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危重症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分级精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基于危重症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分级精准护理干预对ARDS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潍坊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20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危重症患者ARDS早期风险预测模型下的分级精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HE Ⅱ)评分、肺损伤Murray评分、器官功能MarshⅡ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40、15.941、14.724、19.191,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Murray评分、Marshl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Murray评分、Marshl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53、-14.982、18.553,P<0.05).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危重症患者ARDS早期风险预测模型的分级精准护理干预对ARDS风险患者的预防与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是危及生命的输血急性并发症。TRALI是临床综合征,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TRALI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二次打击模式假说被普遍接受。TRALI的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尚无针对性的特效治疗。合理用血是避免TRALI的基本措施。实施以避免输注多产次女性献血者血浆成分为主的预防措施降低了TRALI发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鸢尾素在器官功能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鸢尾素是一种主要由骨骼肌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研究证实,鸢尾素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脂肪的动态平衡,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最新研究表明鸢尾素具有抗炎、抗凋亡和抗氧化等作用。文章综述了鸢尾素的这些生理作用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肾疾病、肝疾病、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病理条件下以鸢尾素治疗为靶点的多个分子途径,提示鸢尾素可通过不同机制保护器官功能,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器官功能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械功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该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机械通气来维持其呼吸功能。然而,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为了有效防止VILI的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联盟推荐使用小潮气量和限制气道平台压的保护性通气策略,但是从呼吸机能量传递的角度来看,VILI实际上是潮气量、气道压力和呼吸频率等呼吸参数综合作用的结果。机械功率能很好地体现了上述参数的共同作用,正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介绍了机械能与机械功率的定义,并对不同呼吸模式下机械功率的计算方法进行系统地综述,同时总结回顾了机械功率与VILI有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究机械功率的安全阈值可望为未来临床制定个性化机械通气策略,有效预防VILI的发生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在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由于其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肺是许多空气传播病原体、毒物和过敏原的主要靶器官,可引起各种急性和慢性肺损伤。在肺损伤的病理过程中,病原体感染所释放的外源性DNA,组织损伤导致细胞应激及细胞死亡所释放的自身DNA,均会被相应的DNA感受器所识别。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作为细胞内最主要的DNA感受器,近期研究结果提示其参与炎症相关的肺损伤病理过程。本文通过回顾总结cGAS在肺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提出cGAS可作为潜在的治疗肺损伤的新靶点,旨在为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水平PEEP治疗对ICU非ALI/ARDS患者ARDS发生率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高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非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非ALI/ARDS)全麻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Embase、Medline、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发表的关于不同水平PEEP治疗ICU患者(未合并ALI/A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研究(CCT)。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试验组较对照组采用相对高水平的PEEP治疗。结局指标为住院病死率或28 d病死率、氧分压、ARDS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肺炎发生率等。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均为RCT研究;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10篇。Meta分析显示:不同水平的PEEP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病死率:优势比( OR)=1.06,95%可信区间(95% CI)为0.57~1.96, P=0.85;28 d病死率: OR=0.34,95% CI为0.09~1.32, P=0.12〕。与低PEEP相比,持续高PEEP可增加患者的氧分压〔加权均数差( WMD)=48.27,95% CI为22.56~73.97, P=0.000 2〕,预防ARDS的发生( OR=0.32,95% CI为0.13~0.82, P=0.02),降低肺炎发生率( OR=0.52,95% CI为0.30~0.89, P=0.02),而两组间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69,95% CI为0.23~2.06, P=0.51)。 结论:治疗ICU非ALI/ARDS全麻机械通气患者时,采用相对高水平PEEP(10~16 cmH 2O,1 cmH 2O=0.098 kPa)较低水平PEEP(≤8 cmH 2O)能明显提高氧分压,显著降低ARDS和肺炎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调节辅助通气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人机协调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模式的人机协调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入住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的16例进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进行先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后NAVA模式,或者先NAVA模式后PSV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每种模式下均通气24 h。每隔8 h记录每分钟误触发、无效触发、双触发、触发延迟、吸呼切换提前、吸呼切换延迟的次数及人机异步时间(触发延迟时间、吸呼切换提前时间、吸呼切换延迟时间),共记录3 min。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每种异步类型的平均每分钟异步次数、每种异步类型的异步指数(AI)、总AI、异步时间、动脉血气及呼吸力学参数变异系数(CV%)。结果:在NAVA模式下,误触发次数/指数、无效触发次数/指数、触发延迟次数/指数、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指数、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指数均显著低于PSV模式〔误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00)比0.00(0.00,0.58),误触发指数:0.00(0.00,0.00)比0.00(0.00,0.02),无效触发次数(次/min):0.00(0.00,0.33)比1.00(0.33,2.17),无效触发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触发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58)比0.67(0.33,1.58),触发延迟指数:0.00(0.00,0.02)比0.05(0.02,0.09),吸呼切换提前次数(次/min):0.00(0.00,0.33)比0.33(0.08,1.00),吸呼切换提前指数:0.00(0.00,0.01)比0.02(0.00,0.05),吸呼切换延迟次数(次/min):0.00(0.00,0.00)比1.17(0.00,4.83),吸呼切换延迟指数:0.00(0.00,0.00)比0.07(0.00,0.25),均 P<0.05〕,但双触发次数/指数显著多于PSV模式 〔次数(次/min):1.00 (0.33,2.00)比0.00 (0.00,0.00),指数:0.04 (0.02,0.11)比0.00 (0.00,0.00),均 P<0.05〕;NAVA模式下总AI显著低于PSV模式 〔0.08 (0.04,0.14)比0.22 (0.18,0.46), P<0.01〕,且总AI>0.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SV模式〔37.50%(6/16)比93.75%(15/16), P<0.01〕。两种模式在人机异步时间和动脉血气结果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AVA模式较PSV模式存在更为显著的气道峰压(Ppeak)变异性和呼出潮气量(VTe)变异性 〔Ppeak变异系数(CV%):11.25 (7.12,15.17)%比0.00 (0.00,2.82)%,VTe CV%:(8.93±5.53)%比(4.71±2.61)%,均 P<0.05〕。 结论:与PSV模式相比,NAVA模式能够在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患者中通过总体减少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降低人机AI,减少严重人机异步事件的发生,从而改善人机协调性。NAVA与PSV模式能达到相同的气体交换效果,同时NAVA模式在避免通气支持不足或过度、膈肌保护及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系统与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生长因子,能够增加血管通透性进而加剧炎性反应,也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增殖、存活,从而诱导血管生成,促进组织修复等。VEGF信号系统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就VEGF信号系统在ALI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进行综述,这对深入了解ALI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开发特效药物和治疗手段提供新的途径,从而使迅速有效预防和治疗ALI、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成为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保护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特异性促炎症消退介质(specialized proresolving lipid mediators,SPMs)是由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的内源性脂质,能够促进肺损伤的炎症消退。因此,SPMs可能作为炎症反应的“刹车信号”在BPD的预防与预后方面作出贡献。本文就SPM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BPD的保护机制和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BPD的防治探究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相关的支气管及肺损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冷冻球囊消融作为安全、有效且操作相对简便的介入操作,导致的支气管及肺损伤报道较少,但术后出现咳嗽、咯血的病例并不罕见。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出现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发生率及表现形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冷冻球囊消融相关的支气管及肺损伤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