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痤疮外治方用药特色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普济方》痤疮外治用药特色。方法:筛选《普济方》痤疮外治方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网页版分析药物频次、药物属性(药性、药味、归经),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与药物、药物与剂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痤疮外治方87首,涉及药物164种,常用药物有白芷、川芎、白附子、铅粉等;药物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居多,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关联性较强药对、药团为川芎-白芷、白附子-白芷-川芎。高频药物可聚为三类。高频剂型膏剂与药物猪脂、水银、铅粉关联性较强,高频剂型散剂与药物白芷、牵牛子、皂荚、藁本、川芎关联性较强。结论:《普济方》痤疮外治以辛散发越为主,高频药物聚类分别针对体虚感邪证、外感风热证、血热郁滞证,提示了明代以前痤疮辨治特色,亦为现代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董荣芬基于胃神理论辨治不寐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董荣芬主任将消化道神经-体液调节反射系统称为“胃神”,临证常基于胃神理论,从斡旋中焦气机角度辨治不寐病。董师常将不寐病分为阳明燥热证、肝经郁热证、血虚火动证、清降失和证。阳明燥热证治以清热养阴、健脾安神为法,首选竹叶石膏汤加减治疗;肝经郁热证治以疏肝清热、养心安神为法,首选温胆汤加减治疗;血虚火动证治以滋阴降火、养血安神为法,首选黄连阿胶汤和酸枣仁汤加减治疗;清降失和证治以调畅气机、养心安神为法,首选人参清肺汤合归脾汤加减治疗。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肺胃相关论述麻杏石甘汤治疗发热咳嗽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肺胃相关理论,分析麻杏石甘汤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组成,探讨其在治疗发热咳嗽中的临床应用,认为肺胃功能失常是导致营卫失和而汗出的直接原因;发热方面,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寒邪由表入里过程中,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证;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温邪初袭,侵及肺卫,从而引起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卫气温分肉、充皮肤功能失常,进而出现发热;从三焦辨证来看,胃喜润恶燥,表邪误汗伤津,入中焦而从燥化,可出现胃与大肠的燥热证候,且表无大热而肺热较甚。咳喘则因胃的功能失常影响肺之宣降,而致咳嗽、咳喘等呼吸功能异常表现。附验案探讨该方的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运用王旭高"治肝三十法"理论辨治乳腺疾病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乳腺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女子以肝为先天",故乳腺病多可从肝论治.清代医家王旭高在其代表性学术著作《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全面论述了肝病证治,分述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和肝寒肝虚证治,提出"治肝三十法".乳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肝气、肝火密切相关.从肝气论治乳腺病,可运用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治疗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病,运用柔肝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肝肾阴虚证,运用培土泄木及泄肝和胃法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胃肠道反应;从肝火论治乳腺病,可运用清肝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或乳房炎症疾病肝经郁热证,运用泻肝法及化肝法治疗因肝火所致乳腺增生病或乳房炎症疾病,运用泻子、补母法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更年期综合征,运用清金制木法治疗放射性肺炎."气有余便是火",肝气、肝火是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辨证时需整体联系,分清主次以治疗之.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王秀娟运用和法论治手汗症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王秀娟教授认为,手汗症病机多与局部郁热蕴蒸、经络瘀滞不通有关,主要辨证分型为:肺脾不和证、中焦郁热证与心神失养证.王教授擅长运用和法,从脾胃治疗手汗症,手心汗出过多的肺脾不和证,常运用和脾胃、健脾气或补脾益肺为法,以复肺气之宣肃;中焦郁热证,常用和肝运脾之法,以疏肝泻火、健脾运浊;心神失养证,在补益心脾的基础上侧重健脾益气,中气和则五脏调.王教授治疗手汗症,注重整体辨证,阴阳表里寒热并重,重视中焦气机失调之病机,同时关注情志因素,遵循李东垣"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之脾胃观,不忘将现代社会压力下人们的身心疾病因素考虑在内.在用药方面,王教授注重整体观,遣方用药以和为主,重在调和气机,辨证运用和肝疏郁、调和营卫、和解少阳等治法,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之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索任继然治疗温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索"然字门"中医内科第十代传人任继然治疗温病的用药规律,并分析其学术思想.方法:整理《任氏医案》手稿中记载的治疗外感温病医案,对医案中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及处方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Modeler 18.0及SPSS Statistics 26等软件,统计不同温病患者的舌脉象、病因、病位分布情况及高频用药情况,统计所有药物性、味、归经情况,并对药物的关联规则、症-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结果:共整理出任继然治疗温病病案263则(258例,其中5例患者有详细复诊记录及处方调整,各计作2则病案).舌脉象方面,在不同温病中,苔黄均较为常见,其中春温、风温多见脉小数,暑湿、伏暑多见苔黏/黏厚、苔黄、苔垢.病因方面,春温、风温病因以痰邪为主;暑湿、伏暑病因以感受暑邪、湿邪挟痰为主;痧证之病因初起为感受风热之邪,入里后以热毒为主,在肺可挟痰.病位方面,各类温病病位以在肺胃、阳明为多见,也同时见不同病位侧重:春温发病急骤,多初起即见阳明热证,后期易出现肺胃阴伤,病势凶险者可出现营分证,并有上扰清窍之表现;暑湿初起病位在肺胃,然后可侵胃肠;伏暑根据感邪的不同病位复杂;痧证初起在肺卫,然后热毒入肺、入阳明或损及太阴.263则病案涉及处方263首,使用中药166种,其中黄芩、半夏、桃叶、栀子、陈皮、枳壳在各类温病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经统计,166种中药药性以寒、微寒、温、平为主,药味多为苦、辛、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中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组药物组合,分别为:苦杏仁、浙贝母、桃叶、海浮石、桑叶、连翘、知母;瓜蒌、枳实、竹茹、茯神、黄芩、栀子;陈皮、茯苓、郁金、半夏、黄连;葛根、山楂、藿香、青皮、枳壳、赤茯苓.症-药关联方面,得到置信度大于90%的症-药关联规则9条,如胸闷与枳壳,咳嗽、苔黄与桃叶、浙贝母、栀子,谵语与黄芩、桃叶、半夏等.结论:任继然治疗温病擅长辨病与辨证结合,并根据病因病位及舌脉象、症状调整处方药物,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80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型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明确该疾病证候的规律及特异性,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中医证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气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肠络证、阴血亏虚证,其中处于缓解期患者以脾气虚弱证最多,处于活动期患者则以大肠湿热证分布最多,其中活动期患者中肝郁脾虚证和大肠湿热证出现频率要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缓解期患者中脾肾阳虚证和脾气虚弱证的出现频率则明显高于活动期患者(P<0.05);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组患者中最常见的胃肝郁脾虚证,而中度和重度组患者最为常见的为大肠湿热证.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病机复杂,活动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虚实夹杂者.本病证候要素以脾虚、气虚、湿热内蕴多见,病位涉及大肠、肝、脾、肺、肾等多脏腑,并且与疾病的分期及疾病严重程度均显著相关,总体体现为多病性、多病位的要素组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风梅辨证治疗干眼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风梅教授认为干眼病位在眼,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亏虚,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将其分为肺胃积热证、湿热伤阴证、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肺阴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分别选用泻肺汤、甘露饮、逍遥散、益气聪明汤、养阴清肺汤、六味地黄汤、自拟干眼病方为基础方治疗,并随证灵活加减.同时注重日常生活调摄,治养结合,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 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 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为GERD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3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纳入180例GER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从上而下按压背俞穴,寻找阳性反应点,分析GERD的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及瘀血阻络证,其背俞穴阳性率最高的分别为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膈俞;除瘀血阻络证组外,各组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同组其余背俞穴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背俞穴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热犯胃证组、瘀血阻络证组及气郁痰阻证组中阳性率最高的背俞穴与其余各组的同名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虚气逆证组胃俞与其余各组(除肝胃郁热证组外)的胃俞相比,肝胃郁热证组肝俞与其余各组(除气郁痰阻证组外)的肝俞相比;脾虚湿热证组脾俞与其余各组(除中虚气逆证组外)的脾俞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中医证型与背俞穴阳性反应有较高的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辨证分型的辅助方法,可为本病的治疗提供选穴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