现出较低抑制率,抑制率为0%~0.25%;在20%的药物浓度中,三组细胞株增殖抑制率自48 h起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干扰素三仙胶囊组在48 h处出现明显上升,三组细胞抑制率为0.03%~0.25%;在不同用药、不同血清浓度以及不同时间的单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人肾癌786-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用药、不同时间以及不同血清浓度、不同时间的两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均 P<0.05),同时,用药、血清浓度、时间等三种因素之间共同存在交互效应(均 P<0.05)。主体间效应检验的轮廓图并未表现出明显平行迹象。 结论:三仙胶囊对人肾癌786-0细胞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三仙胶囊可阻滞人肾癌786-0细胞于S期,从而抑制细胞的增殖;三仙胶囊对人肾癌786-0细胞株有较强的诱导凋亡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性损伤网络靶标预测及实验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症性损伤的作用靶点及机制,并采用缺血再灌注致肝脏炎症小鼠模型对预测靶点进行实验验证。方法:检索SymMap、BATMAN-TCM、TCMSP、HIT 2.0、LigTMap、SEA、SwissTarget、Super-PRED、STITCH数据库获得雷公藤红素靶点,检索GeneCards、DisGeNET数据库获得肝脏炎症性疾病靶点。通过绘制Venn图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取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症性损伤的可能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分析关键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关键靶点,检索starBase数据库并绘制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对雷公藤红素与核心治疗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小鼠按体重分为假手术溶剂组,假手术给药组,模型组,雷公藤红素低(0.1 mg/kg)、中(0.3 mg/kg)、高(1 mg/kg)剂量组,每组3~4只。相应药物干预7 d后,除假手术溶剂组、假手术给药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缺血再灌注致肝脏炎症小鼠模型。检测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组织IL-6、TNF-α表达。结果: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症关键靶点为IL6、TNF等炎症因子,功能富集结果分析显示,雷公藤红素减轻肝脏炎性损伤关键信号通路包含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增殖、HIF1等通路。雷公藤红素预处理可降低肝缺血再灌注致肝脏炎症小鼠血清转氨酶水平( P<0.01),下调肝组织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 P<0.05或 P<0.01)。 结论:雷公藤红素可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降低IL-6、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肝脏炎性损伤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